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一世代,匆匆檢生死。所有生來覆去,悲歡離合都只是時間的塵埃。人生如果身在那個時代能像這場夢一樣,其實真的幸福很多。在那個時代,生命猶如螻蟻,是個能夠肆意踐踏和消逝的,無論是日本人、台灣人或者是中國大陸人。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祭品,獻祭於意識形態。
李天祿,從出生的那刻,身分就是模糊的。多方角力去爭取他那血脈和遺留問題,家庭不和睦的始作俑者。從小就被批命不好,太硬,對親人都是一種傷害。而親人也隨著他的成長一個一個離開,電影表現得像是一場詛咒,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只是那個年代物資的匱乏和民眾對於醫學的保留造成的遺留。而且生命的流逝本來就是正常的,只是一種預言般的維權話語,使得整個事件顯得更為神性一點。
說到神性,電影中處處透露出神的福祉,這是台灣本土很好的文化遺產保留,但也是一種歷程的缺失。把所有的經歷和危難都牽扯到“神蹟”身上,而缺失了人應該對事實的關注。可以看得出,李天祿就是一種靠天吃飯隨遇而安的人,依附於各種權利,而最迷戀的還是“神”的眷顧。
最後,電影是一部半紀錄的人物傳記電影。其實,作為一個外國年輕觀眾看了後,其實並沒有太深的時代認同感和共情,李天祿其實是一個天才,我們很難在他身上找到什麼共同點,他做很多東西都很順風順水。而這樣的角色侯孝賢導演可能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刻畫了,所以更注重於一些形式上的經歷,並沒有太多人物貼合的部分。我覺得電影之所以會有那麼高的評價,很大可能是跟時代背景有關係。電影唯一最動人之處,就是一種生命流逝的割裂感。和我們失去親人的時候很像,回憶起來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的情緒,但是就是好像感覺很難過,這是我覺得電影唯一處理的比較優秀的地方了。
时代风雨飘摇下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这不是李天禄的传记,这是这个五十年间所有台湾人的传记。把情节埋藏在现实主义下面的这个方法侯孝贤是绝对的宗师,这种带有电影美学厚重感的极致现实主义我愿称为极品现实主义。他的的长镜头非常有意思,完全脱离了戏剧性就好像神在远远的静静的看着这个世界一样,所有冲突都被弱化了,只是冷冷地看。这种长镜头方言、素人、超级现实主义一点都不比舞台剧差,还有种极度的真实感,是一种非常非常取巧的方式。唯一遗憾的是--这部侯氏代表作!为什么!还没有!修复版!
关于生死的问题,一定要用比较客观的清冷的方式去讲述只要有戏剧性马上线的虚假。
《童年往事》+一段《海上花》,导演终究是对自己的无限复制。
饭桌上三言两语把日本战败撤离台湾说得一清二楚。
笔记:
侯孝贤电影以纪实性/写实性取代梦幻性,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作近似自然主义的呈现,《戏梦人生》就是李天禄一生的电影化记录,在这种记录当中试图让观众感觉和思想。 台湾主流商业电影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推进以因果关系为根据,封闭式回圈发展。侯孝贤电影不以因果性来建构,尊重生活本身的偶然性,采用开放性结构,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结局不可预知。
像极了侯孝贤的电影风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通过此片,侯孝贤第一次有意识地从现实主义式的白描与省略过渡到了自然主义式的写意留白。
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
一场一镜,一百有余。浮生若梦,沧海桑田。
那些戏都不是演的,而是通过时间的第三只眼,从人生中截取的切片,最爱侯孝贤,他的影片里总有种迷人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味道。
节选自《Figure Traced In Light》Ⅴ,有增添说明
特别是,影子可以创造出孔隙,吸引着我们关注一些特定的活动区域。侯孝贤说,他的乡村童年生活让他迷上了通往诱人街景的门和窗。一个很好的例子出现在《戏梦人生》中,年轻的李天禄来拜访他的未婚妻的家人。在侯这些晚近的电影中,摄影机经常从内部向外看,让黑暗的房间框住门槛外的一个丰富热闹的世界。起初,这个镜头似乎没有主体,所以它的许多活动中心逐渐变得明朗。由于遮挡和显现(blocking and clearing),居中化和远离中心,以及微妙的分层光线和颜色,镜头从一个光圈到另一个光圈,以街道外的世界为起点和终点,追踪着一个Z字形的进展。除了提供一种沉思的方式来展示李天禄对家庭的融入——这个镜头必须为我们看不到的婚礼仪式做准备——这个镜头在后面会有一个平行的镜头,那时李天禄和他的家人在战争结束时在一家棺材店避难,然后是他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放鞭炮。
侯孝贤电影以纪实性/写实性取代梦幻性,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作近似自然主义的呈现,《戏梦人生》就是李天禄一生的电影化记录,在这种记录当中试图让观众感觉和思想。 台湾主流商业电影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推进以因果关系为根据,封闭式回圈发展。侯孝贤电影不以因果性来建构,尊重生活本身的偶然性,采用开放性结构,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结局不可预知 。
侯孝贤在通过当事人的亲身忆述及导演重塑的处理场面,造成一个时空穿梭交替、多重视点的李天禄回忆录;再度呈现了被历史无情压抑的人的悲哀。为贴切地呈现这位根植台湾本土的艺术家半生的生活经历,侯孝贤独放弃特写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对观众视角的蓄意操纵,而试图把观众推在任何一个特定的视角之外,使观众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隔离,以平实静观的态度来捕获一个个非戏剧性的日常活动片断。
“生活本身就是历史”这就是侯孝贤信奉的观念。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也非常特别,采用了台湾本土的月琴取代了传统的吉它,月琴一拨,那些来自乡野民间的歌谣就通过那些质朴的嗓子吟哦出来,然而转瞬间,又飘散在喧嚷的人潮或带着泥土味的空气里。像极了侯孝贤的电影风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戏梦人生》不仅在艺术上独居特色,显示了侯孝贤电影在美学风格上的主要特点,而且也形象化的表达了侯孝贤对台湾近现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评价。当然,这些看法和评价是有机融合在影片创作之中的,显示了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单从剧情上讲是比不过很多虚构的故事, 但这一切是真实的,一切真实的东西都自有其无法忽视的力量和价值,尤其是它是活的,以各种方式活到现在我们的真实里。
招亲;童年的别离;狠毒的继母;死亡带来的和解;婚外的真爱;婚内的忠诚;死亡的无常,不可避免,以及无奈; 日本人中的知遇者;
我们看到的是李天禄记住的,是李天禄选择讲述的那些,所以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去推断是什么塑造了天禄什么样的性格,同时也要从这些被记住和被讲述的片段里去间接看到天禄更深层次的自我,以及看到那些没有被他讲述的故事。
一般的故事,我们总会期待,前面被带回厦门的养女在后面某个时候总会戏剧化的出现,期待和杨丽珠的爱情不会这么简简单单就结束,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因为这才是人生的真相,现实的真相。
即使现在看来,布袋戏已经完全无法和其他讲故事的方式相比,但在当年布袋戏的受欢迎程度是我之前所没有意识到的,甚至也是如今无论电影还是动画都无法匹敌的,这就是时代的不同。
导演的镜头不多,大多数都是固定在那里一动不动。室内的就在近处,中等高度。室外的就在远处,高高的看着。很多镜头都很长,似乎把和情节不相关的内容也不厌其烦地去展示出来,比如那一段段完整的布袋戏。这既不像一般电影,因为这些内容是无关的,也不像纪录片,纪录片里很少有这样完整的视频被记录下来。但这像人生,去展示一个人,不能只是把一生压缩成一个连贯紧凑,一切都有着前因后果的故事。还有那些,大段大段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放到那个连贯的叙事里的,平凡但却又少不了的部分。
戏梦人生 开场热闹气氛的营造,闲言碎语,遮挡镜头,就是这样生活气息的,而不是长镜头什么调度跟随演员 滞后性还有好处就是发生一个事,不给你解释,然后后面用剧里人物告诉别人或者人物独白方式解释给你,告诉别人有曲解和委屈,独白给你 听老人讲自己的故事照真好,贾樟柯二十四城记太作了 滞后性,就是先给你一个东西你看,然后再解释或者呼应他,比如他母亲梳妆然后配词得病,早晨街市空静解释父亲带他买鸭子,他和父亲开始走,木偶戏再给出怎么玩,滞后性非常有味 大光比阴影重土地阴影,我能想到的与之类似的影调就是白鹿原,但白鹿原太过鲜嫩 就是整场戏的重点是什么不需要切近景,近景反而分散注意力 侯孝贤拍鲁迅的三味书屋也能拍的很好,简直太棒了这个气氛营造,受罚下人替他说话 水稻乡间小路黄色天气远处古宅梳着辫子走过远处马车过来太棒了 私塾念书围栏潮湿太有感觉了
我看的渣画质 暗 分不清人物 不了解当地 直接导致我中途看不下去 断断续续看完了 学到的就是摄影氛围营造 滞后性 还有最重要的是当一个人老了坐在那里讲述他的一生,娓娓道来,当时艰辛,已经快要忘了滋味
当年阿巴斯在戛纳看了戏梦人生,说它好。回去后一想,岂止是好,简直就是厉害。
记录、故事、戏剧将影片一分为三,恰与戏、梦、人生一一对应。片中所有人等,全都面目模糊,或暗或远,隔着一层距离。
人生如戏,梦如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生活本身就是历史。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豆瓣第3333部。题材和形式竟然都和梅子青时有几分像,但它更摒弃戏剧性,尤其是李天禄碎碎念的口述(我不认为他是个好演员,不明白侯为何一直用他)实在让逼格欠高的我看得有点吃力。(排名靠前的标签竟然有“纪录片”……)
“像云块的散布,一块一块往前叠走,行去,不知不觉,电影就结束了。”
淡極了的一部電影,以至於有一點沉悶,但人生何嘗不是。
这部开始明显去戏剧化,有侯自己的创作意图,也有些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比如林强的表演没法给近景,那就拍全景;有些场景实拍成本太高,干脆就改成李天禄的口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外景基本都在福建,报了合拍程序,剧本居然审过了,那场日本宣传队的戏很可能就是在大陆拍的。《好男好女》也没事,就是到《海上花》才不让拍的——90年代的g点和现在还真不一样……
侯孝賢的片子一寸一寸看進去,再看其他都會覺得“飄”。
如果说悲情城市对家族命运的叙写还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的话,戏梦人生对李天禄一个人的书写则简单至极,但简单之中又透出一股生死福祸的悲凉。景深、灯光更加极端,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剩下的不过平淡讲述。日本宣传戏一段台本由日本人自己念出,台前却是台湾人在表演,心口相离,着实深刻。
没错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但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也连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都不及~对不起很残酷但也许就是如此。
继续对台湾近代史做考究,这回则到了日据时代。依然是由一个人看背后的一个时代。风格也基本类似,不过讲故事的方式,真真假假的,很有趣。
9.0/10。手一松就给了五星,这片不但尊重历史,且饱含乡土情怀。侯孝贤放弃了任何特写和蒙太奇的运用,大多都是固定摄影,但面画控制力神一般的历害。含含糊糊的语调,平静内敛的风格,口述回忆交替重塑场面的突破性叙事呈现,淡化了戏剧性,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不失为一部流水帐形式的杰作~~
作为台湾系列的第二部,时间又往前走了些,从马关条约开始讲故事了,一个关于日据时期的城市隐喻。不变的是,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念,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布袋戏大师李天禄老人的几段自述故事,有纪录片的味道。真心喜欢里面的木偶戏,尤其第30分钟那段。戏剧最文化。
看戏剪辫巫术换命,继母世仇哭爸赶出家门,露水鸳鸯脸上敷了满桶青蛙,日本军国主义歌仔戏剪断交通线,解放后被疏散在棺材店里全家患上瘴气,拆掉破旧飞机卖破烂只为多买几张戏票……故事有点戛然而止,突然和《悲情城市》的时间线接了起来
离开我生命的那些人,留下模糊却隽永的脚印。
传记片的一种形式,口述与扮演彼此渗透(可比较沃特金斯的[爱德华·蒙克]。100个镜头,旁观的态度,极低的照度,以及远山淡影。值得称道的是历史叙事的态度,恰当地表现出了那种暧昧性。
1.由对镜自述(纪录)、片断搬演与戏剧三部分组成,加上时而插入的画外音补叙,大量留白,100个中远景长镜,冷眼旁观人生与历史。2.室内戏低光照明,人物大都面目模糊,一如回忆中的往事,与清晰明亮无缘。3.以布袋戏喻人,冥冥宿命感似[两生花],亦同贝托鲁奇所言"个体是历史的人质"。(9.0/10)
虽然我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杨德昌,但感觉在真实性上做比较的话,还是侯孝贤更胜一筹。《戏梦人生》中,在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叙述人生经历的独白之下,所拍摄的影像无论表演、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等都让我有种纪录片的错觉,仿佛就是截取自他的真实生活一般,因此弱化电影的情节性也不免让部分观众觉得沉闷,但与我们闽南地区相似的民风民俗民艺却看得我津津有味(当然也有鸡爪、芝麻饼、绿茶的缘故)。P.S.:《向前走》走红、如今给很多电影配乐的林强饰演年轻时的李天禄,意外发现的惊喜。
除了奉俊昊,看最多遍就是他。他拍法其實怪,但抓住電影之最重要:表演、故事、空間和時間。也是我所喜歡的,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過。廖桑課上叫我們拍「空」,其實就是體現「透視」。但片子裡有時無透視,譬如警察局那戲,因調度更複雜。他聰明到利用門框,使得畫面裡遠景和特寫並存,簡直奇蹟
那些当年性命攸关或是光怪陆离的事件,都化成李天禄口中轻描淡写的几段故事。这或许也是侯孝贤看世界的方式吧,时局再动荡,命途再坎坷,脑海深处留下的总有那些朦胧的山峦,昏暗的房间,冒着热气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