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想膜拜完导演Jeff上一部电影《猎枪往事》后再来写,但是找不到资源也没办法了。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猎枪往事》的成功给Jeff带来的光环。资金更多了,Michael Shannon的参演,甚至是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前夜,电影的发行就被索尼经典买走。
事实证明这个险还是很值得的,电影出来后口碑很好,IMDb评分7.5,票房也达到了500万(对一部独立电影来说真不容易了),当然还有奖项上的肯定(得了33个奖,18个提名)。真的很难想像一部只用了4个星期拍摄,而且几乎没有彩排过的电影质量能达到这样。矫情点说,从剧本到导演再加上两个实力派主角,就是撑起这部电影的原因。
回归正题。
电影在灾难的设定下,讲述了男主Curtis由预见性的梦境引发的故事。很多人会联想到《忧郁症》,也都被贴着心理,灾难,惊悚,悬疑的标签。但我想说的是,两部电影的主旨,旋律,背景都是完全不同的,如题目所说,这是一部关于婚姻和信仰的电影。
其实从Jeff当初的写作背景来看,就不难想像创作的初衷。结婚的第一年。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时间段,生活难免会出现很多变化,很多摩擦,更会有很多的责任感。于是 Curtis这个角色就出现了。
在电影前半段,Jeff极力刻画了一个生活很自满的Curtis,有一份福利很好的工作,有个铁哥们,有个温馨的家,很多画面看着也很温馨,比如在工作回家后,会脱掉鞋子,挽着samantha在聋哑女儿房间门口小声说话。如果有仔细留意过,在每个梦境开始的前后,总是Curtis与家人在一起的场景。而每个梦境到第二天的状态是个重复的过程 ,一步步的愈演愈烈 越陷越深,直到去图书馆翻资料,去找医生,去看望精神病老妈。
电影的转折是从第二次带女儿学手语回来的路上开始,Curtis看到电闪雷鸣,然后转头看在车里睡着了的Samantha,那一眼是他决定把庇护所建起来的原因,因为这是他最不能失去的,然而也是所有事情开始fall apart开始。
先是和Samantha吵架,然后病发作坦白了,接着丢了工作,跟兄弟关系搞毛,甚至是暴风雨来了,以为自己的预言成真,结果第二天依然阳光明媚。
生活的垮塌可以发生得很快,但最后Samantha还是走到Curtis旁边,一起想办法去应对发生的事。对,jeff是想说,在经历了那么多后,婚姻才是最靠谱的。
关于结局,是影片的重点,Samantha陪Curtis接受了治疗,远离shelter,去海边度假。这时候末日般的暴风雨真的来了,但其实也不那么重要了,包括影片前面的一切,梦境或不是梦境,真实或不真实,无论那是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这一家人在一起。
不知道电影倒是说他有病呢还是有特异功能呢?来看Curtis的恶梦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唯一没变的是家人,因为爱最强烈。朋友因为猜忌,不信任和误解离他而去,上司也为了保住自己公司的利益而开除Curtis,但是妻子由始至终都在他身旁,家庭才是他真正的避难处。剧情太冗长,节拍很慢,最后的结局虽然震撼,却也模糊了电影的主题,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灾难片,抑或两者兼有?
这又是一部灾难、心理电影,并带有几丝惊悚和悬疑的气氛。但它并没有跌入恐怖片的范畴,其实它本可成为一部颇具亮点的恐怖电影。但是影片并无意于制造愈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吓人镜头,而是更着力于对一家三口的遭遇上的刻画。
说到灾难、心理电影,难免让人想到《忧郁症》。但与《忧郁症》明显的不同是,《忧郁症》里华丽的场景在此片中不复存在。那种带有几丝贵族气息的冷峻与孤傲,现在变成了平民化的,愈加亲近。与此同时,《忧郁症》在等待着一场大灾难对自我的救赎,在旷野上用树枝搭起了帐篷,彼此手牵着手,在非常静谧的环境里,等待着一颗行星的降临,这一切更接近于一种诗意。克尔斯滕•邓斯特饰演的女主角是以一种“幸福的灾难”淡定的接受。然而,《存身》并不存在如此浪漫的幻想。迈克尔•珊农饰演的男主角预见了灾难,他并没有以一种泰然自诺的姿态去接受它,而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去避免它,抗拒它。因此,两者的灾难在本质上有根本性的区别,一种是救赎,那么另一种就是抗争。
拉斯•冯•提尔在拍摄《忧郁症》之前深受抑郁症的困扰,把《忧郁症》看作是一种对自我情感的宣泄也合情合理,属于一种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个人电影或者说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带有一种浪漫情怀的探索。至于《存身》,则把注意力从个人的幻想转移到了工薪阶级的生存处境,透露出一种不一样的情怀。
《存身》对工薪阶级注意和关怀的表现,在此举例两个方面,一是家庭要为海边的公寓做经济上的准备,二是要筹备女儿的耳部手术。两者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在影片中,男主角的妻子的晚上睡前指着公寓的画册,对公寓表现出格外的喜爱。这是一种对向上级阶层挪进的渴望,也要像他们一样在每年的夏天外出去度一个假。然而在男主人公不幸被炒了鱿鱼之后,保险也成了问题,女儿的手术立即将一个家庭打回原形,他们将不得不放弃对海边生活的向往,想法子如何获取更多的钱。
再说到梦境。三个梦一步一步将男主人公逼向“疯狂”。而梦里的所出现的角色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亲近,或者说一种依靠。忠实的狗、愿两肋插刀的朋友、甚至是挚爱的妻子也在梦里扮演了险恶的角色,让人战栗。也许正是这种工薪阶级在经济生活上的异常脆弱,让他们变得额外的敏感。这些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梦境,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生活会有突如其来的灾难,会夺走一切亲密的东西。
有人也许会觉得电影略显拖沓,但这些无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导演只是以这种方式,向人们说着,他们的家庭成员还有谁,他们还有什么样的朋友,日常的娱乐又是什么。
最后,灾难真的来了。海滨,没有任何的准备。这也正是说明,当工薪阶级离开的自己所固有的“阵地”时,一切风雨也随之而来。或者说,也许海滨是一场美丽的梦,而梦魇时刻在寻机出动。
电影的可贵之处,也正是挖掘出了在风和日丽与暴雪倾盆间,那令人动容的守护!
刚看过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整部片子观赏感受是从头到尾的压抑感,和迫切想知道是幻觉还是现实的焦虑。影片最终揭示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一个丈夫对家庭的责任感,一个妻子最终对丈夫的谅解和支持。自从丈夫出现非正常状态之后妻子从开始的不可思议不断地和丈夫磨合,试图理解和信任。丈夫在聚会终于爆发,与人肢体冲突以后妻子的反应,和第一次暴风雨来临一家人进入避难所的行为,都是妻子对丈夫的支持。同样丈夫顶住巨大心理压力打开了避难所的铁门走出去,也是同样对妻子的信任。结局龙卷风的前兆,不管是真实还是幻觉,都不重要了,他们已经有了最好的避难所,就是彼此的信任。我觉得这就是这电影想要表达的吧
导演是周公或者是弗洛伊德最好。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关于主人公的梦境和现实生活以及最后结尾处的表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更喜欢将主人公梦境中的种种反常变现当做是现实的潜意识的一面镜子最为本我的反应,过于注重生活而产生病变,而妻子的扶持以及最后两人的相视一笑,最为美好···
末世幻觉
最后一直梦魇
观看过程中无法不联想到《忧郁症》,同样是打着末日主题的擦边球。不同的是这片除了可以当文艺灾难片看,还可以当心理悬疑片看。。。。。。都2012了,屌丝还是不要自作聪明了,好好过这2个多月吧,哈哈!
先知版『閃靈』
疯子抑或先知?
Mental illness就像是在没有路灯的暗夜里开车,完全不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所拥有的只有焦虑。如果单单以表现“焦虑“为标准,电影是可以拿五星的
这个类型的片子是不是应该叫做心理惊悚片或者心理灾难片?一个怀疑自己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严重焦虑症病人,恰好预感到末日的降临,恰好拯救了家人,也恰好释放了自己的焦虑。这样的结尾更加光明一些,所以也证明这是惊悚片而不是剧情片。绝对低成本电影。这还是一部不快进就没办法看的片子。
关于刻画“焦虑”的一次还算不错的尝试,对于失去的恐惧,只是影片太专注于对恐惧的描述,却有点忽略了本身最根本的主题。虽说是开放性的结局,但也大多能从导演的意图中推测中一二,别管真假,就是想让个人的恐惧引发全人类的共鸣。
很想给个满分,因为影片从开始到铺成都做得天衣无缝,在不疾不徐的剧情下,一直在引诱观众对结局进行猜测,而且没有其它意识流电影的俗套,但是经过了两小时的守候之后,影片还是呈现出一种疲倦的姿态,和精彩的叙事比起,结局显然力道不够,但是也契合影片的氛围就是了。四星半。
一部优质的心理惊悚片,导演利用观众习惯性的观影经验非常巧妙的设局,狠狠的教训了一把喜欢自作聪明的影迷。看完结局以后再回想,其实很多譬如男主被狗袭击,寻找家族疾病史,去图书馆,寻求医疗咨询这些非常理性的行为就暗示了一切,在这方面迈克尔珊农的演技功不可没,可惜被奥斯卡无视了!★★★★
拖时间也不是这么拖的……为了不睡着老娘连续刷新了三次消方块的记录。
导演设下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圈套,步步为营将观众带入风暴中心,在结局时给大家当头一棒。前半段诡变的天气,梦境,心理困境以及预兆都让人想起彼得威尔早期神秘主义的作品。几场末世惊悚戏非常到位,配乐也很不错,迈克尔·珊农是个出色的好演员。
美版 《Hello 树先生》
男主演技很牛掰。结尾我又哭了。
各种噩梦、幻觉以及妄想的表述都呈现传统心理惊悚类特质,不过关于末世的暗示又总会想起《忧郁症》,尤其在2012传了这么久之后,也很容易带来共鸣。迈克尔·珊农再次出演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我倒觉得结尾是一个开放结局,真假还需自行分辨。确实有点拖,好在珊农的表演很优秀。
四星半。布什时代启示录:911,Katrina,次贷,顺带指明了奥巴马的痛点——医保。漂亮地整合在一个重塑“美国家庭”的叙事当中,选角无比精准。尚未找到最简洁的方法转场,所以镜头稍有冗余。
同样的末世题材,本片对于我个人的口味来说不够浪漫,不够精致,显出了《忧郁症》的出色。全片拖沓的积累到最后唯一让我觉得值回票价的是最后夫妻对视,分别点了点头那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表情,仿佛之前所有的误解都值得了。
灾难悬疑惊悚心理剧,一不小心可能就是恐怖片了。如果说《忧郁症》是一个纯个人的烂漫遐想,那么《存身》就是一部情系工薪阶级的迷幻挽歌。
导演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不断继续埋下疑点, 把观众的情绪紧紧控制住, 最后嚣张地将观众推进深渊. 不少镜头充满力量感, 推开避难所铁门的那一刻, 不仅仅是男主角, 观众自己的焦虑恐惧以及对救赎的渴望同时达到最高点. 结尾处更为震撼, 到底是男主角真的患有精神分裂症, 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末世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