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蓝之蓝

HD中字版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Benoit,Regent,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1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2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3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4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5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6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13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14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15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16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17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18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19红白蓝之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红白蓝之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爱着他并一直心甘情愿地默默协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驱车外出,但祸从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间夺去了她丈夫与爱子的生命。残酷的现实使幸免于难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与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运为何对她做出如此的安排。在家庭被毁灭的同时,她又无可奈何地面临一次新的选择,但是命运之神又会给她怎样的选择呢?听着丈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时时浮现在眼前艾玛广东十虎苏灿之潜龙出世假如动物会摄影旧伤不是结婚 而是同居无名英雄1971摧花狂魔碟仙诡谭绯色的碎片第一季青春残酷物语传奇卧底第二季鲨鱼王国太极1:从零开始走马灯株式会社平行爱情龙非龙凤非凤Link:尽情吃,用力爱我的队长金大出暴力天使孤寒财主1988爱的权力艺人游戏住我隔壁的年下恋人孔雀蓝曲面的秘密:玛丽安·米尔札哈尼的数学世界你好,普雷马·科斯梅大师黑暗荣耀 第二季倒带天堂岛疑云:2024圣诞特别篇明日传奇 第七季迷你偶像 第二季急诊室的故事 第十季变种DNA3乙方甲方第一季四十一岁老处男让负心女一夜大肚而感觉超级坏极速复仇逐梦时代海的女儿1976普通女高中生要做当地偶像黑色尾流万里追凶

 长篇影评

 1 ) 蓝是蓝色的蓝

(一)
  
 又看了一遍《蓝》。
 已经有那么多人评论了,分析到了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剪辑,每一句台词。我还能说些什么。可恨的是,这个下午,我还真的想说些什么。
 那我就讲一讲《蓝》和我的交集吧。
  
(二)
 我忘了是从哪儿知道这部电影的。只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一门叫做“世界经典电影赏析”的选修课上。
 老师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他在放这部电影之前,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要放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沉闷。不喜欢的同学随时可以离开。”真的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师。
 他说这门选修课他很少给超过八十分的成绩,但是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给了我89分。这是大学期间极少数让我感到自信的事情之一。考题里有一道就是赏析这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我记得当时我在卷子上写了好多。
  
(三)
 大学室友H也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我记得有一次假期归来,H告诉我说他在家里看了七遍《蓝》。为了减少他和父母的隔阂,其中一次他还特意邀请父母和他一起看。不过,父亲最后的评价是:“不就是一部中年妇女的情感经历吗?”
  
(四)
    意料之中的评价,不过我觉得那会儿的朱丽叶·比诺什应该还算不上中年妇女吧。一直觉得她很静好。波德莱尔在日记里写道:“有些女人使人想去占有她们,玩弄她们,可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去。”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比诺什。
 我曾梦到过比诺什,她牵着一个小女孩,站在村头的法国梧桐下,衣裙漫飞。我从远方慢慢走向她。我很少做这种纯情的梦,梦到女性大多和情色有关(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个梦。在那个梦里,我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幸福感。
 不过,比诺什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位中年妇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她步入中年之后演的电影我都不敢看了。尤其是看了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后,更是下定决心不再看她演的新片了。
  
(五)
  那时候,因为喜欢法国电影,我还特意跑去选修了法语。法语老师是一个三十岁但看上去像十八岁的姑娘。她说她很介意别人问她的年龄,所以她总是会提前告诉别人她的岁数。有一次坐校车,有一个同学管她叫同学,她说她很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她又觉得那位同学可能是在讽刺她。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她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她说她每年都要看一遍《蓝》《白》《红》,但是她却看不懂。她告诉一个法国朋友她的困惑,法国朋友对她说,为什么要看懂呢,觉得美就可以了。
 在我向朋友H转述法语老师的话后,H有些愤懑,他说他不能同意她的观点,他还说:“她的那个法国朋友也挺二的。”接着,他花了大段的篇幅阐述了他为什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末尾处,他总结说:“绝不仅仅是因为美。”
 后来,H去读外国哲学的研究生去了。上次打电话我问他还看不看电影,他说已经不看了,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六)
  最近一次听到人提起这部电影是从朋友C那里,C做的是大学教授讲座视频编辑(艺术组)的工作。他负责出一张卷子给面试的人做,他说他出的都是一些简单到极致的问题,其中一道是填空题,问《蓝》《白》《红》的导演是谁。结果没有一个人回答上来。他说他很失望。
 我说,你要求太高了。他说这要求还算高?
  
 (七)  
 还有一部电影,也叫做《蓝》,是一个叫德里克·贾曼的盲人晚年拍的。提起那部电影就不得不提起朋友T。
 有一天,T拿着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到我们宿舍来看(当时刚开学不久,我们班就我们宿舍有电脑)。我当时闲着无事,便决定和他一起看。看着十几只猩猩叫了十几分钟之后,我实在忍受不了。便问他这个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T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是先锋电影,很难懂的。我还看过比这更极端的,是一个盲人导演拍的,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那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就因为这一段话,我崇拜了T好久。后来我看了很多电影,一天我突然想起了T的这段话,便在电驴上下载了那部《蓝》。一天我正在看这部电影,T走进了我们宿舍。
 “你的电脑蓝屏了啊?”T不解地问。
 “我在看一部伟大的电影《蓝》。”我故作镇定地说。
 “哦,我知道了,德里克·贾曼。”T接着说,“草,这有啥好看的呀?你下个原声听听得了。这种极端的电影反正我受不了。”
 “你忘了,”我说,“四年前你跟我说,这是你最喜欢的电影。”
 “我说过吗?”
    “说过,当时你的表情很严肃,你一字一顿地说——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呵呵。”
 我们都大笑起来。
 四年来,我们都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当然我们还会发生更多的改变,会发生什么改变,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在我看来,所有关于未来的问题总是萦绕着一种莫名的忧伤。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对话,我们的开怀大笑,我们看过的电影,所有这一切最后都会消失。
 最后,请允许我再小资一下:但愿这一切——真的像老贾曼所描述的那样——这一切都将消失在一片深沉的蓝色之中。

 2 ) 自由的颜色——影片《蓝》视听语言分析

    蓝是代表忧郁的颜色,而在《蓝》这部电影里,它被赋予“自由”这一新的涵义。整部电影节奏舒缓,徐徐道出一个关于失去家人的女人怎样重获自由的故事。同时,基希洛夫斯基也试图给自由下几个注解,如人身自由、创作自由、性的自由等等,朱莉最终获得了这些自由,也获得了重生。以下将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蓝》的创作及表现手法。
关于色彩
    片名虽然叫《蓝》,却并不表示整部电影都得蒙上一层蓝色滤光纸,事实上蓝色毫无疑问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色彩,但是如同好莱坞大片中的超级英雄一样,只在关键时刻出现。
就影调来说,冷调和暖调交替出现,而不同影调中的戏份则有不同的涵义。
    影片开头至车祸的几场戏中有一场为暖调,这场戏有三个镜头,首先是轿车后座上朱莉女儿的近景,后挡风玻璃上映出隧道里不断运动的灯光。第二个镜头通过主观视角表现小女孩眼中光怪陆离的世界,车灯和路灯在镜头前被夸张地表现成晕染在玻璃上的光束,做着变幻莫测的运动。第三个镜头是小女孩的脸部特写,她瞪大眼睛观察这奇妙的光影魔术,眼神充满好奇。这一场戏夹杂在前后的冷色调中,被明显地强调出来,结合整部影片的政治隐喻来看,应该是用于表达对新欧洲的美好憧憬,而车祸发生时稿纸和皮球纷纷飞出车外,则标志着这一憧憬的破灭。
    影片总体的影调变化呈现出公式化的格局,可以帮助理解情节结构。在暖调场景中,朱莉从昏睡中醒来,试图自杀,悼念亲人,逃离以前的生活,与各种人物交流,可见暖色代表过去和被过去深刻影响着的现实生活,朱莉在这些场景中是没有自我的,是不自由、不快乐的,这与暖色本身所体现的安全感相冲突,与朱莉内心的矛盾情感却契合一致。
    朱莉自由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出自一次幻觉,她被突如其来的蓝色光芒惊醒,耳边出现未完成的欧洲融合协奏曲,光线穿过蓝色玻璃投射进房间。这场戏是车祸过后朱莉第一次出现在冷色场景里的戏,她拒绝了女主持的采访,拒绝谈论丈夫的作品,这是她寻求自由的开始。
    接下来的第二个冷色场景是蓝色的房间,朱莉在蓝色房间里找到了重要的蓝色吊灯。她看着蓝色吊灯,似乎受到某种启发,在下一个蓝色场景中,她向律师做出遗产分配的安排,不接受丈夫的任何财产,标志着经济上的彻底独立,可以理解为获得了经济自由。
    接下来是性的自由。朱莉使劲吃下从包里翻出的蓝色糖果,打电话叫来了暗恋她的奥利弗,在冷色调的蓝色房间里与他做爱。第二天朱莉离开了旧居,获得了人身自由。
另一个重要的冷色场景是游泳池,从光线分布可以看出,拍摄游泳池里的戏时使用了蓝色光源,这使得池水看起来蓝得发亮,不同于游泳池水本来的蓝色,可见基希洛夫斯基对这个场景做了强调。游泳池是朱莉最私密的空间,她每次到游泳池都不仅仅是为了游泳,而是流泪,或者仅仅是为了流泪,似乎整个游泳池象征的就是朱莉的泪水。
关于音乐
    音乐是提及《蓝》这部电影时不得不谈的一个重要视听元素。首先,关于欧洲融合的协奏曲作为整部影片的关键线索贯穿全剧,并诱发出男女主角的感情,在情节设置上,它是一条主线。然而爱情并不是《蓝》的主题,所以这部未完成的协奏曲还引出了其他的东西。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由女主持提出:是否是朱莉代写的。这个问题乍看起来很是突兀,但基希洛夫斯基既然这样安排,就一定有他的意图在。抱着这个疑问一直看下去,能够发现几个线索,一是曲谱上的字迹,原谱与朱莉后来续写的两张谱上字迹几乎一致,二是朱莉的创作能力,当她进入良好的创作状态时,其表现完全是一个作曲家,而非家庭主妇。结合导演的意图,可以认为即使朱莉没有完全代笔,也是协奏曲的创作者之一。影片最后,朱莉与奥利弗完成了曲谱,在这个过程中朱莉一直扮演着男性的角色,她在创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两人的生活中也占据主导,获得了精神和现实中的双重自由。
    此外,音乐在整部影片中还起着转折的作用。协奏曲分割着两个不同的朱莉——不自由的朱莉和自由的朱莉。每一次转折既代表不自由的终结,也代表自由的开始,同时也自然地分隔出影片的情节段落。
关于隐喻
    影片的政治隐喻并非十分明显,但结合其创作时间,还是可以分辨出来。《蓝》上映于1993年,拍摄时间应该为90年代初期。其时,苏联解体不久,冷战结束,东欧发生剧变,新的欧洲秩序正在形成,基希洛夫斯基本人也处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格局里,完全有理由相信,《蓝》这部作品希望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他对新欧洲的憧憬。如果把欧洲融合协奏曲看做一张蓝图,那么其创作者就应该是欧洲人民,死去的朱莉丈夫隐喻当时在欧洲消亡的社会主义,朱莉本人继承了融合协奏曲的创作,她象征的是追求自由的欧洲。朱莉丈夫的外遇情人是一个律师,她怀上了朱莉丈夫的遗腹子,这个设置可以理解为东欧剧变后的新资本主义国家在法制中重生。
    妓女和车祸目击者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各有特色的年轻人,他们象征欧洲的新一代,追求个性解放,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总是不知所措。妓女是一个自甘堕落的角色,只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直到最后也没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车祸目击者相比之下则是一个单纯得多的角色,他出于好奇找到了朱莉,想要归还朱莉的项链,而朱莉将十字架项链送给了他。这个动作含有宗教意味,象征欧洲人文思想的传承,影片最后,这个年轻人戴着朱莉的项链从睡梦中醒来,笼罩在蓝色的晨光里,这代表了新一代欧洲人自由精神的觉醒,是基希洛夫斯基留给欧洲人的美好希望。

    《蓝》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综合体,其艺术结构错综复杂,体现了基希洛夫斯基深厚的导演功底,以上分析只能提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可能还有不少分析不当之处,望指正。


后记:这是我的期末电影课论文,为写这篇文章看了不少前辈们的影评,受到不少启发,所以把它发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另外,影艺的同学万一搜到这篇就不要DOWN了,会被宝民哥看出来的……

 3 ) 《蓝》所说的是这三个词:生命力,才华,使命。

每当我看到有人在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我就会想哭。
也许他是在唱歌,也许是在跳舞,也许是在书法,也许是在沏茶,也许是在生活大爆炸里科学家必备的小白板上演算宇宙的起源……
他们的才华融入他们的生命力中,熠熠发光,即使我并不懂,那种光亮也像是不可视的辐射般直刺我心,让我止不住地流泪。

那种光亮,就像《蓝》中追随茱莉亚比诺什的那道蓝光。
我一直认为《蓝》所说的是这三个词:生命力,才华,使命。

比诺什遭遇车祸,丈夫女儿均往生,只得她一人存活。然而这生活中的至大伤痛并不能成为她随他们死去的原因,她不能死——她的才华时刻警醒她,要她活下去,她只要一闭上眼,她未谱完的曲子就在她脑海里沉浮,挥之不去。
她几度要放弃,她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已经离她而去,她丧失了生存的斗志。
然而这只是暂时。
生不需要原因,生循环往复永不息止,生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比诺什在家中库房里发现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随后,她向邻居借了一直猫。她犹豫良久,还是将猫放入库房,然后掩上了门。
她逃出家去游泳,住在她楼下的妓女找到她,看着她的眼睛问她为什么不开心,她突然痛哭——她杀死了一群新鲜的生命,甚至包括它们的妈妈爸爸,然而她不是内疚,她是无可奈何,她是为生存的规则,为大自然的规则,为宇宙的规则痛哭。
妓女接过比诺什的房门钥匙,她抱住她的头说没关系,我去帮你收拾。
妓女走了,与此同时一大群小学生欢呼雀跃着,跳入游泳池。

剧中另外对这个含义的埋伏是,比诺什的丈夫女儿死了,而新的生命,正悄悄在她丈夫情人的肚子里萌芽。
这就是循环往复永不息止的生命,生命永不消亡,生命只是换一种方式与形态继续。

全片中,总有一道蓝光时时追随比诺什,那光,就是她的生命力、才华、使命。
家人死后,她变卖了一切财产,唯独留下一盏灯,蓝色琉璃吊顶灯,它全身垂吊着无数泪滴形的蓝色琉璃碎片。每当有光时,经过这灯的折射反射,整个房间就会流光溢彩,充满了蓝。
住在楼下的妓女第一次去她家便不请自来地往里冲。比诺什找她,发现她站在这盏灯前呆滞住了。
她望着这盏灯,眼睛发出痴迷的光芒,她伸出手触摸琉璃碎片,她说:当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盏这样的灯。我总是抬起手,幻想着自己能跳高一点,再高一点,能触摸到它。
随后她眼里的光暗淡下去:然后我长大,我就忘记它了。
这灯就是她原本的梦想,是她才华的归宿,使命的终点。
然而她忘记了,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妓女转过身问比诺什,你怎么找到它的?
比诺什回答,总之是找到了。

我总是说,懂得自己的人是最幸福的。而懂得自己,则完全地表现在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该去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命运与使命,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就会知道自己灵魂中到底背负了什么样的才华。
比诺什的才华是一种巨响,所以即使她想放弃,那巨响也都盘踞在她脑海,如果她想逃,她就会觉得痛苦。
更多人的才华只是一丝细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难令人听得清楚。

所以每当我看到有人用自己的生命力创作,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我就会想哭——为了他们能找到自己使命自己生命的终结处,能在无穷尽的茫茫天地间寻回自己的真正意义,而哭。
 

 4 ) 痛苦是什么样的?

  看蓝的时候第一次认识了庇诺什,从此迷上了她。
  听说贾樟柯到法国见过她。朱说贾是那种能够调动起演员全部潜力的导演。我信服这句话,不仅因为贾的才华有目共睹,更因为朱是被基氏指导过的演员,她见识过最好的,有发言权。
  在蓝里面,庇诺什淋漓尽致的演绎了痛苦的感觉,她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痛苦是什么样子的。
  当痛苦向你袭来时,你可以痛哭、昏厥、尖叫、奔跑、愤怒、抽搐,你可以表现的像演员一样强烈,你有这个权利放纵一次而没有人说你矫情、说你神经质、说你脆弱不堪一击,你拥有了痛苦赋予你的特殊权利。
  但是,真正的痛苦往往是另一种形式。面对突如其来的引起你痛苦的事件,你应对的是麻木,你觉得自己置身事外,一切都与你无关。你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为你悲凄,为什么用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面对你。这也许全是一场梦吧,你想。也许,你会嚎啕,可这不过是因为别人在落泪。
  然而,渐渐的,你确定了,不错,这的确和你有关,这不是一场梦。你感到了痛苦像海浪像厉风一样席卷你,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感到了恐惧,转身想逃,逃到哪里呢?你不知道,只要能逃开,又管它什么地方呢。可是你四肢使不出半分的力量,犹如一场梦魇。

   是的,一场梦魇,一场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的梦魇。它允许你挣扎、允许你反抗、允许你逃避。你用出了全部的力气,终于你感到你离开了风暴的中心,你以为你又一次见到了蓝天。看到一个垂垂的老人艰难的行进,你会从内心里发出对天主的赞美:感谢上帝,我还活着,我还拥有青春,我还健康,而生活--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可就在你满心喜悦,以为自己逃脱了痛苦的魔掌,得到了自由的时候 ,痛苦这个万魔之王却正在得意的带着嘲讽的看着你笑呢。它会突然从半空中降临,带着轰响,疾如闪电,快若山风,又准确犹如鹰隼,准准的、狠狠的将你击中。
  人世间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不是虚幻的鬼神、也不是死亡的威胁,而是无法逃脱的绝望。如果肖申克钻过漆黑腐臭的下水道见到的不是连接自由的河而是狱长办公室的厕所,他还会有勇气调转方向再爬一次吗?

  去年,我的舅舅不幸因病故去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遭遇死亡,幸运的是我因为外地读书的原因,逃了开去。后来,母亲总说,她搞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个个好像都没有感情。她指的是我舅舅的两个女儿,我的表姐妹,没有痛苦的表现,好像很麻木。但我知道,这是痛苦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这样的痛苦同样真正的蚀人心魂。

 5 ) 心理状态外化之手段

《蓝》是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代表作《红白蓝》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历来得到诸多好评,现试简析之。

《蓝》主要表现了一位女子在因车祸失去自己音乐家丈夫和小孩之后的心路历程,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而这种表现手段就是这里需要讨论的,我们看到,整部影片中女主角的台词并不多,而直接表露其心理的台词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影片所采用的将其心理状态外化的手段有哪些呢?

第一,事物局部特写的运用,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关注事物的细微处传达主人翁的细致感受,通过引导观众关注平时很少能注意到的部分或是角度,让观众体会到主人翁的心理状态。比如,车祸后主人翁茱莉躺在病床上,等待着家人的噩耗,画面中唯一清楚的是被子上的一粒绒毛,而背景中的病床和人物都是模糊的,唯一的绒毛随着呼吸来回摆动,清楚地表现了此时茱莉内心的忐忑和无助感,然后朋友向茱莉说明她的家人已经不幸去世,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茱莉的眼睛,眼睛中反射出的朋友特别遥远和微小,正在向她叙述,通过她眼睛的变化甚至是眨眼睛的频率观众都能直接的体会到她此刻绝望的心情,体会到人是如何接受一件几乎不可能接受的事情。又比如,对茱莉经常去咖啡馆喝咖啡的这一情节中对咖啡杯的描摹,通过静止的咖啡杯的光影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通过一块一角放入咖啡里的糖慢慢被咖啡完全浸湿然后被扔入咖啡中来表现茱莉心情的变化,这种局部的表现在《蓝》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手法对于传达细微感受是很有效的。

第二,音乐的运用,这一点历来为众多影评人所称道。音乐在这部片子里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平常的渲染气氛,由于茱莉的丈夫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以音乐其实是茱莉与过去唯一的交流方式,而她对待音乐的态度也将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急于摆脱旧的生活留下的伤痛,所以她毁掉琴谱,砸下琴盖,试图以这种方式来毁灭有形的音乐形式,但另一方面,同一主题的音乐却时时萦绕在她心头,她沉浸在其中,享受着曾有的幸福,却常常又下意识的从音乐中逃走,以面对冰凉的现实。在这里,导演选用了两种风格的主题来贯穿影片,当茱莉忽然陷入对过去的回忆的一闪念,比如在家中回想起过去,别人还给十字项链时,得知丈夫婚外情的时候,都选用强有力的同一主题旋律,让人有一种忽然从现实被拉回过去的震惊感。当她在现实中得不到解脱而向过去求助时,比如在阳光下茱莉沉浸于对过去的回忆中,或是她的手指滑过琴谱时,往往选用舒缓而宁静的旋律,表现对过去的无限留念。而在影片的结尾的长镜头中出现了所有的人物时,导演选用了人声合唱,听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人都会深刻感受到人声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器,而在《蓝》里,带有宗教救赎式的人声合唱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的拯救,这里拯救的不仅是茱莉,还有在画面中出现的所有正在陷于苦难和已经陷于苦难中的人,他们迷茫的表情和空灵的音乐正如苦难的人间和至美的天堂的对比,后者正在以一种包容一切的神圣感带着冥冥众生飞升,可以说,这一段音乐的选用将整个影片提升到拯救人性的高度,对于主题的深化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特定场景的安排。由于主人翁在整部片子中纯粹沉浸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中,导演安排了客观发生的一些事件,通过它们和主人翁的联系或是通过将主人翁置于这些场景中来使主人翁内心的情绪能够以客观的方式传达出来。最典型的就是茱莉的四次游泳。每次都出现偌大的蓝色游泳池,每次她跳入水中都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有暂时的逃避的感觉。第一次是她刚搬入新家,她试图让自己坦然地对游,这里表现了她希望通过逃到一个陌生环境后换取片刻的安宁。第二次是男孩要将十字项链归还给她之后,她试图从游泳池起身时耳边却响起了强有力的主题音乐,让她不得不又返回游泳池,这里表现的是现实让她又一次不得不面对过去,她却不能永远以游泳池作为自己的保护,但她也无力面对过去的矛盾处境。第三次是她借邻居的猫杀死了自己屋里的老鼠后,跳入游泳池拼命的游,这里表现的是她想通过游泳池洗刷自己认为附载于自身的巨大的罪恶感,而她起身后一大群孩子跳入游泳池也表现了她内心巨大的慌乱感和不可控感。第四次是她得知丈夫有婚外情后,她跳入水中却无力游泳,只是静静的潜水到不能再坚持,表现了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对她内心世界的冲击,她只能默默承受,却无力改变事实。这件事也是茱莉的一个转折点,她一直走不出过去,是因为她坚持认为车祸让她失去了最爱的最珍贵的东西,她的丈夫也就是这一切的化身,失去了丈夫一切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她一直沉浸于这样的状态之中,但是在经历这么多自我折磨之后自己却发现,原来在很早以前自己就已经失去了他,而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又应该找一个怎样的理由来支撑呢?如果说导演在这里表现的自由的含义,那应该是,茱莉一直以来都是不自由的,但她生活得很好,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的真正状态,她的世界的身处永远存在她的丈夫的影子,一直暗恋她的音乐家说过一句话,我不要你的曲谱,我自己的虽然很蹩脚,但那是我自己的。而茱莉直到丈夫车祸以后才一步步地在痛苦中慢慢明白这个道理,到影片的最后,茱莉开始慢慢走出阴影,但这只是开始,卡夫卡说过,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的时候,它才会自由。茱莉面对一个由于车祸失去支撑而实际早已失去支撑的自己的世界,应该如何得到真正的自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6 ) 刘小枫:蓝色伦理的脆弱——转自《沉重的肉身》

  基斯洛夫斯基讲的故事大都与人身的在体性欠缺有关。人身的欠缺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的欲望,人身的在体性欠缺本来算不了什么。动物没有对美好的欲望,也就没有对自身欠缺的苦恼。人性的苦恼都来源于人身的在体性欠缺与对美好的欲望之间的差距,自由主义伦理承认这种人性的苦恼是恒在的。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与生命理想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任何政治制度皆无力解决。
  在基斯洛夫斯基的不同作品中,有一个故事母题出现过至少三次:一个女孩子喜欢唱歌,唱歌是她的美好生命的欲望,可是她的心脏有欠缺,不能唱歌,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基斯洛夫斯基对平等、博爱等现代价值观念的质疑,不是从政治原则的意义上说,这些价值观念没有意义,而是从个人的在体性欠缺的意义上看,是脆弱的。
  保障个人生命的自由(包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欲望的自由),不允许一种历史的、总体(民族、阶级、集体)的价值目的扼杀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想象,是自由主义政治制度最低限度的正当性条件。个人自由不仅是政治理想,也是伦理理想——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欲望自由,然而,由于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这种理想是难以实现的。自由主义伦理碰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困难:既然承认人身的在体性欠缺与对美好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是恒在的,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是易碎的,又如何可能把维护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作为政治制度最低限度的正当性条件。
  当人们在政治制度层面肯定自由理想的同时,如何在伦理层面肯定自由理想?《蓝》探讨的正是自由伦理的欠缺。
  《蓝》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白、红》的顺序倒过来看也可以。我觉得,倒过来看,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思想的逻辑更清晰。
  《红》的结局是:瓦伦婷出海旅行,尽管行前她留意听过气象预报——连日来将会晴空无云,她还是遇上偶然的风暴。瓦伦婷与住在她对面而又不相识的法律系学生在幸存中相逢。《蓝》的故事开头是一个幸福家庭驱车远足。朱丽叶,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女人,丈夫是作曲家,她们有一个女儿——这幸福家庭让人联想到瓦伦婷与那个法律系学生可设想的幸福结合。
  (又是)一个偶然的车祸在宁静秀丽的大自然陪衬下打碎了幸福。
  朱丽叶在医院里醒来才知道丈夫和女儿都在车祸中丧生。活着还有意思吗?朱丽叶吞了一大把什么药但没有死成,医院制度不允许死的自由欲望,只认可不自由的死。
  朱丽叶如何活下去?
  像《永无休止》中的Zyro,朱丽叶落入生命的漂浮境地,不知道自己该置身何处。与Zyro不一样的是,朱丽叶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社会,而不是人民民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政府、政党或工会之类的国家和社会组织并不会来“希望”
  朱丽叶如何重新开始生活,她有选择自己生命理想的自由。
  朱丽叶才三十出头,青春还在自己身上,正是女人成熟到懂得何谓生命时刻的年龄,按哈耶克的消极自由来讲,朱丽叶的美好生活想象是可望实现的:她丈夫的助手安东一直暗恋着自己,唯一偶然目睹车祸的小伙子也在追求她。
  可是,朱丽叶感到自己身上的消极自由是不堪承负之轻。丈夫和女儿的死对她突然面临的个人自由投下了无法摆脱的阴影。最低限度的自由只是想象中的尤物,在真空式的自由中,个体会失去生存的自重。
  自己的过去使朱丽叶无法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必须逃离自己的过去,这是获得欲望自由的第一步。朱丽叶主动打电话叫来安东,可是,仅仅一次肉体之欢就让朱丽叶感到过去的影子使自己无法享有性爱的感觉。朱丽叶逃离安东,搬到另一城市,让自己淹没在陌生的生活世界中。朱丽叶竭力要摆脱过去,就像要摆脱假尸的抽搐。她拒绝协助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避开一切熟识的人,好像谁知道她曾是某某人的妻子,就是对自己的生存约束。她丈夫太有名,是欧共体的作曲家。已逝的丈夫就像自己隐没不去的身影,成了她的在世负担,吞噬了她亘古无双的魅力。基斯洛夫斯基要表达的是:即便在个人情感这一最为属己的领域,人的愿望自由也是有限的。他在谈到朱丽叶时说:没有过去!她决定将之一笔勾销,即使往日又重现,它也只出现在音乐中。看来你无法从曾经发生过的事中完全解脱出来。你做不到,因为在某个时刻,一些像是恐惧、寂寞的感觉,或是像朱丽叶经历到被欺骗的感觉,总会不时浮上心头。朱丽叶受骗的感觉使她改变如此之大,令她领悟到自己无法过她想过的日子。那即是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我们可以从感觉中解脱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爱是一种牢狱吗?抑或是一种自由?
  有两件事对朱丽叶改变自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朱丽叶住的公寓里有一位喜欢跳脱衣舞的女邻居(生性喜欢欣赏自己的身体激起的情欲是一种消极自由),一天深夜,这脱衣舞女郎突然从舞厅打电话给朱丽叶,请求她马上去一趟。原来,这位脱衣舞女郎在台上脱衣时,发现自己的父亲坐在下面。纷乱的悲戚令她不能自已,她需要一个人的体谅。
  谁能、谁愿意体谅一个在社会目光看来不道德的脱衣舞女的如此悲戚?朱丽叶答应去看她。
  朱丽叶问她,为什么要干这一行。
  脱衣舞女的回答说:“我喜欢。”
  朱丽叶看到,脱衣舞女其实同她一样,深陷在自身的过去和自己的生命愿望的矛盾之中。脱衣舞女的“我喜欢”必得面对她父亲的眼睛,正如朱丽叶的“我想要”必得面对自己虽然已经死去的丈夫和女儿。
  朱丽叶的丈夫是著名作曲家,他死后传媒把他的私生活变成了公共话题。朱丽叶一直试图避开传媒的议论,但她还是从电视节目上得知自己丈夫曾有情人。朱丽叶一直以为自己的家庭是幸福的,丈夫居然有情人——一位法律系毕业的女律师,而且正怀着一个他们的孩子。
  朱丽叶要想摆脱过去的束缚,在私人情感领域中获得自由,看来不可能了。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要探讨自由的欠缺。什么样的自由的欠缺?私人性的情爱自由的欠缺。个人的喜好和情爱可能是个人生命的自由想象最切身的空间。在私人情感中人是否能充分享有自由理想?私人性的生命愿望和喜好自由吗?脱衣舞女郎面对自己的父亲、朱丽叶面对自己丈夫的情人时,发现了自己私人自由的在体性——而不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限制,她们都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过去。
  解决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与生命理想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从古至今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些圣贤说生命热情和愿望都是徒劳的、无用的、伤身的,劝导人们放弃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人应该安于自己生命的欠然(道德寂静主义);另一些圣贤劝导人们把自己私人的生命热情和愿望转移到集体性的——社群、民族、阶级、国家甚至总体的人类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由此克服个体生命的欠然(道德理想主义)。如果既不放弃自己的生命热情和愿望、又不转移到集体性的生命热情和愿望中去,个体生命就会在自身的在体性欠缺与生命
  理想欲望的不平衡中受苦,甚至悲观、绝望。
  的确如此!
  然而,在如此受苦、悲观、绝望中,个人的生命仍然可能是热情的、有意义的。这就是自由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道德寂静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者会认为,这样的生命价值观充满矛盾、不圆满(圆融)。道德自由主义者认为,这种生命价值观虽然不是高超的,却是契合人性。人性、人生及其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本身就充满悖论。自由主义伦理是人生终究意难平的伦理,既不逃避、也不企图超越人生中的悖论,但也不是仅仅认可人生悖论根本不可解决以及人性的脆弱,而是珍惜生命悖论中爱的碎片。
  基斯洛夫斯基对生命既悲观、又热情,他的叙事抱慰个人在生命悖论中的挣扎。即便一个人对自己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无从避免的生活悖论中被撕成了碎片,依然是美好的人生。生命碎片是悖论人生中因执着于自己的生命热情而挣扎得遍体鳞伤的这一个身体,基斯洛夫斯基的目光对这样的生命碎片充满眷顾之情:我喜欢观察生命的碎片,喜欢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拍下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
  悖论中的爱就是终究意难平,它的第一个含义是个体生命的热情和理想——那个非要喜欢唱歌不可的女孩子的心愿。
  由于个体偶在的肉身性,爱的在性就是碎片。
  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爱就破碎了,要在此世中爱,就得甘愿成为碎片。爱就是对成为碎片的生命热情和理想有信心和盼望,对它永生不悔。
  悖论中的爱的第二个含义是在悖论人生中的包容和忍耐,不轻视每一颗在生命挣扎中破碎的心,不夸张自己的生命想象的受伤,体谅每一个在生命的挣扎中成为爱的碎片的生命。
  朱丽叶找到自己丈夫的情人,没有责备,或要求感情赔偿,把丈夫所有的遗产——存款和一栋楼房——转交给她。
  朱丽叶不再逃离,而是面对自己的过去。她领悟到,获得情感的自由需要另一种爱的能力。
  朱丽叶停下寻求自然权利的自由的脚步,转身走向安东,同他用长笛和钢琴的对答谱写前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在这部名为“欧洲”的交响乐中,基斯洛夫斯基注入了自己对这另一种爱的能力的信心。他虚构了一位名叫Van den Budenmayer的中古作曲家,《欧洲交响乐》是依Budenmayer的音乐思想来谱写的。朱丽叶对安东说,交响乐的结尾必须让人们记起Budenmayer的音乐,这是她丈夫的心愿:You know how much he loved him. Not just because of his music, but because of his tragic life and his premonition of misery.另一种爱的能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爱?
  《蓝、白、红》三部曲中,只有《蓝》的结局没有意外事件,基斯洛夫斯基用保罗的爱颂来祝福朱丽叶:我即使会讲人间各种话,甚至于天使的话,如果没有爱,我的话就像吵闹的锣和响亮的钹一样。我即使有讲道的才能,有各种知识能够洞悉各种奥秘,甚至有坚强的信心能够移山倒海,如果没有爱,就算不了什么。……爱是坚韧的、仁慈的;有爱就不嫉妒、不自夸、不骄傲……爱能包容一切,对一切有信心,对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爱是永恒的。讲道的才能是暂时的;讲灵语的恩赐总有一天会终止;知识也会成为过去;……信心、盼望和爱,这三样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保罗,《科林多前书》13:1—2,4,7—8,13)
  这就是基斯洛夫斯基心中的另一种爱的能力。
  保罗的爱颂在《蓝》的结局以合唱和独唱形式出现,用古希腊文演唱,旋律有如一曲悲戚颂歌——颂唱生存惊恐中的宁静、破碎中的无损。在这恍如隔世之音的悲戚颂歌中,基斯洛夫斯基寄托了自己对欧洲和世界的信、望、爱:The rhythm is slower and from the music of the joyous hymn about love which could be the salvation of Europe and of the world, it becomes serious, announces something dark, dangerous.与此同时,基斯洛夫斯基让人们在画面上看到:By the window, we find Julie, her face in her hands. One by one, tears appear on these hands. Julie is crying helplessly.一位美国评论家说,基斯洛夫斯基是“幽默的虚无主义者”。如此评论表明这位美国评论家何等缺乏评鉴能力。“幽默的虚无主义者”这个称号用于昆德拉倒恰如其分,他的叙事沉醉于幽默,很少让人感动。
  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叙事作品是一个隐喻的织体,不少人物在各个作品中交错出场。生活是偶在的网络,道德意识是这张布满尘灰的网上的蜘蛛。他的道德焦虑不是律法主义的或决疑论的。生命的道德不是黑白分明,也非雾霭迷蒙,而是悖论中的爱的蔚蓝色。一个个体的生命是由一连串偶然聚合而成的,个体没有一个恒在的依持,个体幸福是残缺的,个体的爱也是破损的,在偶然中成为碎片。
  尽管如此,基斯洛夫斯基固执地要抱慰在爱中挣扎得遍体鳞伤的个体,珍惜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
  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绝不仅仅为了展示爱的碎片,他记述过两件小事……
  在巴黎城郊,一位十五岁光景的女孩子认出他,走上前来对他说,自从她看了《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她现在知道,灵魂的确存在。基斯洛夫斯基听后觉得,“只为了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灵魂真的存在,就值得了!”
  在柏林大街上,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人认出了他,拉着他的手哭起来。原来,这女人与她女儿虽住在一起,却形同陌路有五六年;前不久,母女俩一同看了《十诫》,看完电视后,女儿吻了母亲一下。
  “只为那一个吻,为那一个女人,拍那部电影就值得了”——基斯洛夫斯基这样觉得。
  基斯洛夫斯基并非不清楚,“这个吻的爱只持续了五分钟”。尽管如此,只为这一个只有五分钟的吻,基斯洛夫斯基觉得,自己的创作艰辛也值了。
  爱的碎片只是生活中的诸多碎片之一,然而,却是唯一可以支托偶在个体残身的碎片。
  这种珍惜是一种信念——蔚蓝色的信念。

 短评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6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

1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14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16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19分钟前
  • 齡官
  • 推荐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2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

2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3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3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38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4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43分钟前
  • 还行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45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49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53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58分钟前
  • StevenTong
  • 力荐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1小时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