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尤大妈虽然在电影里是个反面角色,但是这正是社会的一种舆论监督力量,况且女主犯的错可不仅仅是“男女关系轻浮,作风不检点”,连私生子都有了(至少在不了解内情的刘大妈们眼里是这样的),一个未婚女人带着私生子,即使是在今天21世纪的欧美国家,恐怕也不是所有人在道德上都能无视和接受的吧?!
古今中外私生子的父母亲确实是违背了社会公则,如果一点舆论压力都没有,大家对私生子现象完全见怪不怪,那社会就没有秩序和道德而言,社会就会陷入乱象,就像今天。今天是没有尤大妈,也没有什么街道党委管你,可是我们真的幸福了吗?!找对象“要找处女,只能到幼儿园去找”----这样的乱象,对爱情和婚姻的质量,是不是大打折扣?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自我意识和个性价值得以解放和释放,作为九零后的我也早已适应了更为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这似乎看起来也无可厚非。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相信含蓄美的内在力量。对于爱的表达,直抒胸臆自然无从非议,亲密的表露也往往是意由心生的结果。但是,东方人的审美逻辑,会更倾向于在意会中寻求含蓄之美感。
诚如影片《大桥下面》中的故事线索: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一样,虽说爱的表达是欲说还休的,但确实真挚而纯净的。许是受自身感情历程所带来的感情观影响,我更欣赏一种顺其自然的情爱表达:无需承诺的海誓山盟,只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懂得就好。而片中的男女主就是如此。
当下,我们似乎更习惯把很多本可以单纯的事情庸俗化,似乎过把瘾后,死了都值。譬如在爱情中,最本质的就是有缘人之间的相知相守而已(尽管婚姻家庭的缔结会有许多物质基础考量,但这无碍爱情的本质),至于性的满足,只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已,其本身无关道德与情操。但往往我们会用庸俗化了的刻板信息去做衡量,这既无必要,更不应该。
或许,影片的生活背景与我有距离,毕竟时代不同了。但是,深藏于内心的对真善美的期盼,是人家的永恒,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毫无疑问,这部1984年上映的电影是一部极为难得的中国影史佳作。
它有着伤痕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却没有伤痕文学的晦暗,生机在整部电影里一直存在,突破重重阻扰,在最后得以破土而生。
故事的明线是女主的社会和感情困境,暗线则是一直在台词和故事中若隐若现,贯穿各个配角和女主重大事件和艰难生活时期的wg史。
但是,影片的笔墨重点不是在于女主在特殊时期的苦难经历,而是她作为特殊时代和境遇的受害者,在那个时代结束以后,怎样一步步从历史遗留给现实的包袱与重负中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爱与自由。
这部影片对女主的刻画之生动,可谓中国影史罕见,是剧本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饰演女主的龚雪,不得不说把这个角色完完全全地演活了,生动、深刻而不造作,把一个内心背负巨大痛苦秘密的年轻女子,一步步直面现实,也就是直面真实自我的心路历程演活了。
这种心灵上的自卑困境,其实基本每一个人都会在成长或生活的路上遇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很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
女主有两次心态上的巨大转变,一次是不再隐瞒自己非婚生子,这一次她经历了来自当时的保守社会环境的巨大心灵冲击,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她都是一脸的平静和无畏,但是你也能感觉得到她内心的恐惧和波澜,这种坚韧,感人至深。
第二次是她试图克服自己对于感情上的自卑,勇敢地向心上人吐露自己内心的秘密,表达爱意。
女主这两次打开自己的非凡勇气与忍耐,我是被深深震撼到了,热泪盈眶,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久违的人性的尊严、勇气与高洁,出现在了我们八十年代的电影中,这种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力,并不弱于外国的优秀电影,看来我们的电影在最近三十多年丢掉了不少优秀的东西。
女主在等待男主回应那一段,即便大概率能猜到结果,我还是深深为她捏了一把汗,心揪了起来,似乎巴不得她赶快不用再忍受这样的煎熬。
这就是一个足够“有血有肉”的人物,所会引起观影者的共鸣。
饰演男主的张铁林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一个敢爱敢恨,头脑清醒,敢于冲破旧有观念束缚的勇气之人,跃然纸上,这个角色很容易得人喜爱(这里想起张铁林饰演的琼瑶剧皇阿玛,这也深刻说明了“只有时代中的张铁林,而没有张铁林的时代”)。
在影片的最后,男主的话:“我相信,只有国家好了,我们才能好得起来。”这并非是什么大道理,而是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是导演借男主之口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吐露。
这句话也就深深对应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火山。”
到这里,无论是女主个人,还是国家历史,这两条线都得到了一个光明而不造作的开始(结局)。
愿我们都能不忘历史,同时也能直面历史,勇于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像影片中的女主所选择的那样,相信这也是导演白沉对国家的一种殷切希望。
我想找一点特色的东西去了解以前的时代,结果我发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我没有感到太多的不同和不适,相比80年,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了,甚至工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相对来讲更包容了一些,但是还是有限,今天的男生能做到高志华那样的也不多,就像网上的段子一样,今天坐在办公室小隔断的白领,大体上和当年工厂的女工真的也没那么大的区别,都是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小事情,绞尽脑汁的养活自己并宽裕一些。今天单亲妈妈的问题其实也都还有,除了少数自己能力和财力超群的女生,大部分像电影里每天勤勤恳恳养活自己和娃的女生压力也还是蛮大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太敢认,后来发现真的是张铁林,就一直在感慨那时候真的好帅,还很嫩,嫩到可以掐出水来,之前看他的电影最早也是还珠格格和铁齿铜牙了,那时候没有这个嫩。哈哈哈!
女主的演技在线,在线到你会不自觉的进入故事的状态,(感慨一下张铁林而出戏)表达的也很细腻,把自己受伤后的封闭压抑逃避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接回孩子后,周围的刻薄,尖酸,现实,人们前后的反差都刻画得很到位。其实我觉得女主这样的人,即使男主不出现自己也会过的很好,因为她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有主见,肯吃苦。也是一时心软并且太年轻才让自己有了这样一个痛苦的经历。她也会有自己的圈子和值得交的朋友,至于那些经历生活苦难后满目獠牙的油腻中年妇女,并不是一路人并不用搭理,虽然肯定会难过一段时间。不过保护小孩子不受到他们的污染和伤害也很重要。现在很多妹子还都挺拎得清的,拎不清的不要过早做重大决定,哈哈。
肖云,印象很深刻,一直很乐观很积极的状态,即使自己身有残疾,即使自己母亲被迫害致死,即使自己父亲发疯,即使自己的哥哥一时迷糊犯了大错,她只是在尽自己的力量在弥补和做的更好,并没有一丝丝的抱怨和压抑。也是很难得的状态,难得在于一直能立足于当下去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她和女主很难讲是谁救赎了谁,但是彼此都得到了解脱和助力,像是本身就需要携手前行的伙伴,夫妻也好,朋友也好,最好的关系也莫过于此了吧。
张铁林那时候真是帅,嫩帅嫩帅的。
很喜欢那个年代的这种类型的电影,龚雪好漂亮那时候,张铁林那时候好傻的,还有那个小孩,演过很多片子的,很怀念
后面比较崩,开头很好,本可以成为改开特色版石库门众生绘。但是利用典型人物强行激励主角成长和把矛盾完全归一直接矮化了主题,后半部急转直下。
80年代为数不多的上海电影,那时的上海才是真正的上海,很多镜头的实景已经消失了
为了看嫩出水的张铁林看的,没想到女主龚雪这么美,而且美好。故事讲得温婉却抓人,当时的社会百态用一种熟悉的光影色调呈现出来。爱情在世俗面前也挺无力的,历史的重担经历了时间的筛子一颗颗的压给了个人。幸好坚强和美得还是让人坚持的最后动力。叫方超的小演员长大也演了电视剧。#补遗#
其实那个时代,我们也能拍出山田洋次清水出芙蓉一般的作品,也有高仓健,倍赏千惠子一样天然去雕饰的演员。只是现在………………
温婉善良、文静贤淑、秀外慧中,符合我心目中对东方女性美所有的注解!大桥下面那个忧郁素淡的女子,朴素的沉默着,秋波眉黛皆是愁,她的美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细节极丰富。龚雪的美是烟尘弄堂里遗世独立的美,不因年代而隔阂,扫过的每一帧特写都想凝固住镜头,我再不怀疑书中常说的令人怜惜到心痛的柔弱是假的了。竟然一眼认出客串的乐韵,生机勃勃又有年代感的烟火气,另一种美感。
张铁林穿的高领毛衣从这部片子开始风靡全国的,这部片子放在当时滴环境下却是难得!!!
张铁林当年还一腔正气的当接盘侠呢,现在都可以给私生女800万了。不过龚雪真有气质啊。
如果说我还有偶像,那大概只能在童年时代形成的记忆中寻找吧。从理智上而言,这些女演员和今天的女明星大概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在模糊的回忆深处,她们美得明澈,美得纯粹,美得如同从天而降。这部分的意识其实构成了我对世界的真实的爱和恐惧。
1、龚雪和朱琳长得好像;2、那个时代是否值得怀念?
难得龚雪三十岁了还这么漂亮和有气质,真是仙女本仙,张铁林那会儿也年轻英俊,影片结尾两人对视尽显八十年代的含蓄之美
女主角太美了,她一受委屈我就立马变身直男跟着一块哭得梨花带雨。小男孩和后爹的对话非常色情“东东你怕吗”“叔叔抱紧我我就不怕”“好的叔叔抱紧你”“啊,叔叔的胡子好扎”。。。。
未婚生子美少女大战街道居委会老巫婆的故事
三十年过去了,你以为她的故事就不会继续上演了吗?
盲目的乐观到不讨人厌 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还真是纯 挺有趣的
刚刚从动乱时代走出,说话的腔调都带着一股浩然正气和单纯信念。
中国电影再也拍不出八十年代的批判、反思,八十年代傻乎乎的乐观自信、善良纯情,理想主义的阳光灿烂质感了。
当年还是唇红齿白的社会主义大好青年张铁林,几年后去了资本主义的香港只能演新仙鹤神针里的变态色魔了,和陈德容一样都是被肥皂剧毁了的好演员。龚雪也在拍了这片两年后退出影坛。电影里他们满怀期望地说“国家会好的,我们也会好的。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好的。”戏外一个移民英国一个远嫁美国,讽刺啊~
又一部含蓄的伤痕作品,面对十年浩劫妥协之后,依旧妥协新的生活,龚雪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