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沉静如海

正片

主演:朱莉·德拉姆,米歇尔·加拉布吕,托马斯·儒阿特,玛丽·布奈尔,Timothée Ferrand,Jean-Baptiste Puech,Jorg Schnass,Jorn Cambreleng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 / 比利时语言:法语 / 德语年份:2004

 剧照

沉静如海 剧照 NO.1沉静如海 剧照 NO.2沉静如海 剧照 NO.3沉静如海 剧照 NO.4沉静如海 剧照 NO.5沉静如海 剧照 NO.6沉静如海 剧照 NO.13沉静如海 剧照 NO.14沉静如海 剧照 NO.15沉静如海 剧照 NO.16沉静如海 剧照 NO.17沉静如海 剧照 NO.18沉静如海 剧照 NO.19沉静如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所能与你讲的第一句话,便是永别。

    一名没有侵略性却有着侵略者身份的德国军官,一名外表柔弱却没有柔弱之心的法国女孩;军官以温和的言语来表达向往,女孩以倔强的沉默来表示拒绝;战争是隔绝他们缘分的绝对鸿沟,音乐是连接他们心灵的唯一桥梁。一曲巴赫的平均律让来访的军官对女孩顿生仰慕,同样一曲平均律让女孩对军官暗种情愫;为了表示对入侵军官的抵抗,女孩将钢琴尘封,同样为了救她所爱慕的这名军官的性命,女孩又把钢琴弹起。难怪人们说,能够打破国界的,只有战争与艺术。
    只是二人都明白,他们有各自的责任与尊严,若是生在和平年代,他们也可以大声地谈爱谈恨,恣情挥洒情感,但是因为战争,他们必须将其深埋,深埋入纯真动听的音符中,深埋入比大海更深邃的目光中。二人相距如此之近,却又那般之远。漫长的独白,无边的沉默;眼神的交接,心底的暗涌。

    军官走时,女孩终于对他说出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Adieu”
    Adieu,再见,或是永别。

    军官奔赴残酷的东线战场,而女孩则加入了抵抗组织,将爱意珍藏,为各自的使命奔走,做为国家的子民,他们没有抛弃尊严,而做为人,他们也没有辜负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只是本该波涛汹涌的爱意,沉静如海。

    战争,永远承载着苦难与哀伤,无论起因为何,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尊敬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我们崇敬为信仰浴血的战士,但是我们不需要赞美战争。我一直以为好的反战电影应该是让人看后从心底厌恶战争,而不是让人有杀戮渴血的冲动,而厌恶并不等于逃避。所以我一直最喜欢德国的二战电影,没有借口,没有控诉,离开政治目的的吹捧或丑化,这个倔强而又光明磊落的民族总是以最深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与反思着战争的灾难与自身的罪恶。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作品中所渗透出的悲哀与隐痛总是让人难以承受。
    而我却从未想过,处在对立面的法国,竟能以《沉静如海》这样的方式来思考这场战争。对于一个被入侵的国家来说,它实在太纯真太浪漫,但也正因为这份感情的纯真与浪漫,让人更加为其感到伤感与遗憾。它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悲哀,却动情地赞美着人性的光明。战争是残酷的,却教会人们懂得珍惜。

 2 ) 遇见你是命运

超级超级超级虐心的一部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全程女主就对男主讲了一句话,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泪流满面的跟即将奔赴苏维埃前线的男主说“永别了”,想起来席慕蓉的送别,“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最后男主被派往俄国,我觉得这或许是他自己所要求的,否则他将要与法国为敌,和自己心爱的女孩成为敌人,迫害女孩所热爱的故乡。所以他宁愿死在俄国战场,也要坚决抵抗着法西斯的行为。他可以说是尽自己最大努力、用生命向女孩证明自己的立场。
这段还未说出口就已结束的爱情依旧感人~

 3 ) 德意志的又一行泪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本书《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看过电影《沉静如海》后,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大爱,而是窒息。不同于《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桥》《瓦尔特》这类影片的血肉厮杀。彬彬有礼的德国军官,默默无语的法国姑娘,潺潺的琴声倾诉了一段如海一般深沉的爱恋。多么美的爱情,法国乡间的温润也无法阻止战争烈火对这段爱情的炙烤,分别时的一句再见,既是告白又是倾诉。两颗互相倾慕的心就这样被战火分割成为命运的祭品最终淹没在那硝烟弥漫的回忆里。

佳偶天成也敌不过法德百年世仇。不论是电影还是书籍,对于二战这段历史必然有警醒和反思。

看过电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本书《德意志的另一行泪》是我国的留德学者朱维毅的作品,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德国老兵的一些寻访,听他们谈谈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看完电影,我为这段爱情的终结叹息,甚至出现了幻觉,觉得书中出现了这样一段,一位德国老兵在朱博士面前坐下来开始讲述道:我叫维尔纳,我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爱好音乐并学习作曲,因为家族传统而参军。1941年我晋升上尉并被派往法国,被安排在一户法国人家里,房东是一个老人和他的孙女。我去那天,那个女孩在弹一首巴赫的曲子,那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钢琴曲,我循着乐声走进了客厅,看到了那个女孩……遗憾的是,我去重读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是我的幻觉,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这部电影的魔力。

下面我就结合电影和这本书品味一下这段爱情和这段历史

影片中的故事从1941年开始,那时的法国已然沦陷,虽然由贝当担任首脑的维希政府保有着五分之二的法国领土,但那时的法兰西早已笼罩在德意志的阴影之下,再也没有一战中对德国作战时血战到底的气势和凡尔赛会议上全面打压德国的颐指气使。那么德国是如何从一战之后几近崩溃的边缘实现逆袭的呢?书中那些老兵回忆到,希特勒上台后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德国经济和民族自尊心以便换取德国人民的效忠,并卓有成效,德国人民又有面包了并且不再自卑。希特勒成功掌权并在德国民众的踊跃支持下扩军备战。于是入侵莱茵兰,鲸吞苏台德便顺理成章了。

1940年5月,德军取道阿登山区成功绕过马奇诺防线,闪电般的拿下法国。根据书中老兵们的回忆,法国不像苏联那样落后,立体化的交通非常便利,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德军装甲师无人能档。从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来,法国地势平坦,非常适合汽车坦克穿行,所以德国兵车能够连夜不间断的调兵,引起老板的愤怒。

当时的德国兵大体分为两类:国防军和党卫军,德国军人普遍着灰色军装,但党卫军有时会着黑色军装,因为他们作战能力更强更加精锐,所以有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权。党卫军有几只威名遐迩或者说声名狼藉的部队。警卫旗队师,骷髅师,帝国师,维京师。党卫军心狠手辣,实施屠杀,纵火等暴行时都一马当先。书中也有一些党卫军老兵受访,他们的悔恨通常更甚,战争期间和战后的经历也更悲惨,有一位老兵回忆在美军占领他住的疗养院时他去除了自己身上特有的党卫军血型纹身才没受到美军的特别“优待”。除了黑衣和纹身,党卫军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双SS的标志,被设计成两道闪电。影片中男主身着灰色军装并没有双闪标志,是典型的国防军。男主的人设也不太可能是党卫军军官,否则影片就失去反战的立场,观众也难以接受。

关于德军和占领区人民的关系。德军对于占领区人民自然不会赶尽杀绝,相反他们甚至和有些占领区的民众相处非常融洽。一位进驻乌克兰的老兵回忆他在战争期间曾经住在一位乌克兰的娜斯佳大姐家里,由于乌克兰民众普遍不满苏联政府对他们的统治和掠夺,所以情感上更加偏向德军,这点同芬兰很相似,那位大姐与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帮这些德国兵做饭洗衣服,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那个老兵和他的战友不仅不会冒犯她们,还会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者帮小姑娘补习功课。他们后来继续向苏联纵深挺进,后来战败撤回,又遇到娜斯佳大姐。但她此时精神恍惚,因为党卫军执行所谓的焦土政策,烧了她的家,女儿也在混乱中丢失。她呆呆的望着这个德国兵,麻木的念叨着:“德国兵坏”这个老兵当时羞愧的转身离去,时隔多年回忆起来依然痛哭流涕。所以片中男主对女孩和她的祖父流露出的感情,同情甚至尊敬和爱慕并非凭空捏造。普通德国士兵在被占领区人民面前并不个个都是刽子手。

在看电影时,我对德国军官对于少女秋毫无犯十分敬佩,海滩捡鱼还是圣诞夜的两段情节多少体现了德军的军纪严明。如果完全不看简介的观众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猜测海滩上他们会牵手,圣诞夜他们会偷尝禁果。有一个镜头是上尉在壁炉前烤火独白时回头不小心看到了少女的纤纤细腿,少女本能的捂紧了自己的裙子,上尉则尴尬的回头。这个情节除了凸显男主的绅士形象外,也多少表现了对德国人军纪的认同。

关于对待占领区妇女的问题上,书中援引的一份二战各国军纪调查。英国士兵展现出了他们的绅士风度,性犯罪率在各国军队中最低。除了日本军队和苏联军队之外 ,其他主要参战国保持了军人的基本素质,德国士兵的表现较好,同样是侵略者他们的性犯罪率确是偏低的。而他们的盟友日本,真叫人无语,我想除了政府的行为,士兵在战争期间的表现也是这个国家能在战后受到多少原谅的重要因素。德国政府和士兵的表现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谅解。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是雅利安人的优越种族主义思想让他们不屑于与外族女子发生性行为。但是在影片中显然德国军人的纪律和操守得到了充分的赞扬。

关于影片的结局,充分表达了反战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是宝贵的,但是这一切被战争轻易打破了。一句永别今生无悔,这恰恰是最大悲剧所在。虽然没有战争他们不可能相遇,但一定有很多观众像我一样希望在那时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但是军官的离开和少女摆出的天竺葵却残酷的撕碎了我们的期望,沉静如海的爱情最终沉入了充满硝烟和鲜血的战争之海中,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作为一个德棍,我对战争和德军的罪行是有充分认识的,我尊重欣赏这样一支军队。但是也看过很多《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浪潮》《说故事的人》《偷书贼》等这些电影和书籍,我对战争永远是痛恨的。那些参与过二战的德军士兵们他们非常不幸的生在了独裁者统治的时代,它们被迫效力于独裁者,背负着永远难以洗脱的罪名活着并长眠。愿世间永远不要有战争。

 4 ) 人如海般沉静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电影了。
整部电影一如其名,沉静。临海的乡村小镇,充满古典意味的田园气息,即便是战争,如此沉重的主题,也融入到它缓慢安宁的生活节奏里。战争不仅可以处理成血腥与暴力,它同样可以呈现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相处时的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而这种压抑感,放在这样安谧干净的乡村,最为合适。它的世界是封闭的,自足的,同时在面对外来干涉时,也是脆弱的。它不会采取瞬间爆发的行动,但是它会慢慢地转变,在拒绝与接受之间来回摇摆,并最终达到相互渗透。
正如同女孩的选择。她的对抗是充满尊严的,她的爱也是真挚的。她对抗的是身穿军服的他,作为入侵者的他;她爱的是怀疑战争的他,迷恋音乐的他。可是,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而对于这一点,他的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他清楚他们之间的界限。他忠实地守住它。所以,他们所有的情感交流只用目光。完全没有语言精神世界。不,应该说,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虽然整个影片,他和她之间,都是他在说。可是,他所有的话她都铭记。
男子和女子的目光里都透着一种压抑感。一个深情且专注,一个矜持且纯真。精彩处便是最后,男子来告别。男子一边说着,一边望着女孩。镜头先是给男子,然后转向女孩,一步步地推进,先是惊愕,接着泪水就慢慢盈眶,然后从脸上淌下来。这种表情一直持续,直到男子离开房屋。等女孩追到门外,她已经是啜泣。至此,在整个影片中一直处于压抑状态的情感,终于全部释放出来。
战争是人需要面对的众多障碍中的一种。外在的世界如此狰狞残酷,内在的世界如此干净无邪,在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的可能性之下,导演并没有把它处理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感觉,而是把外在的残酷内化为人物内心的一种压抑感,在抗拒与渴望之间,一次次被迫做出艰难的决定。或者也可以这么说,那些障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得不做出那样的决定。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很难说清。类似的影片也许还可以加上《广岛之恋》,《午夜守门人》。相比之下,我更亲近这部影片里人物的选择。毕竟生命中有很多的事情要去承担,不止爱情。而一旦选择了把它放在心里,你会发现,它的光芒永不退却。

 5 ) 沉静如海

2006.5.17
      每周三的晚上CCTV-6的怜香惜玉剧场会播一部不错的电影,而且配合夜深人静的气氛,一般都是温婉的文艺片。《沉静如海》是一个月前播的,第一次看到就让我很喜欢,有关战争,情感,还有音乐。但和《钢琴师》很不同,虽然后者很震撼,我却始终不那么喜欢。
如海般沉静寂寞,亦如海般激流暗涌。

片如其名,是一种清冽沉静的风格,散发着带着古典气息的精致。海岸线边宁静优美的小镇,淳朴友善的居民,简单朴素的生活……有一点不同的是那是1941年的冬天,苏德战争的前夕,其时法国早已沦陷,没有世外桃源
女孩和军官之间,自始至终只有一句对话,是在最后,女孩从房中冲出来,军官收回踏向车门的脚步,两人只有目光的凝视,许久,女孩哆嗦着嘴唇,“再见!”她说。

 一名法国军官住进了一户只有父亲和女儿二人居住的法国人家,强行征用,从一开始就昭示了一种敌意的对抗,有关民族,有关国家,有关阵营之间的势不两立。那个纳粹军官是否双手沾满了鲜血是我们不可得知的了,但他是彬彬有礼的,热爱音乐,热爱文学,甚至他还是充满温情的,向往幸福和谐的生活,而且年轻,英俊。然而在那样一个年代,个体的独特性是一定要被忽略甚至抹杀的,这没有办法。假如你看过《广岛之恋》或者《午夜守门人》,就会清楚地知道一意孤行的惨烈后果,人性并不是能超越一切的,在那样感情受创的情况下看《沉静如海》,觉得这部片子很不错。很真实。

如果见过大海,你会知道海面的平静很多时候只是表象,掩盖的是处处的激流暗涌。
每个人心底都有对祖国的热爱,任何个人的喜怒爱憎在如此崇高宏大的情感之下又算得了什么?女孩让家中的钢琴尘封,发誓不再弹奏巴赫的作品。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尊严让他们选择缄默,无言,有时是爱,有时也是恨。尽管军官看起来不象个飞扬跋扈的入侵者,他每日早出晚归不忘礼貌地问候,他真诚地恳求允许他共享温暖的炉火,他善意地邀请女孩上车载她一程……然而,总是无声地被拒绝,他们只是当他不存在,骄傲和高贵并不只是胜利者才拥有的。

什么都可以被拒绝,可自己的内心又怎能轻易地被拒绝?圣诞之夜,女孩回家,带着糟糕的心情,跟她学习钢琴的犹太小孩一家因为恐慌而逃离,小镇更加人心惶惶,这使她再次以敌意的眼光去审视家中的入侵者,也许更让她矛盾的是如何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女孩悄悄走进军官的房间,看他的家信和照片,抚摩他用过的每一件物品,在他的床上静静躺下,似乎能感受到他的气息,一切都如此真实和亲切,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安然睡去,一切又都如此陌生而短暂,女孩在最后匆匆离去,躲在门后倾听,那是如何矛盾挣扎悬殊迥异的两种情感啊。

 对于小我之爱来说,拥有了才会失去,所以看起来很多时候不爱比爱更幸运。然而不对,因为爱或者不爱实在是很难控制的因素。也许该怪罪于音乐,这个号称能直达内心百分之百真实的东西比上帝更普爱众生,不合时宜地出现,“我记得我来那天你弹奏的美妙乐章”,军官对女孩这样说,他说自己是来自小城的专门作曲的音乐家,因为家族世代从军的传统应征入伍,来到他热爱的法兰西,他每天晚上都会在起居室里呆上一会,对着父女俩谈谈自己的热爱,理想和其他,他是真诚的,尽管面对的是深深的沉默。如果你相信一个眼神都可以坚强地负载起彼此未知一生一世的那种一见钟情的浪漫,那么女孩和军官之间悄悄产生的感情还需要更多的理由来解释吗?

  或许可以将想象放远一些,但是会失望。法国式的浪漫不仅仅是《芳芳》般的俏皮清新,也可以深沉含蓄犹如大海一般无声无息。片中两人之间第一次正面接触是在那个晚上之后的第二天,军官无意知悉了女孩的心事。在那条通向海边的木板小路上,女孩在这头,军官在那头,然而什么都不曾发生,女孩轻轻侧身绕过,走了,却在不经意间打翻了盛鱼的竹篓,她拣得忙乱无措,这时伸过来一双手,这一次她没有拒绝他的帮助。她抬起头,目光接触到他,很快移开视线,怕他读懂她的心。可他读懂了,在她眼里是种想爱不能爱的无奈,和他一样。尽管手指都不曾互相触碰,这一段却被处理得充满张力,含蓄深情,有如初恋时的心跳。

干脆牺牲情感,把爱扼杀在心底。如果没有那次意外,也许一切会更淡然无痕。那一天,法国地下反抗组织的刺杀行动无意中被女孩看到,她的朋友们在军官的汽车下安放了炸弹。她不能说,不能出卖朋友,背叛国家,可她不愿看着他死,又该如何选择呢?许久未曾响起的急促的钢琴声突然响起,拉回了军官走向门外的脚步,他吃惊地看着她,她眉头紧皱,眼里噙着泪水,终于,一幕血肉横飞的惨烈场面化为女孩手下钢琴的休止符,军官转身而去,他们更靠近也更加遥远。
影片的结局也很平淡,军官到起居室,和往常一样和他们道晚安,然后他说:“我要去俄国了,立刻就动身,那里很冷。”女孩在那里看着他,强忍住泪水,直到离别的一刻她也要让自己忍住泪水,因为她不能爱他。但是她的泪水溢满了面颊,当泪水涌出时,她已经不想再掩饰对他的感情……然后她冲出门外,没有深情的拥抱和热吻,只有短暂的沉默后,四目眷恋的相对,以及女主人公嗫嚅的双唇终于从嘴里挤出的整部两小时内唯一对男主人公说出的两个字:“再见!”

一切象鸟群掠过水面漾起的涟漪,并无痕迹,他可能死在战场上,她可能思念,真实也许就是如此,有着说不尽的缺憾。

最后忍不住要说几句多余的话,沦陷区不一定要水深火热,仇恨不一定要暴力发泄,兵不血刃间也可以传递如此强烈的反法西斯情怀,假如没有战争……
故事简单,平淡,节奏缓慢,有足够的余地边看边回味,真正将浪漫发扬到极至的确实是法国人。

 6 ) 爱情生于无言

爱情生于无言。

很多东西谈上去,都有个先天,后天;个人,环境;传承,学习的维度。其实我猜,情愫的产生,真的也就那么一瞬间的事情。只是站在对立面上,这份坚持因为阻力而变得更为珍贵。很多电影都谈论这种在不同立场上男女如何协调困难,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和焦仲卿,对抗不了的是家庭,他们的选择是纯情派的代表。放在这部影片里,男女主人公却绝不能想这种结局,似乎国家层面比家庭大很多,于是牵涉到一个道德在里面。大环境下,个人的位置被放的极低微。国家甚至能驾驭生命,个人的爱情又怎好摆上台面?这两天温习了许多港片,里头有一部《白发魔女》,两部影片放在一起虽似极为不妥,却也有可比较之处。《白》的背景是清末明初,汉人和外族的冲突。情爱的产生,无非是,初见,某一瞬间的吸引,有条件的培养,语言或眼神的交流。然后就独自沉迷。不是每个现实都有武侠片的江湖气息,同样是生死离别,一眼万年,一句再见却难以开口。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情爱好像是一串梦,梦醒了一切是空。但为了这场梦,我愿意。不是不能全身而退,只是不愿,不愿抽身。今日一别,再无明日。此刻情怀,再无其他。为了暗夜灯火前的喃喃细语,为了清冷海边的欲言又止,从来无语,却是万言。

一句再见,述尽了万千青丝,也挥别了昨日的绵绵。现实中的人们,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前行,该工作工作,该学习学习,该搞地下活动的继续。毕竟,江湖不再,谁也无法在寒峭苦等十年,谁亦无法一夜白头。只是夜深,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又想起我。

 短评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将是多么登对的恋人;可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又怎么会有遇见的可能?命运没有给过他们半点机会,惟有让千言万语化作沉静如海的钢琴声。欧洲文艺版“色戒”。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含蓄的极致就是闷骚,闷骚的极致是深情,深情的极致是遗憾。

9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我很高兴,遇到的是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默默无语的女孩。”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在国仇家恨面前,爱,沉静如海。最后那盆天竺花或许只是代表她希望这样可以能够获悉有关他的些许消息。★★★★

13分钟前
  • Q。
  • 推荐

全剧没有任何的对白,却不觉得沉闷。最后女孩子弹钢琴那一幕,他们的眼神交流最让我动容。

16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非常干净的一部二战背景下的小制作爱情片。男主很有些法鲨和伊万的综合体,特别是戴着军帽时,我承认起码有两星都是为男主的帅。此生遇到相知之人,钢琴音中那一眼,何其幸运;战争让你我相遇,却也注定永不会有结果的爱情;同你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永别了

17分钟前
  • 推荐

如果发生在国内:村妇恋上多情鬼子,这是要毁三观呐!

18分钟前
  • PaPu
  • 力荐

人们用两种方式打破国界,时而用战争,时而用爱情。

2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你是绅士,你是淑女.你们沉默不语,毫无声息,却含情脉脉,咫尺相望.战争面前,爱情如此无力,最后却是终了那句再见.连一个拥抱都是奢侈.

21分钟前
  • 娇滴滴滴梨二花
  • 力荐

最深沉的爱只能用沉默来表达,只因为它超出了灵魂能承受的底线

26分钟前
  • phoebe
  • 力荐

一段钢琴,一句话,两股暗涌,以及表面沉静。

29分钟前
  • shu
  • 力荐

我总觉得《沉静如海》是《钢琴师》的前传。

32分钟前
  • 三四
  • 推荐

于无声处听惊雷,沉静中蕴含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好的电影敢于让故事戛然而止,要留下美好的余味绵绵,铺陈的功夫真不简单~不愧是法国片,大历史与小人物浑然一体,钢琴配乐与情感水乳交融。

35分钟前
  • enemy
  • 力荐

这个片儿优缺点都太明显了。一方面它在剧作架构上是那么地玛丽苏那么地套路让人觉得真是俗到尘埃里,另一方面在整体格调上又是法国电影中极少见的具有东方气质的例证,节制、含蓄、舒缓、哀愁,发乎情止乎礼。泪流满面的“再见”是女主角对军官说出的唯一一句话。借战争的壳讲爱情,聪明却也难免粗浅。

40分钟前
  • 未亚
  • 推荐

军官在弹奏bach的平律时可以看到两个人对彼此感情上细微的变化,当女孩为了留住军官救其命弹奏钢琴时及最后说出adieu的时候,可以看到两个人复杂的感情。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音乐而起。有头无尾的爱情这样的结果才是耐人回味是值得想念一生的。当回忆时总会想起那段美妙纯净的乐章。

4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海洋的包容,海藻的缠绵,暗礁的迷茫,adieu的意思是永别

49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力荐

小说版完成时二战还未结束

54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最受不了这种沉默却汹涌的爱情

59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女孩从头到尾没有对他说过一句话,除了离别时的一句”再见“!这种默默无语的爱反而是最具杀伤力的!哎,我的心已经揪成一团了!!!

60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军官的出场,音乐,腿特写。过肩镜的构图。镜子的利用。军官谈到海时,利用shallow space让两人的脸看上去那么近--心灵的接近。少女的啜泣用窗纱与摄像机隔开,真是含蓄。

1小时前
  • paracelsus
  • 力荐

一生只有一句:再见!

1小时前
  • 眠去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