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不去凑热闹,一如平常的观影、赏乐、阅读及涂鸦,只是有的片子纯属扫片,不想写下一个字,哪怕那些重看的经典,更遑论好莱坞荤片,不想写,不只是因为别人都写过了,而真的就是不想写,找不到写的冲动。一般还是惯于写点冷僻的片子,看不见的电影,小小的推介一下,让大家了然一二。
但这部例外。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在丹尼尔·莱格西斯处女作《绝对统治》(2016)一片中,出演联邦调查局探员托马斯,深入新纳粹组织做卧底,化名奈特,在伊拉克服役过三年,开了一家化工销售公司。名曰雅利安联盟的纳粹组织,图谋纯白种人的在美国的绝对统治,以彻底铲除有色人种为目标,准备对华盛顿水源进行脏弹袭击和武装暴动,继而制造混乱。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以FBI特工迈克尔·哲尔曼的真实经历为蓝本。片中,当托马斯的女上司安吉拉请求他去做卧底时,他当即拒绝,但她揪出他的老底,单身母亲养大,性格内向,从小受欺负,但是高智商,喜欢挑战自己。借此说明他是合适人选。稍一不慎,卧底是随时会送命的工作。奈特就历险多次,总是被怀疑。
面对文斯、安德鲁和弗兰克这些各异狂热的新纳粹分子,说斗智斗勇未免概念化,但的确绞尽脑汁。联邦调查局的男主管总是把他当孩子般对待,并未得到他的完全信任,总是挑刺,好在女上司安吉拉会及时给出应对措施,让他能化险为夷。
影片的过程当然足够惊悚,却并不新鲜,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是说这种局中局的破解并非轻而易举,心狠手辣不用说,毕竟对手各色人都有,比如弗兰克就是懂技术的工程师,奈特想蒙骗对方,只是一厢情愿。
在奈特指引下,正当弗兰克一帮准备进行生化脏弹袭击时,好在警方最终破袭及时,弗兰克一干人束手就擒。但影片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就是更大的潜在对手安德鲁为头的雅利安联盟并未遭到痛击,而是轻淡带过。也许安德鲁为首的这个种族组织,纯属子虚乌有,或是影片博取观众的一个噱头。
美国七十年代的“三K党”盛极一时,终于八十年代被剿尽,如片中的雅利安联盟沉渣泛起,这是一个新的信号,当然,我倒不觉得美国种族主义者,真的如影片那样渲染的那样严重,虽然影片宣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片中安吉拉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法西斯的形成只需一样东西就是牺牲品”,所谓的“牺牲品”无非就是甘愿当法西斯主义的炮灰。
美国电影有一向敢于自揭其短的传统,直陈美国种族主义的危害,这是影片值得的阐扬之处。对于美国这样种族构成复杂的国家,不单有常见的黑白歧视,还有如影片这种切实的种族恐怖行为。也就是说,美国既要时时紧防外来的恐怖袭击,又要留心国内的种族主义趁机兴风作浪,还得提防独狼式的防不胜防的无厘头袭击。
如此,在一个大众合法拥有枪支的国家,这的确是一个按了葫芦起了瓢的无解难题。当然,放眼全球,不只是美国,任何国家也无法完全避免各种形式的恐怖行为,唯有各国采取合作的一致作为,才能避免或减少各类恐怖事件的发生。
我一直以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总是伴随着四种类型的冲突,不管以后的冲突如何演变,大致脱不了这四种类型。
一个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即国家政体及价值观各异,长期对立下,矛盾无法解决,最终发生武装冲突,这个好理解,就不用我絮叨了。当年的韩战越战看似由内战引发,其演变过程及结果都是这种意识形态间冲突的强度体现。
二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这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等利益的较量,寸土必争与寸土不让,形成白热化的对峙,终而爆发战争。当然,这里也包含历史遗留问题,有外来干预留下的隐患,也有内战及意识形态战争形成的分治。朝鲜半岛分治,中国台湾问题,都是这种历史遗留问题的综合体现。柏林墙推倒,东西德统一,是这种问题解决的和平良方。而印巴的克什米尔争端的历史成因则更复杂。
值得思考的是,往往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相互交织,形成了不可调和的两种引爆点,往往意识形态冲突大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或者国家利益之争让位于意识形态的冲突。比如越南在南海侵占了中国最多的29个岛屿,并狂采石油,设想一下如果是日本或者菲律宾,中国早就干开了,就因为同是社会主义阵营,所谓的“同志加兄弟”,往往网开一面,捣蛋鬼朝鲜的情形也大体如此。
第三种情形的冲突,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也易识别,就是教派之间引发的国家冲突或国家内部的教派冲突,当然也夹杂国家利益之争,如什叶派与逊尼派国家之间的冲突,八十年代两伊战争,以及现在由伊朗支持下的也门胡塞武装与以沙特阿拉伯联军的冲突,实质也是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冲突,即便由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支持的叙利亚阿萨德政府与西方支持的反对派间的冲突,也隐含了这样的情形,只是因为俄罗斯的深度介入,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前景也令人堪忧,不知还要打多少年才收场。
以色列与加沙的哈马斯之间的冲突也可以说是信仰不同引发的冲突,眼下利益之争更突出些,早期的以色列和阿拉伯联盟之间引发的四次中东战争,则是信仰之争下以巴冲突的引爆点。国家内部教派冲突的表现形式,有演变得更加多元化趋势,如伊拉克的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冲突,以及土耳其内部政府军与库尔德工人党的冲突。
第三种情形的冲突,往往比意识形态与纯粹国家利益间的冲突,更难平息,处于一个长期纷争的状态,即便看起来风平浪静,不多久又会沉渣泛起,余波未了。这是信仰深蒂固的“脑梗阻”,根本就无法协调,只能听天由命,或遇到贤明的领袖加以敛息。
第四种情形,就是反恐战争。起源于中东的恐怖主义,实质是以宗教为借口的极端主义,赤裸裸的恐怖行为,实际上与宗教主旨无关,这真正是现代文明与愚昧狂热的极端主义者的之间战争。他们对于同一信仰所犯下的罪行更多,比如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他们制造的一系列恐怖袭击,就可一目了然。我以为,无论是从现实性还是长远来说,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对于整个人类的威胁,都远远大于一切争端,必须正视。
所以,反恐是不分国家也不分宗教,更不分地域的战争,各国应摒弃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成见,积极联手对付这个全球至今对人类最为危害的恐怖行为,并彻底剿灭之,以延续更符合人性世俗化的现代文明。面对第四种情形的反恐战争,各国协调不力,观望的看热闹的甚至起哄的倒不少,其实,应醒目的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同样是一个长期的斗争,只有综合实策,形成合力,才能让恐怖袭击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让他们无生存之地。
2016、10、10
片名/绝对统治
导演: Daniel Ragussis
编剧: Michael German / Daniel Ragussis
主演: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托妮·科莱特 / 伯恩·戈曼 / 内斯特·卡博内尔 / 赛斯·南里奇 / 山姆·特拉梅尔 / 帕维尔·萨拉耶达 / 克里斯·沙利文/ 崔西·莱茨 / 戴文·德鲁伊 / John Michael Weatherly / Linc Hand
剧情简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丹尼尔扮演一位年轻的联邦调查局探员,深入新纳粹组织卧底,查出密谋制作脏弹的恐怖分子。影片是丹尼尔·莱格西斯的导演长片处女作,预计2016年上映。
|本文大约1200字,阅读需时4分钟
语言能搭建使人进入未知领域的桥梁,这句话是希特勒说的,在片头一开始就植入这样一句话肯定是有用意的。因此我们可以相信这部电影的本质绝不只是谍战那么简单。
因为你可以看到本片的谍战是如此的老套,以至于你可以肆意在谍战这个名头下面打一个不及格分数。但是不依旧是不能忽略本片的其他方面。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呢?
“行始于言”我们能看到的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当你看到本片的海报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这不是阿米尔汗么?但是其实真相是他是哈利波特。这就尴尬了。我们可以看到当哈利波特脱下学生装的时候依旧是一个好演员。本片中的形象更是完全颠覆。如果你在开头看到带着眼镜的哈利波特时候你会有一丝丝的怀念他的系列剧的话,那么当你接下来看到一个短发的古惑仔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也是拼了。
的却如此,本片当中丹尼尔不但是颠覆了形象,而且对于角色的诠释还是下了功夫的。我们完全没理由因为此电影的导演和编剧的漫不经心而抹杀了丹尼尔的精彩表演。但是你也知道的,电影的基本架构就是讲故事,即使你有一众出色的演员依旧是掩饰不了你的剧本的乏味。这个导演和编剧难辞其咎。
作为一部谍战片,我们似乎看不到惊心动魄的镜头,我们甚至不能想象在丹尼尔付出这么多的情况下,已然是对于本片的质量难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混迹于这样一个危险的境地却依然是没有一些噱头来让这个故事更加惊心动魄一些的。导演至少有三处可以发力却没有作为的。第一处就是沙发中藏笔记本,导演的做法就是一笔带过。甚至于连揭开沙发的动作都没有,这不免让人失望。本该在这一处加一些其他的突发事件来将这个缺口弥补一下的。但是导演无作为;第二处就是再选址的时候本该有一场较量的,但是却在将事件本身即将要到达高潮的时候,用一句看似无关痛痒的话语一笔带过。这时候导演依旧是无所作为;第三处也是本片的高潮部分,这个时候本应该多一些铺垫的,但是导演可能碍于片子的长度字啊着一个关键的点上面,就这样一笔带过了。甚至连打斗都没有。这么被一锅端了之后我们可能感觉原来从头到尾就这样被糊弄了。本片也就这样过去了。
完了?就这样完了?我们甚至是不敢相信,能让哈利波特大毁形象的电影就这样完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使得就这样完了。也许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的,比如说听到那个曲子的时候,丹尼尔由衷的产生共鸣,其实两个人说的完全不是一件事情,但是在语言的交流中这两件事情不由自主的联系到了一起。使得本片当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动人的时刻。或许这也算是一种成功吧。也许这才是本片的高潮,这才是真正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如果丹尼尔一开始没有对犯人的审讯表现的没有足够精彩的话,这部电影也许就不了了之了。也许丹尼尔对于其中的失足少年没有怜惜的话,这部电影依旧不了了之了。如果丹尼尔没有听那首曲子产生共鸣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时刻如果没有交流沟通那么这部电影槽点满满,但是这一切都被语言的魅力降解了。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亮点所在。
很平稳的,属于可看可不看的电影吧。其实下一步大家都知道了....
哈利的身高真的是矮到极致了真可怜。故事一般。所以说,那个电视秀的就是个打酱油的嘛。纳粹雅利安民族种族歧视恐怖活动。。。。。
All begin with words. 不要低估语言的统治…洗脑美帝强…
原型fbi前探员Michael German;结论就是表明越温柔的才越可能真的行动,表面天天嚷白人至上的一般都是小混混和怂包。咬人的狗不叫,就是这道理。
每年到底要拍多少如此没有存在感的电影,每年这个行业到底要浪费多少个好故事,剧本太破,导演更破。
出生星 情緒感覺哭家 South Node 南交點 靈前生一直做的事今生留有前生一直做的事可繼續做的事、今生 1星 Toni Collette 蟹星 情緒感覺哭 家人 6房處女 分析 清楚 細
演的还可以,但是不明白导演穿插这些“白人至上”的理论应该是想批判一下吧,根本没批判,少了点儿说教成分吧,主线只有丹尼尔这一条,其他角色纯粹是陪衬。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为了跳出“哈利·波特”所作出的所有拓宽戏路、尝试新角色类型、表演模式的努力,值得被认可和赞美。看得出来曾经被哈利这个角色所桎梏的他如今越来越快速进入其他角色,收放自如。Imperium影片本身剧本上的戏剧冲突点设置平淡无奇,但哈利抗住压力冷静的表演足够让观众一直看到最后
No.54 故事实在是太简单了,倒是Daniel Radcliffe 对角色的选取更让人觉得有趣。
哈利波特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新纳粹种族主义的阴谋.
孱弱的剧情,毫无存在感的大泼配角。并不是蛋妞演技有多好,电影虚弱到只剩下他个人的独角戏撑满全场。别怪蛋妞不努力,后哈利波特时代,想要摆脱成名诅咒并不容易。黑色女人、杀死汝爱、复仇之角......一次次转型失败,选片品味有问题。
这个真实事件是特别顺利吧,所以改编电影只能来点几句话就忽悠过去的假危机。丹尼尔雷克里夫声音太不好听了,说是年轻人样子又老,作为成年演员表情又不成熟看着很难受。
哈利波特与绝对统治
丹尼转型之作,整个故事其实还不错,虽然仍是标准的警匪题材,亮点不多,整体都显得太四平八稳,看点之一是改编自真实故事
真的不是他自演自导的好嘛。。。。导演恰好叫Daniel而已,这名在欧美几乎和Chris一样常见了。 故事前面铺垫有点无聊,但是你蛋转型是真的非常成功!
在穆斯林包办了99%恐怖主义的今天,还在拍这种总共只有几千人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干的恐怖主义,实际上就是在给伊斯兰恐怖主义洗白。
可以拍的更写实一点
看不下去,让一张娃娃脸小个子的little son操着满口的脏话fuck这个fuck那个的, 听的我虎躯一震菊花一紧,快算了,丹尼尔的荧幕影像深植人心,跳脱到别的角色也是当作哈利波特在调皮,何况这片子的导演功力极差,台词啰嗦,剧情寡淡,看了一小时实在没心劲挺了,拉后面也证实我的想法,全程平淡至平庸
小混混不可怕,有文化的才可怕
政治元素不够深刻,惊悚也不够精彩,很好的题材,拍得太中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