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的发表之后不知去向,因此再写一遍
1、主人公津端修一的确参与了侵华日军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2、津端在影片中没有表露关于参与战争的痛苦和悔恨,依旧会像战时一样升旗。
3、津端在完整影片中去到台湾,在陈清顺烈士墓前唱军歌,军歌内容包括侵略中国。津端确实仍在怀念自己加入军队的日子。
4、津端和陈清顺是在台湾军时候认识的,陈清顺有送给津端一枚印章。后日本投降失去联系。
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尤其是全面侵华后,由于担心台湾民众在中国战场上倒戈,不敢在台湾征兵,更不敢将其派往中国大陆。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迫于本土兵源不足,才开始征用台湾劳工到中国大陆、东南亚等战场担任军夫、翻译、护士等辅助工作,同时,修改兵役法,强迫台湾青年参加侵略战争。
5、陈清顺成为地下党的时间,倾向于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
北京西山纪念碑的铭文可资印证:“1949年前后,我军按照中央关于解放台湾的决策部署,秘密派遣1500余名干部入台,被国民党当局公审处决1100余人。”
此次镌刻在西山纪念碑上的846个名字,经《南都周刊》记者核实,有189个与台湾六张犁公墓(1993年在台北市郊被发现,乱葬有大量白色恐怖时期被处决者的骨灰)的遇难者名单重合。其中不乏如“二二八”前后著名的“基隆中学案”中涉案的台籍共产党员钟浩东等人,他们于1946年“省工委”在台建立后方加入组织,严格说来,并非碑铭上所指称的“大陆派遣干部”。
也就是说陈清顺在和津端认识的时候,极有可能仍未加入地下党。
由于缺乏陈清顺烈士的更多资料,无从得知陈清顺烈士对于津端修一的态度。不知道希望祖国统一、民族富强的陈清顺烈士听到津端唱的侵略中国的军歌,内心作何感想。
每一个温顺的日本人都是可以举起屠刀的。津端自认为的同中国人结下的感人友谊里,浸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他以为的给予的温情更像是一种讽刺。
这是一对90岁+87岁夫妇的记录片,全片有过多少次“孜孜不倦,不紧不慢”,我没数过,但从头至尾那个孜孜不倦的读音在耳边时时出现。在现代都市中一小片院落,没有庭院楼阁,有的是农作坊,阳光下餐桌,一对健硕的老人。当下有多少人说要回归自然,喜欢享受自然,但用一生付诸行动的有多少呢?
他们相敬如宾相识了60多年,在这个小院生活了五十多年。
夫人说:“丈夫过得好,我也会舒心”,我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丈夫说:”不论地方大小都可以种植,只要大家都去做了,就会有种进入森林的感觉”。
丈夫虽然90岁,家中事都亲力亲为,90岁自己打年糕;寄东西非常利索的骑上自行车出发;毫不费力(看着)登上梯子摘核桃,爬山房顶眺望;吃饭只用木勺,总会夸奖夫人做饭好吃;不许孩子用塑料玩具,需要就自己做木质的;喜欢将大餐桌靠窗放,因为可以沐浴阳光。
妻子也已87岁,有点驼背。走五分钟→二站公交车→30分钟高铁,去领丈夫的养老金,再买东西回家;做饭总要放点酱油,女儿说妈妈的饭是棕色的,因为丈夫爱吃;喜欢把大餐桌往里放,因为远看院落有层次;
他们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和更多的共同,他们的人生哲理:“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活的越久 人生就会愈加美好”。记者给他们拍合影,丈夫紧握老伴的手时,妻子轻声细语的说:”好难为情”,看到这里我感动的流泪,好美的人生。
纪录片让我受到震撼,离别成为另一种期待,这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令我对家园有了更多信心。
我想和你聊聊,一种你早就知道了的生活方式。
- 快 -
如果让你描述田园生活,你会用哪一句诗?
最妙不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你在初中就学过的诗句,你知道,陶渊明是个热爱大自然的家伙,他享受这样的生活,他乐在其中。
可是你是否真的知道,“田园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现代社会是快的,从2G到5G,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搭上了快车。
谁家的孩子已经会背唐诗了;哪个同学的事业又进步了多少;网络上的谁又实现了财富自由……看到别人的光鲜,仿佛自己是人生loser。
当你听倦了马路上来往车辆的声音;当你为了一个工作任务忙到深夜;当你吃着外卖想到家乡时,我想,那一刻,你也许会想,像陶渊明那种生活,也挺好的。
- 慢 -
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纪录片,有鸟叫、有下雨声、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是一种你早就知道了的生活方式。
修一和他的妻子,住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院子里种满了四季的蔬菜水果、花朵,修一曾经是建筑师,他热爱生活,给每处的树木,瓜果,花朵,甚至是小鸟喝水的水缸旁,写上一句可爱的欢迎语,还会在牌子上画上可爱的图案。
是多么热爱生活,才能如此耐心温柔的对待一花一木啊。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修一一生都在坚持的,他内心向往大自然,拒绝让别人帮自己写传记,却接受了精神病院护工的请求,去世前,设计了新的精神病院。他是一个缓慢但坚定的人,这是他一生的信念,而这信念就来自缓慢生长的树木、花草。
- Be patient -
“试着从小事做起,缓慢,但坚定地向前吧!”
这是修一在建筑图的手工花园上写下的,这就是他的一生,也是他的信念啊。
我们无法复制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也没有逃离人群的条件。
但缓慢、坚定、不急不躁地生活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没人规定你几岁要结婚,几岁要生孩子,几岁要财富自由。
确定自己的目标,朝着自己的方向,缓慢、但坚定地向前走吧,你若怕开始,就试着从小事做起,慢慢的,就会看到更多东西。
人生果实看过三遍,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觉得老夫妇两人40年共同新建立了一个家,从家里的布局,院子里的蔬果,院子里同这个家一样年岁的高大的樱桃树,时光见证了这个家从荒地到一派生机。
第二次觉得英子奶奶65年来如一日的照顾着这个家,照顾着修一爷爷,一日三餐,起居生活,这份简单执着的呵护是对修一爷爷最大的爱。看着自己的另一半每天吃着自己准备的饭菜,用的都是自家院子两人栽种的蔬果,两人充实稳定地一起生活着,家里的一切起居都安排的妥妥帖帖,收拾的有条不紊,很美好。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把这些小事处理的一地鸡毛,各自有各自的抱怨,各自有各自的不甘心,各自有各自的力不从心,有几人能过的这么怡然自得,从未有争吵,从未红过脸,甘心地绝尽全力地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这个房子里,这个家里,这个人身边。
第三次是修一爷爷这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周边人充满善意的老人。他会为了让老伴好区分种的蔬菜种类去制作木牌,并且画上老伴的可爱人头像;会为了让小鸟好歇歇脚,放上一个盛满水的水缸供小鸟解渴;会给卖菜的商贩写信,写上买的材料做的菜式以及鼓励的话来感恩这些商贩。修一爷爷对于工作有自己的坚持,对于生活有自己的原则,也有自己的热心与细腻。
英子奶奶曾说,最开始的时候修一爷爷总是问她这个该不该做,那个该不该做,每次英子奶奶总是笑笑的鼓励他说可以哟,去做就是了。久而久之,修一爷爷就自己着手做很多的事情。听到这,瞬间顿悟,修一爷爷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温柔细腻,不正是英子奶奶包容培养出来的么?不正是因为有英子奶奶的温柔呵护,耐心包容才有修一爷爷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善意么?
也许这才是最平淡真实的生活,两个人相互理解包容,相互扶持,充实稳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一生便是最好的人生果实。
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巨大创伤,那段历史不容否定和淡忘。在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开始在中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今年以来,又有7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世。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在世幸存者数量定格在“65”,他们还在用余生等待侵略者的道歉。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们承载了民族苦难的记忆,是历史重要的证人,他们以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告诫人们:反思战争、珍爱和平。
在豆瓣看到这部高分作品,我是报着学习的心态点进来,津端是退休大学建筑教授,他的妻子英子出身于酿酒世家,他们相濡以沫60多年,白头偕老的故事。 津端主持过城市规划和修建,住在自己打造的建筑美学的房屋和居住环境,房前屋后都是各种作物,和他称为最好的女朋友英子,用双手去耕耘作物和收获果实,老年人生境界值得学习。各种细节都能体会两位老人相敬如宾自给自足的乐观和积极,部分细节如津端像壮年一样打米糕,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心态,会显得过于重视物质收获,老人从养生角度不应该提倡。不过经过战争年代过来的人,有深深地时代烙印,不浪费任何粮食和作物,也容易理解。到此为止都是很扣题很美好的。 但是 很多细节刚开始没看明白到越看越别扭,津端把零式飞机螺旋桨做成风车,举在天上吹,后来津端去世,飞机还在天上吹,直到津端去台湾唱台湾军之歌,吊唁他的二战军中伙伴,应该是个汉奸。整个方向就变味了。和谐自然的老年生活纪录片,植入了很多歌颂二战侵略者的内容。拍摄这个纪录片的导演讲到津端去世后总结他度过美丽的一生,很难理解津端参加二战,设计海军飞机去侵略他国,能够成为他一生中的美丽,没有对战争的忏悔,更多的是以此为荣。这对于深受其害的中国人,其实是相当不尊重的。 日本整个民族对于二战的反思,并不是心甘情愿,总体还是有小礼,无大义,精致的利己主义。 联想到今年日本太平洋倾倒核废水,修改宪法出售武器一系列行为,我们还是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警惕日本美化军国主义倾向。
非常朴实,美丽,有让人不畏惧衰老的力量。不仅是晚年生活榜样,对于年轻人的生活也是人生榜样。生活技能也是考量人生是否完满的标准之一。有一位百般武艺的建筑家伴侣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能有一位把家变成生活百宝箱的妻子也很厉害,即使到了八十多岁,还得勤换桌布,会做料理烤蛋糕,还会耕作……
【20180117】很美好。让人不怕老。
英子女士 是最棒的女朋友【泪目
实力羡慕花子,爷爷奶奶太宠溺了吧……树木希林的旁白好好听……生死部分也特别好。
这样的生活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会给人带来一些情感上的共鸣,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完全没有体现任何的创作意图,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且完全不明白为什么选了这一对夫妇,随便到中国的乡下,找两个能活到九十岁老人,他们的一生都比这个丰富,也更能让人哭出来。
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这样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去准备,才能收获成熟的果实。一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浪费,这种从“始”至“终”的生命力平凡又伟大。
七 看过 2019-05-22妻子对丈夫一直用敬语,“把我的老公照顾好、身体健康,我就能身体健康。我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我在他的领导下生活45年。“ 丈夫吃酸奶说“木勺子”,她赶紧起身去换,丈夫那个正襟危坐的样子,有点骇人,----人生走到尽头,在外人面前仍然摆出一副大丈夫使唤妻子的“尊严”,看到的时候其实很觉得这个镜头有些骇人。当然,丈夫是爱妻子的,“对我来说,她是最好的女朋友。“ 跟妻子在生活上配合默契,主动要给妻子在送人的打糕上因上她的名字......这样的夫妻关系,只能说,完美的符合了社会导向的文化,因此生活的风平浪静,两个人都安之若素,满足幸福。另外这样美好的生活的前提是,两个人每个月有35万日元【22000人民币】的养老金。所谓种种水果收收菜,只是消遣,所以才闲情逸致,让观众看得“浪漫”
战犯安享晚年,真是太讽刺了
爱其实很小,它可以穿过针眼。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突然想到,生命的长度也许不该从出生计算到临终,而应该由自己觉得开心值得的一刻一秒累加而成,这才是“人”生。
可能我也是需要这样一幢平房这样一个庭院的精神病吧。
民族主义大浪中一条微不足道的逆流鱼
人類動容時刻。不要說什麼這是理想晚年,先從年輕時做到“能動手就不麻煩別人”吧!【2018.01.22】
我看到这个呢,只能想到太奶奶和我说,自己父亲因战争早逝,大姐带着她逃难,一路上又因战争饥荒和其他亲人走散。日本军国主义者让她失了父亲,失了家,也失了读书的机会。“不识几个字,没什么文化”又使她一生错失无数机会。人生至此,始作俑者不仅毫无歉意,甚至大肆炫耀,甚至引以为豪——而今日的同辈,甚至早已遗忘,甚至支持赞扬。太奶奶必是不会用豆瓣的,也不会评论艺术价值如何如何——但也不忍心让她看到这部片子,我怕她会想起被杀害的父亲和再无音讯的儿时玩伴,骨肉至亲。
太”日本”了,没有一点打动我,看似平淡的生活实际没有任何烟火气,谁能把养老金32万称为普通生活呢?别感动别人的生活了,都是你想不到的高端。
很虚伪很假。空着手去菜市场买菜?很重的,九十岁人根本提不动的。生活中大妈买菜都用手拉车。农务劳作很艰难的,不要美化,这么多果实、房间打扫、衣物、食物是有工作人员。才说不用微波炉,用电烤炉倒是很熟练。蛋糕远远超过两个老人的份量。
真了不起啊!生命可以活成的最绵延温柔的模样。
这么高分的一部纪录片,九万人观看,我从上往下翻了好久,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到片中的二战部分内容?津端夫妇从日本去台湾探望曾经老朋友的墓地,那个老朋友很明显是当年日本二战期间从台湾(日占时期)征召来帮助日本修建军事设施的台湾人。确实要理性看待战争,津端活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豆瓣从上到下没人提及我也是很震惊。
有趣的活着,体面的告别
生活中真没见到90岁还这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没有什么老态的老人,可能是老两口做任何事永远都是亲力亲为的原因吧,人生的果实,其实都是年轻时结下的,所谓性格即命运,真的是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