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信奉“物质是爱情的基础”这一教条之后,与之而来的就是“门当户对”这个结论。这一点就跟人类的发展史是一样的,战争是常态,和平是意外。大家总是对这样的言论感觉到见惯不怪。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之下,对于爱情我们大多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一种物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家庭之间的彼此处于同一种阶层,人与人之间彼此有着相同的教育程度以及财富积累。这些都是我们考量爱情时候的尺度,但是这些尺度并不是长久以来都存在着的,至少在某一个时代,他并不唯一。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打破这一尺度的故事,在八十年代,人们的热情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当中,他们更多的对于眼下的生产生活普遍热情洋溢,当人们将诉求倾注于工作当中的时候,自然会对于个人感情问题不同程度地忽略。这样就导致了一大批单身青年。本片讲的就是一群单身青年的故事。
某造船厂的单身宿舍住着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工作之余的乐趣就是唱歌喝酒,对于自己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打算。大学生小丁被调到厂区做代课老师,业余时间教这些单身汉学习文化知识。小丁的到来打破了这些人的平静的生活。于是一场嬉笑的闹剧接连上演。
小丁原本喜欢的从小青梅竹马的男生刘铁如今也在厂区做技术员,可是因为如今的社会地位天差地别,刘铁不敢也不愿意接受小丁的爱。后来,随着大家对于情感生活的逐渐平顺,刘铁也与小丁摒弃前嫌,最终走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讲述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生活的故事。如果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待的话,本片毫无疑问是一种对于主旋律的谄媚,当然也是一种理想状态下“好莱坞式”的叙事风格。相信反对的人会大于认同的人。但是这仅仅是我们当代的目光去定夺一部八十年代的电影。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情景确实是会发生。
一部电影,大多数时候反应的是一种当时的普遍的价值观,好的电影会做出引导,一般的电影也会很好地完成故事的讲解。本片确实是一部价值观引导的作品。由于是胶片拍摄,后期的剪辑很大程度上有一种跳画的感觉,但是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本身价值观的诉求。
当时的人们大都有一种朴素的心理,国家开放初期,虽然会有着很多之前没有过的理念或者是思想涌进来,但是人们所遵循的依旧是一种克制的保守,或者是对于传统道德意识的坚守。比如片中的这一段就很有说教意味,但是却也不乏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小丁老师在跳舞的时候,说其中一个单身汉的穿着,他觉得大家会认为他穿着很新奇,所以才选择这样穿衣,小丁老师给出的建议就是朴素大方。
这样的对话放在今天,我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穿衣自由,而对于那些妄图教育我们“如何穿衣”的人,我们总是会以个人自由来标榜自己反驳对方。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价值观即使是面对二十、三十年前也早已经发生了天差地别的改变。观念的不同,自然对于我们是有影响的,当我们现在去看这部老电影,就会有一种从内而外的滑稽露出来。这并非是对于这部作品的反驳,只不过是大环境给予的一种错觉。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可能很多观念理念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变,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回顾一下之前的老片,看一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究竟会有怎样的选择。很可能今天社会环境下,我们对于门当户对这个概念非常的熟稔,甚至于坚决的遵从。但是我们也曾经有理想年代,我们的青年们曾经也没有这么丧。他们曾经也愿意为了这个国家的建设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价值观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但正因为它难以捉摸,他才值得我们去深究。不同时代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基本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可以套用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见惯了物质对于理想毫不留情地压迫的我们,也许更应该看看本片,即使是说教意味太过于浓郁,即使是描绘的美好生活并不在我们所处的现实里,但是那种精神面貌,那种对于未来的期许,那种对于社会的贡献,对于国家的建设发展的付出却也值得我们学习。
没事看看不同年代的老片,或许你的爱情会有新改观。
老片子还挺好看的啊 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繁荣时期啊
改革开放初期,拍出如此潮的电影,是那个时代的亮点。
我们是被世俗的偏见如河水般被隔开了。有河的地方总会有桥和船连接的。龚雪应该是八十年代最美女星之一。尤其是那对眼睛,剪水双瞳,象晶莹剔透的玻璃球,灵动秀美,带着几分稚气和哀婉。那个年代日本有山口百惠,中国有龚雪。龚雪是非常适合演纯爱的女主角,如果是当下,应该是最红的玉女掌门人。
那个年代的工会是真的工会,然后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然后咯
一群光棍和一位美女教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有着明显的80年代特征 无论是择偶观 事业观还是人生观 工人小伙子是姑娘们心仪的对象 通过描写单身汉的工作 生活和爱情 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鞭挞了门户观念和阶级观念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很得人心 那个年代特有的含蓄和质朴也让人颇为向往
说什么十里洋场东方巴黎,如果没有龚雪这样的女人,上海什么也不是呀。快乐的单身汉其实难得快乐,他们受着工业升级、性苦闷、爱情背叛、经济滞后的压力,只仰仗成人之美的兄弟情、自救图强的韧劲儿赢了个快乐的电影结尾。电影对浩劫伤痕、婚姻阶级分化等问题也有相当分量的展示。见义勇为的处理利落
虽然是积极向上的主题,但阶级、地位、金钱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
龚雪跟马晓伟真是般配啊,当年马晓伟和唐国强是南北齐名的奶油小生,谁能想到多年后俩人一个成了演太祖的专业户,一个专演蒋介石。演红辣椒的詹萍萍是老版西游里的金圣宫娘娘,当年也是红极一时,她后来没有继续唱京剧真是遗憾
居然还是因为父母反对、阶层问题、世俗偏见所造成的青年男女的爱情阻拦,现在能看到的很多恋爱剧的阻力剧情在那个年代就已经都拍出来了。只是暗羡那个年代还有纯粹的爱情。龚雪当属80年代国产电影的颜值天花板级别,特别的纯粹,灵动秀美。
80、90年代的美才是真的美,生在80年代,长在90年代,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工厂子弟的生活节奏,拍画片、魂斗罗、熊毅武...都逝去了,为现在的小孩感到悲哀,看到的只有掏粪男孩、“小鲜肉“ 、颜值女鬼这些成长中的糟粕醋!
那一拨电影的人物前史基本都带着伤痕(说这是撒娇吧也没错,但现在撒娇的机会都没了),爱情其实不算主线,主要讲的是社会的复苏与升级,不讲阶级斗争了,但阶级悬殊还是在的,横亘在工人面前……
这个时代的电影,开始量质齐发。龚雪,一如既往的评论,动人。马晓伟很帅,是那种带有忧郁风格的男生。
挺好看的,影片结构成熟剧情也很饱满。从一开始女教师和工人们的格格不入、矛盾笑话百出,中间经历了各种曲折到后来融洽得像一家人一样,大家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很正能量。青春的斗志、不渝的爱情和对科学的追求都是那个年代倡导的主旋律。最后片里的有情人们都在一起了,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寓“教于乐,并不简单,把原本严肃的话题予以轻喜剧的处理。炼钢工人被女教员驯化,可谓“以柔克刚”,同时以两男一女的三角关系作为主线,呈现出“十年浩劫”带来的教育、生产、居住、婚恋等问题,将其他事项作为枝节,把所要阐明的事实跟理想植根于一片土地,即“蓝领”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建设精神文明。龚雪的演出情感丰富,特别善于眉目传情。
八十年代特有的文化高调,尴尬的是无论工人怎样勤恳苦干、追求进步,90年代等待他们大多数人的仍是下岗,而新世纪的现实则表明良好的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等实际上对于脱单并没有太大帮助。细节方面倒是有不少亮点,迅速重启的阶级分化,见利忘义的知识分子,全程抢眼的女主装扮。
龚雪真好看。八十年代的好看,纯朴大方,还有一种严肃的纯情。那会儿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真好。一个普通工人都特别有尊严。
三观极正,能够反思过去犯的错,也能展望美好的未来,最主要是能表现当时年轻人的恋爱观和价值观。PS:快结尾时俩人在码头相遇时不说一句话只拿出钢笔就什么都明白了,这才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的情感。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这样快乐,因为没有老婆来管我”
尽其可能地拍得很“潮”,欢快和昂扬下隐藏的是深深的悲怆。不管什么时代,阶层的差距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隔阂永远是横亘在爱情面前无法逾越的天堑。男主很帅,龚雪真女神也。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末,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是非常淳朴的,人和人之间的感情简单而朴实,让人感觉温馨而真挚。兄弟姐妹,哥们朋友之间都是开诚布公、肝胆相照的情谊。出于内心地帮助别人和感激地受人帮助,那样的年代多么美好呀。这些过去美好的东西就应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尽管如今这些东西已是非主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