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经历过,在不辞辛劳,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本来你也未有居功之心,然而结果却被奸人陷害,最终褒奖不得,反而被千夫所指。
最终你能怎么办!?
太委屈了!太冤枉了!太不甘心了!
必须得复仇啊。哪怕背叛自己的国家、人民,荣誉至上,在所不惜!
莎翁老年时期,在经历了四大悲剧的巅峰后,创作的这部剧已经去掉了浮在表面的戏剧冲突,而更加深入人性底层地去探讨人的最终追求是什么?
其实,作为一名战神,能以一敌百,出入敌方阵地如入无人之境,这种猛士的勇气,会让他的神经变得粗线条,不那么细腻,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难免心直口快,惹人嫉恨。
但错也并不都在他身上,罗马城邦的那两位护民官才是触发扳机的外力。他俩其实挺像今天的市长和市委书记的,被民众们选出来,因此在权力的网中迷失自我,一旦有人威胁到他们的权力,他们就会像大蜘蛛一样,用尽各种手段守住权力网。这种人通常没有什么光明磊落的技能,只会蛊惑人心,卖弄嘴皮。而这次护民官的选角真的是太准了,这一男一女,从气质到长相还有说话的语调煽动人的虚伪,像透了自私自利的某些居委会大妈,我真的真的特别能理解马修斯为什么不想和这样的屁民打交道,他们不配!
已然看透世间百态的莎翁,最终追求的还是和平结果,而要把这头愤怒的雄狮拉回来,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感情。莎翁排除了爱情,转而选择了母子之情。解铃还须系铃人。马修斯的战神性格是母亲一手打造出来的,崇尚英雄的情操也是母亲灌输的,最后难以和市井之人沟通交流并且不懂得妥协这也是他妈惯的。而他复仇的愤怒也唯有母亲能够浇灭。越是强悍的男人就越是妈宝,这一点其实有成长环境根深蒂固的原因深埋的。
而他的妻子,选角上就不符合我的审美,在剧中也没用充分发挥她在家庭担任调解员的功能,只看到一位无济于事,完全插不进母子之间的局外人的形象,稍微有点遗憾。
马修斯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双方都不讨好,他无法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生存立足,但值得敬佩的是,他始终忠于自我,活得潇潇洒洒,不卑不亢,这其实就是英雄!
大家好,我是直男妹。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
凭借《雷神》《复仇者联盟》中的洛基,圈粉无数。也让无数粉丝认识了这样一个腿长逆天,帅气十足,气质满分的男人。
用导演乔茜·洛克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来总结他就是
无与伦比的性感
汤姆·希德勒斯顿除了是一个魅力十足的演员,还是一个学霸。小学在英国最厉害的小学之一——牛津龙校就读,中学就读于伊顿公学,这所学校出过20多位首相,培养了诸多文学界,经济政治界的精英,连英国王室也会首选这里。大学是剑桥,毕业后又进入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
妥妥的学霸男神。
而这部由抖森主演的话剧《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相对小众的政治剧,因为比较冷门,所以之前感兴趣的人较少。但因为抖森的魅力,这部话剧门票一手而空,很多都是彻夜排队。
一开始有人对于抖森出演这部话剧是有质疑的,因为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悲情的大英雄。但抖森的年轻反而把莎士比亚的话剧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紧密的连接起来。
话剧一开场,是一群平民因为饥荒对统治阶层有了强烈的不满,饥饿的平民们开始游街抗议,科里奥兰纳斯一登场就表示了对元老院的忠诚,对平民的不屑和厌恶。而不同阶层的人,对科利奥兰纳斯有着不同的评价。饥饿的平民恨他入骨,憎恨他的傲慢无礼,贵族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宣扬他的辉煌战绩。
矛盾从一开幕,就赤裸裸的显露在观众面前。
与其他在平民面前为了利益虚伪说谎的贵族不同,科里奥兰纳斯明知道自己说的话,会让平民厌恶他,反对他,他依然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说场面话。他诚实的犹如一杯清水,明知道虚伪能为他带来更多的好处,他却决不肯说谎,因为他觉得那对他来说是一种侮辱。
极度诚实,极其有才华,但同时也极其厌恶平民。
刚看了五分钟,我就被这部话剧深深吸引,必须列入必看话剧清单。
话剧主角科利奥兰纳斯,是公元前5五世纪古罗马的传奇将军。莎士比亚以他为原型创作了《科利奥兰纳斯》,这是莎士比亚以罗马史为题材写的最后一部悲剧。
莎士比亚写这部话剧的时间,是1607年至1608年。当时英格兰中部地区发生暴动,有瘟疫流行,充斥着饥饿和粮食短缺。所以有人认为,这部话剧创作的灵感,或许来源当时的现实状况。
这部话剧在1623年出版,1681年上演太特的改编本。但并没有引起反响,因为《科利奥兰纳斯》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是非常冷门的一部作品。
2012年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将这部话剧搬上大荧幕,原因是拉尔夫·费因斯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出演过科利奥兰纳斯,可见虽然是冷门,但是角色魅力无限。
而这部冷门,在2014年作为舞台剧在多玛剧院上映时,十分钟一售而空,当时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新浪官方微博上举办的“中国观众最想想看到的莎翁剧”投票活动数据显示,《科利奥兰纳斯》得票率高达57.1%,排名第一,远超《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
这部话剧的魅力之大到,抖森在话剧中穿过的这个亲笔签名铠甲,刚拍卖就飙到了1700英镑。(最后成交价格,没看)
凭借这版《科利奥兰纳斯》,抖森提名英国最高戏剧奖奥利弗奖的最佳男演员,并获得《旗帜晚报》戏剧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因为疫情, NT LIVE特别上线了限时免费的现场录制版,让全世界的观众可以一饱眼福,感受话剧的艺术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故事本身。
抖森饰演的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非常勇敢,战无不胜的将军。
他诚实,忠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对荣誉一点都不贪婪。明明反败为胜都是因为他的勇猛,他却拒绝主帅给他更多的奖赏。说是所有士兵一起攻下的,只需要给他普通士兵的酬劳就好。
而真正让这位大英雄最终悲剧结局的,不是他厌恶平民的缺点,而恰恰是他对于母亲的十分孝顺。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位大英雄就是一个十足的妈宝男。
可见妈宝不仅毁掉一个美好的婚姻,也会毁掉一个英雄的所有。
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是一个十分骄傲,固执,并且对权力和荣誉有着极大渴望的人,虚荣心非常强。科利奥兰纳斯出征打仗,他老婆担心的每天流泪,怕他在战争中失去生命。而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却说,如果科利奥兰纳斯能死在战场上,她会以他为骄傲!
科利奥兰纳斯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敌军,大获全胜后元老院推选他为下一任执政,原本他是不愿意的,但他的母亲非常希望他能去,于是他去了。
在平民领袖故意设计陷害他,逼他道歉时,他宁可不当权也不道歉,但他母亲逼他,于是他去了。
最后他被平民领袖逼到流放,愤怒的他投靠敌军,攻打罗马,就在即将胜利的时刻,他的母亲求他放弃,他最终放弃,最后因背叛盟友而被杀死。
他的好友,他的儿子,他的妻子都无法让他背弃对盟友的承诺,而唯独他无法拒绝他的母亲。
正如剧中那时他还未取得科利奥兰纳斯称号时,平民路人的几句台词所说:
马歇斯所做过的所有丰功伟绩,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不是为了罗马,而是“取悦于他的母亲”,“他因此而骄傲”。
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属于古典艺术,可话剧中所表达的观点依然非常的现代。孩子和父母原本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但很多的父母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各种各样的教育悲剧,原本可以不需要发生的。
希望为人父母都明白孩子从出生开始,便不再属于你,他们有他们的天地,而你应该自己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精彩。
Caius Martius是一个矛盾体:他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守护者,守护国家的同时又看不起民众。他所效忠的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不是“又脏又蠢又不懂得感激”的人民。他重视荣誉,高度理想化,推崇精英政治;而完全脱离现实,不愿意讨好“鼠目寸光”的人民群众。莎士比亚显然站在精英主义这一边,他笔下的民粹主义者阳奉阴违、见风使舵,成功地把真才实干的Martius逐出罗马。怒火中烧的Martius勾结外敌回来复仇,进攻前夜却被母亲的泪水招安,最终惨死在敌人手中。
Populism
剧中传递的价值观明确:人民很愚蠢,所以民粹主义很危险。人民只关心明天吃什么,不懂得纵观全局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常常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选择。
“民众有没有自毁长城、放逐罗马守护者的自由?”翻译到现实生活中即:“low-life(川普语)有没有选川普的自由?”
下面这张图表来自《The Myth of Capitalism》:
贫富差距悬殊,经济下行。中产阶级破产变成“new poor”,他们为了合理化自己的不幸,寻找替罪羊来发泄怨愤,成为民粹主义的忠实拥趸。
在《Coriolanus》中穷苦大众的意见被民粹主义政客绑架,于是纷纷将矛头指向Martius。Martius被放逐。
The Elite
Martius是一个刚愎自用的领袖式人物。他勇武过人宛如战神降世,品德高尚不贪图虚名。因此他藐视所有软弱、短视、浅薄的凡人,不屑于理解普通民众的苦衷。
他最自己有近乎苛刻的道德要求,但我个人并不认为“相信道德”的人会存在。他之所以恪守道德原则,是为了讨好他的母亲。也许他从小就习惯于这种交换:道德高尚的表演能换来母亲的爱和夸奖。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道德的主人,而是“母亲的道德”的奴隶。正因此,他的个人意志才会在母亲的一席话之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母亲的良心”就是他的阿克琉斯之踵。(我把这位英雄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解构了,就当我胡说八道吧。)
与其脍炙人口的作品对比,萨翁晚年最后这出悲剧显得既冷门又绕口,但却是导演和演员野心值的试金石。它长长的挑战者名单屡屡将其祭上高台:彼得·霍尔前后两次执导,两届男主分别是劳伦斯·奥利佛和伊恩·麦克莱恩;还有布莱希特、安东尼·霍普金斯,以及拉尔夫·费因斯自编自导的伊拉克电影版,国内则有林兆华VS濮存昕的人艺版大将军。而这一版则是丹马尔仓库2014年复排的抖森版。
总体而言完好地呈现了萨翁原作的粗糙艰粝。的确,莎士比亚标准悲剧中诗性的暗喻、形而上的内省在此剧中消退殆尽,只留下对暴民民主的描写和黩武主义的刻划。但也许,在这场暴君与暴民的殊死对决中,莎士比亚根本无心臧否,只是将暴力终场后的残肢丢在你面前,就足以让观众躁动400年。除了放逐的主题和孤龙英雄的命运让人热血贲张,更多的人将其当作政治预言,甚至断言这部戏是专为华盛顿官场所作。
最后说一下抖森。丹马尔极简、工业、暗黑的演出场地凸显了他,他略带学生气的表演因为袒裎而分外真诚,尽显其有血有肉、能文能武、既残酷又天真、时而铁血时而妈宝的全能魅力。第一次,他在我眼中褪去网红光环,还原成一个演员。
剧院选址在旧市场的仓库内,抛弃了华丽的古罗马舞美,使用全现代的服装道具,简单的布景,将Coriolanus的命运呈现给观众。
他16岁走上战场,凭一己之力攻克一座城池,是罗马坚不可摧的战神。但他从不是长袖善舞的完人,更不是悲天悯人的圣人,他是自傲自负的独裁贵族,他的荣耀在战场上,他三番五次拒绝桂冠加身,拒绝向世人展示伤口借以邀功。从被母亲和同僚推上政坛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注定了。
他与护民官咄咄逼人的争执,对民众毫不留情的怒斥,最终变成火星,引燃了早已深埋在腐朽体制内的火药,将他从神坛狠狠推下,“You shall be so”,从英雄到罪人,不过隔着小人的唇舌与民众的愚昧而已。
他选择了复仇,投奔昔日的宿敌,剑指昔日的家园,报仇雪耻似乎近在眼前。他对罗马的忠诚,在母亲与妻儿的劝说下,战胜了复仇的怒火。他决不愿做一个背叛者,最终扔下屠刀,将生命交给宿敌。伴随鲜血喷薄而出,伴随片片花瓣飘落,一个悲情的故事就此落幕。
Coriolanus是个复杂的人,一方面从英雄的角度来看,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永远忠于内心的准则,纯洁而毫不掩饰;另一方面从民主的角度来看,他又是目中无人的大独裁者,视生命为愚昧的蝼蚁,暴躁而易怒。这两方面的拉扯,正如开篇放映的议会争执片段一样,仍在威斯敏斯特上演,在克里姆林宫上演。
Coriolanus的悲剧,从未结束,也不会结束。
看了之后,感觉我的灵魂都受到了伤害,结局真是太沉重,也太令我难受了……以至于听到散场观众的笑声都觉得刺耳……唉……莎士比亚究竟是怀着多么深重的,对爱的怀疑和对仇恨的坚定才写下这出戏的呢?否则他做不到像这样,诱惑人放下理智的铠甲,又被一剑刺伤了灵魂…真疼。
看这出戏,我时常怀疑这是真实事件的记录,因为其中的人性太过真实。然而我又推翻自己的怀疑,因为很多时候我并不理解角色的动机。
民众要求掌控权利,这有错吗?
然而缺乏独立思考的选民们容易被操控和利用,真的应该把选择权交到他们手上吗?
马库斯为什么这么鄙夷他们?以至于否定他们的一切劳动?
如果马库斯并不爱那些人民,那他为何而战?国家?国家也包括人民啊,而且普通民众才是大多数。荣誉?荣誉来自何处?他的心?那为何他的心却并不因胜利而感到雀跃呢?为何他并不认为胜利是荣誉呢?反而一再退却荣誉。
认可。似乎也不是他需要的,因为他认为别人对他的褒扬是夸大其词。
他究竟为何而战?这在我心中是个谜。
如果他并不厌恶群众,群众为何要排斥他呢?假如他不那么自负,就不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的恶果也是自己种下的因,开出了恶之花,结出了仇恨。然而为什么在战争中别人给他奖励和赞许时,他总说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跟别人一样尽力罢了,在回到现实后他又自高自大了呢?真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作者极端的自卑与自负,都在这出戏里了。
怀着仇恨,他去找到昔日的仇人,共同的仇恨让他们携手上阵,然而他的骄傲与张扬又为他埋下隐患。本以为母亲那番刺痛人心的话语能让他免于被过河拆桥的下场,却只是把这个下场提前了。狡兔死,走狗烹。爱和愧疚让他放下了仇恨,却也产生了更强烈的痛苦;爱让他回心转意——他最痛恨民众左右摇摆,最后却因改变了主意而招致了死亡。fire die of fire . 太痛苦也太讽刺了。
莎士比亚究竟是怀着多么深重的,对爱的怀疑和对仇恨的坚定才写下这出戏的呢?否则他做不到像这样,诱惑人放下理智的铠甲,又被一剑刺伤了灵魂…真疼。
民众,元老,母亲,儿子。 谁对谁错? 人生无关对错,只关乎生死。 究竟是我们在摆布命运,还是在任由命运摆弄?我们信仰的一切是否真是我们需要的一切?还是只是周围让我们认为自己需要信仰的呢?
人们永远在钢丝绳上左右摇摆撕扯着,唯一确定的是绳子总有尽头。正如舞台上的梯子总有尽头,方框里总是套着方框一样。我们逃不开,走不掉。
我突然明白了,明白了他为何而战。
他为了自己而战。
不为别的,他喜欢战斗,热爱战斗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热爱那种即使是在逆境仍然浴血前行,最后彻底改变一切的感觉。
他需要的是认同。
认同他的是上层官员,是他的朋友和母亲,所以他只在乎他们的看法,尤其是母亲的看法。
民众不认同他,恐惧他,也不像他,民众终究要的不过是果腹,所以他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愚昧、无知、盲从、不懂得感恩,不值得被尊敬,所以一边嘲讽他们一边操纵他们。
而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赢得民众的心太容易了。民众天生崇拜强者,他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赢得他们的选票,这使得他更不屑于与他们为伍。
人,不珍惜唾手可得的东西。但正是这些东西,会把他毁掉。
如果他对他们多一些尊重,真正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对民众代表也不要那么排斥,他们不会那么恨他,民众代表也不会煽动群众反对他,即使煽动了也不会成功。
可惜人无完人。
他的骄纵,他对自我证明的强烈渴望,他对平民的不屑一顾,铸就了战神的丰碑,这座丰碑也终究被人们所推倒,而推倒了丰碑的带头者,竟然是他最看重的母亲,这就更为讽刺和悲剧了。而他的母亲,也不过是想把自己认同的东西传达给儿子,让他放下屠刀,可惜成佛的却是她,因为她儿子终究要的仍然是战斗,别人要的也是他的战斗,他放弃了自我,就是放弃了生命。何其悲哀。
自我的膨胀与坍塌,竟然能让别人的鲜血淋在他的身上,也能让他的鲜血喷薄在他人的脸上。
淹死的总是会水的,人们能否逃脱自我的宿命?这是个永恒的难题。
所以说男神这种庸脂俗粉的词已经无法形容抖森了。他就是天上有地上无,宇宙级的英俊,史诗级的性感,再加千里挑一的演技。
(15/06/14 大剧院) 上半部分明显没有下半部分精彩嘛! 各种高能 情节又紧凑 抖森真是为这个角色平添了一份戾气和顽皮啊 不容易 但我觉得他反叛时候各种犹豫.这个妈真的是继猫姨之后再次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然后灭亡全家的案例了 阿姨喊的太勤 听着声嘶力竭啊...老婆真是除了亲亲不会干其他事情了好么
感觉抖森演这么一个角色还是年轻了,怎么看都像个妈宝熊孩子。家庭与性格双重笼罩下的悲剧,求情那段现场看可能更直戳要害吧。字幕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某些地方翻得很刻意?肉排排ಠωಠ!老婆怎么看都像Billie Piper【。
完全沒了解去看這部,真的超級驚喜!非常喜歡故事和台詞,笑點也很有趣。開頭用身體的部分來比喻執政者與民眾的關係太妙。劇裡有超多現實的影子:民主的虛偽、權力的趨炎附勢、親情的綁架、英雄的隕落……看的時候甚至還能想起很多只會當鍵盤俠啪啪啪,一到真的需要站出來的時候卻如縮頭烏龜的“懦夫網民”,只能說莎翁對人性的觀察真的太透徹了,400年過去了,愚民還是沒有改變。肉排親抖森的時候真的全場驚呼,但真的最後鏡頭特寫抖森的淚眼真令人心碎,雖然演技上比不上老油條馬克叔,但他的特質和這個角色太契合了,甚至於驕傲的個性你還會想起佔領H廳高喊著Say my name的洛基。而且說實話,舞台上的他比影視劇裡面的他魅力更大。
这是至今最有共鸣的莎翁剧。关于人群的无知,高傲的灵魂。
太虐了,抖森若隐若现的美好胴体看得人春心大发,每一场戏都要被淋水、吊颈。现代化配乐呈现,莎士比亚跌宕起伏的剧本的确一流!几百年后的今日看来丝毫不显老套,且极具现实意味和参考作用。肉排太帅了!!!和抖森的亲吻看得我要啊啊啊尖叫了!!腐国真是腐国!连莎翁的作品都能强行腐化![7.28看的]
這是我看的第一版Coriolanus,完全被說服!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蘊含了人性、政治的話題。對稱而呼應的結構讓故事更像是個隱喻,上半場是民主/代議制無法容納英雄,而在下半場,即便是獨裁制,群眾交出了權力,但他們殷切的盼望仍讓他身不由己。年輕化的抖森讓故事更具現代感,母親的演出是最大的閃光點。
二战胜利不久,丘吉尔便在大选中落败下台,但普鲁塔克说过“对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因此即便科利奥兰纳斯作为英雄人物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但却未必能因此臧否公民们的选择便是愚蠢和卑鄙,实际上暴躁鲁莽如他若果真上台,或许就是另一位法西斯暴君。莎翁的思辨,不能不说太领先时代
作为叉汉子粉我对妇联一直比较So-so,但真的会因为《科利奥兰纳斯》爱死他。眼里时刻有累的悲情英雄,在以民主遮羞的政治权术面前,充分合帖了我内心对于“民意”和“民智”的轻蔑——政治立场上,我的确和科利奥兰纳斯一样“不正确”。最后输给妇孺的眼泪太煞气了。英国演员的极限在舞台。
“我也有一腔怒火,但我还有头脑,知道把愤怒用在正确的地方。” 英雄不只有骄傲的身躯,更需要英勇的气节。这个角色除了抖森,想不到谁还能胜任和超越。原来国外的戏剧现场都是真接吻(异性&同性)、真淋浴、逼真血液…在中国都不曾见过。看的版本包括95分钟上半场+15分钟休息+5分钟采访+65分钟下半场
都说了以前不爱莎士比亚是没有男神引路啊!
演员给人的震撼远远大于其他所有,而且包括主角在内,真的是个个精彩。导演大概也就是教演员在哪里画个圈圈…不过话说回来,莎剧不看演员还能看什么?只是万分没想到抖森的功力如此之强…令人刮目相看。P.S. 14年的剧,也算是完美预言了脱欧公投。
几十平米三面台,道具最多只有几张椅子一个梯子,几乎没有配乐,演技得到最大化。对抖森刷新认知,演技真的好啊,戏剧张力杠杠的,推!
1. 这次我终于领略了抖森的魅力,以前一直get不到,并不觉得他的五官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他的魅力在这种舞台上就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尤其是几个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也还可以。2. 莎士比亚把人间事写尽了吧!
他妈妈的表演最佳+抖森真是在用生命演戏
哎 呢本心塞剧……
太!燃!了!看到下篇热泪盈眶… 抖森真的是可以写在简历上的“无与伦比的性感”啊!好想摸他……
抖森在演莎翁剧的时候最有魅力
怒黑了一记愚蠢的人民大众。科利奥兰纳斯死在敌将手里算是很好的归宿了,战后活着回罗马肯定被群氓坑得更惨。
寇流兰本就是我除了驯悍记外就最不喜欢的莎剧,完全引不起共鸣,所有人物除了Menenius外人人面目可憎。看哭了完全是因为欣慰Tom的成长。从剧场起步的演员的灵魂终究还是在剧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