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是想看《盲目》结果在图书馆视听室找到电影改编的《盲流感》,ok,那就从电影改编看起。借碟的时候,输入机器上现实“限制级”三个字.......额额额,小忐忑了一下。看完这部片子,回头在电脑上关键词搜索,这部片竟会有“惊悚片”的归类类别。我只能说,谁信标签谁傻蛋。
saramago的隐喻太太太强大了!!!压抑得憋屈,不写些什么,好像今晚会睡不着?
不分人种不分肤色不分国界,但凡感染盲流感,统统集中隔离,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就是盲流感失明者的集中营。我看不见你的肤色,没有黑白之分,没有歧视;我看不见所有脏乱,一切都以为平静而美好;我也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无法分辨在现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安、狂躁、妥协,没有一点点防备的失明,给了我如此盲目的世界。
以为当全世界失明,所有都将平等,可是在这个“集中营”里,混乱暴力争夺会有,胆怯顺从投降会有,觉醒挣扎自救也会有。“集中营”里的人数越来越多,分成几个不同病房,需要病房代表来维持秩序,叵测的“独裁者“以及”智囊团“也形成,人人都落难的情况下,看似是同一条船上的蚂蚱,但依旧有叵测者统一管理食物,其他人如要食物,必须交出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以财易物。这还不够,以性易物才最令我痛心,暴力情爱的画面,让我想到慰安妇以及军国的丑恶罪行。病房里面,女性由异议到沉默到最后的自愿献身,尊严无处安放。痛心且悲哀。
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集中的不仅仅的盲流感患者,还集中社会种种现实。投射强权、掠夺、奴性(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国家与人之间)。
讽刺的是,政府口口声声说为防止病毒扩散,将病人强制隔离的是他们,暴力控制病患者的也是他们。病房里重复播放着政府广播,满口仁义道德,却写满了“不作为“三个字。病房里的紧急呼叫热线,从没有人接听,患者的述求无人应答。患者连自由走动的权利都没有,可笑的是就在精神病院的院子里走动,都会被警告甚至枪杀,国家机器在这里制造流血与冲突,可连被枪杀的死者尸体都不敢处理。这就是说要为民服务的国家机器,恐惧、无能但却掌握权利与枪杆。
一场大火,烧了废弃的精神病院,但也烧出了自由。“我们自由了“我忘不了医生妻子的这一句释放性的呐喊,像是洪流的爆发,给了本片一个寻找光明的出口。你以为光明就要到来?不,黑暗仍在继续。终于冲出”集中营“走向外界,可是看到什么?满街的流离、满眼的破碎。镜头里街道的糟乱、全城的失明、超市里为抢食物发生的争斗、街头横尸遍地并成为流浪狗果腹的食物…… 满以为冲出”集中营“会回到过去的日子,只是看不见而已。可现实却背道而驰,现实中的社会不过也只是”集中营“的翻版而已。
光明在何处?最后在医生家里发生的这一段可以说是光明的初现。独眼黑人说:“我想一直跟你们在一起,即便就是现在这样(失明)”。懂了么?全世界失明便看不见种族歧视,不在乎你的肤色是白是黑或是黄。三个同患难的女性共同沐浴的镜头,通过她们各自脸上久违的笑容,裸露的身体,以及谈话中对唯一没有失明的医生妻子表达的感谢与以她为傲的情感。女性要求解放、独立的渴望,以及对女性的认可开始显现,在这一点上,医生在妻子出门找食物的时候说的一句”我知道你可以“也得到体现,我想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在人物选择上,选择了女性作为唯一一个没有感染且失明的原因吧。最后的光明落在了第一个失明的日本人恢复视力的场景,第一个失明者恢复视力,接下来所有盲流感患者渐渐恢复也是必然,医生妻子望向苍白的天空,镜头久久定格。看得见,是光明,可真的光明何时到来?
全世界盲目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你看得见。盲目让我们无法看见,但也正因为盲目,又让我们重新看见。一场全城失明,假如你是唯一的幸存者...........你会怎么样?
2008年嘎纳电影节开幕影片《盲流感》改编自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获奖作品,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是《失明症漫记》。当年评审委员会授予作家的得奖理由是:“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 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作品以某个并未指定的西方城市作为背景,叙述了当地居民群体性地失去视力后所发生的人情冷暖,整个故事以失去视力隐喻人类的“道德失明”,仿佛一个彷徨而迷茫的寓言,直接触及人类最丑陋的欲望和无可救药的脆弱。
《盲流感》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有着类似风格和指向的影片《人类之子》,后者改编自P·D·詹姆斯的同名小说。在《人类之子》中,人类突然神秘地失去了生育能力,面临灭亡而处于绝望边缘的人类社会被一片黑暗笼罩,战火纷飞、秩序无存。在技术上《人类之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影片除了极具观赏性的长镜头和极具真实感的枪战场面外,在布景和道具中也几乎处处充满着别有玄机的政治和宗教隐喻,令人称奇。但令影片整体境界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是剧本对现实社会迂回而不失辛辣的鞭笞和讽刺,与其说影片是一部以人类失去生育能力为主要题材的科幻影片,还不如说它直接针对充满种种阴暗和矛盾的人性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一旦人类社会失去了得以延续的希望,一切的秩序、道德和文明是否还会在余生延续?
说《盲流感》和《人类之子》两部影片十分相似,除了是因为两者都在科幻外衣下将真正的矛头对准现实社会之外,还由于这两个故事有着一个共同的背景假设——人类群体性地丧失某种重要能力。不论是《盲流感》中的视力,还是《人类之子》中的生育能力,人类社会都因某种重要技能的丧失而面临崩溃的威胁。
这一个假设颇为值得玩味。一是,由失去能力引发的恐惧并非外生,既不像外来物种的突然入侵袭击,也不同于武器泛滥等玩火自焚式自导自演的悲剧,而完全来源于人类自己,最终所引起的所有后果,是人类自身主观推动的。二是,能力的丧失始终并未追溯出什么具体的缘由,或许一开始同《盲流感》中所说的那样,还有许多科学家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致所有人群都沦为牺牲品后,对自身命运的恐惧和求生本能的释放远远超过了对失能现象本源的探究和弥补措施的思索。三是,失能虽是对生理机能的破坏,但最终陷入困境的实质上都是人类的心理,从个体的歇斯底里到社会的秩序沦丧,失控的心理状态在其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建筑在失能这一假设之上的,是社会规则的无能为力。在不同寻常的状况下,政府的约束和社会成员的自律都不能起到任何的弥补作用,因为恐慌心态一旦在群体中蔓延开来就很难收口。两部作品各自都有着具有隐喻作用的关键人物——《盲流感》中并未失明的医生妻子,以及《人类之子》中神秘怀孕的非洲少女。她们的存在既是失能社会的生理奇迹,也是盲从人群的心理依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两个故事的所有情节也都构架于这两个“例外”之上。
有意思的是,美国演员朱莉安·摩尔在两部影片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盲流感》中她出演了那位在失明人群中唯一存有视力的妻子,而《人类之子》中她则扮演了暗中帮助运送婴儿的警察的前妻。其中,《盲流感》中视力尚存的妻子,在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更为显著而主导的。在整体色调较为灰暗的影片中,尚存视力的她,在与丈夫和其他失明宿友共同生存与斗争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是理解和关爱,似乎是所谓光明和良知的化身。但不能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她的道德也是有边界的——当她在丈夫的帮助下带着满包库存食物逃离业已荒废的超市时,在她身后的正是其他在辛苦觅食的盲人。他们发自本能的求生手段是把女人拦下,抢夺她手中的食物,但在女人的眼中,这一群“恶狼”是多么地骇人而恐怖——她眼中值得关心并为之奋斗的,只有她的丈夫和那群在隔离所内朝夕相处的患难友人,其他的人即使处境再为艰险,她也不能也不愿关心。更何况那群人还有着如此凶恶的表情和残暴的举止,她甚至可以在之后亲吻一条流浪街头的狗,也不愿再自己回去找寻丢失的衣物。她也不是上帝,放在以前也只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正常人,她即使再比别人健全、再比别人有良知,也成为不了博爱众生的上帝,现实和理想都告诉她,若要生存下去,靠的是肚子而不是良心。与其说她是代表人类道德和良知的长明灯,还不如说是光亮与热能都有限的蜡烛。这种有边界的道德显得倒更为合理而深刻——既给能够延续的未来生活留下了一丝温暖与希望,也没有逃离全片构筑起的批判与自省的基调。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剧本和剪辑的缘故,《盲流感》的叙事有些失当,在一些关键性情节上的交代不够细致和清晰,导致观众许多不必要的疑惑和不解的产生。但纵观全片,《盲流感》虽没有《人类之子》那样极具野心的艺术或技术细节,但在整体上依旧保持着较高的观赏性。
盲流感这类性质的片,充满全然理性的思索,很难与它情感共呜,观后带着疲倦却又会被里头企图传达的蛛丝马迹给拉回。
整体而言,片子刻意营造的光影效果令人惊艳,全片浸淫在惨白色调中,时常出现压迫的过度曝光镜头,景框中的人物被白光覆盖、淹没,导演有他的美学用意存 在,但我也不想强加附会。影像虽然风格化,却相当流畅地以此弥补了许多细节上的空隙,这么说并非片子给人衔接不当之感,反而多了诗意和虚幻的感受去填补和 现实断裂的违和,和故事的荒谬相符。惨白吞没诸多事物的意象,恰如片中的「盲」。
我挺喜欢这只片子,虽然它评价两极,然而在片头红绿灯由近而远的几个简单镜头,却让我有种笃定会喜欢它的熟悉感?
「盲流感」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得奖小说「盲目」,故事叙述一个离奇的疾病席卷世界,患病者无预警的眼前一闪白光,随即陷入光亮的不可视世界。主角是一群关联 薄弱的人,他们的染病的联系仅止于生活的偶然相遇,一个接着一个病变。政府为遏止这场不明其因的灾难,决定在找出解决法前将患病者集中管理,美其名隔离, 实则放任他们自生自灭。
茱丽安摩尔,饰演一位眼科医生的妻子,丈夫在诊疗了突然失明的病患后,一夜之间也怪病缠身。在丈夫被政府强制遣送隔离所时,忧心的她决定,要假装失明一同前去。
剧情的开展便是隔离所内丑恶的人性交锋,他们是群无法看见彼此面容的人,彼此互不相识,为了饥饿、性欲,在这个彻底被放弃的区域做出了文明不容的互噬。无 政府的看守所,演变出各谋其利的派系,尤以第三号寝室之王做为代表,囤积食物,要求各病人若要填饱肚子,必须以财物交易;甚至最后要挟以各寝室的女子做为 购买粮食的筹码。
观影时偶然发现,那些似曾相识之感,正是「厄夜变奏曲」对人性的紧紧相逼,只不过与「厄」片彻头彻尾地绝望相较,「盲流感」在灰暗之余仍不忘补捉与其共存的良善。
逃出隔离所是较明显的分界,一群人来到女主角的家中,像是家人般的过着生活,其中有好友相濡以沫的淋浴场景,嘻笑着享受这难能可贵的平安相聚;也有出人意 料的爱情在他们之间萌芽,老迈的独眼黑人与面容佼好的青年女子,在素未谋面的情况下互吐情意;在隔离所内关系面临决裂的夫妻,在历经险恶人事后重拾最初的 温暖记忆。
然而若仅止于此,盲流感就是一部探讨人性最深层善恶的电影,它或有新意,却不够犀利。人性的至善至恶在生死存亡之际愈发棱角分明,这样的描写在盲流感里或 许是出现了,但却似景片般架设在影片的前与后,真正串穿起这个故事的灵魂核心,却是落在女主角茱丽安摩尔身上。她的身份、她的心境转折,是这部作品独树一 帜之处。
眼盲的世界里,女主角以清明的双眼走过这一遭,她是如何面对这个不断质变的世界和人性?盲与不盲,却已经将这个世界生硬的撕裂为「文明」与「本性」。
女主角眼看着第三号寝室划地为王,毫无人性的要求他人贡献财物并略夺女性身体;也看见征求自愿献身以换取粮食的女子时,有些人仗着大家盲不视物而默不吭声,甚至藏匿床底。然而她却对这一切隐忍不发,她以宽容和无私的精神自愿献身,在扭曲的世界里用扭曲的方式争夺福利。
这样的伤害是难以言表的。并不是说,因眼盲而失去主控力的其他人所受的伤害较小,而是他们所受的伤有着根本的差异。
BBS电影版上有句话说:「女主角是个彻底被排除在外的人」。当他人因为失去优势而不得不沉沦,她却是压抑了自己的优势,去接受她可以「清楚感受」的不合 理。不仅如此,她对于崩溃的人性和制度都束手无策。她无法救助伤口感染的病者,也无法要求大家停止随地便溺。当别人可以因为眼盲而替自己找到失去文明的藉 口时,她无法为自己的文明教化找到出口。为此她甚至与丈夫渐行渐远,但她至始自终都了解,这些失去文明教养的人是情境促成,她坚强地接纳这一切;当她发现 丈夫和好友发生了关系,她说:「没关系,不用解释,不然我会更不明白我看到的是什么」,接着拥抱因为无助而哭泣,这个勾引她丈夫的女人。
当别人的无助能以本能得到抒发,她却仍需扮演体贴的角色,拘束在文明的角色里。但接纳不等于不受伤害。正是因为她理性的了解她需要接受,才让她的心灵受到说不出口的伤。
电影里她有数次的崩溃,有两次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因脚伤无法得到治疗而化脓的男子,粗暴地拉着她的衣襟说:「我知道妳看得到。」「不,我看不到。」 「妳不相信我吗,不相信一个小偷吗?」在拉扯之后她回到丈夫身边,丈夫一如既往的温柔安慰,然后说「现在几点了。」看了看手中的表,她压抑的情绪就此溃 堤。「我忘了上发条了。」她是这样被珍而重之的仰赖着,最后的未盲人。或许只是生活上的细碎小事,替丈夫洗澡、处理便溺、告知时间。这个场景证实原著的功 力之深,她理应是仅存制序,但是她同样无助和疲累,她的内心企图像钟表的指针踏实地走在每个正确的时间点,她却无心力再上发条。
逃离隔离所后,有一幕她进入超级市场替伙伴寻找粮食的桥段,她避开其他摸索着架上食物的人群,在一个隐秘的地下室找到粮食。当她提着全新的粮食想要走出超 市时,却被层层人潮拉扯住了,因为她身上散着食物的味道。她不断的咆哮、推挤,试图想要逃开这些争食的丑陋,直到她被丈夫拉走。事后她坐在阶梯上,看着野 狗群啃食人的尸体,感到作呕,然而却有一只驯良的家犬从旁走过,没有争食死尸的丑态,反而亲昵地舔舐女主角的脸颊。像是同病相怜的依靠,她露出了难得的微 笑。
这两件事看似细琐,但相当隐晦地记录了女主角由前至后的脆弱和救赎,这也和影片中段晦暗、后段明朗的氛围相呼应。从一开始她觉得快被压垮,到她在购物中心 感觉自己捍卫粮食的丑态已和他人无异,到最后发现她仍从这只驯良的家犬身上找到温暖。担心会日益破损的人格,「盲流感」作者似乎显得较为宽厚,相较于「厄 夜变奏曲」的层层进逼,盲流感的女主角仍然是找到了相对温暖的心理出口。
「盲」究竟是什么呢?
这在电影是个浩翰的开展,以致于三言两语要将所有的意义条列而出似乎略显小家子气。片尾的旁白却发人深省。女主角身边的伙伴,第一个感染怪病的人竟突然看 得见了,这是心怀喜悦的时刻,或许所有人都会逐一康复,众人开心相拥。然而却仍有小小的疑虑和静默在少数人身上滋长。
电影旁白说:『他们会再次看到,而这一次,他们会真正看见。但谁会胆怯到躲在盲人的世界里,谁会害怕到失去眼盲时的亲密,谁会料到这个异常沉默的女人,竟 有如此惊人的力量,现在又如此自由。她早已料到这个城市会大声咆哮着:「我看得见」。但是她想。I’m going blind。』
她看见独眼黑人与妙龄女子的诚挚相爱,也看见求生意识的粗野和暴力;然而当视力再度回来的那一刻,苍老的独眼黑人会持续地和美貌女子相爱吗?那些曾在文明 破损时干下的坏事,就此能够一笔勾消吗?她曾经「亲眼」见证过那些人,包括自己,她确实是没有借口的,无法像其他人一样「真正的」懵懂无知。她曾强迫自己 做着沦丧的事,尽管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要清明的心。当一切归来时她该如何自处,这是影片最后的大悬念,隐藏在其他人欢乐又怅然的气氛里,只在这个沉默的 女子心中滋长。
或许独醒不是好事。
编织些动人的故事告诉我,现实种种我已了然于胸
http://madlyblue.pixnet.net/blog新冠疫情被隔离期间看了几部关于疫情的影片,有些很写实,而有些却直击人心……
盲流感,一种看起来似乎很遥远的疫情,但又在影片中表现的如此真实。不得不说影片导演、美术、服装、道具的专业能力已经和编剧的脑洞找到了一个相对契合的角度。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世界黯淡了下来,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暴躁、黑暗、自私和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故事就这样以一人看尽天下事的女主为主线展开了一场深刻的灵魂救赎。疫情来临,女主作为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陪护丈夫,进而陪护了无数被隔离患者。起初被隔离的废旧精神病院像是被世界抛弃,在这个被抛弃的小世界里,有了“王”、有了“侯”、有了“平民百姓”、也有一直清醒想要突围的“女巫”,当他们走出隔离墙的那一刻,便开启了回归之路,女主一路披荆斩棘带领大家努力的过活,也在故事结束的最后一刻看到了希望和绝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一部女权主义影片,女主人设凭一己之力拯救了大家乃至整个城市。当医生背叛了他们的婚姻与妓女发生关系时,女主选择了原谅与遗忘;当大家为食物的紧缺而焦躁时,女主率先表决要帮大家获得食物而献身,还有跟随女主献身的另外几位女性,影片大篇幅故事情节是在体现女性的光辉或者男性的自私、懦弱,也让女主的自我救赎与救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虽然还是有些细节经不起精雕细琢,但是电影本就是残缺的艺术。总之,女主成功完成了从一个平凡的女人到super女王的晋升,也终于从生命的黑暗盼回了光明。
2008年悬疑惊悚灾难片,同名小说改编,该片讲述了不明原因的流行性眼盲症突然爆发后文明社会陷入混乱的故事。抱着灾难片的心态看的,发现原来是讨论人性的,到底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呢?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被你轻易夺去,你是会像那些士兵一样,还是像女主一样?
主题很深刻,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灾难片,在揭露人性方面十分卖力、毫不留情,种种折射现实的暗喻,令人细思恐极、心下生寒,不过节奏实在是拖沓得过了头,再加上长得教人耐不住性子的片长以及笼罩全片的绝望到看不到出口的氛围,足可以让人越看越烦闷,越看越压抑,实在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观影体验
影片制作其实算上乘,却伴随着很多批评,我想观众失望的原因是该片其实在很多方面类同于美国的灾难片,但是又看不到这类影片所素有的宏大,刺激的灾难场景,没有视觉刺激的灾难片肯定让观众心有遗憾。但该片跟灾难类型片比,除了一个假设的灾难外,很多地方根本无法比对,压根就不是一种路数的影片。不该用不该有的期待去期待。荡然,某些人所期待的人性的考验,我想影片还是遵循原著的。
首先,灾难片的灾难场面是这一类型电影中商业元素之一。但如果说灾难场面,失明这一灾难,恰恰是先天不足的丧失了这种可能。
其次,在灾难片中,电影制作者从不放过在灾难片中塑造英雄的机会,所以,剧情往往以英雄带领大家冲出险情而告终,英雄往往是个男性白人。同样是人性的考验,煽情是灾难片必然具备的能力。然而,在该片中,主人公是个女性,一位人妻,且并非作为英雄来塑造,作为唯一一个看得见的人,她不得已担负起责任,而很多失明的人类在丧失了尊严,良知的时候,她成了一个痛苦的见证者,一个比麻木的受难者还痛苦的清醒的苦难感知者。然而,作品选择一个女人,一种母性所具有的本能的善良和温暖,符合人类在绝望中的某种期待。一个冰冷阴暗的环境中,女性是一种温暖,而这种温暖是一种力量。她不是英雄,更多时候像一种悲悯的圣者。
再次,一般灾难片中总是会给灾难的到来找一个合乎逻辑的原因,以此作为最终克服灾难的关键所在。在这部影片中,灾难去的和来的一样无声无息,一样诡异。有很多批评针对这一点说成是情节的漏斗。我不以为然,也许这恰恰是作者的用意,凭空降落的灾难更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个灾难本身,其实可有可无,因为,我们在灾难中所看到的仅仅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性,这个假设的灾难只是让我们惊愕的看到自己可能的另一面。有原因的灾难是可以解决的灾难,这种无来由的灾难更像天启。
边看边写,杂乱,仅为纪录
1、 开场,日本男人在狮子路口驾车失明,交通的错乱感,以及周边的忙碌,少数人的关心。
小偷趁虚而入。只是个引子。(影片较原作更注重人类社会的国际性,这个寓言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无论地域种族及时代)
2、 模仿人失明的感觉的白色画面幽灵一样(伴随一种空灵的鸣声),漫布整部影片。很多转场也用这个白色画面。
3、 由第一名失明的日本男子作为传播源,感染了很多接触过的人,医院、小偷等。(传播途径可怕)随之一连串的人物也得以出场。
发展——高潮 都在隔离病房里
4、 政府采取的措施是隔离,但隔离后的人却得不到任何救助,只能自救。他们像一群被抛弃,被牺牲的一部分人。他们被关押,被监视,没有任何与外界联系的渠道,没有足够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5、 在隔离病房的初期阶段,在医生及妻子的照顾和领导下,虽然生活简单,但还算有秩序,他们善待彼此。老人的收音机放出的音乐,依然可以看见,文明依然留存在人类这个群体。
6、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送到隔离病房,里面的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公平民主的环境被挑衅(医生所代表的理性),强权分子出头,有人为私利而不顾其它人的利益。在物质更为匮乏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荡然无存。谁占有食物和武器谁就是强者,谁就有发言权,而他人只能惟命是从。甚至用身体、尊严去交易。而现实中的人类不同等级、阶级之间也是如此。弱小者可怜的尊严只是在自己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为前提的。
7、 当然,在人性恶暴露和显现的同时,人性的善良和良知也得以呈现,善恶二者是互生的。这是作者对人类的某种信心和希望,来安抚人类脆弱的文明。
8、 其中一段,失落的医生和妓女发生性关系,而妻子看到这场戏,从人物来讲,应该很有戏,医生作为丈夫,在失明之后,在自己的领导力量被消解之后,在妻子面前越来越感知不到存在感。妓女和他之间,是可以理解的一种发泄和安慰。而看得见的妻子并没有对此谴责什么,看得见的,比看不见的感知到的苦痛更深。而从这一点看的话,这个妻子形象已然不是普通的妻子的形象,而是一个超脱于自己立场的圣者的形象出现的。而这超脱则来自于更多的苦痛的感知。
9、 用女人来交换食物,强权者的良知泯灭,女人的尊严,丈夫的尊严都被践踏,人在食物面前变为生存而站的动物。有人以求死的心去面对,最终被打死。一号病房8个女人为死者擦洗身体,让死者得以有尊严的安息。
10、 影片节奏感很强,有温暖有阴暗,有紧张有舒缓,画面明暗分明,其中还穿拆一些喜剧因素,调剂情感。但人物情绪的节奏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隐忍,作为高潮的爆发(刺杀),情绪的宣泄也要不得已快速隐藏。也许是这冰冷阴暗绝望的环境只能麻木如此。
11、 最后结尾,当日本男子回复视力之后,暗示盲流感即将消失,而之前看得见的女主则眼前闪白,暗示着她going blind。对于人类来讲,渴望看见,而对于亲见这场灾难的女主来讲,则愿意变成盲人。也许看见才是一种真正的盲,看不到自身的丑恶。
= =只为看摩尔。不做点评。
用如此文艺的手法来描述一场类末日的事件 当中还穿插一些类纳粹的情节 倒也不是非常无聊 但确实不是很精彩 朱利安·摩尔的皮肤太惨不忍睹了
整体是一部标准水平的好莱坞片,某些拍的很黑暗的地方算是亮点~~
不够真实
和Children of Men很像 有野心的作品 比较喜欢的题材和风格 Julianne Moore每一部戏都那么认真 原著找来读读 片中的影射不用多谈自会明了 prejudice, selfishness, violence and willful indifference
那些给这个片子加“科幻”标签的人怕不是也得了盲流感?这哪里是“我是传奇”之类的片子可以比拟?这是我心目中另一部《人类之子》,寓言的力度、角度讲,又类似于史蒂芬.金的《迷雾》。给《瓦力》打5星,给这片子打一星的人,一定与我生活在两个星球。【瘟疫时期翻出来复习,滋味难言。出色的反乌托邦寓言,警告我们:日常我们所以为的文明、人性、以及给予我们安全感的社会系统、制度、资源,与虚妄的强国自信,在灾疫到来的极端环境下,到底有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崩解得有多么迅速。隔离区,其实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
原著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堕落和消亡的讽喻,可惜电影的引人思考的智慧力度不够。单纯从科幻片的视角,娱乐性也不足。这电影改编得很像The Happening,特别是结局。“将一则伟大的故事从书本上转移到依赖画面的电影银幕上,有些时候也会导致另一种失明。”
无法控制带来恐惧
人性的无尽丑恶。
语焉不详的另一种末世!
意图优良,故事像在看大屠杀
如果简单说是一部描写人性丑恶的电影倒有点曲解导演的意思,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女主角的个人冒险历程。这部片子里没有什么天使,也没有什么恶棍。大灾难下,人人都是回归原始社会状态而已,而她更像是掉进原始部落的美国宇航员。
好题材,没弄好
这个 大概也属于费劲不讨好的
寓言
Blindness.PROPER.DVDRip.XViD-PUKKA
跟《灭顶之灾》一样,灾难来的莫名其妙,走的也是莫名其妙,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同一个导演。
这电影,咋说呢?
13-3-2009 2:50pm ua langham
某种程度上我把它当僵尸片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