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郁川浮游

HD

主演:胡红曦,冯亚东,沈昌军,余月仙,沈如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剧照

郁川浮游 剧照 NO.1郁川浮游 剧照 NO.2郁川浮游 剧照 NO.3郁川浮游 剧照 NO.4郁川浮游 剧照 NO.5郁川浮游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郁川浮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7年夏天,千岛湖一个叫郁川的地方修建水库,一个身患尘肺病的石匠回到那里,将母亲的坟迁进公墓。在郁川,他回忆起母亲被迫上吊的惨案,发现自己的一生都生活在至亲死亡的阴影里;适逢仇人刑满出狱,他决定在生命的最后为所有事情做一个了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逆光源星际钝胎通告2022墨路撤退孤星泪英语台北过手无暝无日爱情中毒爱神2015恐惧2000聊天记录第一季爱情卡路里浪漫星星侏罗纪崛起第二次人生欢喜酒馆非你不可清道夫:布局大使血腥魔卡摔跤吧!爸爸(普通话版)牌王别犹豫谜中谜地狱男爵200499.9刑事专业律师 电影版

 长篇影评

 1 ) 好诗总会有的,电影也一样。

这部作品当然会因其形式方面的诸多不足而遭人诟病,但必须承认的是,它是一部值得鼓励的、值得夸赞的好作品。

有时粗糙未必是一件坏事。

人们沉迷于那已完成的、结论式的展现手法中或许太久了,沉迷完整的、温润的话语中也太久了,粗糙的、含混的表达就像是有棱有角的利器,迫使欣赏者去思考和审视其存在的意义,这样的粗糙为解读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

说实在的,第一次接触这部作品并不是以这样影视化的形式,而是如长诗一般的小说。那时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听到“郁川浮游”这四个字时猛地一抬头,于是便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窥见了余中的悲凉,“农药”、“吊”、“梦”、“死”这些字眼与主人公的诉说交织在一起。那时我颇为震撼,那是我未曾关注和了解过的一个群体,也是我未曾想到过的表达方式。我把这个片段记在了心里,没想到一年之后这部同名的电影竟真的制作出来了,男主的选角很符合我的想象,整部片子也让人惊喜。

那些不堪重负的人被轻描淡写的掠过,草草结束了生命。那些恶行满贯的人被宽恕而苟活,又活的何其沉重。如果说有一处我还不满足的,那便是对生命的思考了。在许多个片段我隐约看到了一些苗头,却又始终未能说透,或许这也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吧。尘肺病人、自然与人、人与人,种种关联都凝结于生死这一母题之上,这不仅仅是经验的产物,也需要去思索和考量。真心希望作品越来越好!

祝各位观影愉快!

期待下一部作品!加油!

 2 ) 一场“不合时宜”的漫游

11月广州的夜晚终于刮起断断续续的秋风,然而在裸露肌肤上停留的依旧还是长暑未尽的余热。1200的空调有些乏力,前座的女孩把朋友口中的“林一峰”听成了“李易峰”,以为后者在民谣方面有着自己未知晓的才艺;开场后蚊子欢快的四处撒野,懊恼没有穿长裤的同时,屏幕的微光洒在隔壁小姐姐booktote包的logo上,我便在这闷热、痕痒、偶尔走神中开始了一场漫游。

我蛮喜欢影片伊始的黑白影像、潜入水中巨大的声响、如同梦境般记忆与胖嘟玩耍的的画面,由此产生的寂寥与疏离感,像是多年以前看实相寺昭雄的《无常》。然而当进入彩色画面、镜头的机位总也从较低的位置缓慢向上抬、方言的语境、空洞乏味的旁白与黄历气节的浮现、结合男主慢性病困扰般满脸难以启齿的表情,知道20分钟甚至更久才出现的标题,都像是对毕赣的致敬或是模仿,我开始不停被黑暗中其他的因素滋扰,也知道这场漫游注定不合时宜。

尘肺病、村庄的迁移、乡土间借贷纠纷的野蛮、破碎童年的回忆、仇恨与救赎......郁川可以说是这个国度每一座城镇的缩影,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我成长经历的连接点,含蓄到沉闷的叙事未能将视觉和脑海记忆中的影像叠加,形成一种沉浸式的、甚至梦呓般的感受,反倒是因为“留白”太多产生了严重的疏离感,也因此让剧作中的人物间缺乏真实有力的情感:妻子与女儿、母亲与舅舅、舅舅与儿子、发小与仇人,这些人物之间我们只看到结果,却看不到产生强烈情感的枢纽,让过多被堆砌的元素都变成了“死物”。

诗意的旁白、方言的语境、偶尔出现的魔幻镜头(如同准备升起的热气球、女儿眼中颠倒的日落、出现在鱼排的猫与狗),《路边野餐》以后似乎总也在国内的作品中能看到,然而大多都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在叙事不知道如何衔接时来一段诗意或魔幻,就如同《郁川浮游》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的年轻,影片中想要探讨或表达的东西缺乏真实经历与情感的支撑,把女儿、妻子的情人、甚至复仇全部去掉,变成一部30分钟的短片相信会舒服很多。

如果不能让自我达到一种放松、随时能恬静的进入梦乡、再在醒来后毫无阻碍陷入影像的状态,那这部电影如何算诗意呢?

 3 ) 郁川浮游个人观后感

文艺感和诗意相结合的一部电影,画面布局相当可观,有些画面给人的感觉犹如身处画中一般,另外千岛湖真得好美。 电影在慢节奏地讲述故事,前三分之一代入感比较低,所以我有些云里雾里,比较压抑,开始有些不能理解,余中为什么任由自己郁郁寡欢,在过去的暗流中浮游,随着故事的展开越来越有感悟,在得知主角肺尘病命不久已的那一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人因为有未来才有希望活着,而他的未来是将至的死亡,他的现在充斥着压抑到令人窒息的过去,所以他哪里还能看到希望? 观影结束后,我甚至依旧沉浸其中,思绪万千,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就死了,余中很快就要死了,但他觉得自己十岁就死了,看到这里我很难过,十岁应该是对充满希望的年龄,而余中究竟经历了什么让他孩童时期便对这个世界毫无期待。 个人只是喜欢看电影,关于电影制作,技术方面实在不了解,所以也没资格作出评价。而我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绝不是单纯出于感官享受,对我来说一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能够引发某些情绪共鸣或思考,大众电影娱乐成分越来越多,像就这样认认真真讲故事的并不多,虽然电影节奏感不太舒服,长镜头过于冗长,但看得出来导演是有思想的,对于青年独立导演,制作人、素人演员,可以想象他们背后的艰辛,我想为所有人的坚持和努力致敬,为他们而自豪,感谢他们的勇敢和热爱。 “不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不清楚别人的过往,很多时候就是难以理解他们现在的行为或思想...但电影可以让我们走近人物,产生共情。 故事讲得好,会有人听懂的。请继续加油,期待导演的下一个故事,致敬。

 4 ) 临终回忆录

我感觉整部片子就像一个回忆录,足够私人化,优点缺点都在这。 零碎但彼此关联的信息刚开始让人有些捉摸不透,因为观众和主角知道的信息不对等会让观众很难进入故事。线性叙事中新角色的出场一般比较顺畅,但非线性叙事中新角色如何出场就要花些心思了,处理不好可能造成这场戏完了观众都不知道它为什么出现,会有断裂感。比如主角舅舅的儿子回来祭拜他那段,一直等到最后才交待缘由,毕竟不是悬疑片,感觉间隔这么长不是很有必要。而且镜头有时候切得也比较生硬,这些地方都还可以打磨。不过看完了回想一下,这些地方倒也符合一个人将要面对死亡时处理烦杂事物的无措,突然插入的回忆也正如他茫然的思绪,所以只要没太大的漏洞就还好。 然后就是诗意的、理想化的世界和现实结合得不够自然,个人感觉比较明显的有三处。一处是主角让那两个年轻小伙子打水漂他们就去了,按照教练对他们的描述(不怕事),他们在想“大干一番”却被拒时第一反应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可能也受我观影时预计错的失落感影响)。另一处是结尾,主角的兄弟吹口琴送他,在得知亲人命不久矣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做一件这么浪漫的事。尤其是他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并没有太多交集,表现他对父亲的不满时几次都提到了房子和田,似乎也暗示了他是比较实际的人(其实我觉得这个才比较符合他的状态,需要为生计奔命的人很难考虑更多,我听说过为了争田埂上一棵树打架把手弄骨折的,更别说那么多因为遗产反目成仇的),让他吹口琴就看得出安排的痕迹。好像两者我都找到了解释:先是在片尾看到《送别》由导演演奏,后来又从导演发布的影评中了解到他喜欢打水漂。最后一处是几个中年男人在晴天打着黑伞去墓地,我没有强调两性刻板印象的意思,只是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这一幕。这一段的画面确实好看,而且似乎有对生死的思考,纪念逝者的树郁郁葱葱,遮住生者的则是几朵沉重的黑伞。画面的成功更让我疑心那些黑伞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 最后是对人物的刻画稍微单薄了些,整部片子就是一个满心疲惫的人处理自己的“后事”,他虽然过得很累,但还是眷恋着乡土和故人,此时不得不带着过往的回忆与他们告别。这种感觉其实表现得很好,但对于一个人物来说,不应该只有这一点。比如知道自己活不久是否对主角造成了影响呢?从他找人一起去教训仇人后来又放弃来看,似乎是有影响的,浅显地说,似乎让他看开了。既然他计划复仇的时候心理与现在不同,那他之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片子里好像找不到其它信息了。既然有不少回忆的镜头,或许在其中加入一些有关主角之前性格的信息会更好,而不是单纯用来推动或解释剧情。 不过我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这些都只是我最直接的感受。其实片子总得来说挺完整的,有生活气息,画面氛围营造得很好,有几处也确实有新意。老实说独立电影做到这些已经不错了,我喜欢文艺片而非商业片就是因为文艺片各有各的气质,如果所有片子都面面俱到似乎又无趣了些。还是私心希望能看到更多类型的片子,所以不觉得导演们需要迎合我在内的观众的口味,各自进步,或许还可以期待重逢。

 5 ) 资历尚浅,人微言轻,在这里就只能说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事情了

资历尚浅,人微言轻,在这里就只能说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事情了

千岛湖


我是杭州千岛湖人,生平最大的乐趣是打水漂。

千岛湖盛名在外,很多朋友知道这里是旅游景区,但总归来说还是被大山、湖水包围着的小镇农村,星星点点;那里有多数南方农村拥有的东西。千岛湖的形成具有它的历史意义,这些变革影响了我们几辈人,也驱使几十万人背井离乡,听奶奶说,以前我们家便住在湖底,跟随移民队伍搬到了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的三姑姑十几岁随姑父移民到了丽水,即使过了五十多年,她还说着一口淳安方言,奶奶去世以后,她总嚷嚷以后老了走不动了要回来,落叶归根。

面对湖面的时候我总会想,千岛湖落成的时候,湖水漫过山丘,到底是一千座山峦成了岛,还是迁上陆地的人与人成了一座座孤独岛屿。因为这些家乡的记忆,在《郁川浮游》里我放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一点小私心),想讨论的,不过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记忆,人对故乡那些苦难的记忆是永远不可能忘记掉的,即使背井离乡。故乡山川日新月异,而被困在山水里的人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电影与尘肺病:


我自2015年在医院做志愿者时接触到这个群体,后来在重庆北部山区做志愿者时接触到更多尘肺病人,听他们的故事,也收集到很多问题,诸如职业病诊断、索赔官司、低保,因工伤残,甚至是他们在当地遭受的霸凌问题……这些暂时都没有办法放进电影里。看蒋能杰导演的《矿民、马夫、尘肺病》时,我感到脊背发凉,他拍到了我不敢直面的东西,且十年如一日。纪录片才是针砭尘肺病问题的手术刀,我在《郁川浮游》里做的只不过是把一个故事放在我熟悉的环境里用自己的方法讲出来;

电影主角原型代关学师傅已于2018年9月25日因尘肺病辞世,此时距电影拍摄完成仅仅过去了半月有余,在回访的时候,另一名受访者邹寿星师傅也人去楼空,在去年离世了。我常常想起与老代的最后一面,临走前,他叫住我反复说:你怎么会懂我们哪里过不去的,你不会懂的……

后来大学毕业以后我又回到重庆北边山区,大爱清尘正不留余力地去渗透到这片大山的每个角落。我跟上他们,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拍摄一户尘肺病家庭的纪录片,也写剧本,直到去年九月因为一些阻挠而暂停。上面提到的问题我只能慢慢分析,一点一点移植到以后的电影里。我本想通过媒体发声,至少先解决他们的一部分问题,两次南墙撞下来,其中复杂的关系并不是通过发声就可以说的清楚的。所以只有等,这些问题我会吃透,以后会拍出来;要是永远抱怨,可是最后你就会发现,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都想拼命活下去,这就是生命唯一的道理,至于有不有价值,谁说得准呢,但是在那天来临之前,努力渐出点水花总归是没错的,哪怕没有人在乎;

《郁川浮游》身前身后:


说来惭愧的是,我直到高中毕业才有机会走进电影院。至电影拍摄前,我看过的片子可能不到一百部,通过这一年来的恶补,也不过三百余的阅片量,在前辈面前难免相形见绌。

2018年的暑假是我大学时代最后一个长假期,往后我就得去实习工作,于是这个夏天便成了我把故事拍出来的最后机会。我们剧组9个人,其中最专业的是摄影师,他两个月前刚刚买了台相机,学校许多社团活动拍照都叫他。因为没有学过电影,拍电影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什么是调度,什么是蒙太奇,曝光、景深、录音……这些都成了影片的问题,有厂家赞助借用的灯光、电轨也不会用,这个拍电影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电影的过程。演员方面,我去找到了我的驾校教练,因为他在车上静静坐着时,眼睛会说话,就像给我这个故事的那个人;其余一半是同学,一半是亲戚。其实片中有几位中年角色,饰演他们的是地地道道的95后。电影于2018年8月开拍,拍摄了17天,然后临近开学,大家便各自回学校了。其后的半年里,我又断断续续独自剪辑、补拍,凑演员的时间,谁和谁今天有空,就喊出来。

在这漫长的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在水下泡过一天,翻进被泥石流压塌了一半的危房中、抱着相机爬进墓穴……没有技术、经验、资金,就得用时间成本试错,一点一点补齐。电影拍到最后时,每个人都在问我是不是错了,这些到底值不值得。所以一直在反思,我的这些想法到底是不是奇葩异类。直到在重庆结识田慧、颜海两位和我身处相似境地的导演,在国家的另一边有一群人在坚持同样的事情,就觉得这条路不再难走了。《郁川浮游》拍摄成本用了四万多,后来找中介投电影节交学费买机票又用了两万多(绕了很多弯路,机票钱还因为签证原因打了水漂)。至此,我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和钱去走一部独立电影该走的过程了。那两年我们三人在不同的地方陆续完成了《郁川浮游》、《九分之二夏》、《进化论》,三部电影长片加起来也不到十万元的成本,这并不是值得惊讶的事情,只是因为无奈。我们同去为电影备案时,接手的工作人员看了眼材料:这么点钱拍什么电影?随后就把文件放在一边……至今杳无音讯。

关于电影


一是马凯导演的《中邪》,让我顿悟原来没钱没经验没技术也可以拍电影;另一个是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是我的挚爱,使我竭力把那些感情融进夏夜泛舟,灯火、水色、漾漾柔波之中。

光影短暂,我想表达的远不止电影这么多,受限于那时不够成熟的心智,受限于成本、技术、眼界、甚至胆量……不管《郁川浮游》这能发出多大的闷响,是否有人能听到,我们已经声嘶力竭了。随着年岁渐长,拉片、读史论、自习电影,可能学到的越多,越对电影充满敬畏之心,就不敢走出第一步了;反而是一无所有时,只要有相机就敢拍,无所谓结果,甚至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拍电影。这样的电影制作可能如蚍蜉撼大树,可电影不就是造梦的艺术嘛,就是因为如此,才有无数电影人前仆后继视若生命。所以,每个人是不是都有拍片的权利呢

我不知道十年以后自己是否还在做这些事,是否已然沉没在生活困顿里,希望能多坚持几年吧,希望能回答他:我会懂的,我一定会搞懂的……


《郁川浮游》就像是我对过往变迁的家乡,对远去故人的怀念。两年以来这些问题一直侵占我的大脑,沉在千岛湖的粼粼波光下,当我抬头面向静谧星空时,就该是时候和它分别了,所以现在,我正着手将电影发出来。

无论是否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也应该是《郁川浮游》最好的归宿,先前电影定剪导出之后,我意外发现它的时长刚好卡在99分59秒。如果有人可以看到,也希望这部电影在占用你99分59秒之后,能留下些什么,不求飞鸿踏雪,但求雁过有痕吧。无论是电影,或者是经由电影唤醒个人的生活经验,若有疑云,请一定告知我,我尽力解答,也请各位多多批评授教。还是那句话,谢谢你爱电影,谢谢你爱生命!

最后,愿各位安好无恙,愿他们会好,我不会变。

《郁川浮游》作者邵然 敬上

2020.4.28,于千岛湖雨夜

 6 ) 观《郁川浮游》有感

在和煦的午后,九十九分五十九秒里,却也体味到了千岛湖那一丝的刺骨凉。

“你知道猴岛吗?千岛湖造水库的时候,淹了很多山,那些山顶都变成了岛,只是猴岛以前是没有猴子的,那些猴子一开始就是被抓上去的。”余中淡淡道。

没有过多技巧的粉饰,带着沉重的呼吸感,这般现实彷佛裸露在我的视野,似乎一同潜入千岛湖底,沉沦又漂浮,不知生命的重量,墓碑的粉尘飞扬,吸入鼻腔。

《诗经·蜉蝣》在片头停留许久,蜉蝣生于水泽,透明羽翼,麻衣如雪,却朝生暮死,昙花一现。消逝之时,释放短暂的绚烂。

于是乎,思忖起生死观来。

余中开头一头扎进湖里,他说,梦见母亲掉水里去了,气憋得像溺死一样。在黑白色调的湖底,水草、石砾与如羽翼般在水里扇动的脚掌,随着水波纹沉浮。他似乎是想去拯救绝望的母亲,为童年的自己弥补过错,即便是不可能的梦境,依旧跳下去,在虚幻和现实的混沌中,死死地被囚禁着。

浅滩上,老猪,似搁浅的鱼,片刻之后才意识到躺着的是具尸体。三个男人与后面的三根柱子,构图很紧,强化了老猪“受困”的概念,从而联想到这不是戏水,而是死亡。三个裸露的男子笔直静默地站着,围着老猪,而不远处是众人的戏水嬉闹,按常理,有具尸体暴露在岸上,要么是一窝蜂的涌上,拼命伸长脖子探头,生怕自己错过了少见的猎奇;要么则是掩目捂鼻,不愿面对鬼怪,逃离不属于自己的浩劫。超常的画面感颇有戏剧冲突的意味,于此,我的前一种理解,以打破常规的方式,在见证死亡与远离死亡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平添几分悲凉之色。后一种理解,事件处于两个时空,人们总容易淡忘与己无关的死亡,即使前几天有人溺死,只是成为消失一阵的人们饭后谈资。潮起潮落,暮去朝来,湖依旧是那个湖。

影片以节气划分的时间线,令我尤为注意的时“杀心”二字,“小暑,鹰始挚,鹰感阴气,乃生杀心”。一路驱车向前,仇人与自己相隔一河宽,他支开了两个年轻帮手,在仇人家里,余中摩挲着手里的刀刃,画面在木板上的鱼定格了许久,鱼鳃剧烈地一张一合,他没有把刀刺向仇人,刮开鱼鳞,掏出内脏,杀了一只鱼。余中骨子里的性格注定了他无法对仇人挥刀,他的隐忍与宽恕,不逾越禁忌的底线,仇恨像打水漂的石子一样,一同沉入湖底了。

“你是余中吗?”

“余中已经死了。”

他沉郁的眼神,一直一直,持续到生命终章的那一刻。很早就了解到影片是关于尘肺病人的主题,起初,并没有把余中是尘肺病人的身份代入,在一层层的剥离下,余中上楼梯大口喘着粗气,一声声剧烈的咳嗽,映在窗台肺部ct图......缓慢而沉重。火光映照在余中脸庞,烧掉了《锦鲤家园》的演出票,回忆起舅舅死亡的那一幕,他跪在余中面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余中重复着:“我去催下他,我再去催下他,我去催下他......”不知不觉,鼻尖微酸。为了落叶归根一饮百草枯,没有躺着死的权利,临终前未见儿子一面,是遗憾,也是归宿。

时代更迭,工业文明崛起,淳安大移民,污水整治,千岛湖形成的种种,影片不止是关乎尘肺病人,它以隐喻和意象的方式,反映处于新旧交替下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在时代变迁中人们的痛苦与彷徨。

“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只是他的呼吸要到很久以后才停止。”

 短评

比较典型的有才但生涩,大部分设计都有点失效了。期待之后的作品。

5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今天看了,还付了票钱,作为作者处女作长片,完成度很高了。四星鼓励,7.0分,半星鼓励,毕竟导演才毕业两年,起点比我高。本片虽不是传统讲故事的作品,但也是一部诚意之作。推荐,赶紧下载下来看!(经授权,附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4vpYL-1mJuriCtN0CFbGg 密码:c7ic更新链接;本片导演说,用百度网盘观看的话音频会缺失失真,请诸位下载后用其他播放器播放。)

9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确实比较像看图说话,撑不起内核

11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郁川浮游》的声音问题!用手机或者用电脑百度云盘在线看《郁川浮游》时很多位置音质很差甚至没有声音,只有用电脑下载后音质才是正常的,在此给大家造成不好的观影体验,深感抱歉![失望]影片的声音都是我自己做的,虽然粗糙,但不至于时有时无

12分钟前
  • 有耳三川
  • 推荐

3.5

14分钟前
  • 欧阳
  • 还行

“不知所云”这件事情,如同王家卫式的矫情甚至装逼这种东西一样,是也需要一定方法策略的。摄影机的存在在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尤其是这样一部片里已经被证实几乎再无毫无过去传统那种“纪录现实”“模拟现实”甚至是“虚构现实”的作用和必要,图像的能指在电影艺术几近末日的世界大范围和国内以及导演的小范围之下被电影之神在那被自娱自乐、脱离大众的环境包裹炒作出的所谓“杭州新浪潮”的注释下再一次地产生了集体性的超脱,从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式地试图将所有图像的能指最大化,是为观看这部电影时相比其他同类型和同时代所谓文艺电影时出现奇妙和差异化的感受。

18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还行

声音处理很糟糕;航拍严重毁坏这个片子的氛围;故事节奏还是感觉没起来;视听语言感觉蛮好

23分钟前
  • 左衛門
  • 较差

所以说毕赣还是很有才华的

26分钟前
  • 生生鸟
  • 还行

技术问题太严重了,加长的学生作品。手法也没什么新的,模仿痕迹很重。先学会怎么拍出质量稳定的影像,再拍长片吧,能看到想法和追求,也能看到辛苦,但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28分钟前
  • 普通豆瓣用户
  • 较差

过日子,就是左手握右手,已经没感觉了。虽然制作粗糙,但考虑到是全业余学生团队制作,制作成本仅四万。并且导演无私的奉献,所以给个及格分。

30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偶然从网上看到的资源,看下来感觉还是有些需要打磨的地方,声音处理的不是很好,对白 画外音的层次,声音大小处理的不好,感觉声音采集的时候就没太把握好。黑白和彩色画面的划分倒是可以,有几个地方交代过于简洁写意,反而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情绪。理发店和吹口琴那里倒是处理不错。打水漂之后镜头上移可以再多停个两秒。关于故乡 记忆和生活的叙述倒还是可以,电影名非得50分钟才出来吗。。。字幕二维码非常无奈了

32分钟前
  • 孤独音符
  • 还行

还是因为导演自己去微博发资源才注意的片子,原生态固然能成就一些电影,但是这部还是欠打磨。

3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基本上就是一次次的告别,拍的很内收。口琴那一段就是一个薄弱点的口子,比较典型的寓意强烈,手法单一。

35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伪艺术,真杂念。另外,毕赣不可复制,不是影迷不愿,是无法做到。

38分钟前
  • 喜翻你
  • 较差

没有文艺性 光有文艺病

43分钟前
  • 假枪
  • 很差

隔壁几个村,上辈都是新安江的移民。与本地人迥异,操着特殊的口音,领着特殊的补贴,过着特殊的生活。每年初一,照例都会去后山的公墓祭扫。初中那会,上下学,我经常路过那片坟地,可我并不害怕,还将它们写入了考试作文里。我知道那是独属于他们的归宿。对于我的归宿,实在模糊不清……

46分钟前
  • 哈哈
  • 还行

支持一下

49分钟前
  • 豆友4395275
  • 还行

像三峡好人里建水坝一样,时代变革之下涌流的边缘人物命运像蜉蝣一般渺小,生活依旧如一潭死水,对变革的臆想不过一场混沌水塔的幻梦。娓娓道来 不紧不慢的叙事弱化了戏剧冲突 有几个瞬间怀疑在看纪录片 或许才恰如人生般更显真实。喜欢墓地里穿梭的一把把黑伞 浸透着后现代主义风格 以及纸飞机滑进绿色的镜头 配上方言台词居然有阿飞正传即视感 送别口琴与口哨的呼应作艺术化处理可以更好 唱片店那条线可以联结得更紧密且浪漫。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只想过好这个夏天。Btw男主有点像李康生:)

54分钟前
  • 蝴蝶夫人
  • 还行

三星鼓励,优点是有镜头的思考,缺点是关于主线的东西拖太长,感觉可以50分钟就完结,一群城市低微职业群体填充了主角的整个生活状态,郁闷与漂浮是整个片给我的印象,有些台词看得出想接地气,但角色未到位,看别人的作品也反观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要再接再厉!

56分钟前
  • Adarkwalker
  • 还行

学生作品,完成度很高,有很多技术上的瑕疵,但也有很多粗中有细令人眼前一亮的画面,千岛湖本是一个美不胜收、好山好水之地,电影却呈现出一种暮气沉沉令人有些绝望的情绪,石匠在生命垂危的日子里若隐若现还原了其生前的经历,纪录片式的对白和大量声画分离的处理将这一切都抛在了过去,就像音像店的CD消匿于历史之中,失真的怀旧金曲在岁月里安详,墓碑换了新的容身之处,仇恨渐渐释然,在那个大型的水库工程面前,石匠的前半生仿佛没有存在过,如幻如梦。

5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