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3e8090100980c.html 《恋恋三季》由四个片断组成:诗人与采莲女欣的故事,三轮车夫海与妓女莲的故事,少年胡迪寻找丢失的买卖箱的故事,美国大兵寻找失散的女儿的故事。这四个故事各自独立又各有联系,全都统一于导演对越南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应当说,诗人是导演的自我形象,沧桑忧患中依旧充满了内在的反思与真诚的忏悔,苦痛自责中依旧不失其明澈自信。诗人的重获新生重铸自我是一件让人百感交集的历史事件,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歌者在长久的喑哑后重新恢复其宏亮的歌喉,为民族在开放中的生活引吭高歌。这个死而复生的过程艰难之至。诗人得了麻疯病,他不能不与世隔绝,实际上,他被世界抛弃了,被民族的百年沧桑与方兴未艾的现实巨变,被复杂多变的生活彻底抛弃了。于是,诗人丧失了表达的能力。诗人失去的双手成为这种内在本质丧失的象征。这种内在本质的丧失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根源。麻疯病是什么?是越南知识分子面对越南百年惨痛的历史与自90年代以来开放革新的巨变现实而患的失语症。失语症似乎使诗人永远只能自怨自艾,自哀自怜,自高自大,沉溺于曾经的光荣,或者干脆虚构光荣的过去,直至可耻可悲的死去。那些年老的采莲女们总是悲泣着隐喻自己可悲的无能自主的命运的歌谣,其实就是诗人陷入失语症的象征。然而,年青的采莲女,来自乡下的采莲女,欣,出现了。欣美丽年青,健康清新,她歌唱着充满活力的梦想与飞扬高远的爱情,她的歌声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与生命的力度。她的出现激发了诗人重新创作的欲望与灵感。诗人又开始歌唱,越南民族的歌者又开始为本民族的生活引吭高歌。这歌声回响在车夫与海的艰难开拓的幸福生活里,回响在少年胡迪幼小纯洁而又历尽艰辛的心灵里,回响在老采莲女们焕然一新的容颜里,回响在越南民族的心空。他既是越南民族于千辛万苦中不屈不挠的开拓新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引领着越南民族乐观自信的未来。
欣是谁?她是导演真诚爱恋的越南民族的精魂,在百年屈辱的历史伤痛与贫富分化极其剧烈的现实悲哀中,越南人民的主体依旧纯朴善良依旧洁净坚韧依旧乐观自信依旧开朗宽容,欣就是他们的女儿,也是他们的母亲。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异己变化有多少罪恶不公有多少迷惑不解,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那些下层人民总是平淡普通而又坚韧顽强的活着,他们内蕴着一个民族的伟大生命力与创造力。这不是什么民粹主义,而是每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延续发展创造的根底。作为一个民族的歌者,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他要么永远喑哑,于自暴自弃中死去;要么虚张声势,最终为人民所抛弃。包东尼清醒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以真诚的感恩,表达了诗人内在本质复活的根源。在人民面前,越南民族的歌者,谦卑而自信。
欣是越南的女儿也是越南的母亲,她从过去走来,从底层走来,凝聚着越南民族的传统人性美人情美,她健康而年轻,她不仅是其民族歌者接续起过去与现实的纽带,不仅是其民族歌者重新创作的力量和灵感,也是其民族歌者感受民族生活的清亮眼睛。这双眼睛,悲悯而温情的掠过越南民族的生活肌体,记录下民族生活的现在与未来,成为民族歌者歌唱的生活源泉。这双眼睛,在莲花洁白的簇拥中走过越南的大街小巷,记录下了越南贫富分化的不公现实,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陪酒卖笑;一边是不劳而获,一边是艰难生存;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蓬门陋户;一边是重门深锁,一边是流浪街头;一边是虚假横行,一边是真美冷落……一个分裂断层的世界,前者总是后者的生存阴影。然而,这只是越南民族生活的社会政治学现实却不是越南民族生活的心灵现实,更不是越南民族的精神未来。海才是越南的心灵现实,而胡迪才是越南的精神未来。
海是一个三轮车夫,其生活的贫困艰辛不言而喻,但面对镜头时他永远健康开朗的微笑着。在没有生意时,他总是在看一本书,这使他对世人满怀善意,对生活怀抱坚定的理想。莲正是他的理想。这个理想看起来距离海是那么遥远,但他始终守候着她。莲是一个妓女,她曾经是一个心有不甘的现实主义者,她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那夜夜笙歌醉生梦死的酒楼饭店的阴影之下,意识到自己的无力,仍对灯红酒绿的生活满怀羡慕,发誓要通过自己的肉身获取进入那个世界的通行证,她因此将自己少女时代洁白纯净的梦想封尘在内心最隐秘最柔软的角落。可以说,莲正是含污蒙尘的越南民族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象征,而海则是那给这含污蒙尘的现实人生以坚韧自尊心灵的人。海以自己的执着温暖尊重包容唤起了莲内心的洁白梦想,当他以三轮车夫比赛赢得的五十元钱给莲买来象征其洁白心灵的传统连衣裙,当他温情虔诚的守候着莲睡去,当他为莲刮去肉身的污秽与灵魂的尘垢,当他给莲重构少女时代的梦境,他便进入了莲的内心,与莲的原初灵魂水乳交融,他们结合在一起,成为越南民族在艰难困厄中依旧浪漫自信的心灵现实。
胡迪是越南的未来,这个孩子是一场漫长战争的遗腹子,他暂时以买卖小玩艺为生。但是由于偶然,他遗失了自己的家当,他开始了有如那战争一样漫长艰辛的寻找。面对越南民族的未来,诗人(或者说导演)满怀忧思,所以,有胡迪出现的时候,天空总是阴霾的,总是下着好象永远也下不完的雨。如果说,诗人把自己对越南民族开创新生活的信心全给了海和莲,那么他就把所有对越南民族开创新生活的忧虑与关切全都给了胡迪。毕竟,未来才是一个民族的真正希望。然而,诗人在越南女儿欣的引领之下,在有着越南父亲一样宽厚乐观的海的感染之下,他不可能失去对越南未来的信念。因为越南的未来必然会受到其过去与现在的护佑。不是吗,在危急时,正是海给了胡迪以最实在的保护。所以,胡迪依旧有着这个年龄的纯正天真善良,他向往动画的美丽世界,他也敢于以自己弱小的双肩撑起比他更小的孤女的天空。所以,他最后终于寻找到了他的箱子,那是他的过去与现在,是他赖以成长的精神脐带。胡迪会走出雨季,会走进有欣的明朗洁白香远益清的夏季,会走进有海与莲的饱满丰盈宽厚博大的秋季。
但是,越南的未来走出雨季,还得要有包容吸纳友善世界的胸怀。幸运的是,在欣的明澈双眼的导引下,诗人也在思考着越南与世界的关系。美国大兵就是在这样的理性明智中走进欣与诗人的视线的。谁都知道,十多年的美越战争,美国大兵给越南民族带来了怎样的伤害,然而,诗人并没有狭隘的以仇恨的眼光妖魔美国大兵,而是理解了他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理解了他的颓废空虚,并给了他最大的精神抚慰。美国大兵与越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巨大的人性创伤。他爱上了越南女儿,并生下了他们自己的女儿。当他回到美国国内走不出战争的阴影,他的生活一片虚无,他又一次踏上了越南这片土地,他寻找他的女儿,也寻找重新生活的希望。在越南民族的女儿与母亲——欣的祝福下,他给自己的女儿献上了白莲花,那和他一样被生活污辱的人儿,他获得了女儿的谅解,他有了生活的理由。美国大兵与越南女子的女儿,是越南民族坚定不移而与明敏自信的融入国际世界的象征。
包东尼导演这样处理美国大兵对于中国导演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这难道不是根深蒂固的殖民心态吗?或者,这难道不是越南民族文化自以为是的意淫吗?然而,我要说,越南人民比我们理性智慧,他们清醒的意识到开放的越南不能自外于世界而存在,他们必须也只有在民族和解中才能弥合创痕,开拓未来。更为难得的是,越南民族诗人能够通透的理解人性,明白精神上的创痕对施予者与承受者是平等的。而只有闭目塞听盲目狭隘的自高自大和仇恨恣肆才是真正的民族意淫。越南民族以和解温厚的眼光对待世界,他们就赢得了世界。
恋恋三季里,越南民族诗人不视而不见人民的苦难,也不刻意回避民族的分化罪孽,不忘记历史的痛楚,也不轻视未来的危机……然而,他却从他所来自的人民从他所置身的传统从他站立着的坚实大地上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坚韧的生存力与创造力,他以感恩的歌喉以谦卑的音质唱出了一曲忧郁而开朗,沉重而乐观,艰难而自信,辛酸而浪漫,宏大而充实的民族歌谣。
因为海报的关系下了这部电影,同时翻译过来的名字也很好听。看之前做好了准备,可能是一部很闷的电影,因为从前看过的《青木瓜之恋》,看得我想睡觉。可是这部片子刚看了开头便欲罢不能,情节不紧张却紧凑,缓慢而不松散,把几个下层人的故事串在一起,又娓娓道来,让人听着觉得很是受用。
故事里的人内心丰富,然而表面却很安宁,尽管生活境遇不佳,种种无奈,却于隐忍中让人看到希望和美好。如此内敛,如此平和,让我觉得这些人们仿佛生活在精神中的天堂。
非常喜欢采莲女唱的那首儿歌,歌词简单,却寓意深远。用越南语吟唱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电影放完之后,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
因为这首歌,这个电影,很想去越南。
正不停地在频道间游离的时候,一个镜头吸引了我:路边一个巨大的红色可口可乐广告牌,前面三三两两辆衣衫不整的三轮车夫在等生意,路上是川流不息地各种车辆。锁定细看才知道播放的是美国电影《恋恋三季》,幸运地是电影开始不久。
《恋恋三季》由美国与越南合拍,于1998年发行,是越战后第一部全部在越南摄制完成和全部使用越南语对白的美国电影。它是越南裔美国导演裴东尼(Tony Bui)的处女作,编剧裴东尼与裴林(Timothy Linh Bui)。影片在1999年的日舞影展中大出风头,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赢得该影展三大奖项的电影:评审团大奖、最佳影片奖及最佳摄影奖,并入围柏林影展登上欧洲电影舞台。
类似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红》、《白》、《蓝》三步曲的关注人性、民族与社会,导演裴东尼通过描绘三组截然不同的人物在当今越南社会中,命运交错、悲喜交加又互相牵连的生存现状,刻画出五个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社会角色,以细腻敏锐的手法展现了现代越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们特别是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以一种温和的目光真实记录着纯洁朴实的越南人民的爱情、亲情与友情。
第一个故事:年老的诗人自从23岁得了麻风病就将自己封闭在远离尘嚣的荷塘中央的寺庙里。农村少女安是荷塘新来的采花女工。工作间隙,女工们年复一年唱着相同的歌谣,安带来的新歌谣打破了池塘里多年保持的平静。妈妈教给她的歌谣为失去手指病入膏肓的诗人重燃生命的热情。安敬仰诗人的诗,诗人从安的歌声中激发出灵感,又重新开始创作诗歌。安记录了诗人临终前最后的绝唱,也了却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愿望。
第二个故事:不名一文的三轮车夫海执著的爱着崇拜物质生活的妓女莲,每天深夜都去莲接客的酒店门口接她下班,他期望自己可以让莲改变。为了满足和莲共渡一晚的愿望,他不惜作弊赢得了三轮车比赛的奖金。而在宽敞豪华的宾馆客房里,他所要求的不过是看着心爱的人穿上他买的洁白的连衣裙安静的睡觉。海最终以自己的真诚唤醒莲内心深处沉睡的真实美丽的爱意。
第三个故事:美国退伍老兵JAMES重新踏上越南的土地只为寻找自己与越南女人所生的女儿,在酒吧里遇到脖子上挂着木箱子到处叫卖香烟、火机的孤儿伍迪。伍迪在酒吧中遗失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箱子,只得不断地在街头流浪,寻找JAMES,还有他的箱子。JAMES寻找的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忏悔。就在JAMES要离开越南开怀畅饮的时候,在同桌的一群越南风尘女子中发现了女儿的身影,不过她正在一个猥琐的男人怀里卖笑,顷刻间大兵老泪纵横。在大雨的夜里伍迪遇见一个穿着同样的雨衣拾荒的小女孩,女孩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一半,在雨中两个孩子依偎在一起睡着了。最终伍迪在雨夜的街头找到了自己的箱子,继续着他简单的生活。
故事在夏季发生,一到晚上,就是下不完的亚热带的大雨。然而,它的名字却叫做《THREE SEASONS》。看完之后我明白了那是为什么:片中的三对人物,分别代表了人生中的三个季节,幼年,成年,老年。人生中不同的季节有着各自美丽的风景,开着芬芳各异的花。导演是以人类生老病死的循环象征整个国家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垂暮的诗人的生活中,那种古典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净,既代表了越南过去沉淀在历史中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人生中老年的季节。虽然已经被病魔折磨得面目全非,却依然有着如莲花般高洁清幽的芬芳;即使逝去了,也还在莲花塘上飘荡经年。海和莲还有采莲的安,都代表了人生中的青年时期,美好、充满希望,即使有过伤痕,但也让人相信他们是可以痊愈的。总是穿着雨衣出现在大雨的夜里的伍迪与女孩正处在人生的幼年,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父母的关爱,当他们用充满恐惧的双眼感识眼前复杂的世界时,也因为年少纯真,留给尔虞我诈的社会中最后一点人类无私的天性。在生命中最初的季节里由于融入了太多的雨水,色彩昏暗,唯一的亮色就是这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子。JANES与胡迪之间的相遇,暗示着少年和老年、新生和过去、现代正在崛起的越南和以文明自居的美国的一次交锋。
“少女与诗人,妓女与车夫,美军与孤儿,三种被遗弃的情感关系,一个不想忘记过去的新生代”,这是影片的推介词。所谓“新生代”指的是百废待兴的越南,我想它同时也是对导演的褒奖。影片的导演裴东尼出生于1973年的越南,2岁时举家迁至美国,在美国长大;共同编剧的是他年长4岁的哥哥。东尼在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的镜头中呈现出的画面让人觉得像是一首诗,铺陈了一幅故土的诗情画意。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的节奏,要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导演对故事的组织与结构的驾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片中并没有突兀明显的叙事线索,导演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极为巧妙的利用莲花给看起来本无关联的三组人物有了擦肩而过的机会,奠定了影片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基石。在莲的屋子里,插上了海从安那里买来的莲花,JAMES在集市上也买了安的莲花送给他那同样是妓女的女儿;三个女人都展现出莲花般的美丽。
好的故事还需要优秀的拍摄手法去承载。影片中,一组组或优美,或古朴,或颇具对比性的镜头纷至沓来。东尼在表现越南新兴社会与外来物质文明冲击的矛盾时,用了许多巧妙的手法。有如最早吸引我的一幕,巨大明亮的COCO~COLA广告牌下黄尘飞扬的马路,与灰暗的休息中的三轮车车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广告牌与车队构成静止的背景映衬着马路上模糊的车影人影,构成静止与动态,清晰与模糊的对比,也昭示着人们内心的悬念——现今急剧变化的社会里除了过眼云烟的纷杂,是否存在亘古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又是什么?那场刮痧的镜头,使东方古老的医疗方法,尽可以显的如此暧昧和动人;卑微的人也尽可以拥有浪漫的爱情。莲病了,海为她刮痧。燥热的天气,昏暗的灯光,裸露的女人瘦骨嶙峋的身体,令你完全想不到《刮痧》里面任何的文化冲突,只是在用一种东亚的古老疗法,在白皙的背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希望天长地久的痕迹,也许爱情就在那一刻滋长。尤其突出的是片中出神入化的运用了动与静的对比效果。谧静的荷塘,碧波荡漾的池水,一支支洁白的莲花亭亭玉立,翠绿的荷叶上露珠滚动,“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采莲的小船不期而至,莲花随之摇曳。一般摄影镜头是随着人物角色的动作运动,在这里镜头是静止不动的,画面的主角是荷塘,人物运动着进入画面,打破了画面的沉静。如此反常的视觉对比使画面的效果非常夺目,不愧它获得的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故事的讲述是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因而使人更易感动。荷塘中少女的歌词虽然听不懂,但恬静朴素的曲调几近天籁。故事情节多数发生在西贡大街上,尽管尘土飞扬但是影片中没有出现半点嘈杂的声音,导演屏蔽了所有街道上的市井声代之以幽幽的音乐,呈现出的是已经冲刷过的纯净天地。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声和影,还有味——荷花的香味。。。。从影片一开始,导演就一直有意无意地把荷花置于观众的视线之中,而且还反复了几个由不同人物闻花香的画面,每一次闻花香,观众就得到一次暗示:那是白莲花。于是从片头荷塘中那田田的荷叶,到片尾水上市场中的朵朵白莲,观众脑海中莲花的意象被一次次的强化,莲花的一系列信息被随之默认,所以这是一部有香味的电影。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会有一种出淤泥后经过洗涤的感觉,仿佛世界也成了一朵白莲。
《恋恋三季》和所有与越南有关的美国电影不同,它避免了战争的指责和西方的视点。以人生季节的更替为背景向我们呈现出一幅普通的越南人生活的图景。导演东尼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怀疑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民族主义感与爱心的导演。纵观全片,平等、自由与爱等人性的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正是他所要表现的。片中流露出对现实世界无奈的同时,坚强的民族精神也是存在而且不可遏止。伍迪寻回的木箱,昭示着百废待兴的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越南民族,坚强朴实的越南人民必将重建家园,找回属于自己的一切,这是导演对人类自由这一主题的美好诠释。“爱”的主题,也是全片中随处可见的。海对莲的爱,少女对病人的爱,老兵对女儿的爱,孤儿们之间互相的关爱,三轮车夫之间的友爱,。。。都在影片中任何一个角落里流畅至极。三个故事的交叉进行,既独立,又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曲关于美、爱和希望的三重奏。
越南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一个切近又遥远的贫苦邻邦。当今世界的越南,经历过越战的重创,内战的伤痛,正逐渐走上平等与自由的经济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中,近几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越南已经成为亚洲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体系中,占据了不可低估的地位。而正是这样社会转型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与人,商业与道德准则,传统价值观与新价值观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也就日益加剧了。
宁静的荷塘,幽香的荷花,隐居的诗人吟唱着传统的诗歌,象征着一个不受西方文化和物质文明侵扰的越南;炎热和灰尘弥漫的西贡,西方的影响又无处不在。这个转变中的国家在和平之中也有着扰攘动荡的一面。现代化带来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惠及每一个人,片中的少女、诗人、妓女、车夫有代表性地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发现自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每天都在为了生活而挣扎。其中的一些细节,如和安抢生意的塑料花,伍迪与小女孩席地座在商场的电视墙下观看的迪斯尼动画片,夺目的可口可乐的广告牌,无不反映着西方的点点滴滴的经济文化渗透。但悲观不是本片的主调,镜头焦点对准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人都渴望有更美好的生活,都直面自己的境遇,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尽管拥有的并不多,但仍是乐观努力地活着。每一个人身上都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也是导演对于越南这个重获新生的国家的赞美和希望。
在电影的最后,每个人都拥有略带惆怅但绝对优美的结局。诗人临终前记起年少时谒鲜谐√嗣浅母瑁澳鞘焙蛭沂嵌嗝吹拇空婧兔篮谩薄0沧裱攀讼蛩闼叩拿蜗耄旁芈苫ǖ拇吹剿昵C屋拥墓氏缢鲜谐。谂嗣堑暮蜕锝苫ㄈ鱿蚝用妫咨牧ㄏ蠛恿饕谎谒媪魈省D切┢鞯牧ǎ巧囊淮伟诙伞⒁淮卧队危苍な咀爬瓷只氐闹赜觥K残硪咽赝谌松谋税读恕:0严淳∏牧揭淮焐幕ǖ男÷飞纤透槐臼椋碜叛贝ど赖牧谒娣绶晌璧幕ò曛恤骠嫘勐鞯暮焐纸卮拷嗟难贝咨男7吵脑谙屎斓幕ㄏ略な咀判律畹目肌AMES也终于可以将莲花送给自己的女儿。伍迪也在美国无赖身上取回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箱子。最激动人心的是片尾伍迪和街头流浪的孩子们在雨夜里与全世界其他孩子一样踢足球的一幕。滂沱大雨中的街头球赛,没有裁判也没有观众。他们只是在雨中展现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激情。孩子们代表了越南这个国家的将来。尽管他依然贫穷、无知,但是他们坚毅执着的意志,给了人们希望,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希望。
《恋恋三季》与陈英雄拍摄的《三轮车夫》都是关于越南社会现状的电影,都以三轮车夫作为社会底层的典型代表,都有车夫和妓女的故事,都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与贫穷,关注同样的主题,反映相近的时代,却用的是截然不同的方式。《三轮车夫》中,那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车夫,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被困于社会最底层令人窒息的罪恶深渊中,展现出的是在极度愚昧、贫穷的落后中才有的绝望,它比失望残忍一百倍。然而,在《恋恋三季》中,转型期的越南,当然也有贫富悬殊,也有许多贫困的人民,但至少不是那么丑陋和愚昧。他们有希望,相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例如三轮车比赛)而争取到幸福。他们处于社会底层但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爱与情。从对比这两部电影的手法可见,同一样东西,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把它们截然不同的效果展示给观众,要表现丑,可以丑得让人反胃、恶心,以揭开那些陈年的伤疤、阴暗的角落;而要表现美,也同样可以在那些曾经极不起眼的角色身上发掘到平常想不到的美丽。
河塘轻舟,满目红叶,少女白裙,清风抚过。。。这是《恋恋三季》留给我们的世界。
有个朋友说,有些电影,你不必去看就知道自己会喜欢。那是个晚上,我们在喝了一些啤酒以后,又去一个酒吧喝那种大瓶的干白。本来我们是去听一个女孩唱林忆莲的歌,我们去的时候,女孩已经走了。
她说,那些没看就喜欢的电影,大多是在别的文章里看了简介或者知道了名字。我说,还有一个原因,在我,有时候,是看到海报,或者碟的封面,比如《爱情的尽头》,比如《忘情季节》。
《忘情季节》的另一个译名是《恋恋三季》,DVD封面是一条路,尽头是一所白房子,路两边有许多树——有人说那是枫树,但我坚决认为是木棉,树上开满了大朵大朵的红花,灿若云霞,路中间,一个白衣女人,仰望飘落的花瓣,伸开双臂。那是越南,另一个国度,另一样生活,但是,有若有若无的熟悉的气息。
杜先生独居在湖中心一座阴森的大屋,杜先生是诗人,断指,身罹麻风,杜先生种的白莲花闻名遐迩,少女欣每天挑着竹篮走在城市的街巷,“新鲜的白莲花,新鲜的白莲花……”欣坐那种小小的划子在湖里采莲,莲花层层叠叠铺向天边,莲叶上有一汪水在滚动,湖面漾动着堇色的氤氲,如晚照,如月晕,暗香浮动,少女鲜嫩的歌声冲散了采莲女人们老歌的韵律,掠过湖心阴郁的大屋,断了手指的杜先生又开始写诗了,欣是他的手指。
只是,越来越少人喜欢新鲜的白莲花了,越来越多人手里拿着不枯萎的塑料莲花。
妓女莲工作在宾馆,每天走出来,她深情款款地和客人吻别。莲说, “你看见过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吗?里面的人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他们的品位,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光辉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增加而不断扩张。总有一天,我会象他们那样生活”。
带棒球帽的三轮车夫,要么在看一本破旧的书,要么在宾馆外面等莲,不管莲换了哪一个宾馆。夜笼罩下来,他载着心爱的女人走过夜幕下的拱桥,在忽明忽暗的街道上,他听着莲的说话,有烟吗,喝酒吗,你活着干什么,就是在宾馆门口等漂亮的女人吗?他有梦想,他攒钱,参加三轮车比赛,赢得了冠军奖金,他攒够了50万盾,可以和莲过一夜,他只是看着莲穿上他买的新衣,在宾馆的大床上睡去……他依然要找她,尽管莲说,我不需要你,她和一个客人上了出租车,被推了出来,摔在路边。
还有别的故事,流浪儿胡迪丢了他的卖货箱子,一个美国老兵来寻找他的女儿。我不明白电影为什么叫《恋恋三季》,那是炎热的夏天,空气粘稠地流动在肮脏的小巷,破旧的老屋,金碧辉煌的宾馆,那个越南的夏天就象我们的夏天,有欲望,界限,金池塘和黑沟渠,有莲花,短命的诗歌,和,梦。
导演裴东尼是越南人,2岁时来到美国,他父亲经营一家影带租赁店,他把自己的童年时光都给了那些声光影象了,同样经历的还有那个偶尔会让人恨的牙根痒痒的昆汀塔伦蒂诺。那也是我的一个梦想之一,开一家影碟租赁店,在生活黑暗的河流中,那些电影滋养我们,带来希望和温暖,象水面的波光,波上的白莲。
很快,秋天到了,电影里的秋天是在音乐中开始的,一首很东方的歌,我听到了胡琴的前奏。
三轮车夫载他心爱的女人来到那条路,轻轻揭开蒙着眼睛的红布条,一袭白衣的妓女莲洗尽铅华,漫天木棉飘摇如红雨,她是所有男人梦中的女人,是那朵在风中盛开的白莲花,纯洁而新鲜。
莲花盛开,诗人归去。
越南的高温就像越南人在贫困中的状态,导演试图带来一种清凉的静谧,比如白色的莲花,花池中的欸乃悠悠,白衣飘飘代替浓妆艳抹,三轮车夫和采莲女两条线都是都是在强调在第三世界的苦痛生活中去善意的寻求生命的安稳,最后放弃眼高手低,放弃悲观地去安贫乐道,顺便添上一抹诗意。推荐-
剧情简介谁写的,“三段恋曲”,严重误导。我喜欢三轮车夫淡淡的笑和穿雨衣的小朋友,确是好电影。
三段故事,妓女,三轮车夫;诗人,采荷女;老兵,儿童……对越南现实生活的诗意美化~不过还是留下了美丽印象,那句诗意的话“生生不息,恋恋三季。”
三段式爱情。老哈维凯特尔也是制片,并客串一角。被西化的东方。还是最喜欢车夫一段,明知虚假,但仍希望有这样的故事。最美的当然是如海报一样绚丽的结尾
0318 在你去过一个国家之后再看那里的电影,当时当地以及电影里的人物顿时立体起来了。
第三世界国家总是比较容易从“穷”入手去说事儿,天朝的张国师尤其擅长。。。但《三季》里看到更多的是善良、温暖和小幸福,最打动我的是那两个流浪儿的故事,还有三轮车比赛那一段的灿烂。
新年第一片,来个这么东方情韵的片子。镜头漂亮配乐漂亮,三段故事各有侧重又余韵悠长,知音、爱情、父女、童真,越南始终是这么一个弥漫着湿漉漉粘稠情感的地方。虽然多少还是感觉有一些西方视角,但是荷塘的段落还是尤其有味道。
包东尼仅有的一部长片,圣丹斯评审团大奖,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籍DVD文化刚刚普及之时成了国人眼中(新)越南电影的名片,包东尼也因此成为罕有的“一部片著名导演”。包东尼镜头里的西贡,仍然是一个东方主义的,或者说作为西方一部分的越南。摄影很赞,剧作上是训练有素的多线交织。
用英语字幕看完的 55 我觉得那个拉车工很帅呀 那个劲儿
很多时候和料想的一样艰难,然后在潜意识里美化它,也替它担忧,希望会好转。但还是嫌结尾太像梦。
仰着脸看地图,把尼泊尔印度越南柬埔寨的地理位置在心里又记了一遍,全世界的大城市都越长越像的年代里,只有它们还试图固守那份纯净…莲池里的建筑像ayodiya的大堂,低头嗅莲扑鼻而来的清香。倾盆而降的雨像是种馈赠,彻头彻尾淋个通透亦无妨。容貌敦厚的三轮车夫,皮肤白皙卸装后甚至惨白的柳
因为海报
日子再难,也有好运,也有温情。爱世界吧,善待世界吧。想去越南,莲花盛开。
越南这个国度总让人滋生那么多想象,电影中的许多人物场景也因此变成了无数的隐喻。
与其说是几段爱情恋曲,不如单纯看成是越南社会底层人民群像,除去哈维·凯特尔那条线,三轮车夫、卖花女、街头小贩、妓女等角色,均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几段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最忘不了的是三轮车夫与卖花女的那段对话,当塑料花代替真荷花,出租车代替三轮车,这个世界真的就会变的更美好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船歌悠悠水旖旎,断指颓容隐庙宇,赋诗一首成追忆。浓妆艳抹有时尽,车轮滚滚无绝期,春宵一梦两相悦,凤凰花飞落如雨。滂沱街头难自弃,失而复得穷开心,风流往昔何所觅,白荷一束寄相思。
我觉得这张海报美得不行。。。。。。。有的歌第一句就会觉得好听,有的电影第一个镜头就觉得是美丽的故事。。。。小时候你有没有因为犯错爸爸说你别回来了然后就一直不敢回家?慢慢长大了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一无是处但对你来说像是天使的人?时间刷啦啦啦过,垂暮的时候,让我念念不忘的又是什么。。。。
很美的电影..........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感受,美到寂寞或者无望。远远的望去,我知道这是难得的瞬间。
#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最喜欢三轮车夫的那个故事,这种电影,总觉得自己也可以拍。话说,这期南周配上这部电影,真有想去越南的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