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林与杰罗,两个人的婚姻,大概是年轻时激情迸发的产物。但是,现实的压力,明显超过了杰罗承受的极限,在一次犯错之后,仓皇懦弱的他,逃离了现有的生活。一消失,就是三年。 希林的死,让到处躲藏的杰罗,终于不得不现身。 此时的他,对眼前的路,毫无头绪。完全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 长期习惯了的懦弱,让他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两个孩子,甚至是不敢去面对。那是一种面对已知和未知同时存在时的慌乱。 在这种慌乱中,他机械地带着两个孩子开始转悠。一边想着怎么丢弃两个孩子,一边看着两个孩子,又是带着满满的不忍。
电影《梦之城堡》虽然有一个笼罩着童话气息的片名,但一开场似乎就进去了一个悲伤的基调——妈妈重病,阔别三年的父亲无奈要接纳两个幼童,而在这短短不到一天的旅程中,两个孩子身边充满了父亲与相关人的争吵打斗。即使摄影大多笼罩在暖色调的乡间美景之中,也难以掩盖亲子在磨合时的磕绊。但开放式的结局又留下希望,纵然没有城堡,可生活还要继续。
影片十分巧妙的把线索浓缩在几个小时的旅途中,逐渐剥开这个家庭曾经的苦难遭遇,从侧面勾画了妈妈的形象——一个始终留在男主记忆里的聪慧、坚强和自立的女性。相较于《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经典伊朗儿童电影,《梦之城堡》虽然也是从儿童视角来出发,但父母才是真正的主角,它把主题聚焦在一个父亲在抚养孩子的义务上良知的觉醒上,给观众带来一场“寻梦”之旅,面临变故,生活总要重新启程,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亲可以成为替代梦中城堡的存在。
正如豆友影评的题目《爸爸回来了》,伊朗电影《梦之城堡》以父亲的回归作为最为明显的故事元素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爸爸回来了“并不是要重新回到妻子与孩子的身边,将原本碎裂的家庭重新弥合,毋宁说,他的”归来“带有某种”掠夺“——将妻子的汽车开走并转手卖掉。面对妻子姐姐苦苦的诉说,他显得极其冷漠无情。他犹如一个来去匆匆的闯入者,当妻子的姐姐和姐夫将一双年幼的儿女强行送给他之后,他甚至一度想再次抛下孩子们独自离开。尤其是当他被迫带着孩子们和他同居的女子一起开车上路之后,他曾经杀人入狱,妻子为他还清所有赔偿款,出狱后他却开始新的生活,置妻子与孩子们于不顾的故事一一浮出水面之后,他的”回归“反倒将他置于一个无情/负心之人的位置之上。当然,这存在将影片的故事简化的危险,在一定程度上,《梦之城堡》继承并展现了伊朗电影优秀卓绝的叙事能力,中国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这部影片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都有可能牵涉到整个故事所蕴藏的巨大秘密。比如有豆友在分析中提到电影结尾,当儿子阿里向父亲坦诚是自己偷偷给舅舅发了定位,然后才有两个舅舅和姨夫驱车追赶上他们,痛打父亲的场景,父亲不经意地说,你真像你妈妈,当年她也发过定位。这里的”像“不仅仅指的是偷偷发送定位这一行为,可能还指涉的是将他都置于危境的结果。这也许才是他在出狱之后不愿回归家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愿意原谅妻子当年偷偷发送定位一事。而在明知道他出狱后不愿回来担负起丈夫和父亲职责,妻子依然在死前,将出售自己心脏款项的受益人指定为丈夫,这是否也如同豆友所分析的,是妻子对当年偷偷发送定位事件的某种愧疚?总之,这部伊朗影片将伊朗电影卓越的讲述故事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家庭婚姻故事的讲述始终张弛有致,并保有某种内在的张力,这也是伊朗电影的优良传统。
对于父亲而言,”回归“到孩子们身边并非出于他的主观意图,更与承担作为父亲的责任与义务无关。正如前面我们所说,他的”回归“是某种携带利益的匆匆而来又要匆匆而去,之所以带着一双儿女开车上路纯属被迫无奈。可在接下来的”在路上“却再次呈现了公路电影一以贯之的功能:治愈创伤或者心灵救赎。在男主人公身上,这两点都存在。正是一路上与孩子们貌似漫不经心的交谈,触动了他对妻子并未忘怀的情感,这也是与他同居女子的发现。故事的高潮是驱车追上并截停他们后,妻子的两个兄弟对其大打出手。在这场戏中,再次将男主人公置于一个无情无意负心汉的位置之上。在影片的结尾,他心平气和地对儿子说,你跟你妈妈很像,当年她也发过定位,这个时候他也许已经放下或打开了对妻子一直耿耿于怀的某一心结,他已经接受这一双儿女,要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
对于妻子而言,她始终只是被谈论的对象,并未在影片中正式出场。最后我们在影片中知道她已经过世。对于这样一个缺席的角色,却起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效果:”缺席的在场“。一方面,当人们谈起她的时候,是以她的坚强、她所背负起的对一双儿女的责任、她对丈夫杀人后果的承担,昭示出丈夫的冷漠无情与不负责任。另一方面,她的缺席却似乎是一种被放逐。正是她的不在场,使儿子阿里与父亲之间形成了一次情感的认同。当结尾儿子告诉父亲他不会再看到舅舅们的时候,那是一种对父亲被舅舅追打行为的不认可,更是对父亲的一种从心底的认同:”这是我的父亲!“于是,父亲的形象被重新型塑,父亲的权威被重新确认。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对小阿里而言,这个短暂的旅程,成为一次”因父之名“的心灵之旅。
伊朗的一个小镇,一位消失三年的父亲杰罗终于回来了。
而他回来的第一件事是要卖掉已患重症的妻子希林的车子,并且已经找好了买主。
希林希望孩子能够跟随他去他的城堡里,与他一起生活。
但是他并不想带着两个根本没有感情的麻烦鬼在身边,因为在离开的时间里,他已经有了女朋友,有了新的生活。
甚至在中途返回家里,想再次丢下他们,依旧想让孩子的姨妈,姨父照顾他们,而他并不想负起一点父亲的责任。
最终在姐夫的逼迫下才无奈地答应暂时收下两个孩子。
哥哥阿里也并不想跟着一个“陌生人”,所以他对姨妈说,只要我能跟你在一起,绝对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可是当他看到姨妈和姨父因为他和妹妹的事情而吵架的时候,他默默的走出了车子,背上书包,走向那个陌生男人的车里。
谈到伊朗,人们想到的可能是战争,而谈到伊朗电影,人们想到的莫不过于伊朗的儿童电影。
之所以伊朗拥有着大量优秀的儿童电影,并不是伊朗导演偏偏热衷于儿童电影,而是由于一些重要的客观原因造成。
首先伊朗的电影创作基本属于体制内电影,对创作类型有着明确的规定,而对于儿童电影的创作,国家有着政策扶持。
再来伊朗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1)电影的政治主题及内容题材必须符合文化部所颁发的11项规定;(2)男女演员的服装与言行必须符合伊斯兰教的准则;(3)电影作品不得出现反伊斯兰教和政府的内容和语言等。
而关于儿童的电影创作更容易过审,拿到“合格证”,也就相当于我们的龙标。
所以在这种命题作文式的狭窄局促的创作空间里,导演们只能另辟蹊径,用儿童电影来展现伊朗的社会面貌,风俗,情感。
伊朗儿童电影还有着一些明显的创作特征。
例如它大多带着寻找的主题,《小鞋子》中潜藏在兄妹辛苦奔波之下的是对安定和责任的寻求,《天堂的颜色》是男孩渴望寻找并维护与家人的厮守,《谁能带我回家》是女孩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拜托别人的束缚。
其次伊朗儿童电影中的悲悯情怀不仅表现为对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底层人民的关注,而且表现为救赎情怀。
今天推荐的这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同样带有着救赎的情怀,《梦之城堡》。
这部电影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横扫,获得了金爵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三项大奖。
说回电影。
相比哥哥的隐忍懂事,妹妹沙拉天真,可爱,加上奶甜奶甜的娃娃音,真的就是一个超萌的小精灵。
她在离开家时,对着花盆里种的草莓说:草莓,这段时间我不在家,姨妈会来照顾你的,等我回来后会给你浇水的。
虽然三年未见到父亲,但是妹妹沙拉对父亲好像并不感到陌生。
一直在跟父亲讲他们和妈妈的故事,一路上问题不断,妥妥的就是一个小话痨,因此妈妈还给她安排了家里“公关经理”的职务。
看到父亲手臂上的纹身,还主动的要求说下次我来帮你画。
抱怨爸爸为什么没有给哥哥买有买变速的自行车生日礼物,而只是买了普通的自行车。
得知父亲也喜欢闻汽油味而露出满足,高兴的笑容。
这一点都不像三年未见的样子,她认为父亲是爱他们的,并没有抛弃他们,只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妈妈的车只允许妈妈以外的爸爸开。
相对妹妹,哥哥阿里成熟稳重,他在车里很少发言,但是他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父亲的爱。
为了爸爸少抽烟,他偷偷倒掉父亲的香烟。
看到爸爸开车头痛的时候,主动寄药给它。
在父亲被喜欢的舅舅痛打一顿后,说再也不想见他们了。
从开始的抗拒,到现在选择站在爸爸这一边。
在三年未见的背景下,妹妹沙拉的主动亲近,加上哥哥阿里的关怀,这很难不让一个父亲有所动容,心理上产生波动。
他开始试着照顾他们,试着寻找共同的话题,试着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帮妹妹沙拉洗脚,在被阿里的舅舅痛打后安慰阿里:没事的。在沙拉受到惊吓尿裤子的时候,主动的去讲自己小时候也尿过裤子的糗事,并和他们说:可以有一个人坐到副驾驶来。
父亲从漠不关心到担心他们走丢,看似这一切的变化都只发生在这一天之内,三个人之间,可是这离不开关键的第四个人物,妈妈希林,以及她所做的三年的努力。
希林告诉他们,爸爸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他在努力的工作,在建造属于他们的城堡。
希林还假装父亲的身份买礼物送给他们。
希林告诉他们,爸爸见到他们就会给他们亲吻和拥抱。
这三年中一切的谎言都是在维护父亲在孩子心中良好的形象,而不是给他们灌输爸爸不要他们的仇恨意识。
希林也在这三年里,努力的工作,努力的给孩子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庭,努力的偿还杰罗犯罪所需要赔偿的费用。
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委托杰罗卖掉自己的心脏,将钱留给了他和孩子,为了这个家庭留下了最后的善意。
希林全程未在电影中出现,这也是我觉得电影中最妙的一个设定,这样给足了观众想象的空间。
想象希林抚摸着沙拉的额头,安慰她爸爸要努力的工作而不能见她们的温暖画面。
想象她在温室花园里教沙拉和阿里种玫瑰花,嬉戏打闹的快乐画面。
想象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杰罗打电话希望再见他一面的伤心画面。
希林必定是位乐观,善良,美丽的母亲。
最后,当车子撞上了狐狸时,杰罗说:那不是狐狸,只是块石头。
可是哥哥阿里流着眼泪哭着说:去救它。
阿里和沙拉选择相信妈妈,他是一位好爸爸,尽管现在他们看到的并不像妈妈描述的那样,当阿里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时,他接替了妈妈的角色。
阿里留下的眼泪融化了杰罗心中的那颗冷冰冰的石头,让他找回了救赎之心。
最终杰罗选择打开了车门,电影此刻戛然而止。
这个电影的收尾也很有特点,也是给足了想象的空间。
就像网友说的:这不是终点,而是面对的起点。
愿每个孩子的每个儿童节都是幸福的。
参考资料:《语境、特征与关系:伊朗儿童电影研究》,崔军
因为评委会主席来自土耳其,地缘接近性可能让主席对这部伊朗电影更有认同感。
锡兰说,很高兴为自己喜欢的影片做了争取,影帝双黄蛋大概就是争取的结果?毕竟男主可是演过伊朗前总统内贾德的伊朗一线男演员。
影片讲述了一个“渣男”回头的故事,男主本来是肇事逃逸犯,在监狱呆了三年后索性抛妻弃子。妻子住院生命垂危时,他想的是回到妻子妹妹家取妻子的车子卖了赚钱,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因为男主的两个孩子寄养在妹妹家,给妹妹一家生活带来了影响。男主不得不带上两个不想认的娃回家,一路上遇到了妻子前老板、妻子弟弟、自己的情人、交警等。
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这部电影无疑是部“大男主戏”。套上的公路片外壳,是男主成长蜕变的外化。
旅程过程中,不在场的妻子通过孩子们的回忆、妻子前雇主的评价、自己情人的吃醋实现在场。影片的英文名是Shirin's Castle(希琳的城堡),这个名字一方面呼应剧情:母亲希琳一直向孩子们编织父亲的谎言,称父亲给他们买自行车、还建造了一座城堡。另一方面,希琳是伊朗历史上一名王妃,希琳本人是基督徒,但还是排除层层阻碍,嫁给了当时的国王考斯洛。由此,希琳在众多伊朗艺术作品中成为忠贞爱情的代表。导演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典故让观众找回爱情的感觉。影片中,无论是妻子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男主来了断,还是男主暴打骚扰过妻子的雇主,都证明男主与妻子的彼此相爱。不在场的女主像一股洋流,每一次的“出现”都推动暗线爱情线的涌动。
爱情为辅,家庭为主。男主的渣更多体现在对家庭的不负责上,看到自己的孩子就想逃,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弃孩子。直到后来,两个萌出天际的娃让他慢慢意识到家庭的意义。先是宣誓主权般的“我娃的小脚我来洗”,然后是听到交警求情说自己也有家庭后不再揭发对方,男主的家庭责任感越来越强。当暮色四合,男主终于向孩子们坦白抛弃他们的过往,昏暗的光线划分白天与黑夜,也为男主的蜕变画上坐标。直至影片结束,男主在夜色中再次撞上不明物体,在孩子泪眼婆娑的要求下,他打开车门下车查看,一个学会承担责任的男人终于上场了。
整个蜕变过程中,你可以清晰看到男主越来越坚定的眼神,逐渐背负起的责任似乎通过演员形体就可以感知到。直至结尾,你已经很难不喜欢上这个侧脸像汤姆·哈迪、有儿女柔情的浪子了。
影片环环相扣,一路上遇到的事情此起彼伏推动男主翻过渣男的山丘;三明治、手机等道具的使用让狭小的车内空间中角色间的接触更密集、情绪得以放大;摄影机俯瞰旅程的远景给影片赋予伊朗电影特有的忧伤与悲悯;慢慢揭秘的叙事风格让影片免于陷入通俗剧的陷阱。
尽管是一部温情的家庭片,但仍能看到导演在各种不经意的小角落塞进对伊朗社会的体察:妻子妹妹作为女工的超负荷工作、贪污交警体现出腐败成疾。作为一部只有86分钟的电影,在家庭、爱情、社会等多个维度上都进行阐述,可谓精悍而难得,导演不愧是伊朗拍家庭片的老手。也难怪影片在上海拿奖之前就已经在伊朗本国的曙光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等多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
伊朗一向擅长儿童电影,一部《小鞋子》到现在还是研究儿童电影的必看影片。虽然电影是一部公路片,但是儿童在里面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公路片的表面,其实讲述的是家庭的纠纷和爱情的悲剧。
男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他不负责任,冷血自私,既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是,在带着两个“累赘”上路回家时,孩童的稚嫩可爱,一路上故人的重逢相遇,让男主重新回想起了曾经和妻子恩爱的往事。他不再厌烦两个孩子,而是逐渐的接纳,一点一点的找回自己的责任感。终于,在最后下车检查时,男主意识到了作为父亲的责任感,终于有了担当。
影片虽然只有短短的86分钟,但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在狭小的空间里,将角色的情绪、情感的碰撞发挥的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溺于剧情之中。
虽然电影算是一部公路片,但其中对爱情、家庭、亲情的描述都切合实际,是一部短小精良佳片。
依旧是每年固定伊朗片 却出乎意料 结尾真好啊 小男孩小女孩可爱🦊 好几幕都觉得这下要出事了 大概是以往的故事都让人太难以平息 今天有感动有爱有希望(?我写的什么
很一般的片子
车内视角的分层与父亲关系的重建,当儿子Ali愿意坐向那个位置的空缺时,即父子关系的悄然和解(或者毋宁说建立)。车内空间是逼仄而分层的“两个世界”。《梦之城堡》在大部分时间里如同用阿巴斯的方式完成一部好莱坞的剧本,直到影片的结尾,影片随着父亲打开的车门那一刻结束,暧昧性的冲击,仿佛看到了法哈蒂《推销员》中缓缓打开的那扇门。
SIFF2019的最后一场。虽然昨天刚拿最佳影片,看的时候也只报了四星的期待,看完觉得有五星的成片效果。可能是在电影节看了太多慢节奏无厘头的艺术片,梦之城堡在其中显得格外老练,尤其体现在叙事手法上。在放映结束后的主创见面会时发现导演放映全程就坐在我右边的第三个座位上,好神奇。
中国导演能拍出10分钟就行了。
#SIFF22#没有所谓梦之城堡,梦之城堡只存在在梦里。这么短的篇幅却可以交代得这么好。伊朗电影忧伤的味道迷人。
万万没想到上影节最喜欢的这部,临时买的票,很惊喜,完成度很高的公路片~
小女孩的天真和小男孩的懂事像两把手术刀,切开成人世界的丑陋和不堪。结尾处急急的热泪能救回小狐狸的性命和这个男人的良知吗?如果城堡已建在心中,梦里的那座是否真实就不再重要了。一部有余味的电影。# SIFF 2019 金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在人生的道路,能共行至终的幸福,没有多少人可以理解
上影节最佳影片。
伊朗大部分的电影,就是故事简单淳朴,技法常规笨拙,此片也不例外。通过一段公路行程,表露了一段妻子爱丈夫至深,丈夫不忘妻子的情感,以及通过父亲与两个孩子的短时间相处,在结尾处表现父亲向善的转变。
手松四星没问题,但还是不想。公路电影的展现特点之一,即以载具作为移动的封闭空间,对人物关系的构建有天然优势,本片除此之外还剩什么亮点?全程未露相通过细节完成塑造的希琳?父亲形象的转变?两个孩子的精细表演?不,这些都还不够,都不足以彰显与其剧作体量匹配的野心,戛然而止的结尾看似留给了观众更多思考空间,实际是带有强烈指向性的省略号而已。《一次别离》拔高了伊朗家庭题材电影的天花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电影后续的创作思路。
颁完金爵奖补看,人物关系很有张力的伊朗小公路片,三项大奖实至名归,锡兰做主席钟情这部更不意外。前妻去世这天,渣男不得已开着一辆破车载着天真可爱话痨的小女儿、一言不发但什么都懂的小儿子去接新妻子,还要面对前妻的兄弟妹妹、前妻的暧昧合伙人等各色人物,一点点剥开过去的种种恩怨纠结,剧作表演不露痕迹,言语之间明枪暗箭。渣男对亡妻极力摆脱的同时还保留着可怕的控制欲。投胎伊朗的孩子上辈子是不是都是影帝影后?
我宣布,这是金爵奖得主。
上影节19号见面会观影,人生第一次见面会,今天看到获金爵最佳影片还是恭喜一下,当时感受只是还不错但不惊艳,公路背景下揭露一个父亲的内心以及周遭人对他感受的细腻改变,结尾戛然而止令人稍有回味,人物弧度完整,表演和摄影到位(见到摄影师本人很开森)但剧情欠佳,吊不起情感共鸣,或许是赶场的原因没细细品味,梦之城堡片名很有意思侧面对影片有所升华。总之它开启了我对伊朗电影的大门
水彩笔走丢了孩子都会去寻,父亲走丢了又要到哪里找。我们知道车漆成了红色,汽油表已坏掉,当然也知道你没给我买脚踏车,你也没有城堡。我们不知道是你拔掉了妈妈的管子,把她爱你的心都卖了。泪水涟涟地求你去帮狐狸,你说这里没有狐狸,只有石头。我相信你撞到了狐狸,就像我相信前方也一定有城堡。
三座金爵的名头下,导致小朋友期待值过高,看完也就觉得中规中矩了。
成人的苦和幼嫩的苦,总之人生皆苦,只好寄托梦和幻觉。
🔹siff2019🔹和大多数伊朗片一样截取了一个生活横剖面,一个懦弱的男人,辜负了亡妻的寄托还剥夺着最后的利益,伤害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还挥霍着最天真的信任。梦之城堡不复存在,爱之担当任重道远。两个小孩一个纯真一个懂事,看着心疼。
有着公主名字的希琳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如阿巴斯的《希琳公主》里的银幕从未出现一样。典型的时空高度浓缩的中规中矩的伊朗电影,可看作父亲的「成长电影」。两个孩子对比强烈却都演得精彩,镜子式地映射出家庭内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