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认真刷这部剧,在豆瓣也看到很多喜爱乒乓球的观众给这部剧打出的差评,我看到的大体有:
1、编剧不尊重“原型”,给“原型”泼污水;
2、编剧、导演、制片人、乃至演员都不懂职业乒乓球,哪有16岁依然很菜的世界冠军?
3、剧里的两个演员不专业,动作不标准;
4、剧里用真实运动员的肖像图,却冠以“艺名”;
5、剧里的主角没有现实中“原型”帅;
……
一句话总结:槽多无口。
看着这么多一星的差评,我也产生了自我怀疑:这部剧是不是一无是处,真的很差劲?
对于一个很少看国产剧、基本没接触过运动题材影视剧,且是主演粉丝之一的观众来说,我的观点是不是注定被认为 “歪屁股”,所以没有价值?
但是随着剧情渐次展开,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是一部优秀的青春运动剧。
首先是情节设定,这是一部剧的灵魂,《荣耀乒乓》以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运动员成长为主线,脉络十分清晰,其中的配角乃至关联情节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向前推进,不会突然荡开,让剧情信马由缰不可控。
目前已播的12集里,于克南从被国家二队赶出,到参加大区集训回到国家二队,徐坦从省队、到大区集训再到国家二队,三段关键剧情都不是一笔带过,整个情节推进节奏很快。
回到两个主角,于克南初期成长的关键点在于心态的转变,徐坦的成长则是技术的进阶,各有侧重点。这两条线又通过他们的指导、队友引起的矛盾冲突串联到一起,就像两条不断相交的曲线,最终构成主线。
至于这些矛盾冲突是不是过于异想天开,见仁见智。也许对喜爱乒乓球的观众来说,这些情节设定滑天下之大稽。但我作为一个不熟悉不了解的观众,我并没有感觉到情节的突兀,我想看了这么多年剧的自己应该是有基本的判断能力的。
情节塑造人物,情节的稳定让人物的性格转变顺其自然,可以让观众感知到主角确实在成长和蜕变。在这个过程中,《荣耀乒乓》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小人物的精彩,配角不是性格一刀切的工具人,各有各的精彩。
我觉得对于非专业观影者来说,情节和人物是评判一部剧非常关键的要素。在这一点上,《荣耀乒乓》是优秀的。
除此之外,这部剧可以升华的一点在于国乒精神的传递,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精神,还有普通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乒乓球不愧是国球,它有我们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底蕴又源自每个时代里那些热爱乒乓球的普通人。
因为我没有看过现实中的乒乓球比赛,所以不对演员的动作、球技做评判。写这篇文章只是觉得如果我不发声,写一些东西,可能同样喜欢这部剧的人,或者有兴趣打算看的人,会和最开始的我一样,在外界一边倒的声音中,随波逐流,自我否定。
最后,我记得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说过,
我们这代人,在猜疑的年代长大,难免会落下毛病,想从鸡蛋里挑出骨头,这样才显出自己的能来,这是很不好的。
与君共勉。
(上班摸鱼写的,剧的分析比较简单,周末有空就补上带剧情的案例介绍。)
没看到荣耀甚至没有乒乓。能打负分我一定会打负分,编剧就是抄同人文都抄不好的废物。杜撰了男一球技不佳被称为“关系户”的情节,马龙被泼的最多的脏水就是说他是教练的关系户,一口咬定他是国乒太子,这是抄人家经历还要帮黑子反泼一桶脏水。
把方博丁宁刘诗雯的经历胡乱拼凑,带着灯牌去看比赛,满屏都是现实根本没有的低级错误(你不如直接改成是平行世界ooc架空,全都原创我都不会这样愤怒)。
主角的事迹经历全是马龙张继科的,粉丝和剧方还要又当又立的说没有抄袭没有融梗,还要强行降低各位运动员的实力。不说剧情,演员打乒乓球的动作既不规范又十分做作,大量慢镜头和乒乓球特效(乒乓球打到拍子上都有烟气了,家人们这不比博人传燃?)
很失望,你们拍不出乒乓也就算了,还抢走了GOAT的荣耀。
在《荣耀乒乓》里,白敬亭饰演的徐坦和他自己有多像? 白敬亭觉得是“都比较倔强和执拗,设定一个目标就一定要达到”。
白敬亭眼中的乒乓球运动员徐坦,“前期性格内敛,经历过很迷茫的阶段,后期逐渐找到自信,进入了有气势的状态”。徐坦前期的性格和白敬亭不一样,“我比他更坚决更果断,而且我一直比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明确的方向”。
随着成长,徐坦的性格逐渐与白敬亭本人相似,白敬亭也在拍摄的半年时间里努力健身塑形,让自己的外形更贴近运动员徐坦。“我上一部剧《平凡的荣耀》的角色要呈现出很瘦弱的状态,所以拍摄《荣耀乒乓》前我只有120斤左右。
在确定进《荣耀乒乓》剧组之后,我观察到乒乓球运动员肢体基本都会比较健硕,剧中徐坦也是前期比较瘦弱后面会比较健硕,于是就开始着手训练吃蛋白粉去增加体重,做到了角色前后期的一个变化,出组的时候差不多到了150 斤。”白敬亭将每天健身的习惯保持到了现在,“是这部戏促成我养成了坚持运动健身的习惯”。
荣耀乒乓编剧。你牛逼。世上最牛逼,出门把傻逼刻在脑门上。踏马瞎编国乒输球,就真的很无语啊。。哪有一项运动如乒乓球,都不记他们赢了多少比赛,把输球的次数一次次数,仿佛输就是不合理的,现在连电视吗剧都要造谣抹黑说他们因为骄傲自大输球???你没事吧?
粉丝为了洗剧都开始发洗脑包真的输很多了救命🆘。防尬黑说一句,我们确实不是没输过。如果说输很多只能是九几年,刘国梁孔令辉的时代,我们也不至于输光,而且老瓦是瑞典人不是偷国人。按这个剧的时间线是零几年我们输的比赛屈指可数,剧情还写成骄傲自大输球,那根本颠倒是非强行洗脑。国乒拼死拼活打出来的成绩编剧瞎写几句就没了,什么鬼!
16岁的省队垫底,亏你写的出来,你看两分钟比赛都知道这有多荒谬,写国足都不敢这么瞎写。马龙14岁进国家二队,15岁升一队,16岁世青赛男单冠军,18岁第一个世界冠军,从小牛逼到大好吗?
踏马还敢染指15苏州。。。人还在役呢!改成最快大满贯对中国队长,苏州决赛是马龙对方博!!魔改个屁啊!真实情况最快大满贯那年是被黑马方博淘汰了,人家职业生涯高光时刻剧给魔改掉啊。 苏州决赛明明是马龙和方博,气死我了电视剧瞎改,15苏州决赛,真的是很好看很好看的一场比赛,龙队的封神战,方博的职业高光时刻。//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579429054349343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场真的很好看。 方博,他的职业生涯真的命运多舛,曾经的世青赛四冠王前途光明却因为受伤一直都低谷,苏州一路黑马进决赛是他的高光时刻,居然随随便便就被抢了。。真的完全不尊重人
而且马龙16岁的时候人家打世青赛好吗?人家男单冠军好吗!?什么省队垫底,什么被队里排挤,写这些扭曲现实的剧情要脸吗!?别说垫底了,省队的天才到国家队都极大可能被虐打不出来,这么写不是搞笑吗? 龙队世青赛的夺冠战,好好从小就天才的人非要乱写干嘛经典:回顾2004年世青赛决赛 年少的马龙是这么打球的 潇洒飘逸 baidu.com
艹,还非要把日本一哥一姐塞进来吗?张怡宁孔令辉得罪你了???换照片剧组你的脸呢?
作为一个一直苦于近几年各种电视剧编剧拉胯、天天只想看老剧的普通观众,荣耀乒乓这部剧带给我很多惊喜,是眼前一亮的感觉。结果看到很多评论都是一星,感觉一脸懵逼,这年头大众审美差异已经这么大了吗?这种剧本还不值得珍惜吗?
仔细阅读了各种一星评论后,终于明白了:可能只是因为乒乓这项活动在我国体坛赛事中一直卓尔不群,我国乒坛名将太多,胖球圈粉丝有过于强烈的荣誉感和代入感,因而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艺术改编。
其实我想说:大可不必如此愤慨,片头明白写着“本故事纯属虚构”,这么多年了,是不是很久没看到这个标语了,看到这么多一星,我才明白原来剧方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避免矛盾,可惜没能成功。
此处想针对一些胖球粉愤慨的点进行一些解释,要不然普通观众被这些一星吓跑我会觉得非常可惜。
首先是关于“角色融梗”“黑国家队”“黑某某球员”“洗白某某球员”这些夸张的说法。这部剧在进行人物形象设定以及经历设定时,参照了不少专业运动员的成长轨迹,我记得剧方在接受采访时曾自豪地说他们采访了一百多个(具体数字记不清了,防杠)圈内人士,借鉴了他们的一些形象经历,从而塑造出主角这两个角色,两位主角的身份本身就是“群像”,毕竟我国优秀的乒乓球员这么多,很多趣事可以如数家珍。“融梗”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本来就是为了借助主角形象表达乒乓球运动员群像成长经历,而且我以为大家会很乐于在主角身上找寻不同运动员的身影,并以此为切入点科普他们的真实生平,大家都会很开心。结果完全相反,大概是我太单纯了,这本来完全可以是一件好事,大家科普讨论,然后会心一笑。
有些胖球粉一直强调“16岁就应该很优秀”“怎么可能没有特殊打发”“二队球员怎么可能惹是生非”之类的话,说这是黑国家队,我作为普通观众看到这些评论就笑了。这是部讲乒乓的电视剧没错,但它首先是部剧,一部优秀的电视剧,需要矛盾冲突和人物成长。如果主角一路开挂,从小听话,团队从来没有任何不和谐,这种剧本会好看吗?不会的,它只会平淡如水。所有剧情的设定,我认为都是在合理展现矛盾冲突和人物成长。你只看到徐坦开局平庸,你怎么看不到于克南天生桀骜,怎么看不到角色的成长,因为你根本没咋看。双男主的角色定位,一柔一刚,一内敛一狂放,我相信这是一般观众都能理解的人物设定逻辑,你不能因为主角身上融入了一些真实球员的部分经历,就说“黑谁”或者“洗白谁”吧?因为一柔一刚的性格设定本身是骨架,其他成长经历,是基于骨架的设定之上填补的血肉。正如胖球圈的粉丝看不到角色身上也融合了演员本身的性格爱好,一般观众也并不会将角色打上真实运动员的标记。
我相信能拿到世界冠军的运动员都是天赋异禀,但对于一部剧来说,如果两个主角都是天才,会缺少很多乐趣和看点。二队和特殊打法小队之间的矛盾设定也是如此。运动员首先是人,是人就会有人的软弱,我相信对于真实的国家队来说,严苛的训练和教育将在最大程度上削减这种软弱,但对一部剧来讲,却要放大这种软弱,因为要有人物弱点来支撑后续的成长,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然。
这么多负面评论里,我认为唯一可以改进的地方可能就是运动场馆拿灯牌,毕竟这是一件比较基本的观众都能理解的事。至于其他吐槽,真的大可不必,这部剧整体来说节凑明快,丝毫不拖泥带水,人物塑造丰满,主角配角区分度大,亲情友情塑造得有血有肉,人物成长能让普通观众感同身受,已经是非常不错的青春励志剧,真的不希望普通观众被胖球粉吓跑,这年头好剧本可遇而不可求了。
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一直是我喜欢的。因为热血,因为励志,因为它是一束光,让人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成功可以幸运,但没有侥幸。
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一般有几个主要类别:人物传记,重要赛事事件,职业运动行业。这三类又相互交集,虽然各有偏重。
人物传记也是由这个人物经历的重要赛事和事件组成;赛事事件里又是因为当时参与的人;而一个运动领域里,更是由众多的人物、事件组成。
而影视剧的创作,无论选择偏重哪个类别,都要从现实中寻找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创作目的——感人,让人感受到力量,并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运动,起到普及作用。
一、我们为什么可以包容日本运动题材作品?
日本曾经特别喜欢拍运动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和动漫作品。
中国女排拿冠军的时候,日本的《排球女将》特别火爆;中国游泳跳水厉害的时候,日本的《绿水英雄》又有着高收视率。动漫作品里的《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网球王子》等等也都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读者粉丝。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日本啥运动不行,就拍部这项运动的影视作品。
但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足球小将》,日本有很多孩子爱上踢足球,日本足球的水平在亚洲提升是很快的;因为《网球王子》,日本有多少孩子都去学习网球了;甚至因为木村拓哉的一部《PRIDE》,冰球运动在日本得到极大的推广。
这些作品的诞生,是得到了民众的推崇和呵护吧。如果只挑毛病,那么这些作品早就被喷死了。《排球女将》里的尤佳其实就是有美国名将海曼的影子,最后都是心脏病死于球场;《灌篮高手》里大家都觉得流川枫的参考了乔丹,虽然作者也说所有人物并没有对应NBA里的任何人。木村拓哉是我永远的男神,但实话实说,他打冰球的动作和真的运动员有很大距离吧,至少他的身板比较纤瘦。这些要是放在国内,不是要被某些所谓的运动粉丝给喷死?!
二、我们为什么挑剔中国自己的运动题材作品?
为什么中国观众都会对这些日本作品宽容,但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运动题材作品如此“苛刻”?
对,我就是要为《荣耀乒乓》意难平,包括前几年一部足球题材的作品。
有些人为什么不能正向的去看待作品,而要以批驳的态度去挑刺,然后显示自己的“专业”?
我觉得这种“自大”很可耻。
如果我不精通球类运动,是你们口中的伪球迷,那我有没有资格看球赛?
凭心而论,中国体育运动有两大国人引以为傲的王牌运动——跳水的梦之队,大满贯常客的国球乒乓。我也非常喜欢这两项运动。特别是乒乓球运动,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谁小学没打过两把。
正是乒乓球的普及,我们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才如此好。如果我们像巴西那样,大街小巷都充斥着踢足球的孩子,中国的足球也不会差吧(我扯远了)。
《荣耀乒乓》这部剧不是从正面在宣传乒乓球运动吗?它有对我们乒乓球运动抹黑吗?拍摄的演员不敬业吗?他们没有提前四个月进组训练,尽量靠近运动员的身材体型吗?练动作都是得到专业运动员的指导,慢镜头拍升格也不显得突兀吧?这难道不是剧组全体人员的努力?
我看了《荣耀乒乓》,我就愿意让我的孩子去学乒乓球,可能像我这样的人还很多,难道这不是一部作品带来的正向力量吗?
如果不是那么多所谓热爱乒乓球的“球迷”们去喷剧,原本《荣耀乒乓》会得到更多普通人的喜爱和收看,更多孩子可能会因为这部剧去学习乒乓球,国家乒乓球队不是有了更多的后备力量?
我对乒乓球感兴趣还是80年代的一部老电视剧《阿团》,讲的是第一代冠军容国团的故事。这部电视剧如果拿到今天,估计又要被某些球迷喷死,容国团还因为谈恋爱影响了比赛呢。怎么了呢?运动员也是人啊!(这部电视剧也是根据真人事迹加以了艺术加工啊!!!)
现在看来,如今的某些观众还不如80年代的观众,观赏水平是下降了不少,理解能力也堪忧呢!
或者,就是无脑黑,为黑而黑,那真正抹黑中国乒乓球的,是你们这些人!
三、有诚意的作品,应该有正常的评价
“内卷”这个词如今被常常提到。竞争的残酷性可能超过以往的认知。我只想说,在众多可选择性里,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尽量客观的看待事物。
《荣耀乒乓》,通过几个球手从青涩到成熟,从年少莽撞到勇夺冠军,他们将乒乓球运动的魅力展现给了观众,将这条路的艰辛和竞争的残酷也展现给了观众。
唯有拼搏多壮志,青春的热血在这部剧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没有人生来就是冠军,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把热爱化作动力,去夺得冠军——徐坦
有些人是天才,但孤傲的性格也是人生进步的阻力,上场是比赛,也是人生——于克南
无论是年少成名,还是蜗牛前行,我们终将会走到人生的峰顶,只要不放弃,就能看到最绚丽的风景。这就是《荣耀乒乓》让我看到的,让我热血澎湃的,让我重回青春的,能量。
所以,没有看过《荣耀乒乓》,可以去看看;没有看过《荣耀乒乓》,不要跟风黑;如果你还爱乒乓球运动,还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乒乓球运动,多点宽容,多些呵护。
不如直接去看张继科马龙的比赛
谁说直男不能组cp
看到演员粉丝和国乒粉丝相互混战 本来对这种糊剧不抱任何期望 点开第一集却在吃饭的时候慢慢的看了进去 上次有这种体验的剧还是灌篮高手 说实话被现在的粉圈吓到了 只用自己的观点想要去洗别人的脑 真的恶心 说实话 这剧不能说多优秀 但绝对不差 五星平衡恶意差评
看起来还不错,先观望!虽然但是白敬亭这身材呜呜呜呜呜呜呜我宣布从现在起我和白敬亭复婚了!!!
节奏混乱,摄影拉垮,拍国家队是这样的制作流程吗?跟演员没关系,而是整个制作流程让人觉得很可笑。说是侮辱中国乒乓都算是轻的,一分献上。
看过乒乓球的人,绝对不会觉得这东西拍得好。这是歪曲抹黑国手吗?拍不明白就不要拍,搞得那么悬浮又中二夸张,膈应谁呢?
体育题材最重要解决燃点到底是什么,以及跟纪录片的边界在哪里,毕竟咱是要做一个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开头的比赛戏尝试设置一个悬念钩子,但其实并没有勾住人,就直接进十年前了,你得先告诉我这是个怎样的人、让我先发起对他的好奇、再闪回、我才能进入他的命运,现在这样真的太着急了点。其实还不如把亲情牌挪到前面,上来就告诉我,是因为小时候有哮喘、爷爷喜欢乒乓、于是就练乒乓了,所以即使膝盖伤严重到以后都可能上不了战场,也要打完这一场,可能是爷爷的关键时刻,之类的构建逻辑,可能会更好。反正整体就也挺水的吧,尤其是那个姑娘一出来,鸡汤撒得太随意,剧情节奏一下就一泻千里了,先让情节的刺激度保持住,不要那么快进入日常戏,会比较好。整体来说没有提供新的解读体育题材片的视角,所以不吸引人追看。
“不想看到一群除了乒乓球,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的人”,数学老师的一番话说得太对了,运动员除了训练也要学习文化课,运动员的生活里也不应该只是训练。这句话对很多人都适用,不要因为专注某一件事而忽略世界多样的美。
编剧但凡看上那么一两场比赛,适当了解下在役选手的历程,感受下他们的不易,都不会搞出这么一部剧😡国乒队不养废物!
矮油又来双男主鸭,真香定律虽迟但到,于克南嘴上说死活不参加训练营,身体却很诚实实际训练比谁都用力,许魏洲演戏那种劲劲儿的赶脚也贴合角色,直直CP给我锁死
敢吹竞技体育,胆子也是够大,还有预告片白敬亭说出的那句,我不想拿世界冠军和大满贯,只想好好打球。。。我呸,竞技体育就是争个你死我活,只想打球的话,和隔壁公园老大爷去打吧。第一集一来就是苏州世乒赛,好家伙,我当年就是苏州世乒赛入坑的方博,现在偷梁换柱,乱搞。编剧,我真的想骂死你,明明就是融国乒那些段子的梗,好意思吹原创,我呸!!!
看张继科马龙打球不比看这有意思。
选角太棒了,一个慢热内敛有韧劲,一个天赋极强有爆发力,白敬亭和许魏洲眼神到位,动作到位,真的展现出运动少年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两位少年两种性格有共同的目标,看下来不自觉为他们的热血青春所感动。
我觉得这部剧真的是在尊重乒乓球,尊重所有热爱乒乓的人。无论是从最开始就去找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做调研,找来国乒教练做专业技术指导,还是演员们刻苦训练想呈现出更加专业更加优秀的表演,抑或是目前已经播出的剧集里对技术细节的刻画,以及每集最后的技术拆解小剧场,主创们认真的态度和对乒乓运动的尊重都很值得表扬啊!
竞技体育类电视剧的通病,就是在专业的人眼中,非常的不专业。被人诟病很多的,其一是主角16岁还在省队垫底。这个确实不符合实际,但是也能理解。主角都是20多岁的人,去演个13,14岁的小孩,确实不太合适。其二,很多细节可以看出编剧参考了很多现实球员以及他们的事迹,并且削弱了实力,这让一些球迷感到冒犯。我其实没法共情,在我看来,艺术的再创作,可以有原型,但也不是一定要完全按照原型来。哪怕有原型,剧中人物和现实人物也是两码事。但是我作为一个不太了解乒乓球的观众看这个剧,是觉得还不错的。我不懂乒乓球,剧的表演能够唬住我,让我感到热血与拼搏。每集最后还有专门的科普,可以看出剧组的诚意。作为一个乒乓球运动的推广类型的剧,这个剧还是完成了它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乒乓球的职责的。
有棋魂一半就好了
开始是抱着乒乓球版《棋魂》的想法去看的…
剧本拉胯…乒乓可能是中国人民最了解的项目了,所以很多东西稍微错一点就会引起极大的不适,编剧还是做的太粗糙了。虽然棋魂烂尾了,且是漫改,但依然比这个要更有感染力。当然,演员还是OK的,白敬亭台词进步很大,许魏洲依然特别的好看。
看的血满上来!你不想当冠军不想大满贯,你多清高啊?艹!不要侮辱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就是要拿冠军拿大满贯!为国为己争光!
我看了觉得还挺好看的不用快进,然后打球挺燃的,养猪也很好笑,俩人手铐铐一起更好玩,也没啥真的坏人,男女朋友互动也特别甜,如果大家没剧追的话可以看一看,看了让人心情愉悦,最后想说许魏洲也太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