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如何反省一场战争
《斗牛》是中国首部战争喜剧片,影片以一种“黑色幽默”的表现方式,把那个战争年代的人性尴尬和悲惨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以记忆般的黑白色调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色彩的处理和主题的表现上与之前姜文的《鬼子来了》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导演透过“喜剧”的外在言行,以个体人物的命运探究一个民族的时代根基,压抑与沉闷的历史环境折射出的是一个危难民族的苍凉和苦衷。
色彩的单调不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疲劳,同时也暗含着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单纯和精神世界和匮乏。影片开头灰暗的色调,空荡荡的村庄,以及牛二带着恐惧的呼喊声,与后来回忆中热火朝天的村庄和喧闹的村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牛儿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浓厚的质朴和妥协,他作为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农民的缩影,在性格和心理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他为了完成一种使命,竭尽全力去保护“八路牛”,他把这头牛看成是九儿,看成自己心里一直装着的一个让他很难接近的女人,牛儿把人与牛的情感疏离渐渐地拉近,甚至过度到彼此的不相离弃,这就让我们更少的去体现战争带来的悲惨。
如何反省一场战争,反省一个时代,纪念一种精神,反思一个民族,《斗牛》做的仅仅是一小点。在追求形式美追求得疯狂的时代,在无病呻吟的时代,在尔虞我诈的时代,在充斥着色情凶杀乱伦的无数教材的时代,幸好,我们还有《斗牛》。管虎完美的跳出了国产电影的窠臼,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更是一种责任的完满,《斗牛》确实是一场好戏!
2 ) 一部噬咬心灵的电影
虽然不明白片名为什么叫“斗牛”,但仍然被深深的震撼了。回想这两年,其实过得很真实,也摆脱了之前的虚无感。但我知道,很多事情,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至今回想曾经的辩论:“过人的生活还是猪的生活”,发现自己并没有想明白,或者说想明白了要过人的生活,但事实上过得是接近猪的生活。至多,是一只很想摆脱猪的生活的猪。因为很多事情,可能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就像片中的牛二,活着,却完全把控不了自己的命运。完全是秉着农民的朴实,对逝去村民的歉疚,可能还有些许对权力的畏惧?更为重要的是,维系在奶牛身上的自己和九儿的丝丝缕缕的联系,拼着自己的性命把那头奶牛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意义感?这些书生意气的形而上对他太遥远了。很多人,活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牛二中的一个。所以,看着牛二那惨淡毫无生气的日子,我没有窃喜,因为我知道其实我离牛二并不远.
电影中很多场景都让我印象很深.每一次捧腹,都被紧随而来的沉重压得喘不过气来.作为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牛二被动的承受着种种的磨难,却只能依靠"运气"来逃离死亡的命运.虽然"狗急了也会跳墙",但每次的抗争都那么难以入流:拿了之前同村人的狙击枪,却怎么扳也扳不响,最后从树上掉下来;换了弓箭,还没放弦就断了;后来终于有机会拿枪杀日本人了,扣动了扳机,没有打到别人,却打伤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最后一场糊里糊涂的战役打响,他拿起了那个废弃的炸弹,疯狂的朝枪林弹雨中跑去,前面晃来晃去很多人,他却不知道谁是敌人,自己要走到何方...在双方交战的正中央他停了下来,但枪声依然在响,甚至似乎枪炮也无视他的存在,穿梭在周围的空隙中......自始至终,他都注定是一个被社会裹挟的小人物.
相比那些在地雷中稀里糊涂死去的人们,牛二是幸运的.至少,除了自己的性命,他还保护住了一头奶牛,并且间接的兑现了全村人对八路军的承诺.
当解放军同志在那个约定上按上手印时,牛二的社会使命也就结束了.如果说之前他的存在还有些许意义的话(这个意义是我一厢情愿的,事实上,我多么希望那位解放军同志为这位平凡的人所做的事情而感动,但什么都没有发生.我所看到的只是客套的热情,无关痛痒的关心.这是另外一种让人咬牙切齿的麻木——但也许,的确什么都不应该出现,因为,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头奶牛而已.而那些曾经为此丧命的人们,包括对牛二意义非同寻常的九儿,如草芥一般,在后人歌功颂德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时刻,没有人会记得他们。除了牛二,没人知道他们曾经活过。),之后的他,完全和人类社会脱离了干系.所剩下的,只有相依为命的奶牛了.
以后,靠什么活着?我禁锢的思维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九儿,你怕了吗?别怕,什么都会扛过去的",这更像是牛二包含着复杂感情的自言自语,既有历经坎坷之后的淡定,又隐含对未来岁月的惶恐. 也许,牛二自己也在不断问着这个问题. 身后,是开垦出的荒地结出的一片新绿,人却已然苍老不堪.
生命就像流水一般,毫无生气的,淡淡的从我们的身体中流走.
也许每次抗争,受伤的都是自己
但,我要摆脱这样的生活~
3 ) 事到如今,不给黄渤个影帝就太说不过去了
这是黄渤的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96777.htm 话说,不知道大家是通过石头还是什么认识黄渤的,我第一次看黄渤的戏是民工之生存里面的 薛六,当时是老爸老妈很爱看那部戏,无奈我只能跟着一起看看,老妈当时便说,这个薛六演得可好了,我看了几集,的确是不错的,当时心想,中国内地的男演员真的有些好料子,只是新生代小生太多,太奶油,性格演员起码都是略有些年纪,年轻的男演员里什么时候能出个个性的实力派咧?
然后石头就问世了,实实在在的牛逼了一把,老妈花几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的dvd,说是为了我回家给我看的,这张盘可牛逼了,据说是四五块钱吧 ,里面七八十部最新大片,囧,然后就有石头,我说这电影我基本都看过,我妈说,那你陪我看疯狂的石头吧,我说好,电影开始没几分钟我妈就睡着了,醒后说,就记得有个薛六,其他的也不知道啊。
其实,石头也好,赛车也罢,我都觉得黄渤的演出不足够出彩,不是不好,是不够突出,大概因为故事性太强,丰满的角色太多,无法凸显吧。
我记得看过赛车的时候,我就说,不管是宁浩还是黄渤,都该转型了,不然就真的束缚住了。
黄渤其实是特别灵的一个人,他自己也知道,能把小人物演好才是最牛逼的,所以这次这个剧本简直就是给他和管虎量身定做的一样。影片中的多个片段实在让人过目不忘,真是笑中有泪。
内地的男演员好的很多,但大都是姜文那代人,新生代的要么是小奶油,要么是俊男,有性格的实在也太少,黄渤算是真的演出来了。
斗牛看完,末了我妈说,薛六演得真好啊真好。
4 ) 斗牛?逗我……
《南京!南京!》的实验电影采用商业化宣传策略,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斗牛》就是最近的一部。尽管,片子的成色是不错的,嗯,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管虎五年没拍电影,倒是拍了不少质量不错的电视剧,没白练手。但是,我还是得骂,骂丫的宣传,本来干了一晚上活我已经很累了,想拉部最近的黑色喜剧来放松一下神经,但这片子看得我压抑至极,从头到尾我一下都笑不出来。这话不只是说给我自己听,也说给还没看片的同志们,这片子很好,但绝不适合放松,更不适合像我这种深夜拿来放松的主,得,这下好了,觉也别想睡了,还得骂骂咧咧地强迫自己给它整出点什么话说说。
说真的,现在这状态,实在不适合写它的评论,尽管这片儿很沉静,基本除了黄渤的沂蒙腔之外,人话都很少听见,但它强大的气场还是暂时笼罩在我的头顶。先拉一部来垫背吧,就挑《南京!南京!》吧。从此片中体现的水准来看,管虎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水平,都高过陆川不只一个数量级的水平,当作为编剧的陆川还停留在以为让个小鬼子给自己脑门发花生米就叫人性的基础上时,作为编剧的管虎已经能够深切体验到生命在绝境中的爆发的狠劲;当作为导演的陆川迄今为止都没法交出一部故事说得顺溜一点的时候(即便不拿寻枪当姜文作品,它的叙事也不太合格),作为导演的管虎已经把一个可能会非常无聊的故事说得风生水起了。如果真细究起来,我猜这片子通过审查之路应该也挺不容易的,因为中间触愤青的霉头其实不比南京小,但跟南京的幼稚比,它能让你感受到合理,至少从影片的逻辑上是没太大问题的。
当然,这片还是有瑕疵的,这片子用双线很好,但使用上有问题。如果简单将其分为进行线和追溯线的话,它的进行线基本可视为是主线,而追溯线的地位有些尴尬。如果仅仅是补述,简单交代一些必要情节的话,追溯线篇幅太多了,如果提升到环环对应的话,从日本人进驻村庄开始,这条线又少了,就和片中闫妮的角色一样尴尬,所以目前这种长短状况,我的理解是,在交代必要情节基础上适当增加闫妮戏份——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商业考量。而片子的后半段,特别是发现那个日本学生兵之后,片子的叙事风格由之前还算维持着写实一下子浪漫化了——甚至有点荒诞化,在土匪乱战时达到顶点,这一段跳得厉害了点,即使能看明白,但在衔接上和剧情的细节方面,要认真考究的话,还是有点硬伤的。结尾的交代倒不算太大的缺陷,一来对前面有个交代,二来,我想没有这段的话,通过审查都是个问题。除此之外,我对戏份的安排上也有些异议,特别是前面日本人的戏份,相较后面的场景,无论是之前的铺垫还是之后的经历,都显得长了一些,如果说一些日常生活的表现还可以说有强化主题和丰富角色的作用,村中生活的铺垫,显然是有些冗长了,而后半段的戏份则可以适当丰富一些。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前半段为角色关系和个性的形成期,多给一些戏也不坏。
有人说想起鬼子来了,嗯,有一些道理。除了一条线索的类似,部分篇章似乎也继承了对中日国民性的剖析。但我觉得这只是影片的一个次主题,倒是跟活着确有一比。只是活着以相对轻松的笔调写沉重之事,而这部则是把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但永远会被忽略的小细节放大,把本来可以轻松带过的一笔浓墨重彩,显得异常沉重。它的主题倒成了鬼子来了硬币的另一面——姜文在不遗余力地批判劣根性时,它其实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直面,这不是道德层面的怠惰,而是一种无奈,或许还有乐观,当然如果仅仅如此,就显得太好死不如赖活了点,它又蓄势待发着一种绝望中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能的力量。除此之外,我无法不认为反战不是它的主题,只是这一点,除了那段舞蹈般绚烂的人牛共舞外,大量冷峻的俯拍和仰拍镜头中,是它无言的控诉,对战争的控诉。影片值得一赞的地方在于,虽然八路、国军、村民、逃难者、鬼子甚至奶牛在战争中经受的磨难影片并未因其身份的不同而厚此薄彼,但也远没有滥情到忽视了每个角色在战争中的身份,受难者,加害者,或者转瞬间二者地位的交换,都来得顺理成章,苦难背后,是无法逃脱的罪责。当然,这是隐性的。至于肯定会被大加炒作的人兽之间那点事,我没觉得有什么值得喧哗的地方,只是奶牛和九儿的对位有点意思,不过在绝境下,人跟排球都能成情人,况乎是给你奶喝的牛呢。
好久没看到这么隐忍而有爆发力的故事,感谢管虎,也感谢黄渤,他奉献了从影以来最佳的表演,不管下半年还会有什么电影出现,今年的国产影帝我直接颁给他了,当然,只能是等我睡着以后。但愿默默忏悔又写了篇主题党装逼文、默默祈祷明天上班不迟到的我能不因为这片儿失眠……
5 ) 大历史与小人物
虽说黑色幽默电影存在已久,但是却长期并未以“黑幽”的名义张扬,很多时候潜于如“搞笑”之类的话语中。在我感受中,身边的人、媒体大谈黑色幽默电影还是在《疯狂的石头》之后,近来听人们说起《斗牛》,也都说起这是一部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但是,同样的黑色幽默,也有区分,库斯图里卡和盖里奇是给我不同感受的,甚至同一位导演,比如科恩兄弟,《老无所依》和《谋杀绿脚趾》给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从我的感受而言,宁浩的黑幽更像是英伦式的,盖里奇似的,看的时候感受到很多幽默,那种黑色属于回味型。而看了《斗牛》,我感觉管虎的黑幽是东欧式的,是库斯图里卡式的,它在整个过程中就让你有“黑色”的心情感受,它荒诞到让我感到荒唐,一个中国农民的护牛史让我感觉颇为感伤。
其实,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为了保护一头奶牛,黄渤扮演的牛二成为了被硬是推上前台的“英雄”。这常常是中国农民的悲哀,他们常常“被英雄”,历史上,打仗的时候常常抓壮丁,实际上又有几人愿意去充当炮灰?于是,那么多人被抓去,那么多人在枪林弹雨中死去,剩下的就成了英雄。记得《兵临城下》中一个镜头,前面是充满英雄主义的战士冲击,后面是一个军官举着手枪骂娘,大意是“你们不往前冲,我他妈就把你们毙了”。电影表现的情感很真实,面对即将来临的危险,没有谁愿意主动来保护一头与他们切身利益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荷兰奶牛,它的产权属于军队,保护它有什么意义?电影让抓红豆的方式来抉择一个“英雄”,让牛二被九儿代选成了护牛战士,这个有些戏剧效果的设计让我感到两点,一来,一颗红豆在那么多黄豆中被抽中,就此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见人生常常多么偶然。二来,九儿的一只手改变了牛二的命运,可见我们的人生又常常那么难以自身把握方向,常常,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就可能改变你的人生。
现在,似乎有种政治正确性,提及中国农民,一定要说勇敢、善良、纯朴,否则就是有问题的,其实,无论农村人、城市人,只要是人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性格。牛二形象的塑造很立体,很饱满,使得一部荒诞情节的故事中,他显得很真实。他有些自私,一开始还用村里用来喂荷兰奶牛的草料喂自家黄牛,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也不时想尥蹶子走人;他又那么纯朴,看着一伙难民,会毅然的将荷兰奶牛的奶分给他们,看到奶牛身体撑不住了,又很自然的要保护这头奶牛。他保护着这头奶牛,与日军、难民、土匪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博弈,而又正是他的“对手”们表现了战争环境下各色人物的困境。
在我看来,本片最大的“黑色”就在于以牛二为代表的那么多人,他们忙忙碌碌,九死一生,却实际上又有些无头苍蝇般的迷茫,“为什么?”,牛二或许不会去想他保护一头奶牛的价值在哪里,但是结尾处也表现这种无目的意识下命运的苍凉。几年后,解放军回来了,把牛给了牛二,但是这却反而让牛二的命运更带有悲剧性,他被赋予了保护这头牛的责任,到头来却发现这是一种飘渺的责任,或许你会说,他得到了一头奶牛啊?但是,回想下吧,一头被渲染上神圣色彩的,与抗日、革命这样的宏大事业具有重要关系的奶牛,让牛二九死一生,到头来发现这也只是头最早赋予它神圣意义的人们也不在乎的普通奶牛而已。那些被卷入乱局的更多人们何尝不是如此,大量日本青年带着神圣的“大东亚共荣”幻境来到中国烧杀抢掠,造成牛二目睹的惨景,但是到头来也只是洪流中的沙粒。
这部电影的叙事,或者说剪辑,引起了争议,有人说凌乱,有人说是导演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看来,结合本片的故事和情感,闪回式的手法,应用得当是很能烘托气氛和表现主题的。如片中几段对九二泼辣但是又透着一种质朴的回忆,结合牛二所处现实的险境和孤独,便充满了悲凉味道。但是导演的闪回用的却是过多了,让主线支线一度混杂不清,显得颇为凌乱。而技巧的应用过多,那便成了“炫技”,就如一曲摇滚演奏,如果大部分时间都是某吉他手在狂炫技艺,那么结果就是可能让一批对此有深入体验和研究的人感觉很爽,但是让更多的人感觉眩晕。《斗牛》的剪辑就是如此,如果在情节推进上,保持主线清晰,适当闪回,我感觉会在电影叙事大众理解度和艺术性上有更好的平衡。黄渤的演技非常强大,虽然本片也有九二、郎中、日军、国军等角色,但是总体上看,还是黄渤的一场独角戏,当然,还有那头荷兰奶牛,与一头牛配戏,对黄渤的考验确实非常大,但是他的表现是出色的。几段他与奶牛的“对话”让我想起了《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和那只排球Wilson的交流,都在自言自语中,透出人物情感,而黄渤的显得更质朴,也让中国观众更有共鸣。
回过来,《斗牛》的故事或许可以看作一个农民面对时代洪流的抗争,带着一头奶牛,他坚韧的生存,同时也不得不无奈的将青春耗去,真个是一种悲喜交加的黑色幽默感。我对这部电影很大的好感,就是这种荒诞中的历史主题和黄渤出色的演技,这些也足以让我不用再为这部电影的剪辑问题去诟病过多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76fd9a2e72a53a7caefd0a5.html 6 ) 人民,英雄!纪念?悲——有关《斗牛》
首先我要骂一句——谁TM说《斗牛》是部喜剧片来着?还好看片之前没有看影评,否则一定会失去了二三分新鲜感和五六分感悟。
将近一个月了,一直打算到电影院去看场电影,终因工作繁忙未能如愿。周六,待诸事略定、酒足饭饱之后,计划和老婆共襄观片盛举,一展因工作压力造成的愁容,于是先入为主的把“黄渤”+“喜剧”+“国产片”+“抗日”几个因素整合一起,选了《斗牛》。计划中,一定是“开始糊里糊涂后来幡然悔悟最终毅然决然投身革命的升斗小民”+“开始耀武扬威后来傻里傻气结果灰头土脸的日本鬼子”+“一贯智勇果敢百战百胜以一当百刀枪不入的人间大杀器八路军”的多年铁三角组合。
看完,感觉这还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作为一个屁民,其实最简单的梦想也不过就是有自己的一块田地、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当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其实都是“关我球事”。无论乱世还是治世,像片中说的,“男耕女织,这才叫人过的日子”。
晚上和同事聊天,说起《中国大趋势》这本书,同事推崇备至,真感觉我们中国有力量,固然制度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在经济危机大潮来临时,一勺子下去还是能捞出不少干货。你看,现在经济危机,我们还是不错的吧。其实,无论是封建时代的康乾盛世,还是早期的国社党和苏共,哪一个没有造成经济腾飞、社会财富快速积累?如同《斗牛》里一样,扔给你一头必须喂精饲料你根本养不起的奶牛(其实后来证明也能养活),还让你把所有幸福都寄托在上面,可是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来的。现在的国富民弱——房地产是个多显著的例子啊。
关于《斗牛》的过度隐喻解读:
1.教字——有些大道理,其实你们也没弄明白,就别和我扯淡
2.难民鞠躬——受不受人尊敬,得看你穿没穿那身官衣
3.和平——无论权力如何更迭,牛二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老百姓只是有仇报仇有冤报冤
其实,《斗牛》真的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活着》。一个与土地息息相关的民族和个体,无论经历多大的苦难,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哪怕是些许的美好梦想。在鬼子的铁蹄下奔逃、在城管的围追下奔逃、在拆迁铲车的推动下奔逃、在城市人鄙夷的眼光下奔逃,但总有一块落脚地,容得下你小小的生命和对幸福的渴望。在万众跪拜万人敬仰的广场上有那么一块碑。在江山更迭的神话中,其实你不过是塔克拉玛干的一粒沙,但在你的心中,在竖着那块刻着“二牛之墓”碑的地方,倔强的深埋着你和你的幸福,你和她一起看风卷云舒直至地老天荒。
节奏有点问题,前段拍得像电视剧,后段始有华章
好电影,今年的威尼斯,我觉得地平线单元应该给他个奖
是哪个龟孙子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喜剧了?
GOOD
黄渤的个人顶级表演秀
光顾着看黄渤最后情节基本连不上了
鬼子走了
看了试片会~~~黄渤确实不错~~演技一流,看完有种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感觉~~在笑的时候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哭的时候想笑~~感觉是今年国产片最好看的一部~~
黄渤扮相简直了,特别符合角色设定。一人一牛只为一个约定,老实本份的农民看来真是我党成长壮大的基石。故事里看得我都替牛疼了,心疼。
剪辑太失败了,还没预告片剪的好。不得不说,黄渤的演技太他妈的牛B了!!!!
黄渤牛逼了
不得不说,管虎几乎是硕果仅存的会讲故事的导演了。。。。还有,黄渤是个伟大的演员啊!!!!!
重口味人兽片,充满人神共愤的快感
有味道。值得一看。
1.黄渤第一次撑起整部片2.有奶便是娘3.只许八路摸啊
YouTube上网友评论说:“他(@黄渤)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影帝。” 这电影拍摄的过程得多痛苦,多累心,真是不容易。黄渤,好样的山东小伙。
4.5星,虽然有鼓励成份,但是除了剪辑有点削弱剧情外,其他真的都很好!
《活着》重口味版
黄渤演的东西总有点卓别林的感觉,笑中也让人带泪...
上乘剧作,可是镜语比较糟糕。空间扁平,剪切粗糙,本期待着管虎贡献出剧作之外影像之上的独特美学来。看来无论如何,拍电视剧太多还是会捎带很多负面影响的。甚至,许多镜头焦点都有问题——然而,依旧配得上国产电影的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