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看1994那部,看到快一半发现不对啊,这里面怎么有杨洋和李沁???1994年他俩才多大,于是乎发现看错了,我决定算了,看完吧,于是后面还有点煽情还有点感动,还哭了,大概是太久没看这种所谓的烂片没那么麻木了,哈?于是我又决定在没有看那部的情况下赶紧来评分,免得我又对比之后降低印象。至于电影开头的菜作为颜控感觉还不错,素菜能做成那样不错了。至于剧情嘛,还行吧。
袅袅晨雾中的水中木台,山涧绿荫里的素食餐厅,白冷利落的瓷盘,承以素食,简而不简单。
蓝绿色彩和静谧的布景是整个电影的基调,纯粹而干净。
这个电影温和中隐忍着凌厉,它看起来是在叙述一件往事,有似乎在嘲讽什么俗世,通过电影中的几条关系主线,纠缠错落地展开:两个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两对年轻情侣之间的关系;父亲和平儿之间的关系。
二女儿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在一场晚餐中传递:二女儿无肉不欢,对于父亲在晚餐上吃素食一事表示敷衍,但是他们更深层次的矛盾却隐藏在这微波底下。她永远挂着妖润的嘟嘟红唇,瞄着浓黑的朋克眼线,眼里是欲望和自我,追求新潮和刺激,这和持守素食餐厅几十年,一个瓦罐珍藏了几十年,为的是此生有幸能等到年轻时失散恋人的父亲,格格不入。
两对年轻情侣之间的关系,与父亲和年轻恋人平儿之间的关系,又是一对明艳动人的矛盾。年轻的情侣们,虽然看似在爱着,但是他们似乎对于感情也是一知半解。
瓦儿在电影中是一个清澈美好的角色,她的物质条件很好,也不乏优秀男性追求,性格外柔内刚,知书达理。但是她却依然守着一个看起来普通而笨拙的男朋友,凡事力求体贴和周到,但这样,久了自然委屈而疲惫。
瓦儿和张全的矛盾在一开始就隐隐约约了,在奔驰跑车上,两个人都在各自打电话,瓦儿的车,也是瓦儿开的车(为什么不是男朋友开车),她听不见电话对方讲什么,微笑着看了张全好几眼,但是张没有感受到,但是瓦儿后来也没有计较,挂了电话以后,反而关心他是不是又被老板催稿了,他只是说是,却没有问瓦儿的事情。后来好几次打电话给张全,他都没有听见,大雨天是贝总送她回的家。这样矛盾酝酿着,后来又隐忍的爆发,本来看起来就像是寻常的不欢而散的收场了,但是电影的柳暗花明的妙笔却在结尾,正是因为二者的矛盾,才引出了本电影真正的主线——那些素食,那些素食餐厅,包括那个瓦儿的名字,其实都是为了他们的再度相逢做伏笔的,父亲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平儿。
在那一刻,父亲深埋在心里几十年的故事终于又错漏的轻叹声,两个女儿听到也湿润了眼睛。电影里没有说女儿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她们想必是有所反思,与自己的爱情做对比。似乎年轻人的爱情就和这个时代的颜色节奏一样,鲜艳而迅猛,却像鸡尾酒里的颜色一冲就淡了,为什么那一代人的爱情,可以那么长那么长呢?电影片尾关于两对情侣和好的片段很短,却像是一个个点睛之笔(但是我觉得电影的点睛处有很多),就像是一幅水彩画,刚开始是湿画,自然要大篇幅的铺墨,渲染,随后墨慢慢收干,最后有那么几处干笔,不沾水,但只要几笔就够,就足以呼之欲出。
电影的美,还美在多处隐喻。首先是大女儿的名字瓦儿,与片尾的瓦罐遥相呼应,而平儿说的,“到了台湾,这瓦罐没想到成了老古董了,如果现在卖,也许能卖很多钱”,瓦儿隐喻父亲一生的深情,而瓦罐代表的老古董似乎又是叹息,又是嘲弄,又是敬畏这老古董般的爱情。而素食餐厅一开始就上场的“莲花盅”,似乎也在隐喻着父亲那如莲花般纯净而坚守的心。他也许当初只是为了坚守爱情,但是到了后来,难说了,他坚守素食,并且他知道,心中没有一点禅意的人,是品不了素食的。所以电影里也看到,大多数光顾店面,还亲手要求他做莲花盅的,大多是和他一样年过花甲的老人,年轻人也许没耐心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禅意和心境。
前后看过两版的《饮食男女》。内容比较类似,也都是用饮食当主线串起人生的诸多变故和情感。李安的拍摄手法自是高明很多。但是把电影当成一个作品,探讨其故事的完整性,结构的逻辑性什么,对于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实在无聊;相反,看每部电影之后,我倒是想超脱于电影之外,看看它哪些细节触动了我哪些条神经。这种偶然性和随意性才是更有意思的。
对于探讨情感的电影自己是些许有些排斥的,因为它容易被拍得沉重,演地沉重,让人看起来不轻松。更推崇的是深入浅出,能够轻松地把那种情愫表达出来才更显高明。
李安那部故事原委已经模糊,倒是记得两部电影里的父亲都是极固执的,整天闷闷不乐的,心事重重的。新版的《饮食男女》,老人把遗憾的记忆背了一身,在他被壮丁与师傅师妹失散之后,就从来没开心过了。虽然之后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却一直沉重地活在回忆的阴影里。餐厅是为初恋所开,菜是为初恋所做,健忘也是为初恋所得吧。
最近看徐铮拍的《搞定岳父大人》知道了一个契可尼效应,觉得非常有道理。契可尼效应,简要概括就是:越得不到的东西,越难以忘记。“例如,你在数学考试中要答20题,其中19道题你都完成的很好,就是剩下的那一道题把你难住了,到考试终了时仍未得出答案.事后,你与同学对答案,那19道题都是对的.从此以后,那未完成的一道题被你深刻而长久的记住了,而那19道题却被你抛到九霄云外。” 但事实很可能不是其他19道题就比起那一道题来得简单。
人们总是对于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情念念不忘,或是遗憾,或是恐惧,或是敬畏。他们会想尽方法挽回,或者弥补,或者挑战,或者超越。这种欲望导致的行为有好有坏,在工作学习上可能促成你更上一层楼;在不可控的感情上却常常会让你变得后悔不能自拔。在所有情绪中,后悔可是伤害力最大的啊。
人们常常觉得初恋最美好,并不是因为那个人最美好,而是因为初恋这件事情并没有继续发展成更完整的婚姻,就变得残缺,未知,而美好。买东西也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就是因为越容易得到的东西你是不会去珍惜的,只有你千辛万苦淘来的才值得珍藏。
所以片中的老头不幸福,因为他永远活在得不到的初恋里,这个包袱背了一生。
去过美国这么多国家公园,印象中觉得最好的总是鲍威尔胡,后来发现,并不全是它吸引人,而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深入腹地,把几十个湖上的峡谷都玩下来,是我想象中的美好填补了太多未知的东西。其实后来想想,黄石、Bryce Canyon、Deadhorse,哪个会逊色呢,只是因为它们在我眼前一览无余罢了。
事物的未知性和未完成性,才真正是勾起人们前进和继续探索的动力啊。
人性如此,很多男女关系的把式,正是有效的利用了人性这一点。什么女生一定要男生追才在一起啊,什么欲擒故纵啊,什么回眸一笑啊,什么女王什么公主啊。神秘感变成了恋爱里很关键的要素,女孩子一直在抑制把自己的真心全盘托出,男孩子也总是会被那种主动示爱的女孩子吓跑。
但是如果真的了解了人性,真的能够稍微跳脱出人的欲望逻辑,也许你会幸福的多。面对初恋,你也许该这么想,鬼知道她和你在一起久了,是不是会原形毕露,满身长刺呢;对于得不到的事情,没有必要把它虚构成最完美,仅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就可以了。看清人性的你也许更能以旁观者的心情看清楚孰是孰非,谁好谁坏。事物呈现出的状态容易让人混淆事物的本质,把握住现在,很多幸福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没有感知到。
另外影片中很看不惯的是两辈人之间的关系。女儿很懂事,厨艺也很好,想接管父亲的餐厅,但老爸的嘴里却总是小孩子懂什么。父女间是有阶级的,是不平等的;父亲的言语太少,爱藏的太深,两代人的交流是如此匮乏。东方人的父亲还真的是得好好学学西方人的家长,懂得放下,学会放松,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自己的往事,好好的和女儿谈一谈,好好的听听晚辈的意见。固执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放下过去,放下身段,人才能活的自在,这应该是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吧。不要老是回头看,也不要觉得未来是更美好的,且行且珍惜。
1. 杭州西溪湿地的景色很美
2. 影片中的素食看起来非常有食欲
3. 影片的配乐单独去听很好听
4. 归亚蕾和曾江两位老戏骨的演技很赞
5. 三个客串配角(张孝全,李沁,杨洋)足够帅,足够美
集合了这么多美的元素的电影怎么就突然没味道了?一部以饮食为主线的电影没了味道还怎能称作好电影?
1. 素食只是看上去样子很美,却完全看不出味道同样美。片中人们品尝精致菜品的时候没有享受的表情,也没有对味道的称赞,反倒有很多嫌弃。比如曾江的小女儿不喜欢吃爸爸做的菜,开始的时候有客人觉得味道变(差)了。味道不美的菜,样子再好看,不如去赏花。这是以饮食为主题的电影的致命伤。
2. 霍思燕和蓝正龙的感情线太弱,弱到可以删去,可如果删去了,归亚蕾和曾江还怎样相遇?剧本的这条线很烂,也是影片的致命伤。
3. 景色虽美,有些镜头纯属多余,比如归亚蕾和外国舞伴坐在船上亮相的镜头。归亚蕾的舞蹈虽美,会所找个外国舞伴正常,可多了好几对盛装的专业伴舞太牵强,有时间和伴舞排练么?又不是拍舞蹈MV。
4. 配乐虽然美,有时候却和画面明显不搭。悠扬的小提琴,温暖的大提琴,配上年轻白萍品尝士哲烧的菜的场景,或者萍儿在油菜花中奔跑的镜头比较合适。然而,用于年轻白苹和年轻士哲分离的场面明显不合适。比如从1:32:42到1:33:15的音乐,更适合烘托“重逢”时候那种感慨万千的情绪,而不是分离,再比如1:33:44开始的那句小提琴欢快而跳跃的声音,怎能搭配二人分别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
于是:
两位老戏骨的演技被糟蹋了
健康而美味的素食被糟蹋了
优美的配乐被糟蹋了
张孝全被糟蹋了
李安拍的经典《饮食男女》也和一部剧本很弱,剪辑很差的片子同名了。
给影片2颗星,完全给那些美丽的部分(假如烂的地方不扣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其实是不知道我看了一部假的《饮食男女》的,只是依稀觉得,诶 和朋友说的大致剧情好像不太一样。
看完准备在豆瓣看看影评,一搜,最先出来的那部是李安导演的,才明白过来。
最想说的是,看到有好几个影评在吐槽导演给归亚蕾饰演的大妈的特写镜头,说到下垂的眼袋、脖颈横纹、松弛后背以及“导演有恶趣味”?? 而我在看的全程,都是在佩服还有羡慕作为一个“老女人”的她,还有臭美的勇气,穿艳丽的衣服、化妆、跳舞💃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就算在机场里,有人对她指指点点,就算她的侄子三番五次的劝她“多大年纪的人了”,把她带到一群广场舞大妈面前说“你就应该在这里跳舞。” 我在想 为什么女人老了就不能爱美了,为什么只有光滑细腻的皮肤才是美? “老”在心境,不在皮囊吧,希望自己在上了年纪的时候,也要有如此勇气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才好。
另外想说是老一辈演员曾江和归亚蕾的演技真的好,也为剧中他们二人饰演的角色的爱情掉了几颗眼泪。结局真是温柔啊,两老过上了归园田居的平淡生活。老太太褪去伪装的华丽外衣与浮躁,在爱的人面前变得温柔,得了健忘症的老爷爷唯一不忘的就是老太太,那一声“萍儿”唤得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
对于年轻一辈的两对,只是觉得“果然是电影”啊,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呢?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虽然爱看电影也看过很多,但是发现好多剧情都记不清了。不希望当时的感动和感触转头就忘。写不了多全面多专业,只写写自己的有感而发,保持记录的好习惯✌2019年一定要过的清醒一点呀!
还可以。其实,做菜和爱情的共同点就是感觉最重要。
千万别和李安的《饮食男女》去比较,完全不是一个层次。有点大软广告的嫌疑啊,越看越觉得是看会所专题片。曾江是我最喜欢的香港老头,但是貌似演演黑社会老龙头或者独裁将军更合适,演这个老厨师,气场和朗雄无法比啊,归亚蕾虽然是唯一的《饮食男女》的老演员,但是在这部里,沦落到靠耍宝来诠释角色
曹瑞原把我孽子时期对他的期待毁的一点儿不剩,好远又好近...擦,你当自己高考出题委员会啊!剧作和表演都老套的没有诚意,山寨的要命。小短手的演技还能再渣点儿么!祭奠一下14年前的张大雪。肥带鱼根本就是来砸场子的吧=。。=两个WW男的演技也欠火候,靠老戏骨撑场面注定输的一塌糊涂
该片俗称《饮食男女2012》或《饮食男女二了又二》,真的是离正牌《饮食男女》好近又好远啊!
瞎胡闹
《饮食男女》是李安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而这部《饮食男女:好远又好近》则只有视觉上的美丽“风景”,再无其他。归亚蕾所饰演的“大妈”让我对其在《大明宫词》里给我的好印象减分不少。
宝丰影城 2012.4.3 20:10 这部和台北飘雪在豆瓣上的评分怎么这么低,这部更是低到让人发指的地步,还有一部北京乐与路也是!以前的豆瓣绝不会是这样!
霍思燕演技真的不行啊,不笑比笑好看,受不了蓝正龙的台湾腔。不过曾江和归亚蕾果然是老戏骨,有他们俩电影增色不少。小兰和他bf真的是打酱油的,显然是多余的故事情节,总之结局很俗套。。。。还是喜欢看归亚蕾跳舞以及她感情的表述,真的到位啊!
Ang Lee看到要抹脖子的吧。
感觉像硬把连续剧剪成了电影。角色和情节推进都比较失败,几段感情线索更是莫名其妙,只有高端素菜比较吸引人。比不上李安《饮食男女》的半个小指头。
归亚蕾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还以为是蔡明(话说这疯疯癫癫的角色好适合她)
力不从心地玩风雅和格调,就好像迟暮之年的归亚蕾在夜店气喘吁吁地蹦迪,让人有种滑稽的凄凉之感。看到蒋梦婕,终于明白当初为什么那么多人骂新版红楼了,分明就是乡镇中年刁妇模样。蓝正龙、霍思燕还算是好的,虽然一如既往地无个性。
一边敲字一边播完,看在曾江面上,多打一星。要不是我有强迫症,压根都不会播完它。
归亚蕾身材真正好,长沙话还是蛮蹩脚。不知道她和曾江是怎么忍受其他演员的烂演技的。
看到老人回忆 忍不住落泪 和饮食没多大关系
归亚蕾演李安的饮食男女时50岁,演饮食男女2012是68岁,希望你能演到饮食男女2046。
女主和宅男的一段是什么意思?二女儿和小青年的一段是什么意思?大妈和外国佬调情继而情归初恋是什么意思?把张孝全放海报上欺骗广大基友又是什么意思?!
这部电影说明,女人爱男人,终究会遗忘;男人爱女人,只要对方没化成灰终究还是记得。大妈这个角色写的一塌糊涂,你说要把云水谣前半段放大,就好好弄,非得弄个老来俏作鸡捣怪,亚蕾姐伤不起啊。另:蓝正龙是谁?
最后一场戏,曾江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让我动容的一颗星。霍思燕大概是自己觉得自己演得很好的那种样吧,作势、无情。
没那么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