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日本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东京家族》,却能让每一个人或多或少皆能看到吗家的困顿与温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戏剧性渲染,几近真实的平铺直叙中令人得以共鸣,细小甚微处的真情流露有以感动与沉思,亲情的羁绊永远都能感人肺腑。
山田洋次对于细节的刻画以及细腻情感的描写在我心中可以排到亚洲前三吧,相当厉害了。老龄化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极其真实,毫不夸张,完全没有戏剧性,日常刻画深入人心。优酱抢眼,小七也是帅的不行。看完真的会思考很多,泪目。
山田洋次翻拍小津的经典。真实,淡然。家庭终不应与个人轨迹相抵,亲情也不该成为太深的羁绊。现实如此,面对选择却没有选择。
春节在家闲来无事,整理楼上的几间杂屋。 有一间屋里堆了很多旧木箱,还有这些年我回家用过的破旧的旅行箱。全部拉出来擦拭一遍,发现贴着墙角有一个碎了玻璃的相框。 相框里有一张照片已经被湿气贴在玻璃上拿不下来了。 照片中是父母的合影,很久很久以前,上海。 那是他们送我去上海,舅舅给他们在外滩的一张留影。 当时的父母亲四十出头,看起来气色不错。戴着眼镜穿着西装的父亲不像一个农民,倒有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人气息。 那时的父亲每年还要给教会和邻居写很多春联,高兴的时候还经常拉一曲二胡。 我把这相框小心翼翼的拿到楼下,把已经朽坏的木头拆掉。把照片连着玻璃泡在水里,听说这样可以把照片取下来。 父亲说,还弄它干什么,扔掉算了。 我不同意。 冬季的山东,院子里泡照片的水都结冰了,过了正月十五,照片还没有掉下来。 春节,笼罩在疫情的恐慌中。 回家的第二天我带父亲住进了镇上的医院,他已经有几个月手抖腿颤,吃饭时嘴巴别扭的好像塞不进东西。医生说看CT没什么大问题,按脑梗治疗吧,腊月二十九,父亲精神好了许多,手抖腿颤变化不大,于是就出院了。 第二天就是除夕了……
严父慈母 《东京家族》,年近七十的老夫妇从乡下来到东京,看望他们的三个孩子。 办事一向入不了父亲法眼的小儿子果然接错了站,执拗的父亲决定自己打车去大儿子家。 人如潮水的东京,每个人像工业化流水制造出的机器,极少有停歇休整的机会。 “没事,忙点好,忙点好”,父母对怀有歉意的大儿子和儿媳说。 如同轻风细雨,又如蜿蜒曲折的小溪,日本家庭电影中那特有的韵味,在平平淡淡的琐事中慢慢渗入到观者的心里。 大儿子儿媳像我们一般家庭中表现的那样,有稳重长兄之风,也有贤淑持家之道。 如果不是身为医生,有医者仁心,也许老夫妇的第一个周末会在大儿子的陪同之下有一次温馨的东京之旅。可是工作,成为了不能同享天伦之乐的绊脚石。 女儿的理发店也是不停地忙忙碌碌,在东京打拼的人好像都不会按下暂停键。
大儿媳ー夏川结衣 穿着和服一丝不苟的夫妇俩终于在小儿子的陪同下游览了东京。旅游大巴上好奇兴奋的妈妈和哈欠连天的小儿子相映成趣。 父子关系一直不好的父亲和小儿子,还是在这难得悠闲的气氛下闹得不愉快。 “在这世上活着,哪有什么轻松可言?”儿子对父亲说道。父亲的老派教导和儿子终究没有汇流到一条河里。
父子母子 哪怕大儿媳再贤惠,被繁忙的工作和拥挤的住房挤压的大儿子和女儿还是决定共同出钱让父母到高档宾馆里住上三天两夜。 女儿说“爸妈他们住那宾馆多好啊,我还一直想去住呢?每天下去吃吃饭,在房间看看电影多好啊”。 穿着和服的母亲坐在宾馆的床上,对老伴说:要不要换上睡衣? 老伴回答:等下还要下去吃饭,穿睡衣不合适。 母亲又说:天黑之前我们干什么? 老伴又答:还能干什么?只能在这看窗外的天空。 枕头那么舒服床那么软,窗外摩天轮的霓虹灯在黑夜里闪耀着光芒,父亲却失眠了…… 孩子们以为的父母来东京,是要感受一下大都市的繁华。 父母来东京的目的呢? 生疏的孙子,不知道跟爷爷奶奶亲近。宾馆的牛排哪有儿媳妇亲自煮的寿喜锅好吃呢? 才住了一天宾馆就退房回到女儿家的父母,在女儿“真头痛啊,偏是在这么忙的时候”的无意抱怨中,离开了女儿的家。 跟两位老人擦身而过的顾客进入了理发店,店里传出“欢迎光临”的热情招呼声。
戒酒许久的父亲这一夜喝醉了,凌晨回到女儿这把理发店吐的满地都是。 父亲准备借宿一宿的老朋友酒后吐真言,原来自己以前吹嘘有本事的部长儿子其实是个科长,而凶悍的儿媳妇是不可能让他带人回家的。 酒醉的父亲感叹道:这个国家怎么了?我以后再也不来东京了! 东京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在老人的心里远远比不上给他照顾小狗的家乡女孩小雪,因为老家有人情味。 是的,东京,缺的就是人情味。
妻夫木聪与苍井优饰演的小儿子和儿媳 对于父亲来说,东京之旅并不令人舒心。 不过母亲不会这么想。 母亲对小儿子还满溢着妈妈的爱,儿子带来的女朋友知书达理,温柔可爱。母亲把准备给儿子的钱交在女孩的手里,就等于了却了一个心愿。 儿子不再孤单,终于有人陪伴了,这个消息恐怕是母亲离世前最大的慰藉了。 是的,母亲走了。 天台上,父亲和小儿子少有的独处空间。 父亲说:你妈走了。 儿子泣不成声。 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亲对儿子的歉意 女儿在灵堂前不断提起母亲的遗物,令小儿子大发雷霆。 父亲变得更加沉默。 当大儿子和女儿都因为工作决定离开老家回东京的时候,留下来陪伴父亲的只有这他曾认为没出息懦弱的小儿子和准儿媳。 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也很容易。 父子俩几十年没有融入对方,却在短短相处的几天里就明白彼此。那骨子里的血脉还在,这一天迟早会来。 母亲带了三十年的手表,父亲交给了女孩。就像母亲前几天把钱交给女孩一样,这是接纳,接纳彼此成为了家庭的一部分。
父亲送手表 电影很平淡,平淡的就像我们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就这样平平淡淡的活着,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 我们迎接一个小生命,无意中总会暗暗地期望将来TA会取得怎样的一个成就,千古流芳。但更多的时候是一代又一代人,随着时光渐渐平凡地长大。读书上学,娶妻下嫁,为人父母,直至离世。 我们读了很多的英雄故事,看了很多的超英电影,我们为之向往为之喝彩,但我们都清楚的知道,那不是我们的人生。 《东京家族》,是一个能让你看到自己的电影,是一个能让你想起家人的电影。 电影中看到父亲垂垂老矣的弓着腰,自己剪指甲时,那种失去老伴等于失去生命最重要一部分的情感汹涌而上,让我们所有感情的迸发都回到了那最初的地方ー家。
老家的天空 疫情缓和了许多,我又带父亲去市医院做核磁共振,医生谨慎地排除了脑梗和帕金森,虽然现在他的腿依然会震颤,但心情好了许多。 去医院的时候,我像带着一个小朋友出去,现在的医院、车站等等很多地方,如果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陪同,父辈们很多事情已经操作不了了。 虽然他们仍然懂得很多大道理,但科技的发达使得处理许多事情往往需要电脑和手机来代替人工。他们那一代所拥有最多的东西在这个时代突然失去了作用。 我领着他问诊挂号吃饭检查,阳光照在他的影子显得那么瘦小,小时候的我跟着他出门 ,应该也是这样…… 父母的照片在水里泡了一个月,终于拿了下来。我用手机又拍了一张,做了滤镜加了边框传到父母手机上。 母亲看了笑的很开心……
SIFF5 时隔六十年的新瓶装老酒,无非是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新认识到“我们最终都要无家可归”这一现实,从年少看待老去,从成长看待家族瓦解,从翻拍重新认识经典。而影片本身,前半段照葫芦画瓢毫无特色,后半段略有突破也顾此失彼。对地震和中国人的与时俱进也很不合时宜。
昌次跟母亲分享表白经过、老爷爷感谢纪子的地方很感动。
我就是骑车摔沟里回头看苍井优的那个英语老师
明明比《东京物语》拍得好。
孩子会去错误的车站接父母,父母没法在正确的时间死去。子女凑钱住上的宾馆没有老家的榻榻米舒服,观光车上看到的东京塔不如乡下的路标踏实。母亲好像有提前预知的魔法,也留足了与子女告别的时间,她没法亲口告诉老伴快乐的原因,也没法帮小儿媳助力。迎着朝霞嘱托儿子,你妈没了,此刻家族才能团聚。
非常美好的电影。妻夫木聪和苍井优站在一起养眼极了。
儒家文明下的农民依自然资源而结成稳定社会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儿女们都离开小岛,传统家庭关系遭遇重构。亲情的疏离、城市的压力、举目无友的老俩口在东京只能当观光客,多数的时间是在默默的凝视中打发。不如归去,但小岛也总要变的。在现代化与儒家体系之间,或许只能取其一。【百老汇电影中心】
我离开的这六个月,父母的衰老和退化程度让我吃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必须解释十几遍;他们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搞清我哪天有课;原本从不轻易受骗的父亲会被弱智的街头骗术骗去几百块。诸此种种,让我有时不得不闭上眼睛不去看画面才能忍住眼泪。第一次见那么多德国人哭,我原以为德国人从来不哭的……
太多感同身受 山田導演就是一點也不煽情卻讓人泣不成聲 居酒屋外和屋裡都挂了東京家族的海報是否能算彩蛋 最後橋爪功一個人剪腳趾甲的鏡頭太戳淚點 久石讓這次相當低調 直到片尾音樂才顯示出他的味道 蒼井戲份不多 但感覺沒有之前弟弟演的出彩 感謝@ShanghaiG 感謝2013年初能夠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
熟悉的生活气息。生老病死,便是人的一生。任何从每当逢年过节一张桌子就坐不下的大家庭出来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想到一些再也见不到的亲人,不期然就潸然泪下了。淡极始知亲情。
《东京家族》是山田洋次的“阶段总结”,也是借前辈的壳生自己的蛋。山田与小津有本质区别,小津的家庭像无菌隔离病房,人物之间欲言又止,压抑阴郁,是中产阶级的遮羞布。山田还是达观幽默,“寅次郎”们依旧生龙活虎,生死虽沉重,但大家更乐于“打开天窗说亮话”,低角度摄影挡不住他的坦率与实在。
小津的故事,骨子里换上了山田一贯的人生态度,小津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被打破了,味道变了,但日本传统价值观的那份优雅和隐忍还在,只是多了一份山田眼中的豁达幽默和乐观。硬是和小津导演比也显得没有必要,如果山田不留一丁点自己的特色,完全致敬变成了小津,那才叫让人失望呢。★★★★
三星半。想到山田洋次会对社会老龄化,老人孤老故乡的哀叹做更多功课,但没想到会着墨如此之多,电影中心几乎就着陆在此。整个影片没有了小津的“关系网”,家庭成员不是环状感,而是三角形,各方都支楞着,略有生涩。
前半段和一些场景致敬小津,后面转向是枝裕和,没那么隐忍苦涩,却是波折豁达而不过分煽情。加入一些现代社会细节,更能让我想起亲身经历,半夜看得很虐心。妻夫木聪和苍井优作为新生代吸引了不少眼球,尤其是优酱,越到结尾戏越吃重。父亲在天台上说,你妈妈没了,儿子漫不经心哦了一声,随即开始哭泣
即使《东京家族》时隔《东京物语》六十年,但《东京物语》里的核心依旧能够被共通、被理解,小津安二郎的伟大在于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他所表达的人心人情人世依旧不变。不对,也有变的——六十年来咱中国人有钱了,腰板硬了,嗓门大了。
就这一部,这一趟HKIFF值了,“致敬电影人三部曲”最喜欢的一部!云大说,情感基调和小津其实是不同的,比如看哭了这种事……居酒屋一段开始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就这样完蛋了吗?!”不想去和步履不停作对比,但架构上确实有相似之处。看完后尖沙咀夜宵完,好想喝札幌啤酒,在HK可否尽兴一次?
东京物语是大师经典中意想不到的好,东京家族是意料之中的情感高分
表演太过了 听惯了吐槽体的猛一听类似中文的语速有点受不鸟 无数个实例证明,故事可以学,镜头可以学,剪接可以学,可气质这回事,还是回乡下慢慢养着吧。。。两老静静坐着的场景也能让香港观众捡乐儿,可见学得有多笨。
简直像是看到了家族的重影,相似度惊人的可怕。失去至爱亲人的滋味像是再次经历了一遍,实在是太痛苦了。
SIFF@大光明;改编几无新意也无必要,落于通俗治愈,前作珠玉在前,只有另辟蹊径才会出彩,仍是山田洋次擅长的家庭轻喜剧套路,完全无法传达原作内核精髓,两片连看的效果更差,当全场笑点连连,我一点都笑不出来,甚至感觉轻浮;ps.苍井优扮演书店文艺森女也该歇歇了!和原节子怎么好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