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看后不能以恐怖来形容,也谈不上惊悚,远远没有大制作的迹象和视觉上的恶心,它只是给观者以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犯罪非常的流畅,如果要用语言来形容对犯罪者的感觉,就像是一张完整的橘子皮,里面并没有果肉,是一只中空的桔子。某些东西让我们觉得害怕,首先是老大的理智,在意外面前正常人会丢失理智,而他们拥有理智,而且理智的不能再理智,这是杀人者的理智,在生与死的这个领域中也许他们更像正常人。理智下的犯罪,才叫人觉得可怕,因为在生命的赌局开始之前,谁生谁死已经决定,因为主宰者没有漏洞,没有破绽的继续出着牌。直到女主角在湖上被推入水,这是理智的最后的决定,时间本就不可能成为规则,对于生命的主宰权每分每秒都可以打上句号。难道弱者不能挣脱?可以,除非在危机面前你也是一名理智的正常人,就和他们一样。
hello,guys.
I want to paly a game.
.........................................
.........................................
.........................................
.........................................
.........................................
.........................................
.........................................
.........................................
.........................................
.........................................
.........................................
.........................................
.........................................
.........................................
.........................................
.........................................
.........................................
.........................................
The END
(无聊的片子!)
变态度:10/10
故事:7/10
表演:9/10
综合评价:B
大家首先注意下片名里有个"U.S.",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美国版"的意思。其实,这个德国导演1997年就导过一部同名的奥地利电影,可是他总觉得这部片子是给老美们看的。于是他几乎是一帧一帧地拷贝了原版,做出这个英文版来。然而,这部绝对不适合普通大众的片子在美国小规模上映了一个月,到现在只挣了$1M出头。票房归票房,下面说说片子本身。
喜欢看恐怖电影的同学们通常都接触到的是老美的,小日本的,还有香港的片子。老美的恐怖电影,就是所谓“好莱坞式”的,基本上都是用听觉配合视觉吓吓人,属于瞬间刺激型,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恶心,看完揉揉眼睛,该干嘛还干嘛,忘得快。小日本的和部分香港的乃至韩国的恐怖电影,经常是潜意识持久型恐怖,不但看的时候浑身发凉,有时看过几天心里还不得劲。还有一部分恐怖电影,我却看的很少,也经常有意避开,就是《Funny Games》这样的郁闷变态狂型的恐怖。
说起来《Saw》也属于变态狂的恐怖,然而画面血腥直接,加上爆米花和悬疑的成分,所以不够"郁闷",片子看起来其实是“爽快”自然。我看过的好莱坞影片里最接近《Funny Games》这样既郁闷又变态的的应该是Rob Zombie的两部千尸屋(《House of 1000 Corpses》和《The Devil's Rejects》)。
这类片子彰显纯粹的evil,片子里的好人,或者说普通人,在罪恶面前完全束手无策,个个都是待宰的羔羊。可恶的是,观众们,就是我们自己,要一次次地和片中的受害者经过同样的折磨。这些个“趣味”游戏,其实非但没有半点趣味,完完全全是莫名而来的加害者们的无限扭曲和受害者们的无限无助。如果说拍Funny Games就是要让达到这种极其变态无聊的目的,它还真是达到了。
片子的故事叙述虽然缓慢,但是完全达到了压抑情绪的效果。虽然故事的悬念感并不太强,叙述中的转折和线索经常来得让人毫无防备,和这个导演Michael Haneke的上一部同样郁闷的作品"Caché"里最血腥的那个场面一样。我实在非常不幸地看过 - 是慕着Juliette Binoche和无数大奖的名看过的,结果被郁闷得恶心了好几天,到现在还时不时地想起那个在静止的画面上一行又一行不带换行的演职员表、和Funny Games一样无数小心地近乎静止的镜头、那个突如其来的血腥场景、还有主人公们呆滞的表情。
说Funny Games变态,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坏蛋们居然透过银幕跟观众交谈 - 就是戏剧里所谓的“突破了第四面墙”(字面翻译"Breaking the Fourth Wall",专业人士勿拍)。比如说,小子要干坏事,他突然转过头看着镜头问画面外的人(就是咱们):“你觉得咋地?”
MD,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呵呵。
这种坏蛋和观众的互动在片子的后面还有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引申表演,让人ft之极,汗一万次,由此而来的剧情走向看得我直想扇自己几个耳光。效果居然如此,所以这里当然不能透露,有兴趣的看完自然就知道了。
我最钟爱的女演员Naomi Watts再次贡献令人膜拜的演技。其中,她和Tim Roth饰演的老公在一个长达10分钟的情绪极其压抑的静止长镜头中的表现让人赞叹不已。Naomi居然还是本片的两位执行制片之一。另外,年轻的Michael Pitt令人厌恶的罪恶嘴脸让人毛骨耸然地印象深刻。
印象中,摄影手法和"Cache"如出一辙,都是小心的近乎静止状态的摄像,和那些手提的相比是另一个极端。另外,从事件发生地点移开(或者没有跟随事件/ 人物)的镜头似乎在避过细节,然而背景里的声音却让人更加注意到这些细节:这样的手法对不喜欢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觉得非常无聊,可在我看来是相当地有趣。
所以说,这部片子 - 单单从影片的质量讲 - 其实是非常成功的。
可是问题在于,片子的主题太罪恶,太让人不可接受。即使我膜拜Naomi Watts,即使片中有大段她身着内衣的镜头(被torture的时候再说她性感就显得我太BT了),我还是劝心理素质不过硬的以及完全站在郁闷对立面的同学们看这部片子之前要好好斟酌斟酌。
【来自我的博客《和老豆腐一起看片子》】
http://oldtofu.blogspot.com/2008/04/funny-games-us.html
差的出奇!sb到了极致! 愚蠢的惊人!
节奏太慢,剧情也很一般,看起来又闷又无聊
无高潮的游戏
这部极致暴力的片子抽了我这暴力狂一巴掌。michael pitt太棒了。
《趣味游戏》告诉我们:别呆在家里,会有熊孩子来捣乱;《伊甸湖》告诉我们:别出门,会遇到熊孩子整你。总结:熊孩子真可怕。
四个鸡蛋引发的血案
我气住了。因为愚蠢令人愤怒。片子简直是逻辑灾难。一家三口求生意志之薄弱,性格之懦弱,求生手段之弱智,都达到一定水平、一定境界了。已经令人发指了。已经死有余辜了。极品弱智。
又是一部玩弄观众的片子!
【B】一开始以为是用变态攻破人性的片子,后看才发现我想多了,纯粹是哈内克自己拍着好玩的。
这片真牛B!看得我直郁闷了两小时,最后还要给它打5星,真他娘的不讲理!
让人心生战栗的结尾!
居然是哈内克的……不可思议这是什么恶趣味啊~还以为是个故意搞怪的年轻人,故意让人堵心,然而居然是他拍的?!前半部分一直吐槽,C让我耐下心好好看,中后段逐我突然get到他的点了,之后就开始享受起来——完全的“反套路”,彻彻底底的颠覆常规,打翻你所有的期待,对着观众掀桌子,就跟大男孩朝观众挤眼睛的笑一样,就是在跟你玩一个“趣味游戏”。而且玩儿得太狠了,节奏都玩上了,一开始就是想烦死你然后彻底把你抓住。就连他翻拍自己这件事都已经很“趣味”了。要命的老头。
特意用恐怖片笔触伪装成娱乐片,第四堵墙在影片中的断裂是哈内克嘲笑观众的企图,令观众陶醉在这种猛烈的偷窥和施虐中。美国版原封不动照搬德版,和范桑特的《惊魂记》如出一辙。
你可以变态 但请不要变态得如此无聊
如果是很羞涩的人跟你搭讪,你就要小心了。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阻障跟你主动说话,说明他们后面藏着更大的秘密。
以這種規模重複自己有什麼意思呢
或许是因为暴力的本质和观众对暴力的猎奇欲永远不会改变,这部十年后的翻拍除了手机的出现外,与原作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迈克尔·哈内克:“过去十年里,一切还是那样,所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需要增加或者改变的东西。”
哈内克对人性之恶的揭露无人能及。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极端的体验。能够摆脱这种暴力圈套的人寥寥无几,佛陀算一个,耶稣算一个,或许还应该加上甘地。
“倒带”的场景只是那种想法的另一个例子。在最后,电影中所有的重点就是你,观众,在一开始就可以停止这场恐怖的灾难,只需要按下停止键,但是你没有,你继续观看电影,即使他们早就告诉你将要发生什么。
趣你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