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说是horror/thriller。阿萨亚斯的日渐衰。
然而比想的好。
艺术片导演拍鬼,果然只需要五毛钱CG就可以了。钱可以用来买名牌们。
卡地亚和香奈儿应该给了不少赞助吧。感谢带货进组的小K。
personal shopper,多少花生圈中人的dream job。遥想多年前,全中国的富二代留学生把圣马丁包圆,一时间杂志圈儿设计圈儿时尚圈儿奢侈品圈儿的实习生和助理们全是伦敦腔校友——此情此景和现在出门儿都是UCLA电影系毕业生如出一辙。看着小K破tee牛仔球鞋进店出店抱着拎着各种大牌纸袋的样子,就想乐,回忆起自己当年混迹时尚杂志时的缺样儿。
小K白天买衫,晚上通灵。想想这两个职业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着虚空想象。
想到德 帕尔马和希区柯克。甚至想起了《哭声》,让你一路跟着反复琢磨虚幻与现实,谎言与真相。
小K几乎就是本色出演。虽然没看过一部twilight,还是蛮喜欢她。风风火火的爱谁谁,大长腿,街拍都中性范儿,平时有点儿颓,但美,拍起硬照来丝毫不含糊。谈恋爱插足分手出柜都干脆利落,不小心成了玉女就死命毁玉女这个招牌。不像那几位号称知性女神那么装。
所以偏爱她也有可能是因为这是我想成为的自己吧。
小K本以为放下了过去,千山万水来到异国他乡与世隔绝之地,她最后问:是不是因为我?
原来鬼魂依旧尾随。
非要弄清所有剧情,全部严丝合缝make sense的人,可能要疯掉了。阿萨亚斯把所有的缺口都敞开着。
鬼是对于逝去的苦痛、追悔、不甘心、放不下、想不明白,以及对于欲望的压抑、屈服和恐惧。你以为释然了,其实他们早就爬到了肩膀上,你一直背着,挺沉的。
这部电影有很多缺点,但导演依然在电影中倾注了自己关于“自我”这样一个主题的表达。当我在无聊的碎片时间里断续的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静下来去回忆电影的结构和主题,反而觉得这个电影好像并没有我观影时体会到的那么差。
影片的主题表达跟叙事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电影的主线是莫林对已故的双胞胎哥哥路易斯的追寻。双胞胎兄妹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设定,同时这个设定对理解电影的主题也至关重要。在各种媒体报道和民间传说的渲染中,双胞胎之间往往有着超现实的某种联接,且不说这是否属实,这种设定对于大众早已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莫林对路易斯的追寻,其实是对自我定位的迷失。主角莫林的personal shopper这个职业的设定也同样耐人寻味。这同样是一个在别人身上映射自身的设定,而且导演强调了雇主对莫林的限制,即禁止她试穿自己的搭配。这其实加深了莫林对自我的间隙,而莫林受匿名短信的引诱,而打破了这层禁忌,但在短暂的沉迷后却感受到了抗拒。这其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我们常常面对着镜像中自我假象的完美形象,但当我们把自身实现成镜像中的自我时,却会尝试一种不适应感。拉康在镜像理论中对这种精神状态做了详尽的分析,我实在所学甚浅,词不达意。
另外,影片中有两个小的情节设计很有意思。一个是莫林在雇主被谋杀的惊恐中拒绝了与匿名短信的沟通,当她讲手机的飞行模式接触后,短信传递了危险一步一步逼近的信息,同时由于开启飞行模式所带来短信的延时性,发送时间的一点点逼近制造了紧张而又绝望的情绪,很独特有新意的表现形式。还有一个就是在酒店里,电梯和感应门的开关设计。其实这是导演故意制造的引发剧情讨论的点,相较于前一个剧情,我觉得这个略显笨拙,这种技巧并非导演独创,杜琪峰在《神探》的结局也用了同样的手法,其中隐藏的剧情和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及其丰富,而本片中的用法就相形见绌了。
Kristin Sturt是我很喜欢的好莱坞年轻明星之一。在各种渠道中都展现了一张不羁的自信美,很吸引人。但也仅是一个明星,小K近几年开始尝试一些有深度有思考角色,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中也展现出来可圈可点的表演,相信有一天会有一个适合她表现的好的作品。
After "Sils Maria," Assayas wrote "Personal Shopper," which centers on another assistant, Maureen, whose visits to the Chanel showroom, on behalf of the model who employs her, become an element of the plot. The movie is part ghost story and part murder mystery; the role of Maureen seems written for Steward, though Assayas told me that, if he wrote it for her, he did so subconsciously. The exquisite dresses that Maureen tries on in the course of her job--her hair unkempt, her face without makeup--do nothing to hide the grief she hold in her body. Driving in Paris on a motor scooter, weaving through traffic, Maureen mumbles to herself, trapped in recursive thoughts about someone who is no longer there. Recalling an image of a bloodied corpse while on a video call with her boyfriend, she shudders and half rubs her eyes, as if she could physically she the memory. Some actors, tasked with the portrayal of traumatic encounters amid personal loss, might tend toward sobbing or hyperventilation. Stewart shows a person whose mind is operating on multiple tracks; it's a mesmerizing struggle, the visual rendering of a divided intelligence.
“I felt that I was directing the film from the outside and she was directing it from the inside,” Assayas told me. The movie is full of long takes in which Stewart dictates the pace of the action, he noted. “She appropriated the character,” he went on, “and put herself in a situation where the invisible, or the magic of cinema, or the world around her, becomes natural.”
----Emily Witt, "Get Real." The New Yorker, Nov. 2021.
写着写着就超过140字了。。。
豆瓣5.9的分实在是。。。
为什么没有在电影节上买票看这部啊,大银幕会让演员的表演更可信(很多人吐槽女主演技可能是因此,其实她在4k120帧中场无战事的表演也很恰当,但在电脑上就觉得她演来演去就是一副面孔)和画面的质感加倍。 一部反类型片,不同寻常的悬疑惊悚片,关键点不着眼于强烈的感官刺激和传统的惊悚元素的铺陈,而是在本质上讲迷失在消费主义的华服和对灵异身份的执念(其实是对至亲逝去的极度痛楚引发的执念)的女主自我追寻和逐渐抽离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圆融的平衡和对自我的坦诚。火车上和匿名人的交谈的紧张氛围营造颇好,几段配乐也很喜欢。 其实没必要把导演留出的开口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弥合链接起来,重点不在此,不然得失掉多少乐趣和这部不同寻常的“悬疑惊悚”片的意义了。估计不少人打低分的原因就在于此执念吧,暂时他们还走不出来。 No desire if it's not forbidden。这句话真的是言简意赅,常想常新。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私人采购员》,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通灵者怪异寂寞的迷乱评价了!
Pincent:
灵异,寂寞,尝试与外界“联系、接触”,到头来都是同自己的对话、和解。像是专门拍给小K的,非常贴合她的气质。
薛Tony:
前面不知所云,结尾使我迷乱。
日烦夜烦:
概念堆砌的倒是挺多又唬人,可神秘主义可不是这么玩的,拍得是个什么鬼。暧昧而多义的指向不单单是靠惊悚氛围和人物设定本身,这种题材和表达就太吃演员了,扮的好从来就不等于演的好,斯图尔特还是不太行。
淡水河边:
感觉挺奇怪的片子,套了个灵异题材外壳,有几场戏拍的效果还挺好,但是整体有点莫名,并不太熟悉阿萨亚斯的风格但是可以感受到导演在片子里作者性的内容和技术上的想法。
我略知她一二:
k将她的表演风格发挥到极致,不确定性和疏离感之下蕴藏的汹涌的内心活动通过克制的爆发而让人窥见一二,这种压抑的情感和不能说的变化是所有人的成长中最私密的内心。其实导演再故弄玄虚一点就好了.......
Her Majesty:
所以五方和小K都朝着艺术片道路前行了吗?大导演们主要还是看中偶像演员的气质,演技啥的该调教调教,没悟性的也就作罢。片子还是有东西的,只要你对于虚无有自己的看法,五星和淋星都可以给这部片子,个别调度很像侯孝贤。
法罗岛岛主:
看完后细细回味了一下,越想越口区,越想越口区,索性不想了直接给个二星,不然我真的要发飙了,你tmd这是什么瘠薄玩意儿。
我们敏熙:
原本以为是个鬼魂惊悚片,没想到最后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的个体焦虑。
斯诺-纳什维尔:
剧本很适合Kristen Stewart,倒也蛮能抓住观众,让观众继续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导演Olivier Sssayas用鬼故事作为一种探索悲伤主观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妄想的手段,然而他在构建超自然现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问题要么被公然展示,要么就根本没解释,留着被观众误解。
果树:
关于居留,关于等待,关于跳脱与关于告别,原本会适合我当下的心境来看,但得到的共鸣却不及预期。中段的谋杀案冲淡了太多本来该有的情感酝酿,结尾很高级,似乎有了答案,却又一切悬而未决,似是故人归来,却发现仍是孑然一身。
了却烟硝:
其实影片本身的设定还是很有意思的,当你能弄懂影片中某些镜头的含义时,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的精彩之处的。
影片本身通过一个疑似能通灵的女私人采购员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不过前半部分直到女主收到匿名短信为止的部分略显沉闷了一些,撞到鬼的桥段更是颇具喜剧风格。不过后半部分影片渐入佳境,宾馆部分的镜头运用更是全片最大亮点,也足以见得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强大的执导能力。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也算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前半部分的呈现其实是很奇怪的,但是越到后面,尤其是最后在阿曼部分与哥哥灵魂的对话一段更是充满了影后气质。
#FIFF6#DAY4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第一次觉得斯图尔特的路子对了 她的确需要多和欧洲导演合作 中和掉她身上容易被美国导演庸俗化的特质 PS 第二次看见摄影师朋友在阿赛亚斯的电影里客串摄影师 偷笑
1、走近科学摄制组究竟管不管这事儿;2、女主角毁全片,换娜奥米·沃茨吧;3、每个暗示或伏笔都那么明显,味如嚼蜡;4、什么关注女性,压根就是歧视女性
从作者角度来看,不乏亮点,但试图统合两种类型的剧作依旧过于匠气了。
作为童颜巨乳的我很羡慕斯图尔特的平胸…
爱奇艺直接哭晕在厕所。
阿萨亚斯导演一直喜欢将几件艺术或电影相关考据的事情杂糅进角色的生活,其实都是他自己的兴趣点,融进一个故事,这次其实就是人心里有鬼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做了这么一部情节非常好莱坞,风格上又很法国的杂糅片,神圣鬼鬼很灵异,拍到最后并不是哪类型电影,其实还是导演自己。
说斯图尔特没演技的人,以我个人的鉴定你们是瞎了:)
美K发短信的速度超快啊
这是一个有着杰西艾森博格式神经质女生想要穿一款高级背背佳而不敢,然后在siri的帮助下勇敢穿上的故事
正如阿萨亚斯在大量使用的不同影像素材(低画质视频、网络video),影片呈现出强烈的拼贴气质。拼贴所产生的荒诞感一方面营造隐藏在日常浮面下的惊悚,一方面却让剧情的某些转折显得无比突兀刻意。剧本在美式与法式两种风格的撕扯不时走向不知所措的死胡同,却又能被几处点睛之笔拉回正轨。
一部不无聊的烂片。我看了1小时45分钟不知道在看什么。很愚蠢。北京有家医院叫安定,建议Assayas没事的时候去看看。Kristen Stewart的表演没有一分钟不让人恶心。
小K的形象还是很不错哒,服装也很美,甚至有很大的牺牲,但是,她真的没有演好这个角色。
倒是没什么令人讨厌的地方,拍得也没毛病,演得也没毛病,探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也不是不行吧,可是这也没探讨出啥来啊,拍了一个多小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萨亚斯。。。
手机演得比杯子好,杯子演得比鬼好
1.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人啊2.我也在巴黎领着维持温饱不用睡桥底的工资服务着几十万欧几十万欧买东西的人,她还知道自己在巴黎等什么,我是连自己在等什么都不知道。戳心戳肺,第一次觉得观影是如此私人的事情。
在物質世界(採購員)與心靈世界(靈媒)的夾縫之間。令人搞不清楚重點的電影,但又沒有散文的寫意或詩的跳躍。許多條線索都沒有得到完整的處理,令人感覺相當不完滿。(許多個鏡頭,當她進入房間,構圖都有玻璃或鏡的己身倒影。我把它當成解答好了。)
古宅中的走廊长镜头。短信戏。犯罪现场的黑影。走出宾馆的幽灵。
纽约电影节放了三部Kristen的片:Certain Women, Personal Shopper,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被她惊艳到了, 然后又找来锡尔斯玛利亚,90后最佳女演员不是浪得虚名。品味好,勇于跟“暮光女”决裂,一下对她来了兴趣。
和【锡尔斯玛利亚】一脉相承,但更进一步的心理深度游。KS遇上阿萨耶斯整个人散发出演技派的气质
手机屏后的朋友看不见,近在眼前的富贵够不着。白天填充永远装不满的衣柜,夜晚追逐可遇不可求的鬼魂。被自己的灵魂骚扰,被他人的禁忌束缚。什么都放不下,却不得不放下,整部电影满满的都是空虚和寂寞。《登机门》、《魔鬼情人》的类型杂糅与媒介拼贴,《锡尔斯玛利亚》、《清洁》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探索在此融为一体,阿萨亚斯集大成的超级野心作。手机被当做一个“人物”来处理(例如与手机的正反打),与主题的联系十分微妙。阿萨亚斯毕竟是研究恐怖片出身,结尾两场黑泽清附体的鬼魂隐身现身后劲十足,鸡皮疙瘩掉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