今年看到的最佳影片,扩宽了本类型电影风格,大多数观众都能感受到的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异国他乡,个人力量的单薄感与孤独始终贯穿全片,也是全片抓人的关键,尤其是当发现大使馆反派后,一个人对抗一个组织,那种天地间孤影一个的感觉真的糟糕透了。
影片对此刻画极为精彩,从一开始异域的陌生感带来的自由,再到事故发生后的无力感,镜头在拍摄主角逃亡的同时,也在不断展示希腊的城市生活、奇怪的符号、各种日常、复杂的建筑,一切都在展示主角的格格不入。
此外还有朴素的动作戏,抢摩托反被女司机摔到一边,停车场的时候让人想起李连杰,结果是直接掉车上。
情绪也很到位,换做是谁都很委屈,被一群人莫名其妙的追杀,好不容易找到的希望,却告诉你是阴谋下的牺牲品,主角这一跳,即是屁民的愤怒,也有他自己所说的“我本该死”的无畏和万念俱灰。
ps:骚乱时民众拿锤子砸地板真的是笑到我了,难道有什么讲究。
美国人贝克特估计到死也想不明白,自己跟女友来希腊旅游,怎么就卷进去了这场政治危机。本来女友的意外离世已经让贝克特非常伤心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谓是“惊魂”谁能想到一个陌生的游客竟然能挑动希腊政治部门的神经。而与此同时,贝克特却依旧是没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被异国他乡的警察四处追踪。难道因为他是个黑人?
当然不是,《厄运假期》作为一部惊悚片将富裕的想象力集合起来变成了观众们看到的一场近乎于游戏一样的政治风波。当希腊开始换届选举的时候,美国人贝克特带着女友刚好开始了自己的假期之旅。原本在希腊找到酒店的贝克特却因女友不喜欢吵闹而去往别的地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的意外发生了。
疲劳驾驶的贝克特在山路的弯道处出了车祸,而这场车祸也使得贝克特的女友命丧黄泉。沉浸在一片悲痛中的贝克特恍惚之间看到了一个小孩,于是第二次的意外发生了。原来这个小孩就是希腊某一位选举人的儿子,因为被反对派绑架后却被贝克特意外洞穿,这就加深了他们对于贝克特的怨恨。于是,原本跟他没关系的事情只因为贝克特多看了一眼便给自己惹上了杀身之祸。于是,胜利大逃亡便开始在希腊上演了。
本片的结局自然是胜利属于英雄,黑人贝克特凭借着自己一己之力逃出生天后,还顺带着重创了希腊的政治黑幕,这充满着想象力的游戏自然只有美国人想出来才符合情理。作为惊悚片,本着最大的惊悚源于政治这一理念,美国人贝克特在异国他乡也能成功的逃出当地警察的严密追捕,这看上去是对于主角自身的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描写,实际上却可以成为希腊乃至整个欧洲社会的某种耻辱,而且是挥之不去的耻辱。
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外国游客在短时间内竟然接连洞破希腊政治丑闻且能顺利的逃过警察的追捕,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委身于国外的人是如何在当地人众目睽睽之下躲过去,又如何才能阴差阳错的遇到选举组织的骨干,再者还能察觉到美国大使馆的骗局,这一石三鸟的故事,普通人根本无从遐想,然而这就是美国的神话,这就是属于美国的让人不可思议的人做出来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在崇尚政治正确的今天,美国白人充当救世主已经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因此,这一次的救世主属于美国黑人,美国黑人在一次车祸中,白人女友白白送了性命,本该沉浸在“丧妻之痛”中的他却开始了另一次逃亡旅程。不得不说美国黑人的身体素质非常棒,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硬生生地甩掉了两个健硕的警察。
这还不算,残肢断臂,翻山越岭,身中数弹却能神兵天降。作为普通人,这样的身体素质美国队长看了沉默,钢铁侠看了汗颜。身在异国他乡,语言文字丝毫不会成为障碍,即使是欧洲国家的希腊,照样能让英语国家的贝克特感觉到亲切,甚至于连山区的养蜂人都能娴熟的使用英语来帮助一个落魄的外宾,这是什么精神?这当然是国际主义精神。
而作为希腊暴力机构的警察们却选择错了代言人,身体素质成为了空壳,而配备的枪支也成为了摆设。两个人两把枪,两个专业警察却能让一个手无寸铁的外国人成功逃脱,希腊的警察机构是不是纸糊的我不确定,摆设那是肯定的了。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合适的地方出现合适的东西,希腊警察们的草包更加体现出来美国人贝克特的行为的正义性。因此,贝克特即使是在外国,也能呼风唤雨。
想啥来啥的技能包,以及过目不忘的认人能力成为了贝克特成功的不二法门,再加上一个拉跨的希腊政府,活脱脱的让这个美国人在希腊进行了一次次的胜利逃亡,顺带着自己的求生之旅,贝克特完成了生死转变而且无意之间还帮了希腊政府一个大忙。反对派的阴谋被洞穿,希腊产生了一个国际主义的英雄。
然而这只是一部电影,现实中的贝克特在经历了一场车祸后基本上就丧失了在进行闯关的能力,任何一个经历了车祸的人并不会马上投身与一个跟自己没多大关联的事情中去,而且反对派如果真的要杀贝克特灭口,一次次的顺利逃亡就不会发生,很可能在贝克特走向悬崖的时候枪声就会在身后响起。而荒野二点养蜂人也不会英语,政治派别泾渭分明的一个组织根本不会选择相信一个身负枪伤的陌生人的胡言乱语。帮助他逃亡显然不可信,而将他带给自己的组织倒是很可取。然而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让人没有一点点准备。
《厄运之旅》充分告诉我们,当美国觉得自己是全球第一的时候,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成为救世主的能力,前脚结束了自己的假期,后脚就能化身国际主义战士行侠仗义,笑话离谱,讽刺的是,你却无能为力。
……
你好,再见
讲述普通人在异国他乡的亡命天涯,影片角度清奇,节奏紧凑,演技在线,整体不失一个惊悚题材好电影。但是,结尾的软件工程师孤胆追凶有点扯了。
我们看了太多军人、特工的英雄式亡命天涯,比如《谍影重重》,怎么开挂都没关系,因为主角身手摆在那儿的。也有哈里逊福特这种普通人遭遇陷害后的亡命天涯,这就需要严谨的逻辑了,只能靠主角的头脑和自身经验摆脱危机。本片的男主就是个和女友到希腊旅游的普通人,结果女友因车祸而亡,男主卷入阴谋和追杀之中。
应该说前2/3都基本靠谱,男主靠头脑和果断,一次次摆脱追杀,这其实也跟观众分享了很多经验。很多人都有在人地生疏的异乡遭遇窘境或意外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冷静,需要头脑,需要果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男主,在配合的同时,要对当地各方机构、势力保持警惕,毕竟他们都是地头混的,天知道和当地的当事人是啥关系。很多时候,我们过分相信和依赖当地机构,结果是灰溜溜滚蛋。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影片的这个主题个人觉得很不错,对喜欢到处旅行的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男主逃回雅典后,影片逻辑感觉有点乱了。被当地势力追杀,警察帮凶,甚至大使馆官员也跟对方沆瀣一气,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对方势力太大。对男主而言,对普通人而言,反正是最后一搏,通过网络媒体曝光,对搭救过他的机构讲清真相,寻求帮助,这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影片此时男主立即开挂,只身勇斗罪犯,秘密跟踪,跳楼截停罪犯车辆,这个就有点扯了,软件工程师瞬间变身虎胆龙威的英雄警探。
3星,虽说是虚构故事,但前半部分确实不错,悬疑加恐怖氛围营造的很好,男主演技爆棚给人真实感,引人入胜。后面则有些拉垮,情节太神,男主一路车祸断了胳膊,反复中枪,还挨了好几刀,最后从4~5层高的楼上摔下来砸在车上还生龙活虎的样子,把真实感一扫而光,整个故事套用这些年发展很糟心的希腊地界,牵扯背景很庞大,但剧情格局比较小,最后嘎然而止,也就一般般了。
在一波又一波越来越同质化的动作,复仇,超英电影中,《厄运假期》(又名贝克特)这部简陋却并不简单的影片却另辟蹊径,玩起了希区柯克七八十年前的“错误的人”这样的主题。
平凡却又出现在错误时间与场景的普通人,没有高超的武打技巧,也没有十足的枪械经验,只是肉体凡胎,伤痕累累,但仍咬着牙去为自己的命运而搏斗,这绝对不算通常意义的“爽片”,但正是这层近乎悲剧的故事内核,赋予了本片以独特的魅力。
剧透预警
希区柯克黄金期的电影中特别喜欢“错误的人”这个概念,从1934年《擒凶记》中第一次运用,到1935年《三十九级台阶》里男女主在警察追踪下的逃亡(1958年的《逃狱惊魂》很难说没有借鉴),一直到1959年被上天入地地追杀的《西北偏北》。
错误的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因而被反派或者警察追逐的戏码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因为不同于“杀手”,“刺客”,“特工”这样身怀绝技之人,错误的人通常倾向于角色本身普通,被冤枉的属性,然而在面对杀机之时,也只能卯足了劲头奋力逃生。
《厄运假期》大体上沿袭了“错误的人”这样的设定,因而华盛顿饰演的贝克特也绝没有精湛的身手,他的逃亡往往是狼狈且无助的,甚至其中不乏一些对其它动作电影的调侃,比如抢路人的摩托未果,或是以为能帅气地从车上滑下来,其实只能蹭着下来,毕竟不穿一件顺滑的衣服,也很难成为动作片的主角呢。
而在“错误的人”的框架之上,影片加入了某种政治惊悚的元素,这一点其实并不算高明,毕竟大多数导演对这方面的把控与理解比较浅显,有时候想要嘲讽一番却只显出自己的幼稚,还好本片倒是没有过于着重于此,观众大概也只需知道所有的人都不想让贝克特好过就是了。
通常“错误的人”这类故事,主角最终都能洗刷冤屈,也往往可以阴差阳错捣乱坏人的勾当,虽然本片光看剧情,大略也是如此,贝克特棍打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枪打希腊反派,还纵身跃下阻止反派逃亡救下孩子。
与众不同的是,全片笼罩在浓郁的悲剧气息之下。
贝克特女友april的死,自然是贯穿全片的阴霾,短暂的甜蜜之后,便是骤然的别离,向老丈人报了悲讯,还未能够看见死去的女友,便不得不开始莫名其妙的逃亡,好不容易在美国大使馆内受到保护也见了女朋友最后一眼,没想到又要面对政府人员的追杀。
然而在这层语境之外,其实我觉得真正让本片展现出绝大怅然的,还是主角那伤痕累累的身体。
第一幕的逃亡,胳膊中了一枪+车祸后遗症+安眠药的效果,本以为三层debuff已经是主角最绝境的状态,没想到后面如同过山车一般,手指被警察扭断,身上被刀划伤多处,长途奔跑的劳累,腰上又中了一枪,最后竟然还跳了几层楼...
就是这样伤痕累累的身体,要面对的则是似乎无处不在的追兵,他们来自于政见不同的派系,来自于凶恶的黑手党,还来自于想搅混潭水作壁上观的美国政府。
贝克特对抗全世界无疑是荒唐的,然而正是这种弱小与无力感,才让贝克特的逃亡显得如此鲜血淋漓地沉重而悲情,影片中有一段是他走在游行的市民之中,暴徒与警察对峙,而贝克特无所适从,不知该走向何方,而后,他选择用几乎自杀的方式,阻止了反派的潜逃。
或许弱小,或许一个人在时代的浪潮之下确实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但是普通人若选择做一个好人,选择做正义的事情,也同样伟大。
只是,当贝克特看着手上的小心心时,可不要忘记,这坨事情可都是因为你疲劳驾驶才出的啊。
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正片,实在有点不能忍受欧洲导演的慢节奏。
黑人男主贝克特和白人女友四月去希腊度假,贝克特晚上疲劳即使,导致交通意外,撞到了路边一幢房子,女友四月死亡,自己也受伤。(租了个没有安全气囊的车?)
贝克特受伤期间发现房子里有个小男孩,在报警后就开始遭到追杀,他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在逃亡过程中才发现自己见过的那个小男孩是个希腊很有人气候选人被绑架的侄子。
贝克特好不容易逃入美国大使馆,结果被使馆工作人员再次追杀。干翻了追杀他使馆工作人员,他发现候选人已经被刺杀,支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同时恰好还发现了一直追杀他的右翼警察和女人。
经过与两个右翼家伙搏斗,救出了被绑架的小男孩,贝克特成了英雄。
很明显,发生在希腊的绑架和刺杀行为背后是受美国情报部门支持的,具体是由当地右翼组织实施,但是美国政府不可能公开承认,所以要把贝克特带到使馆外灭口。
但是感觉美国使馆处理也太草率了一些,不但没灭口成功,反而还让贝克特揭破了右翼势力的阴谋,实在是欠缺专业水准。
影片前半段节奏实在是拉跨,多次有弃剧的感觉。后半段稍微好了一点,女友四月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还不如车里救男主的左翼德国女孩戏份多。其实剧情很简单,但没什么深度,没有深入挖掘一下美国使馆勾结右翼势力的动机。
感觉有点平民简化版的谍影重重的想法,但剧情实在是寡淡。
找个一个黑人当男主,去黑人稀少的东南欧国家实在是太难隐藏了,要是去黑化的法国德国还相对会好一点,有点受不了欧洲白左们的政治正确。
所幸——表达欲不放飞,创作力紧相随。前半段:Do you speak English?!后半段:开,往城市中心开,把车窗都砸开来~用速度换一点⋯⋯痛、痛、痛,快!
氛围还是构造得不错的,但是反倒因为最终大背景落脚到政治博弈上,让人觉得无趣了些……
影像很有风格,尤其是前篇山谷逃亡戏份,希腊自然风光搭配拉满的悬疑效果,很吸睛。可惜从进入城市的列车枪击开始就愈发离谱,最后Boss战甚至致敬了一波黑暗骑士??就离谱
不禁怀疑坎妹是来希腊带薪旅游的,但我没有证据。
纳了闷,都已经有欧文·威尔逊 主演的《无处可逃》在前打个样,为啥这部拍得能这么枯燥冗长呢。开头华盛顿和坎妹的戏份完全水掉,既不能有效突出人物性格也推进不了实际的剧情内容,废笔。大量的真实景观拍摄,却在动作设计上显得格外平庸,野外追逐和求生连《荒野猎人》一半的水平都不到,到了后半段的政治惊悚又停留在表面的反转,华盛顿从停车场飞跳简直出戏,让片子唯一的“真实记录质感”也全无。本来这种政治灾难片大有可为非常值得拍,可惜这部拍得如此寡淡,导演属实要背锅了。
故事+演技不够,风景旅游来凑一凑
小镇黑警,垂直山崖,列车急停,左翼同盟,地铁刺客,美帝轴心,暴动追踪,手刃恶人;疲劳驾驶翻车神谕乱入脱欧政治阴谋,又或希腊穷游攻略,老派好看;片名/主角名算是致敬贝克特荒诞戏剧啥的吗?
相似的题材让人想起《无处可逃》,只不过那个的节奏更紧凑,观感也更刺激。这一部稍微啰嗦了点,尤其是前面开头坎妹的部分其实有点浪费了,但整体还算是一个能把人注意力吸引住的故事。
对希腊的城市空间和自然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场面调度挖掘,视听构建与动作编排非常老派,包括文本在内,一种70年代美国政悚电影的回潮,即便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会有些蠢顿和错位。小华盛顿的角色相比半个世纪前的主人公们,强烈的宿命感下是残酷的当代现实指控——生活中的突发悲剧后却引出更大的信仰破灭。“我本该死去”,面对祖国的背叛,这究竟是接受了现实与命运后的庆幸,还是绝望。
一桩车祸引起的反杀再反杀。神秘的政治阴影缠身,本可以大有作为,结果拍得有点荒诞。政治惊悚片的惊悚性、成立性、寓意性都无限趋于0。动辄跳崖跳楼后还身体无损的动作戏,比较离谱。唯一可取的是影像视听的审美质感还不错。
刚开始看觉得”?”,看了一半”?”,看到揭秘”?”,然后就突然结束了”?”。 开头情侣旅行硬是讲半天,如果渲染男主悲伤,还不如在后面穿插两人过去美好的回忆。关键是前一秒还想吃安眠药自杀,后一秒被枪射就瞬间求生欲爆棚,太割裂了。 进入正题后的确营造出世界与我为敌的悬疑氛围,不过将近90分钟一直跑,还很巧合顺利的跑,对于一个患有自闭症的软件工程师来说,太能打了,逐渐也变得无新意和乏味了。 真相的揭开感觉是强行解释,就像男主弥漫全片的疑惑感,不知道导演想讲什么主题,或者表达什么,这个电影感觉没有可信性,因为所有情节都是靠”巧合”推动。
高开低走,《绝地逃亡》变成了《新警察故事》,金刚不死身的人物光环怎么也无法和主角的人设匹配起来。【Netflix】
坎妹就客串演了个尸体,真是浪费卡司,这部算大男主公路片,美国夫妻误入别国政治阴谋,妻子车祸去世,撞破政治绑架真相,从此丈夫一路被追杀,跋山涉水,黑手党与黑警分路追击,突破重重关卡,最终凭借一己之力端了黑恶势力,救下人质孩童,电影主角光环闪耀,逻辑和细节其实不能细看,身处如此险境,暴露在他人视野,无防身武器,一般人应该早就毙命了,好在过程还算惊险,自救能力和运气辅助才能达成,政治高层,黑手党以及他国势力勾结,顺道狠狠涮了美国大使馆一把,哪里有犯罪苗头,哪里就有漂亮国使坏,美国电影后来讽刺自损不遗余力,现实中,无论置身在哪个动荡国度,个人命运皆是颠沛飘零,属实悲惨!★★★
很对胃口的老式惊悚片,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危机四伏的异域,政治阴谋,无瑕喘息的追杀,忠奸难辨的人物,以及一贯的美式自黑,导演手法超级复古,滤镜、表演、剪辑和配乐看齐50年前,梦回政治惊悚片流行那年代,错乱的时空感让反派势力都有一丝荒郊杀人狂似的病态,整个悬念也铺排得不错,小华盛顿演的主角惨到家,摸爬滚打各种挨枪挨揍挨撵挨骗,好几次都绝望的不行,但生命力顽强加上运气奇佳,受伤越重战斗越勇,后半段反客为主复仇救援堪比连姆·尼森,那玩命一跃够夸张的,犹如《信条》超级特工跨剧组附体。
优点是,没有铁血硬汉,没有爽快激斗,只有氛围感十足的异乡追逃,用肃杀的恐怖片拍摄手法呈现一个普通人遭遇生死困境时候的绝望和挣扎,坂本龙一的配乐更是神来之笔,但是整个剧本还是过于粗糙和想当然了,节奏也不好,很多情节处理都有一种毫无必要的冗长,非常可惜。
5.5 好像有点意思,又没多大意思,作为“异乡人”的既视感倒是挺强烈的。
如果不带任何预期和抱着多细究一点的想法打开的话,它至少是个可以全程跟住、也能带来几分参与感的追缉故事;外加几分恍若古着配色的夏日风光和教授的音乐,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但这之外,多数近身打斗的戏还是难掩皇子的尴尬演技,以及故事上的支离破碎和诸多地方的一笔带过也难以提供更独特的看点;终究是浪费了。【卢卡瓜的电影总关于陌生外国来客的闯入,ex也在第一次独力执导的作品做了这样的设定,算不算一点玻璃渣渣糖呢 =(:=。】
观赏性还可以,前面足,后面无聊。
我开头琢磨了半天女主是不是坎妹,最后觉得不是,坎妹大概嗑几年药才能成这样。看完一进豆瓣:…… 其余部分拖沓无味充满了小成本但完全不质朴而只剩做作的运镜和戏多的配乐。至于男主怎么从一个弱鸡游客变成深受重伤还能徒手暴打 N 个 armed agents 的美国队长,这不重要。可取的是希腊的破败混乱氛围和 rally 事发时的慌乱压抑倒是 capture 得非常接地气。
不是激素型的爽片,而是比较写实风格的悬疑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