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貼自無事生花
http://blossomear.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看過《死魚》、《愛的剝脫》(Love Exposure),甚至是更早的《自殺俱樂部》、《紀子出租中》,你能相信擅長玩弄劣質影像、通俗趣味的園子溫,居然能夠瞬間反璞歸真嗎?去年在金馬影展上映過的《悄悄告訴你》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平淡如水令人乍看之下不敢相信出自怪才園子溫之手。悅耳的音樂幾乎要將畫面描繪成日本電影電視都常見的家庭人情劇,然而觀察過一些細節的堆積,隱約還是可以見到在家庭關係勾勒上的相似手法。事實上我無暇多加揣測,也沒什麼空閒思考,待影片結束我才回過神來,原來自己早就淚流滿面,不可自拔。
園子溫真可謂是個怪才。17歲以天才少年詩人身分嶄露頭角,後來以PFF補助金(以培育新導演為目的的機構)拍攝了入圍柏林影展的作品《自転車吐息》,從此在獨立電影界立下一定地位。後來歷經留學美國以及主持劇團等經驗,2000年之後開始與主流電影公司合作,創造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說真的,只要是我有看過的,每一部都非常喜歡,而且簡直可說是喜歡得不得了。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美髮屍》。雖然它就是部ホラー(horror)類型片,但其中上乘的恐怖運用和幽默拿捏都令我目瞪口呆,從那時開始我便牢牢記住這個獨特創作人的名字。
一直到了去年,接連找了《愛的剝脫》、《紀子出租中》、《自殺俱樂部》來看,巨大的震撼和強烈的概念呈現,使我有好一陣子無法接受其他電影。後兩者改編自古屋兔丸的漫畫,還看得到縝密的結構組織,以及深沉穩健的中心主旨。但《愛的剝脫》之大膽奔放真是叫我興奮不已,長達四小時幾近惡搞的雜燴風格,大膽而理智地操弄著社會新聞和社會劇常見的元素(事實上劇本正是取材自社會真實案件),以及統合整體風格和演員運用等等,所有的細節都可說使我歎為觀止。
雖然片長極長(真苦了做行銷的電影公司,東京上映時似乎只有渋谷的小戲院單廳上映),但我絲毫不曾感到厭煩,每一刻都是新鮮刺激,絕不老套。除了看得見通俗戲劇、B級片的氣味之外,表現手法上絲毫看不出什麼前人的影子。對於觀眾來說,可說是像在看QT的電影一樣,一下看他仿效美國剝削片,一下又用了邵氏武俠片概念,正是這種瘋狂的拼貼組合才讓影迷願意繼續死忠下去。園子溫亦同,他的低俗和脫俗,他的厭煩和不厭其煩,都是這樣地令我著迷。
「爸爸,您請先走吧!」這句看似不孝又看似背後有隱情的話,成為本片最矛盾也最令人動容的主題。由EXILE的AKIRA飾演的史郎是個編輯,他的父親因癌症住院,他的女友感情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他發現自己也得了癌症。不想傷旁人的心,尤其不希望重病的父親擔憂,於是,史郎選擇對所有人隱瞞病情。醫生告訴他,他的病很嚴重,可能隨時都會走。希望能極力避免白髮人送黑髮人情景的史郎,只能在心裡一遍遍地呼喊:「爸爸,您請先走吧!」
園子溫在以往的作品中也經常質疑家庭成員「角色」的意義。尤其是《紀子出租中》更明白地以角色扮演、家族團圓場景重現來戳破家庭中每個「角色」的空洞化。這次比較像是園子溫叛逆闖蕩之後再次回歸「父親」主題的一個里程碑,也許下一次還會有什麼新角度、新主題從這裡延伸出去也說不定。(而奧田瑛二會不會像小津電影裡的笠智眾一樣,成為園氏電影裡屹立不搖的『父親』形象?)
和其他作品一樣,在史郎寧靜平和的家中,家族同聚的情景也多次出現。首先是影片前半段,父親住院,所以每餐飯都只有史郎和母親一起吃,鏡頭必定帶到父親空蕩蕩的座位。接下來是影片最後以倒敘手法回溯史郎尚未得知父親生病之時,年邁的爸媽在餐桌上等著兒子吃早飯,史郎卻說聲不必吃了便匆忙出門。時間移轉,人事已兩樣,父親當時想要「好好地傳達」,如今變成是兒子內心說不出口的遺憾。
全片緊抓住許多小細節,經常令人心臟一揪,不可自已。例如史郎腦海中經常出現的高中時代回憶片段,那種父子之間教養(馴化)過程的暴戾和壓迫,本來是引人憤怒的,然而這層憤怒映照著現下父親的病和自己的病,似乎又被極度有限的時間給很快地吞噬。而最後史郎為了和父親之間的約定,硬是背著屍體去水邊釣魚,像這種情節放在其他片裡可想而知一定會很老套,但放在這部平實的片裡面,就是很剛好。園子溫用很俐落乾脆的手法掌握好這些細節,倒敘也用得相當乾脆,不囉唆,可說是在全片平緩的節奏裡劃下了明快的一刀。
這刀一切下去,豐富的情感就隨著淚水嘩啦啦地一直流出來,我很少看電影看得這麼激動,但是這部電影讓我自以為用理智在欣賞一切細節,實際上情感層面早就在不知不覺間崩潰。
一度不明白极其讨厌小津安二郎和日本crying movie的园子温会拍出那么俗套的crying movie,老实说看这剧情介绍如果这是其他人拍的我根本不会看,但导演是园子温,就是拍的是烂片对我依然有吸引力。
父亲一直是园导电影的重要角色,但这次的父亲不是《庸才》、《奇妙马戏团》那淫邪骄横的父亲,也不是《纪子的餐桌》、《冰冷热带鱼》那懦弱无能的父亲,而是一个濒临死亡的倔强父亲。园子温是个卡夫卡迷(《恋之罪》里卡夫卡的《城堡》是最关键的隐喻),这样的开场让人想起他的《判决》,在这篇卡夫卡本人最喜欢的小说里,濒死的父亲依然保持着凌驾于儿子的威严,并最终让儿子自杀。
当看到史郎也被下了癌症的“判决”书,并说出“希望父亲早点死去”的话时,我“用心险恶”地揣测温情脉脉底下父子之间无意识的斗争。“癌症”真的是指单纯的不幸吗?可以理解成父子无意识之间互相憎恨的躯体化表现吗?
别着急,我们先往下分析。父亲的形象,是通过史郎的回忆(回忆是根据当下回溯出来的,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建构起来的,伴随着抒情的背景音乐,在画面上那个似乎是一个严厉但值得尊敬的男人,当然这从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可以看出。园子温本人也有着一个严厉的父亲,他在采访中描述道“我的父亲很容易动怒,我就像他的奴隶一般”,这句话放在他其他电影里是说得通的。但在这里,被严厉的父亲控制的儿子完全没有反抗的意愿,他完全认同了父亲,后来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比父亲的还高,父亲成为了他的“自我理想”的凝视。
“魔鬼”父亲本来还有个功效是“阻止性关系”,他和光子的婚事一再拖延也是因为这个父亲,接着上面的斗争假说,那他们的婚姻也成了牺牲品了吗?但结局告诉我们的并非如此,正因为史郎的绝症,让他们的爱情升华到了崇高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父亲的两个重要符号:蝉壳和垂钓。曾经在球场上如同魔鬼般充满戾气的教练,却迷上了富有禅意的垂钓。荣格认为人的晚年是自体化的关键阶段,或许是“多亏”了疾病,他的生命力开始向内收敛,变得能够品味“不动之趣”。在他昏迷入院前的时,他手里紧抓着蝉壳,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金蝉脱壳”,蝉壳是生命转化的象征,这意味着穿过“生”的一边,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死”。
影片里最有自我指涉意味的段落,是父亲把史郎从警察局带回家那里。导演在十七岁时曾经离家出走,只身来到东京冒险,后来没钱只好回去老家。但那时候,他那父亲和本片中接史郎的父亲一样,竟然意外地温柔。他当时猜想父亲心里是怕再生气的话自己又会跑掉吧。但在这里就算父亲生气史郎也不会跑掉,我想园子温也知道了父亲没有生气的原因并非那么简单。或许在那一刻起,父亲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已经衰老,而儿子已经长大,自己已经处于被“扬弃”的位置,终有一天会被孩子所超越,或者像希腊悲剧那样,被“杀戮”。
放弃“主人”的身份,正视自己衰老和死亡的宿命,把自己的儿子看成是自己潜在的革命者,难道这不是一种父亲的英雄主义吗?到了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园子温在这部电影里忽然变得如此温柔的原因了吧,他真正想要感谢的,是那个首次在自己犯错时沉默的父亲,是那个拿着蝉壳,毅然接受自己死亡的父亲。
《判决》的结尾,主人翁投水自杀前轻声叫道:“我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可是一直爱着你们的啊!”也许这也是园子温所希望ちゃんと伝える的话。
无聊片
不一樣的園子溫...
园子温难得的温情之作
园子温也在搞温情?
あなたに、ちゃんと伝えたい
园子温竟然搞温情逆袭了
三星半。Akira比印象里看着年轻多了以至于刚开始不敢认- -。喜欢剪辑方式。伊藤步。以及又见满岛光姑娘……男主演技给扣半星吧。
200909
大概无法接受是园子温的。不大给力啊。。。
别忘了园子温是拍家庭戏出身的
愛の確認
有些部分的存在多余
男主角演得真烂
情節有些老套,但還是蠻溫馨的
父子情深
这个是園子溫的?这样淡淡的讲述亲情也可以很打动我的。还是最喜欢伊藤姐了
伊藤步。
园子温的电影永远少不了家人,父子之情,虽然常人看来不能理解,确是真挚的、感人的
另外的名字 -让我告诉你找了导演名字才发现的同样是关于生命和亲情的温馨电影
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