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病态了、太残酷了,尤其是对从没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毙人、打死人只是一个数字,是村与村、县与县之间衡量“工作”的攀比物。一个村枪毙200多人,打死(含打后死)200多人,自杀60余人。是否有罪、是否该杀都由乌合之众拍脑袋决定。再一次感到没有思辨力的“老实人”一旦心中的恶被点燃会造成多么恐怖的土匪场面。借用前阵子读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里的一些话:
他们狂热的相信自己的信仰、主义绝对正确,而其他人的信仰、主义则绝对错误。……他们不会因危险而却步、不会因为障碍重重而气馁,不会因为有反面证据而困惑,因为根本否定有危险、障碍和反面证据的存在。
一个兴起中的群众运动会传扬短程的希望,其目的是诱发追随者行动的激情。而最能煽动人们行动激情的,就是宣传一个近在咫尺的希望。然后,当一个运动已经得势,它就会转而强调一些远程的希望——一些梦想与愿景。
狂热者对自由的恐惧尤甚于迫害。一个群众运动兴起时,其追随者尽管活在一种得严格遵守信条和命令的紧迫气氛中,仍然会有一种强烈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来自他们逃离了他们厌憎、害怕的那个“自我”。这种逃离让他们感觉的到了释放与救赎。另外,造就一场惊天动地的变迁也带给他们自由之感,尽管这变迁是他们在严格纪律下执行的。
对平等的激情是一种对匿名的激情:想要成为构成一件外衣的众多丝线之一,一根无别于其他丝线的丝线。这样,就没有人把他指出来,与别人比较,让其低劣无所遁形。
(在群众运动后)他们感到孤单,在“人人皆自由”的平民生活中茫然若失。独立自主生活所包含的责任感和不确定性压得他们透不过气。他们渴望确定性,渴望同志情谊,渴望可以不用负个人责任。总之,他们憧憬的是迥异于竞争性自由社会的东西——而兴起中的群众运动,正好可以提供他们向往的弟兄之爱和再生气氛。
若是作为仪式、典礼、戏剧表演或游戏的一部分,捐躯或杀人都显得不难。所以,为了让人面对死亡而不皱眉头,就有必要加入一些戏剧元素。……
一个有能力根据自己经验和观察做判断的人,通常不会有殉道的念头。因为自我牺牲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他不可能是经过探索和深思的结果。所以,所有群众运动莫不竭力在信徒与真实世界之间拉上一道帷幕。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上帝,一样可以兴起与传播,但他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通常,一个群众运动的强度跟这个魔鬼的具体性和鲜明度成正比。希特勒被问到有没有考虑过把犹太人全部消灭时,他回答说:“没有……那样我们势必得另外创造一个犹太人。要紧的是有一个具体的敌人,而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敌人。……那些精明地知道该怎样发动或推进一个群众运动的人,除了知道该提出何种主义纲领以外,还懂得怎样挑选一个敌人。”
这一类不可理喻的仇恨是从何而来,他们又为什么发挥凝聚的作用?她们是我们拼命要掩盖自己的贫乏,无价值、罪恶感和其他缺点的一种表现。自卑就此转化为对外人的仇恨。而为了掩饰这种转化,我们会做出最坚决和最持久的努力。……真正需要的是那种不可理喻的恨。
最讽刺的是,在经历了土改拿到土地,人民公社上交土地,农业合作社再拿到土地,村里的产粮大户仍然是当年那些地主的后代,阶级斗争斗来斗去,有钱的还是有钱,当以为把所有人都拽回了一条平等的起跑线后,在长跑中发现某些写在基因里的东西真的没法改变,而妄想平等只是蠢人偷懒的遮羞布而已。
还有一点点小乐趣是看村领导为暴风骤雨纪念馆进行策展工作,布展、设计,找作品(到农户家问有没有老古董),为开幕时间焦虑。
这部名为《暴风骤雨》的纪录片,与作家周立波的一部小说同名,描述的是同一段历史——XXXX领导下的首次土地改革运动。这段历史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时全国范围内还在进行着XXXX对峙的解放战争。 这部关于XX领导下的东北土改第一村的访谈纪实资料,严格来说,史料价值大于艺术观赏性。影片深入元宝村,从不同个体角度,口述还原当时土改运动原貌,整体上细节丰富,颇为翔实动人。纪录片中,部分对比穿插的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暴风骤雨》片段,也更进一步立体、多面、生动地还原了不同话语环境下,对同一段历史的表述差异。 纪录片在史料价值以外,引出的人性思考:1.“将土地均分给农民,消灭贫富阶层差距,用农民取得战争胜利,然后改变立法政策,再将土地收回XX,又出现贫富阶层分化”,谁之过?2.土改运动中,过火甚至无序混乱的血X批斗、暴X行径,谁之过?” 我想,这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或许,说到底,是由来已久的权力、权贵阶层对文化(信息、资讯、资源)的封锁,导致民智未开,民众易被愚弄、易犯骄妄、易趋盲信、易于利用!反观欧洲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尤其是宗教运动在民间的崛起和风行,对文化的普及、民智的开化、人性的自觉,影响可谓深刻、深远,直至今天。 纪录片中出现的受访者,有当时元宝村土改工作队普通队员,也有当时工作队的领X干X,还有其它省区土改运动的领X者、见证者,以及贫下中农阶层的参与者,甚至是自称省吃俭用的地主。印象最深刻的是丁老太。她本人受访时侃侃而谈的自豪与从容,与另一位受访者刘福德提及她时委婉所说之评论,形成引人沉默和深思的印证。 “给我一亩三分地儿,叫我干啥我干啥。”“他是我领导,跟着领导有肉吃,他叫我干啥我干啥。”“不管你是不是,只要上面说是、群众说是,她反正上去就打”。这是我私自加的台词,可能有误解或曲解,也可能跟这部纪录片,没有任何关联,没有任何意义。或许,我们身处的现实中早已不存在这样的人,也或许在我们身边还存在很多这样的人,那又如何? 纪录片尾,一名女教师在“暴风骤雨博物馆”对一帮小学生正以X方口吻在讲解那段土改历史,而刘福德老爷子面对桌上放的可能永远无法发表的“往事抒怀”,欲言又止。这一幕的对比,难免让人感慨万千。 回顾历史,在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骤雨中,有些人是雨,有些人是泥。可是,他们忘记了头顶共有的那片天空,脚下共栖的那片土地。 纪录片综评8.5/10. (感谢字母X的无私帮助,使得上述文字能够通过审核、发布出来)
1、贫富差距不大,难以发动
2、诉苦-积极分子/二流子
3、群众一旦发动就难以控制
4、村与村之间的攀比,元宝元兴,后来合并,700→73人被枪毙
5、最坏的:淘气,给老师打小报告
6、丁老太太,平庸之恶,“周立波是著名作家,我在他手下做事”。
7、砍挖运动,扫堂子、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了,抢东西
8、动员效果:参军踊跃:阶级复仇的话语下,实际上是 保卫个人土地的诉求
1950s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战争的诉求就是要土地,土改不能停
1948《暴风骤雨》小说出版
口述-笑与悲伤,激动,不同情绪的转换
把矛盾并置在一起
和纪念馆的建造穿插叙事,发展红色旅游
跟着瓢虫映像看的。很有意思,多方视角
同名电影的另一面。故事片和纪录片,在不同的时代下看其实都是接近真实的,只是角度不同。土改之下还有“砍挖”运动、“扫堂子”运动,那时几乎不存在法制,乱世当中人命总是被轻易践踏,亲历者们几十年再回忆追述时也都看得淡了。历史终究归于历史。片中穿插三部四五十年代纪录片影像片段:《伟大的土地改革》《民主东北》《中国人民的胜利》
从根本上了解土地革命,了解中共发家史。
为什么亲历的农民和干部之间的讲述总会有矛盾和出入?我想到了看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时看到过的一段话:“为什么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
太好看了,交流也非常有质量。蒋导的人生境界不是一般的高,非常有魅力。另外,好几次去看交流的时候都非常有幸地挨着导演坐,哈。
非常喜欢口述历史的纪录片,以前总是只去阅读文革以了解文革,总是不理解文革,把建国前后的群众运动串起来后就豁然开朗了,没有阶级就创造阶级,发动群众并利用群众,运动失控,人性的恶就被运动放大,几代人活在恐惧之中,这样的人就容易被“神”操控,,至今这些运动得不到官方的反思,这才是我们害怕的
虽然都是我知道的事,但还是说一声,卧槽,折磨牛逼
乌合之众等等经典理论最好的阐述,人性之恶比屠杀犹太人更有甚之,毕竟纳粹没有屠杀自己的国民,土改之后,中国彻底的物理上失去了乡绅(士大夫)阶层(地主被杀200万),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论述的社会被消灭,直至以后,国家直接面对个人,社会(民间)彻底失去力量
剥落宣传的外衣,还历史一个真相
划成分,讲立场,激发仇恨,煽风点火,趁人之危,利用人性之软弱、恐惧和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上承了太平军、义和团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斗争技术,而下启反右、文革。一种凌驾于生命和人道之上的残忍斗争技术和统治权术。
触目惊心
别看21世纪了,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土地引起的。进而延伸出税收财政,最终引爆各种问题。其中则自然而然地分化出各种阶级,按马克思那一套,最后就是一波打倒另一波,周而复始。有解吗,有解。
政治一定会革了谁的命,可不代表其中的真相和残酷应该被粉饰。一部很棒的口述历史片,视角全面有研究的感觉。但纪录片的任务更多是去呈现。映后蒋樾很真诚地与现场观众交流了2小时,他讲如何运用史料、如何在丰富的田野调查之后再访谈;更多的是现代社会时隐时现的暴力其实有史可寻。
《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哨遍·高祖还乡》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穿着些大作怪衣服。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也曾与我切草喂牛,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什么汉高祖!
导演的倾向性是无疑的,但是在拍摄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为后人留下材料。土改中流氓无产者表现出的极左危险在苏区就已经存在,但蒋樾用元宝村的案例做影像呈现也一样价值重大。据说背后还有孙立平百万字的调查材料。脸谱化的地主,脸谱化的无产者,作为政治手段而后变成政治正确的阶级仇恨。
几个亲身经历过的老人缓缓道出历史的另一面,与先前官方拍出的几部相关纪录片相对比,试图还原更多的真相。谁都知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在我看来,中国的土地革命就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社会达尔文主义运动。先不论功过,发起这种级别大运动的毛绝对是顶级社会学大师。
瓢虫映像#导演的话很少却很有深度,片子平静却传达出既是历史,也是现代人的焦虑感;所谓的改革和变化,都看出来大多数人的劣根性,而这种埋在人性、社会和文化背后的力量,是非常难以撼动的。不同于同场的徐童导演,更喜欢蒋樾导演这种克制和与采访者亲昵的距离感。ps东方时空当年真是人才济济啊
腥风血雨
苦大仇深 还是个褒义词的时候
瞎说什么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