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星!是因为对于主角最后的选择的极度不理解,甚至觉得这样极其愚蠢!!!处在一个相对已经比较开放、还有一个十分开放且支持她的家庭的情况下,竟然要用这么极端的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宣告”一些什么东西??不是医生不给你做手术,不是没钱支持你做手术,不是你对手术过程一无所知!只是需要考虑身体健康程度啊!切掉了然后呢?本来能继续使用保持一点ml感受做成yd的东西没了,yd的材料也受损,尿道改造的东西也受损!通通都受损!要是这个事情发生在20-30年前,就是没人愿意做手术也就算了,你非不愿意当男的就是要“对抗全世界”你切了我说你是个英雄,但是在这个电影里的环境来说(开明支持的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相对开明的环境,十分支持的老师,不怎么体贴但是也没把你赶出去洗手间天天追着你骂的同学等等),够好了!明明只是需要好好沟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这么极端?这是在宣扬什么价值观的选择?伤害自己?有没有考虑过影响伤害自己健康/身体的后果?有没有考虑过家人医生周围关心你的人会有多自责?
她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吧,不对,应该说她是个幸运的人。我们实质上没有任何权力去定义一个人,因为我们不是创造人的人。
影片呈现的社会包容性给予一种希望,这不同于单纯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呈现,这是一种可复制的技术上的包容。有点像Standards of Care for the Health of Transsexual的教学片,影片通过trans群体可能面对的不同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父亲)、社会关系(心理咨询师、医生、老师等),展现了普世价值语境下,我们每个人如何做好一个人。虽然其中仍不免一些“规训”的观点,如父亲和医生讲的“应该”或“不应该”如何,但作为一个性别铁幕之下的东方人,Lara确实帮我更好地理解了SOC中地很多观点和技术支持。
举例来说,如阶梯性或者说最小伤害原则,有关transsexual文献中,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或者建议的原则,如使用激素或者声音改变。影片中医生给予激素治疗、对于手术的讨论以及心理咨询师的支持,都不难看出这个原则的体现。技术人员和家人于性别认同中要做的不是审判,而是技术、情感上的支持,如心理咨询师和父亲直接采用支持技术,表达“你就是个女孩”。
最后说一句,看到有豆友评价,影片在刻意地渲染一些苦难,我只想说,相对于国内的trans群体,那点事是白玉微瑕吧,Lara就是tm生活在理想国。
甫一开始,我的确对于导演卢卡斯·东特(Lukas Dhont)的关注大于电影《女孩》(Girl)本身。当105分钟的电影走完;从倒数第二幕的哗然,来到最后一幕的重拾自信,《女孩》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名住在“男孩”身体里的美丽女孩,如何焦虑地想获得社会与同侪间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体先天的劣势下,又如何以“超龄”之姿进入芭蕾舞蹈学院;仅仅一步之遥,她就能实现“作为”一位女孩的梦想,以精湛舞姿昂首站立于舞台。
尽管“力”与“美”,“舞蹈”与“肢体”,经常能超越性别的界限,臻至一种平衡与完美的境界;可现实却是无比丑陋。即便置身于21世纪医学科技发达,身心治疗完备的现代社会,仍存在着某种歧视与模糊地带。有人说,性别认同障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病征。而赖以支撑此“平等”价值的条件则唯有“爱”;特别是来自亲情的抚慰。我们或许还记得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里Elio开明的父亲;侃侃而谈的引导角色。在《女孩》里,同样有着这么一位开明而出色的父职角色。
舆论往往皆围绕于事件(即主角)本身,鲜少洞悉“支持者”的角色。卢卡斯·东特(Lukas Dhont)的《女孩》,很大程度在重新建立起这样的角色。Lara身心所面临的种种竞争与挑战,青春期情窦初开的迷惘与自我怀疑;“认同”并非问题的唯一症结,而是“钥匙”。身体或许仍能透过医学手术达到预期的结果,可心理的却如同一本芭蕾舞剧;时间、体力、煎熬与学习,几乎是所有Lara这个角色,所必须克服的自我矛盾。而这样的矛盾在常人看来,难以有切肤之痛;也几乎说明了这个社会如实上演的种种歧视与性别认同障碍。
《女孩》在一场不公平的竞赛中,所扮演的则非一个“榜样”。如Lara对父亲说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榜样,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Lara在面对这个畸形的社会价值观时,最需要的其实只是“支持”;而往往却最困难,来自一个个家庭。这正是为什么导演卢卡斯·东特说:“我想谈人与身体的关系,同时谈到了父子的关系。”
给五星也要先说两个问题,一个是场景,电影空间除了家里就是排练室,而且芭蕾舞的摄影调度非常单调,重复之中没太多新意,所以在制作格局上看,确实是小成本,在戛纳降为“一种关注”单元非常合理。其次,立意表达的算计是比较多的,在文本结构上能感觉所有戏的设置都是在酝酿这最后一击,痕迹有点明显了。
可我为什么还是如此喜欢,那肯定是归为这无可争议的最佳表演,我全程蹬圆了眼睛都在盯她每一个细节,不难发现这个片子的心理表达在言语层面上看都是失语的,“我过的很好”几乎是女孩唯一的台词,为什么她真实的想法说不出口,因为这种情绪太复杂了,以至于它无法具象到可以用人类有限的言语来形容。然而,俗话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员,你试图隐藏的情绪,在不经意间会被表情和肢体出卖,因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自己是看不见自己的。
电影中有几场戏非常重要,一是在医院签字准备手术时的兴奋,等不及了的那种开心。二是自己在更衣时的羞涩,父亲进屋她直接要求回避。三是与男孩发生床戏后,对对方不接受其性别的那种沮丧。这些表演是通过表情直接传递出她不但渴望生理的变化,更需要心理的认同,是一种渴望与回馈的不对等,一次又一次的隐形伤害将她的精神折磨到了极点,当然这里不仅仅的是外界环境带来的,更多是她内心难以化解的纠葛。
然而,极端的行为出现往往是必须且不可逆的,因为从现实层面讲,谁都不愿意这么做,当我们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是很容易的,因为我们置身事外,可她自己没有办法,别人也没有办法,这使得其最后一击的更多的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发泄,有了之前的铺垫,这场戏的动机才足够充分,而事情过后,涅槃重生,她付出了成长的代价,她自我认同的弧光完成。
所以,聚焦疼痛不如聚焦渴望,我只想成为一个女孩,我有多疼我便有多渴望,这些个体精神都是演员通过表演传递的,而我作为观众,这一切我都感受到了。
既然你那么渴望成为女孩,我今年心中的最佳女主角就是你了。
电影大多在几个场景里重复,家,医院,练舞室,练舞室的厕所。家里面有两个样子的她,一个是站在镜子前的她,一个是面对爸爸和弟弟的她。她真的有一个好好好好的爸爸,我甚至想象不出来他还有办法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只有在爸爸和弟弟前,她才笑得最真心。爸爸从内心到言行都在将她作为女性对待,医生团队永远耐心小心对待她的身体和心理,练舞室的老师真心帮助,不断鼓励她的梦想。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都还不够可以让她开心多过难过,亲戚和弟弟偶尔无心又大声地把她指作“他”,练舞室的同学对她偶尔的讨论,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看着镜子对自己的审视。我能感同身受她的大多数惶恐,甚至那群练舞的朋友逼迫到墙角用各种“正当”理由逼她给她们看裸体时她的颤抖和强颜欢笑我也真的知道。并且一定还有注射荷尔蒙导致的心理变化是我难以想象的。她的生活全都指望着那一场手术,在此之前她都是行尸走肉,爸爸和医生都问过她有没有喜欢的人,她说不愿意用现在的身体做任何事,可是荷尔蒙带来的反应是自发性的,对性和爱的需求挡不住,去找那个男生只带来了更多矛盾。她打那个急救电话的时候就让我全身一颤,猜到她想要干什么,想着为什么不能再等等,或者再和医生商讨。不过我们其实都应该知道也体会过,在个体层面的讨论,生命和健康并不一直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自我审视一定是被社会凝视与规劝的结果,如果没有人意识到她下身的凸起以及胸部的平坦让她less than a woman,那么她还会甘愿感染也要把下身包的缠紧,以及做出最后那样的选择吗?不过可能这又要涉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好久以前在豆瓣看了一场关于MTF影响生理性别女性权益的讨论,大家摆出社会学的各种理论长篇大论,可是真是我见过最暴力的讨论。
爸爸和Lara演得都太好了。
如果要在2018年的电影中选一部最让我难忘的处女作,那我会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这部《女孩》,尽管还有两个月这一年才会结束,但我依然可以肯定,不会再有哪部处女作能超越《女孩》给我带来的观感。这部早在今年五月就亮相戛纳电影节的比利时电影,在当时可以用惊艳四座来形容它映后的反响,各国媒体不但异口同声的夸赞这部电影,更有豆友戏称这部电影的导演,年轻帅气的卢卡斯.霍德特,会成为下一个戛纳电影节的“亲儿子”。最终,这部电影也不负众望的摘得了戛纳影展中“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表演和金摄影机最佳处女作两项大奖。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多伦多电影节上,我有幸在这部电影的北美首映礼上观看了影片,也绝对相信了戛纳电影节上它收货的赞美,绝非浪得虚名。
电影的名字是《女孩》,但影片的主人公却是一个男儿身,主人公的名字是Lara,她是一个酷爱芭蕾舞的孩子,虽然她的生理特征是男性,但她的心理,却始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孩子。由于她对于芭蕾的热爱,她要尽可能的保持身体线条的纤细才能跳好女生的动作,因此她不但要服用雌性激素,还要在每次练习舞蹈的时候,把男生的性器官用胶带缠住。除了一个青春期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外,Lara平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练习芭蕾,以及定期去医生那里领取雌性激素并查询何时可以进行变性手术。
随着一天天的成长,Lara要面对的,是每时每刻如何抵抗自己变得更加男性话的身躯,因为她太想完成能让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芭蕾动作;尽管爸爸和家人都给予了Lara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关心,但为了跳好芭蕾舞,Lara还是要不断的与自己的身躯以及心灵抗争。最终,为了能够真正以女儿身跳芭蕾,Lara还是做出了年轻人在偏执的时候会做出的傻事…
可以说,这部电影所塑造的主人公,是今年大银幕上最幸福也是最“不幸”的人。她的幸与不幸都来自于她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内心无比坚定的相信自己是个女孩,这份属性的认同,有着无比珍贵也无法取代的意义;这份认同,是完全源自她最原始的心底,由内至外,不需要别人的评判。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的身躯毕竟保有男孩的特征,因此她就不能完全的享有女生在舞蹈时那种得天独厚的自由。
她的幸与不幸,还自于她对于芭蕾舞如同痴迷一般的爱恋。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深爱到忘却一切痛苦的梦想,对于这个梦想的强烈追求,已经上升为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这个信念,强大到一切都可以为之让步,也强大到让她可以克服所有阻碍,甚至不惜用最原始的手段克服生理的障碍,即便那种痛,让人无法言表。可恰恰就是她要承受的这份痛苦,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不幸”,男儿的身躯,需要她比芭蕾舞队的同龄人(无论男女),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她不但要承受用更多胶带缠裹脚趾、并跳折脚趾的疼痛,还要面对寝室里女生们对他男性身躯的好奇与嘲弄。然而,她的这份不幸,也恰好源自她这份近乎偏执的信念。
作为自己的处女座,导演卢卡斯.霍德特在整部影片中没有半点怯场的意思。在交代故事的时候,他将主人公生活的诸多片段串联在一起,让观众跟随镜头,感受主人公面对自己身体时的矛盾和挣扎,虽然电影中有很多值得人感慨,甚至情绪崩溃的地方,但导演却都在最恰当的时候收住情绪,从不让人感到滥情或煽情,这份冷静与克制,对于一个新人导演,十分难能可贵。另外,更难得的是,导演将这样一部LGBT题材的电影,拍出了一份内核平静如水、不卑不亢的特质;毕竟以trans-gender(变性人)为主人公的电影,都多少会从这个人群受到的不公以及自我在权益上的抗争做文章,最近的例子就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普通女人》;然而这部《女孩》恰恰没有这样做,它更加纯粹,更加简单,影片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无比清晰的认知,她无需别人的肯定,也从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也就使这部电影顿时充满了一份超凡脱俗的气质。
之前提到,这部电影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取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表演奖,这个奖项颁给这部电影的主演维克多.博斯特,绝对实至名归。这个小男孩真的是这个角色最佳的人选,或者说,正是这个小演员精准透彻的演出,才让这部电影焕发出它独一无二的魅力。
维克多尚未发育完全的身躯本就纤瘦,再加上他白皙精致的脸部线条,都为他诠释这个角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去外形的优势,维克多的表演也是十分生动,在动作和神态上,他不但把一个“女儿心”在青春期的害羞与腼腆呈现出来,还把“男儿身”带来困难时,这个角色本身的坚强和任性演绎的细致入微。
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两处:一处是主人公Lara由于脚趾被过度包裹并用力跳舞受到极大损害时,她要在舞蹈教室强忍住所有疼痛继续跳舞的神态和举止,明明已经疼到满头大汗,她依然在踟蹰着默默擦汗,并不断呼气,此刻她充满坚韧和恐惧眼神微颤,让人顿时心生怜悯。第二处是电影的结尾,在经历了诸多痛苦之后的Lara,自信优雅的行走于地下通道间,你能从她轻轻上扬的嘴角和微微昂起的头颅间,感受到一份经历风雨之后的洒脱和自信,说实话,这个镜头可以列为2018最美的镜头之一。
最后,我真的要点名表扬这部电影里的爸爸,他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我见过最善解人意、对孩子报以最大温柔与理解的父亲。
无论片中的小主人公Lara做出怎样的决定,爸爸这个角色在影片中都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不但跟Lara 一同见医生、咨询手术的事宜,还总在Lara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如果这世界上所有LGBT人群的家人都如同这位爸爸一般,那这个世界绝对可以美好数百万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切丁丁那场所有人都虎躯一紧啊
锁定年度最蛋疼电影。一直感叹身体是灵魂的囚徒,最后一刻的绝地反击全场瞠目。演员真是太厉害了!
“有些事情是没法改变的” 第一次看到如此切实的讲述变性细节和心路历程的片子:初期注射荷尔蒙和服药,手术切除阴茎和全部海绵体,并用一部分阴茎做成阴蒂,然后尽量让阴道够深…最主要的:治疗无法逆转。今年的欧洲电影奖该片提名了最佳男主,难道不应该是女主吗?=。=
主演真的是一块宝,芭蕾舞场景拍得根本就不像部处女作。如果看完觉得哪里隐隐作痛,那估计电影创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二刷加到五星
A / 一场预先设定的点对点单向运动却没有回落到二元划分中,而是在几乎静态的过程中开掘细腻复杂的心理世界,在温和却依然固结的性别文化中探寻身体的意义。身体是冰冷的容器?僵死的符号?是焦虑的牢笼还是反抗的武器?或是一种如芭蕾般超然的姿态本身?导演并未给出标准答案,却已将这一选择背后的千钧之重全数交付出来。Girl最终是一种开放的身体,而非性别。
隐忍、希望、自省、决心、崩溃...这个“女儿心男人身”所展开的故事没有充满霸凌嘲笑,没有秘密解开后的狗血撕逼。Lara所背负着是高强度芭蕾以及每天一次次照镜子、快速更衣的躲避所带来的厌食与忍无可忍;是不断回避着“I'm Fine”下默默消化掉的所有情绪。全程专注于挖掘角色内心、没有大起大落的克制处理和最后一场戏所带来的冲击感是无法形容的,那一刻影院的观众也在抽着和Lara一样的气。
即便在父亲如此开明支持,医术和社会条件都可以顺利完成变性的今天,变性群体受到的压力依然是无穷大的。演Lara的演员惊为天人,芭蕾片段拍得超好。酷儿棕榈应该没悬念了。PS:好痛。
要不是主角有露点,怀疑他已经做完了手术,真的已经达到了雌雄莫辨的状态。国外的社会形态已经好到,老师会要主角闭眼后再询问会不会有人介意跟他用一个更衣室?给人的感觉是尊重所有人,也没有把跨性别者区别对待,同时也在尊重“正常人”。主角还有完全支持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同学们理解和尊重,可还是会有很多青春期烦恼和不满足,人类文明阶段的确过于落后了……
保持微笑,努力合群,假装坚强。原以为人生的痛苦是潜伏在角落的强敌,必须全副武装奋起反击,实际却发现它们如无形的潮水时刻压迫着你,唯有筑起一道又一道防线才得以自我保护。一个人面对太难了,还好她有一个可以盛放所有过去的爸爸,和一个可以寄托一切未来的弟弟。影片用漫长近距的失焦让观众如在水下憋气一般,濒临崩溃却只能保持镇定,正如劳拉每天所经历的,唯有独自在卫生间扯下胶带打开窗户的一刻,才能真正的大口喘气。
完全看不出来是处女作,自信成熟又丝毫不露怯不炫耀
温柔而让人感到真实刺痛的变性之路。人们只看到了毛毛虫和蝴蝶,却没有想过卡在毛毛虫和蝴蝶之间的成长态。这是今年我觉得最纯正的LGBT电影,它对同志的属性构建完全来自于角色内在,与家人是否开明、社会是否支持无关。因为做自己,所以对痛苦甘之若饴。爸爸说“你会成为很多人的榜样”,她说我不想成为榜样,我只想做一个女孩。雌雄莫辩的美少年出演这个变性角色太惊艳了,喜欢她对镜子的每一次凝视...
#Cannes71# 有这么绝的题材,难得的是拒绝抓马,所有的套路点到为止;一直暗流涌动,于是能把心理写得少见的细腻。芭蕾舞拍得也很好。直到最后那一下,全场倒吸一口凉气……把跨性群体的药物干预过程带来的身心变化和青春期的问题做了一个绝好的互文。感觉在酷儿棕榈里竞争力比奥诺雷还强!
饶是包容开放的西方,对性别认同障碍者而言,也免不了深深浅浅的暗伤。而许多格外艰难的仗,都需要Lara独自去面对。但看她如此热情与畅快地投身到芭蕾舞上,如此认真地做自己,如此急迫地渴盼一具称心的躯体,会觉得满是勇气与骄傲。练舞固然一身伤痛,但夹着鸡巴做人,更痛。这个不想做榜样只想做女孩的人,叫人不知如何疼惜才好,但也欣羡,她有那么好的家人,这种举世无双的好爹,能在全球复制粘贴百亿次吗?在我们还在挤兑所谓娘炮的时候,文明社会已经开始对性别、性向有了愈加多元的定义与自定义,差别之大,叫人胆寒。@平遥
因为海报好看才去看的,结果真的不错,是我的菜。爸爸对Lara说,你很勇敢,你会成为很多人的榜样。她说我不想成为榜样,我只想当一个女孩。女孩永远是女孩。
比起结尾的终极疼痛,女孩亲手戳出的耳洞和跳舞跳到鲜血淋漓的双脚, 更让人忍不住倒吸冷气。故事的道理很简单,想要做你自己,就要承受疼痛。你的灵魂想自由,也要先经历烈焰灼烧,方能涅槃重生,褪去丑小鸭的稚嫩,化身羽翼耀眼的凤凰,云霄遨游。处女作能拍到如此娴熟而不老气横秋,真有灵性。
肤浅的不理解或尊重女性的表达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做自己,也不是一件易事。
这部电影所带来的真实感是3D特效和VR都应该反思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赞美这部电影,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完全征服了我,并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小家伙》一样,《女孩》是非常有痛感的电影。在影像上集中体现在练舞的手持段落,摄影机不断逼近人物以至崩溃。而叙事层面它拒绝标签、拒绝猎奇的口吻,则决定了更为隐秘的疼痛暗藏在日常中——主人公越是用笑容掩盖,周围的人越是待她如常,疼痛就越是难以抵挡。这种寻常的艰难比汹涌的苦难更令我心碎。年度新片十佳。想起双雪涛的一段话:“这正是现实世界的残酷所在,当你坚持你自己时,也许不但伤害了自己,也会伤害别人。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时,就会越来越发现,坚持自己是多么困难。”
真正要拿剪刀剪掉的,是三分之一的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