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写下影评,荒了很久的笔都不知从何写起了。
最低抗不了的就是窦骁的笑,从她喜欢上晓蓝开始,戴项链的方式;夺回项链后一身伤痕,还笑着说是他们送回来的,man气十足;嘱咐同伴不要在晓蓝面前吸烟,细节体现细心;明明舍不得,却还是尊重晓蓝的选择,她有她的理想,她身上背负着家人的期冀,义无反顾的离开。他的隐忍格外吸引人,“选错了,我还在玻璃屋等你”。
这是啥玩意,全程无高潮,本来以为会是一个很让人心动的年代青春爱情故事,结果,平淡无奇,衔接也是很突兀,越看越无聊,唉,食之无味,演员看着有些弃之可惜…我的达康书记,我的思明老婆,我的老三,唉,可惜了,还必须得说140字,变身土拨鼠,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故事片和文艺片的界限并不明显。
《六人晚餐》如果算故事片,故事性太弱,如果算文艺片,文艺性不足。
此类电影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是天才、是人才、还是庸才,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本片里就展现了导演对剧情把控力度的不足。
主题是六人晚餐。那么,六人晚餐就应该是整部影片的重头戏,可惜,《六人晚餐》的标题仿佛是后起的,六人晚餐中复杂的人物和情感关系充满了戏剧张力,但是导演明显没有表现出来。
这种电影也靠演员。
故事片最好是演技派演员。当然,名导王家卫爱用偶像派甚至跨界明星演电影。后来的导演就觉得自己也能玩得转。
好演员不用导演费心。本片里吴刚和邬君梅的表演完全盖过了两个年轻主演,尤其是吴刚的演技,有的桥段达到飙戏的程度,足以令人屏息观看。
年轻演员和跨界演员,则需要导演调教了。偶像本来就是木头或石材雕刻而成的,好的导演是一把斧头和磨刀石,能够把演员打磨成他们需要的样子。
《六人晚餐》的导演却没有这种功力。整部片子里年轻演员的如同放任自流一般,略为出彩的倒是演晓白的胖子。
镜头、场景、打光,非常单调和刻板,没有一点导演自己的想法。看到一半,我就明白,这一部电影是“故事片”而不是“文艺片”,因为这里就能看出,导演并不是一个富有文艺气息的人。
再说,电影的场景调度。关键的几场戏,场景安排都不佳。
一场外景,晓蓝和丁成功的对手戏。两人争吵的内容是老生常谈的青年人关于未来的争论,完全没有必要说的又扯又长,点到为止其实就可以,完全说完也可以,但是整部场景的戏剧冲突完全没有得到展现,镜头、台词、演技……无一不尴尬出戏。两个青年人,在阳光明媚的野外,针锋相对,女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迷茫和飘摇,男孩在爱与守望之间坚持和忍耐,两人的未来如同男孩亲手制作的玻璃樽,破碎散落,埋没于青春的草地。这样一场戏,看下来跟喝白开水一般,令人昏昏欲睡。
另一场,本片结尾的点睛之笔。女主角和母亲的对手戏。
这部戏导演居然安排在汽车里。
可见导演并不是认为这场戏很重要。汽车里反复切换的镜头,实在像极了都市青春电视剧,最后,两人冲突达到极点,必然是一个急刹车。
套路啊。
所以,当母女开始争吵,我就知道这部戏要么是急刹车结尾要么是车祸结尾,鉴于女主角始终出现在画外音,我估计是急刹车结尾。
果然是急刹车结尾。
故事的背景格局很大,国企改制,时代变迁、两辈代沟、观念冲突……
落点却很小,六人晚餐,六人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命运轨迹。
以小见大。
常见的文学表达手法。
但是,导演明显没玩好。小而不精,大而不当。
只能算是按部就班地拍完了这部电影。
平心而论,这就是一部平庸的电影罢了。
【题外篇】
我尽量不在一部电影里提其他的电影,省的没看过的人烦心。所以在题外篇说。
对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本片镜头语言完败。同样是一个小小的舞台。海边的曼彻斯特未必比影片中的厂区更大,但是本片看起来却更加局促和单调,场景和色调都缺少变化,尤其是偏头蒙太奇式的一小段剪辑,简直是败笔。
对比《钢的琴》。《钢的琴》更像一部文艺片,投资不多,请不起大牌,好歹主演是影帝级别。《六》的主演是师弟级别,演技太弱。两者的镜头语言区别更加明显。
对比名为浪漫史其实全是饭局戏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有点欺负人了,两者除了饭局戏是影片重点之外,其他几乎没有可比性。
这个题材很好,演员挑得没话说(除了俞灏明),剧情打磨得不够走心,应该请一个有功力的导演比如王小帅顾长卫贾樟柯管虎等人其中一个,窦骁吹玻璃的样子真的很有型,张均宓也很美,但是两位的表演有点浮于表演,尤其结尾处剧情安排的不恰当让张均宓跟邬君梅妈妈在车里尴尬的流泪一点没有触动到我。场景本来很电影化,镜头,剧情对白,剪辑无奈露出导演的三流水平
六人晚餐,其实是旧秩序和小城镇在世纪末、在面临剧烈震荡前,最后的一抹温情空间。
电影在一个宏大背景下,走马灯一般播报了世纪之交的厂区和生活在厂区里的两个家庭。
全片最戳人的片段不是男女主人公充满遗憾的情感纠葛,而是父亲丁伯刚为儿子做出的那一身机器人铠甲,荒诞、又温情脉脉。一个已不太识人、分不清历史与现实的产业工人,把自己的尊严和父爱,全部浇铸进铠甲。
吴刚的演技仍然是炸裂的,他让你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下岗八级钳工丁伯刚,他所有的辉煌与梦想,都固执地封存在他对旧时代的记忆里。
对比之下,晓蓝和丁成功则是虚幻的,是符号化的。对每一个走过那段岁月的厂区姑娘来说,并不会真有一个丁成功,多少年后在透明纯净的玻璃世界里等你回头。在千千万万个中国改制的小城镇、老厂区的中心,也不会有那样一间玻璃屋存在。
丁成功不可谓不好,但是他叫成功却被认为无法成功,没有未来。这个所谓成功,今天仍然是中国社会的普世哲学。因此电影的结尾,是缺乏说服力的,是对现实的反击,也是失真的,寄托了创作者的美好愿望。
其实在不知道它是小说翻拍的情况下,单纯地去看完整部影片,还是会很感动的。就在他说“我的玻璃屋一直都在”。之后在茫然时突然想到了这部电影,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就像是那个初恋,我们为了不那么狼狈地和现实对抗,我们选择了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地朝九晚五,因为那么多东西牵绊着我们让我们活成他们眼中成功的模样。而当我们不再有激情时我们才想起当初那个信誓旦旦的梦想,而此时,他仍然再原地等我们去拾起,还是早已难觅踪影,无法挽回?
不是所有时候都会有个丁成功在等你的,梦想亦如此。
额,看了书评,再一次体会到电影和书是很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电影得经过多次再创作,而且很难把书的深刻表露出来。
原著小说是好的,改编太失败。导演负全责!
俞灏明见面会。片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婊子的情感纠葛,编剧把故事编得很差!什么感觉呢?就好比一个提前放学的小学生在操场和同学玩累了有些饿了跑到半路突然想起可以去亲戚家吃口饭,亲戚把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饭炒了炒没炒透且咸淡不均…所以对于一个饿了的孩子,这口饭吃得不香!另有漏洞太多不做赘述。
奇形怪状
只能说看了几眼。
窦骁怎么能笑这么好看!
窦骁简直帅成一道闪电。
影片毕竟是爱情片为主体 主线剧情关注男女主的地位悬殊的爱情 整个过程不能免俗 整部电影充满了许多人生的无奈 是时势使然 人无法改变环境只能被时代所改变 只是结局还比较理想主义 基本上每一个年轻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或许这正是那个时代的机遇与魅力 你都已经无法再失去什么 何不大胆的去追求
不太喜欢的电影没看进去,就是觉得俗。
窦骁这是要帅炸天啊
小说本来描写的是一种深切的残缺之痛,国企改革大环境下工人们心里的残缺,两个残缺家庭中人物心理不同程度的残缺…挺好的故事但是被导演拍的不伦不类的,人物性格不鲜明、年代感还原的乱七八糟、剪辑莫名其妙、配乐也各种违和、那个特效真不是大学生作业?像把小说拍成了杂文?哦不,流水账!
就像平叙一般无张力无重点。浪费了一个好剧本和众多好演员。
我是看在李达康书记在里面才看的,还有深夜食堂女老板娘张钧甯,还有楚乔传的燕洵世子,多么强大的卡司。一部传统的故事片,反映八十年代社会企业转型期的故事,也讲述着两个单亲家庭的悲欢离合。很纯净,很真挚的电影,不是太商业,我喜欢这种片。
达康书记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不变的是他睁不开的迷离的眼神
实际上没拍好,情节凌乱,整体散碎,有点刻意贴青春片感觉,反而拖了后腿。但个人对这个故事还是比较有感触的,工厂大院的年代感,下岗改组,窦骁的角色,跟我表哥很像,个人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片角色还是塑造的不错的,整体有点可惜,本来可以更好
又一部五星电影,情感就像玻璃,我们就是吹玻璃的人。中国就工业年代的衰竭之后新一代对未来的抉择。算是二刷了,窦骁,张钧甯,邬君梅,吴刚的演技简直一流,刻画情感很到位,导演李远爱情观点很明确,主线清晰,背景云南重工。“自甘堕落”和“所谓积极”的选择,跟主角间价值观和幸福尝试挂钩。
看哭了,怀旧而感人
张钧甯这么美,窦骁这么帅,吴刚这么可爱,厂区这么有情怀,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感人励志
好导演太少,集体失语。
比较失望。这样的题材是我喜欢的,我以为会是另一部《孔雀》,会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群年轻人阴翳、残缺的青春与成长,但只是一部三流纯爱片,就像片中最后一次六人晚餐时,桌上中间那盘翘着屁股的“火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