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双周在每年戛纳电影节期间同时进行,但严格上来说这个单元并非从属于戛纳,而是自己独立的一个电影活动。导演双周选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准,不拘一格的准则让影迷既可以看到不少功成名就大导演的新作,还可以能见证许多新晋导演的崛起。而选片的风格更是海纳百川,甚至超越戛纳竞赛单元影片的风格,比如像今年入围的有《候鸟》、《冥王星时刻》这类艺术探索题材,也有《高潮》这种风格前卫的作者电影,没想到还有让人捧腹大笑的法式喜剧,比如皮埃尔·沙尔瓦多利(Pierre Salvadori)这部新作就是绝佳示范。 这位导演的影片之前有看过一部,恰好也是关于“欺骗”的题材。只能说这个剧本很棒,用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的手法推进情节,设计并不新鲜,却胜在笑点编排符合人物性格。尤其对女主角刻画不俗,她面对亡夫不光彩的阴暗面而想尽力对出狱男主角给予补偿,却因此不断陷入道德焦虑的困境之中。她的性格与焦虑感紧紧相扣,引发出一系列幽默不断,笑果连连的闹剧。 另一边厢,剧本里对出狱男主角不适应生活的表现也有刻画,从而引出对“自由”这个话题的探讨,也颇有哲学及存在主义的意味。表面上他不再坐牢,不再受约束,却难以在自由的生活里获得常人的快乐,仍然沉溺于所承受的冤屈里,难以走出来,只能选择用暴力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而剧本巧妙将男女主角两条线索互补进行,双方以歪打正着的方式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与补偿。 女主角每晚临睡前给儿子讲故事的表现手法相当引人注目,幽默效果劲爆。而更多的笑点则集中在一些配角身上,戏份不多却承包了最搞笑的时刻,比如杀人分尸去警察局自首不遂的大叔,给女主角献殷勤的花痴男二号等。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似乎有讽刺法国警察系统的意味,无论是女主角亡夫的雕塑,还是女主角主动包庇男主角犯罪行为的设计,以及最精彩在警察局录口供的一幕,都对现行的警察制度与办事方式有所刻画。尽管都带有夸张与不合逻辑的成分,却不免产生出耐人寻味的讽刺效果。
塔图: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她让刑满归来的男友三次重演归家情境,因为她渴望的是现实能够和基于记忆的幻想严丝合缝。(恰巧塔图主演了《漫长的婚约》)
男主:经历了冤狱,其愤怒和痛苦居然不是指向诬陷自己的警察,而是走向自我毁灭式的、将被冤枉的罪行亲手实践的道路。
女主:痛苦于依赖与信任的亡夫竟是恶警,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救赎被亡夫伤害的男主,并以此达到将自己从亡夫阴影中拯救的目的。
可以看出来,放下一切重新开始是多么困难的事。塔图困于记忆,男主囿于他人的目光,女主则陷入行为与原则的挣扎。对于他们来说,放下就意味着巨大的失去。电影给出的自由之路是如炼金术一般,进入同样大的痛苦,恰如叶藏在《人间失格》里说的,罪的反义词是罚。真正的挣扎无法通过简简单单的一念闪转来放下,而是需要沉重的、需要一步步实践的“罚”来抵消——塔图失去了漫长的等待时光的意义,失去了幻想;男主角失去了新的天使和旧的爱人;女主角则选择面对同样的牢狱之灾,唯此,他们才获得了片名中的“自由”。
导演还是给他们各自安排了积极的结局,不过在那沉重的“自由了!”之后,生活如何其实已无关紧要了。
一激动字写多了,短评还放不下,脑壳痛.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看法国喜剧,看完后很舒服,这一部看完果然没让我失望.
人生中总会遇到点各种各样的事,以前你一直相信的事一直相信的人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了真相,出现了反转,那种冲击感该怎么处理?心里的愤怒,愧疚,难过,被欺骗,被冤枉该怎么办?怎么消化这些情绪?故事中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宣泄它,无论做出什么样疯狂的事,把情绪宣泄出来,毕竟接受现实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完全的完整的接受自己的一切变化.过去是回不去的,把mixed feelings宣泄出来,再好好去生活就是了,生活给的选项还是有很多的,不要钻牛角尖. 要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接受变化,接受现实,放自己自由.这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我们和自己相处,如何完整的接受自己的一切并舒适的生活下去是一个大课题.
同时真的也希望未来我们生活的社会容错性能更高,能更加包容.
挺喜欢这部电影的,感觉是荒诞现实. 喜欢男主和女主告别,对这段疯狂时期做的一个总结的 ‘c’était faux, mais c’était beau.’ 像是点评了整个故事,看上去不太正常,但也挺不错的,不是吗?
喜欢法国喜剧讽刺的风格,mild,像用针戳你,让你笑也让你感到刺痛. 最后警察出动的情景着实的笑了好一阵.
Better be a bastard rather than a victim. I'd rather say that means "be a fighter".
出身,成长环境真的很重要,决定了后天的差距。差距太大了,难免让人觉得不公平。法国人的喜剧,那种不用拿低俗当笑料的轻松,就应该很是让国内的喜剧人心生妒忌吧。他们无需为了逗笑观众而使出浑身解数,自我人身攻击啊,摔倒啊,装瞎子装瘸子啊,一个劲地抖低劣俗套的段子,等等。
说到底,幽默的源点还是在于共情,在于对人类处境的一种共通和理解:尴尬,爱,孤独,心灵的困苦,自由,荒唐......这共情的能力让我们面对荒唐的时候,或不禁苦涩一笑,或放肆大笑来嘲笑我们的虚弱,苍白和无能为力。
一个老实人的复仇。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老实人真的能奋起进行一次疯狂的、彻底的、酣畅淋漓的复仇吗?一个老实人真的能够哪怕一次这么痛快地出一口恶气吗?
要怎样才能是对于无辜冤屈的完美救赎?他失去的八年生命,八年青春,八年自由,八年空白,那些之后抢来的珠宝是否就能赎回?不过至少以后有钱了,日子怎么都会舒服很多,省心很多。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八年的话,也不一定能赚到这么多钱。或许可以说,八年牢狱换来了以后的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又带来无比珍贵的对自己时间的掌控的自由。至少很多人想要实现财务自由,八年的时间还不一定能够实现呢。不过,电影里他们也只不过是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而已,最后的一脚踢一堆沙子,好像是并不很瞧得起这些该死的石头的一样。话说回来了,金银珠宝抢都抢回来了,埋在自家的后院里,什么时候需要了就挖出一个来换钱,还是爽歪歪啊!毕竟在现存的社会体系里还是得由衷地说一句“有钱真好”。
现实人生,游戏规则恐怕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卑鄙的人高升,肮脏的人得利。所谓,打不死的小强。老实人是被无情碾压的那部分,是那没什么话语权的沉默的大多数。
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我是无论如何,不管在何种处境下都无法认同这种观点的。这等于认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繁荣可以去压榨同类,可以践踏着别人的权益向上爬。而动植物界,又有哪一个物种能幸免于这法则,丛林里的哪一株绿植不是汲取着同类尸骨的营养而欣欣向荣。
说不要道德感,道德是社会施加于人身上的枷锁,可是人毕竟不可以像畜生那样,饿了就蚕食同类以自全。道德,人伦毕竟还是人所津津乐道的,自别于禽兽畜生的基点。
另外本片中谈到的自由,是讲的他对自我的解放吧,或者说他胸中怨气冤屈的释放,是他对自己无故失去8年这个事实的试图理解和接受。
生命诚可贵。生命短暂,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不过时间。我们做错什么,我们错失什么,我们遗憾,悔恨,最终都得跟自己和解。然后才能原谅过去那个自己,欣然接受当下的自己,以及和自己快乐地相处。
最后最后,引用一句被用滥的鸡汤:
BE SOFT. DO NOT LET THE WORLD MAKE YOU HARD. DO NOT LET PAIN MAKE YOU HATE. DO NOT LET THE BITTERNESS STEAL YOUR SWEETNESS. TAKE PRIDE THAT EVEN THOUGH THE REST OF WORLD MAY DISAGREE, YOU STILL BELIEVE IT TO BE A BEAUTIFUL PLACE.—KURT VONNEGUT
啊,这肮脏的世界,不配沾污我灵魂中纯洁的至臻无上的那一片圣洁的土地。
男主一开始在排斥现实世界与投入思想世界的两者间徘徊,他在思想世界获得的快乐大于现实世界,他很真实的面对自己,所以他在一般人眼里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但他却很真实,也只有这种能真诚面对自己的人,才会在现实中拥有快乐。 就像那些在大街上每天早晨都身着黑衣赶去上班的人群,他们为了生计与生存,埋藏了思想世界里真实的自己的声音,所以他们活在现实世界里,每天都是单调的黑色。刚开始,男主面对这人群有些不知所措,直到后来,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女人组建了家庭,找到了喜欢的工作,实现了把真实的思想世界里的自己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一切都是他热爱的。他轻松而自由地牵着心爱的女人的手,走向了黑压压的人群,导演这时候给了一个反转的镜头,人群突然都掉过头来,跟着男主走,这是为什么? 因为男主在现实中做到了,把热爱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是可以实现的,也是理应如此,所以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决定改变,男主就像是一道光芒,与众不同的色彩,点缀着这个现实世界。 回归到他和两个朋友在出租房的剧情,女生马利一直向往环游世界,她内心向往着自由,也喜欢着男主,直到她带着一个乐队男人回到出租房公布了她们的关系,暗恋马利的男生感到了沮丧,但他的性格受了刺激之后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堕落,让他重新做回了自己,一份喜欢的工作,自己的房子,未来的女友。这一切,都在男主心里种下了改变的种子,直到一个早晨,马利对男主说了那一番真诚又一针见血的话语,称他的思想世界是个谎言,男主愣住了,他从他们两个人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敢于面对现实的自己,不要一直缩在思想世界里。 男主回了家,懂得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新的生活也由此开始。那个申请低保的朋友,也一直以来和他相互沟通与支持,一切促成了男主的行动。 他喜欢睡觉,他就去卖床,他思想世界里的艺术天分运用到了现实的工作中,得到了认可,他成功了,不单单是工作的成功,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让思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接轨的方式,并能从中收获真正的快乐。他的魅力,不再是单一份只停留在思想世界的想象里,而是发挥到了现实中,并在一个巧合下,遇到了那个多年来心里一直爱慕的女人,追求到了她,生活在了一起,他成功了。 总之,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你只有热爱你自己,真诚的面对内心,你才能通过自己的反省或者别人外界的评价来认识到自己,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环环相扣,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美丽人生。
加插在影展密集观影下的“犯规喜剧”,很难免疫其中的《神烦警探》式愚蠢笑料和极度predictable的剧情。儿子对父亲的想象、女主和痴恋的男二的碰撞还有活在过往想象的恋人...每个人终于都在最后获得了想要的自由。Pio Marmaï在这里面的“Crazy Eye”性格真的超可爱。
看了那么多法国电影,总算看透了,法国人骨子里就两种成分:浪漫和激情。浪漫催化爱情,激情造就革命。如果浪漫和激情再偶尔来个化学反应,boom,shakalaka,oh fantastic baby。
笑死了!!“伊凡娜名字很鸡么”年度爆笑瞬间,还有那个杀人自首的老伯,好惨呐哈哈哈,呆哈超级可爱,居然发现了奥黛丽塔图
不带脑子来欢乐一下还不错,是平遥电影展这几天最欢乐的一部片子了,稍微思考一下逻辑就理解不故事的逻辑,显然编剧更重视的是剧本的喜剧结构,结构排布笑点,结构和笑点先行,也就乐一下还可以。
一部從「愧疚感」出發嘅法式冷喜劇,系法國某小鎮上,女警Yvonne嘅丈夫系當地英雄員警,亦系自己和阿仔嘅崇拜典範,一次偶然讓Yvonne得知「天下烏鴉一般黑」丈夫都系個dirty cop。Yvonne出於「愧疚感」決心糾正丈夫犯下嘅錯誤,與被丈夫捕獲不公正地囚禁了八年之久嘅Antoine產生了交集。呢邊就一pair系喪夫嘅女警同佢工作上嘅partner,另一邊就一pair系被Yvonne丈夫陷害入獄嘅男子和佢嘅另一半。呢兩對人都有自己嘅問題要處理,兩對之間又互相有著恩怨情仇。套戲好聰明咁將荒誕幽默和思辨融入到一個拯救靈魂嘅故仔,切入角度較為新穎,交織出嘅人物關係亦頗有意思,法國電影幾時都無令我失望過。
设定相当有趣,神经超大条、瞎胡闹的主角,被道德耻感束缚后欲要挣脱又回归耻感,整个过程被一咏三叹,处理得很好玩。梗也都抖得好,论好笑程度可以排上年度前三了。伊凡娜一边流泪一边问自己名字“很鸡吗?”的时候可真是个令人惊异的复杂状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求大家看最后打劫那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Adele真的好好看
7.5/10 玩的很hea.....大銀幕再次看到愛美麗!!
#2nd PYIFF# 双周SACD奖的作品。是个大爽片,看得很开心。睡前故事的“元叙事”很有趣也大概是除了狗血剧情之外唯一值得说说的地方。
C+ / 节奏奇好,用覆盖设定、心理、空间的往复对仗进行两组人物的勾连,又用爱情场景的仪式与工作场景的闹剧构造风格的撕裂与杂糅。黑色幽默的部分嵌得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是必要的现实批判层次。人物目光不断下意识地逃避,而生活的碎片又与之形成戏谑的挑逗。因而困境与谎言、原谅或赎罪可能并没有关系,而不过是从未有人愿意正视不自由的根源。
这年头艺术电影里硬坳出来的人性还不及一部商业喜剧来的复杂。
喜感十足的警匪对对碰,价值观再歪一点就更好玩了。法国人总是喜欢用各种题材发散那该死的浪漫~~~
哈老师太强了吧,演什么像什么,一出场我就恋爱了.....不过也是真的佩服法国人的脑洞.....
女警為補償男友的過失而協助含冤入獄的好人重獲自由,殊不知好人經歷入獄生活後竟打算報復社會,女警被迫夾雜在堅持自我與彌補過錯之中,最終導演以一記首尾呼應來完成女主角的救贖,被污衊的憤怒蓋過理性的男主角也能拋下往事而去。導演對自由的探討完整而不落俗套,黑色幽默的部分突出的地方在多次報案的伯伯,法國人獨有的浪漫也凸顯在電影前後段三次回家和女主角五段故事中丈夫不同的部分,剪輯則較為零碎。
法国人的脑洞就是不寻常啊,阿黛拉这么蠢萌啊,是怎么演燃烧女子的啊哈哈
回家的路走了三次这一段很戳,那份对爱人的期盼 等了那么久终于听到他的脚步声 终于可以重新闻到他身上的气味 终于能够再次抚摸到他的发丝 那一份冷静的欣喜若狂 真是很幸福的时刻。
电影院里看到预告时觉得Adele Haenel好漂亮呀,回家电脑上看倒没这感觉了。保安看肥皂剧(这时候了还吃饼干?)那里戳笑点又莫名浪漫。
哈哈哈哈,太好笑惹!我终于get到法式幽默了!哈内尔这么严肃的一张脸演起黑色幽默来也是毫无违和感。虽然像是大型“行为艺术”,但是结尾却温情到不行。这该死的法式浪漫哦。
死不正经的内里是不留情面一黑到底的讽刺和批评,合情合理的同时也注定割裂(但是Adèle好美啊Damien好萌所以不管了!
就这个破片当时去了好几次电影院都没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