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需要年纪来看的有深度的电影,简单的寒冷中又包含了淡淡的温暖,文革的背景让人难受,好似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灾难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片中没有过多的渲染,一切都那么自然,却最真切的描述了那个年代的痛苦与悲情,泪点从每一个细节里面渗透出来,不需要刻意描画,巩俐、陈道明演技没话说,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没有你侬我侬的情意绵绵,感情全在脸上,含在眼里,让人品味到那份浓烈的爱。
评价《归来》之前,我想先从另一部电影说起。倘若不是经历这件事,也许我对张艺谋的电影会有不太一样的看法,或者秉持一个较低的衡量标准。 2008年,谢晋导演去世,不少城市都举办了回顾展,我得以在大银幕上观看了“反思三部曲”(《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这其中,以《天云山传奇》的观影经历最为难忘。难忘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我看哭了,实际上,一旦涉及到对电影的严肃评价,那么,眼泪是绝对廉价的一种存在。因此,我对《归来》前期的泪雨宣传实在是不以为然。 放映时,不知道是拷贝老化还是敏感词过滤,反正中途突然断片。一个老者突然站起来,大声斥喝着要退场。他说,他是一名还没平反的老右派,《天云山传奇》就应该年年放、天天放。他今天特地来看,不想如此扫兴。老者言辞激烈,场内其他中老年观众把他劝下,这时放映又好了。 放映结束后,这名老者依然情绪激动,边说边哭。他说,右派有55万,儿子去世都没能看上一眼,共产党亏欠了太多……周围人听得心酸不已,纷纷上去安慰他。 关于那些被拭去的眼泪,我更愿意相信,老者的眼泪不仅仅是为电影,而是为了那些被摧残的生命——包括他自己。那一声声绝望的呼吁,令我想起了《华丽的假期》里的一幕:主人公在无人的街上大声喊着,请不要忘记我们。这部韩国电影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却不妨碍我记住这一场景。 请不要忘记我们。 这大概是对《归来》的最高评价,不需要眼泪决堤,不需要道德绑架。 2013年中国导演协会表彰大会,冯小刚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审查的异议和不满,希望有关部门能放开一些题材禁区,矛头直指文革。2014年四月,奥利弗·斯通口不择言,称应该拍摄文革,戳破了中国电影蒸蒸日上的真实谎言。这一年间,张艺谋迅速拍摄了一部涉及文革题材的电影,名为“归来”。 《活着》时,福贵的悲惨命运到文革处戛然而止。《我的父亲母亲》,文革背景隐隐绰绰,朦胧难懂。而到了《归来》,文革依然只是一个电影的开场序幕。如果对比三十年前的谢晋,那么,在反映文革题材的尖锐程度上,中国电影不仅毫无进步,而且还有退步之嫌。 有人说,谢晋模式的糟糕在于道德感化,在于把天大之仇变成了个人恩怨。那么,《归来》的毛病就更加明显了,它把反右和文革的伤痛变成了两个人的苦难,三口之家的生活琐事。观众从中只能体味无助的悲苦,发出无力的喟叹,就像那把出不了手的勺子,立意上未免流俗。电影当然可以拍成悲剧,然而,悲剧也有高下之分,更有力量的差异。只是在现阶段,张艺谋和中国电影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当电影直接舍弃了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人生跨度和情感铺垫,《归来》的重头戏变成了传统的室内家庭剧,一幕接一幕,与造成沉痛创伤的时代毫无干系。相比真正的电视剧,它显然来得紧凑、黑色和戏剧。可是,这等级别的玩意,根本不需要张艺谋出手,冯小刚足以胜任。 对我而言,《归来》真正能看的部分大概就是文革序幕,因为先于陆焉识的个人遭遇和家庭悲剧,我已经自动脑补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故事。那些故事完全不需要借助影像,只需白纸黑字几行,足以让人哑口无言。与这些故事相比,《归来》试图引出文革记忆的努力,变成了闯关失败的游戏。我当然也记得结尾的铁栏,文革的受害者永远被锁在了记忆的深处。可是,我想看到的不是笼中的陆焉识和冯婉瑜,而是笼中的中国人,被记忆所流放,被自我所驱逐。 对张艺谋而言,《归来》的摄影毫无功力可言,有人或名曰“返璞归真”,一语道破了这是一部品质真诚的电视剧。以往偏爱的大红大绿,只留在红宝书、芭蕾舞和红色娘子军。只有在这些画面里,你会觉得张艺谋的影像是有煽动力的,依然有《红高粱》的野性,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欲语还休。甚至你还能想起《我的父亲母亲》里面,章子怡身上的大红棉袄。这么一部减法做尽的片子,居然还整出了一个4K拍摄的名堂,实在是南辕北辙。如果真有花了这笔设备钱,还不如拨给化妆组和视效组,这样陆焉识和冯婉瑜的老年妆看上去也许会更加真实可信。至于冬天,看上去应该也会更加的寒冷。 再到煽情上,除了起音乐和飘咏叹女高音,《归来》已经想不出其他办法了。单说陆焉识一次次送冯婉瑜去车站,每一次都缺乏煽情效果,却有再三为之的单调和木然。《天云山传奇》里面,爱情是那么动人,单截取风雪归家一段,一名弱小的女性突然爆发出巨大力量和生命光芒,令人在逆境中依然相信有真善美,这便是一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及至《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用升格慢镜头反复渲染追逐与等待,强化章子怡身上的那股劲头。而这些力量、这些人物身上的性格光辉,《归来》统统没有。反倒在女儿身上,她对父亲的盲目恨意,确有一股深刻的时代性在里头,是黑暗力量的天然反应。 在陆焉识身上,我感受不到他决意当读信人,主动去选择不做陆焉识自己。电影本可以强化这种离奇无比的荒诞,也凸显出人物的性格,围绕名字和身份做文章。结果,《归来》变成了陆焉识不得不当读信人,因为他当不了冯婉瑜的那个陆焉识。换言之,电影没有强化陆焉识的自我牺牲,也失去了原著的突然觉醒(因为实际上陆焉识并没有那么爱冯婉瑜),反倒成了一种不得已的委曲求全,实乃糟糕的降格处理,令陆焉识蹉跎一生的不离不弃变成了新时代的一介道德楷模。本可以做出差异和错落的爱情,终于彻底变成了破镜难圆的夫妻泣血记。 这个错失的性格转变也造成了剧作的无力,令方师傅跟屁股后面的勺子被迫成为一处伪高潮,也让不少观众悻悻而归。 失忆的冯婉瑜永远留在了等不到的归来日期,亏欠于这对患难夫妻的罪魁祸首却消失在了铁栏后面。如果电影只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归来》显然不合格——即便它为我们留下了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人物画像,叫我们不要忘记。可是,就像《天云山传奇》现场的恸哭老者,生活比电影残酷多了,陆焉识和真相都尚未等到归来的那一天。【城市画报 http://chuansongme.com/n/483405】
巩俐奉献了从影至今最感人的一场表演,张艺谋在商业与艺术中间找到了最平衡的一点。拿这片跟活着比的可以洗洗睡了,这片对应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它们的背景都是历史的错误改变了爱情的轨迹。我的父亲母亲讲的是漫长的追逐,归来讲的是漫长的守候。很感人,润物无声的那种。
我觉得挺好啊,比山楂树正常多了,起码这俩主演能撑起来,煽情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年代感不必说,光那些个变焦镜头就够伤痕了...小说大部分前情都已砍掉,只留下形式简洁的尾部,文革版初恋50次。两句渔光曲好过所有抻嗓子的“啊啊啊”。戛纳重看,采了十几个老外,无一差评,还有个法国佬当场泪崩!
似曾相识焉归来
门一直留着,锁住的是记忆。与其说是选择性失忆,不如说是文革创伤后遗症,用小人物的隐忍去反思大时代。坚守等候、保有归心的爱是大爱,结尾铁栅栏隔断的定格意味深长。尽管是一套再平淡不过的电视剧拍法,流露的却是老谋子老来平和的心境。这种片该用胶片拍,追求高清反是背道而驰—因为更像电视剧了
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把我妈看哭了,暂时转移了她对我找不到对象的担忧。四星好评!
唉,张艺谋拼了命做减法,倒头来还是一股浓浓的做戏感。基本上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脑补尔豪帮可云找回忆的桥段。
陪伴是最好的爱。
刚看完。。演员的表演已经尽力了,可惜的是,活着的张艺谋没有归来。
婉榆,婉榆……展博,展博……
两颗星给演员,不包含新的谋女郎。一颗星给一个桥段,巩俐要求陈道明给她念信,按普通编剧写肯定就是很兴奋,接过信说好啊!这时陈道明说:方便吗?三个字一问,一个知识分子的分寸感就出来了。好与坏,高低立判。
点映归来:看后给人一种平静,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放慢脚步一样。没有去深入剖析大时代变迁人处境变化的反思,而是以缓缓步入的方式给当下观众讲述一个动容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场景搭建年代回忆感强,钢琴伴奏虽然出现不多,每次响起都很好的为剧情服务
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没骗人,整个被勒着脖子看完,出来人跟脱水了一样。大概是审批尺度的极好呈现了。不疾不徐的中式爱情,被时代裹挟,呈现出两面。冯陆之情,是面对观众的一面,奋不顾身不离不弃都十分直观。方师傅家女人那句“孤儿寡母”,却只投下了些许阴影,让人看得见。好人恶人,没有多明
“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了我的不好” 中年文革版《初恋50次》+《忠犬八公的故事》+《朗读者》+《再见列宁》+《恋恋笔记本》…没有《活着》式大气,却有《我的父亲母亲》式细腻深情。那样纯粹而伟大的爱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正因为我们缺失,才会如此动人。
如果能将陆焉识在戈壁上逃跑的惊心动魄拍出来,能将劳改营里的人间惨状拍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超越《活着》了。而现在这个家-传达室-火车站三点一线的版本,则简直就是一出陈道明版《朗读者》加《初恋50次》。
1,老年爱情小清新,廉价,催泪。2,跪着把钱挣了的同时就不要再想把名捞回来了。3,说需要生活积累的,更多是因为本身拍得太表面。4,别说什么平静,片中唯一平静的只有陈道明的表演。5,如果说这是营销账号的煽情贴改编,我也信。6,这么多年,我们还在谈论张艺谋,本身就挺泄气的。
这片子不是差,是俗!既然是要拍老年版【初恋50次】,何必改编这本小说呢。这回片子拍的倒是很严谨,问题出在平庸的主题、叙事切入点和价值观,结局的处理其实想法不错,可惜从第二幕开始剧本除了冗长毫无技巧性可言,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叙事的层次感、伏笔反转和角色塑造都做得很差。★★
原著粉表示: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很赞。巩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著中的婉喻。张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著里的丹钰,甚至名字和年龄设定都不一样了。所以把《陆犯焉识》改名为《归来》是很对的。电影更像是张艺谋巧妙的套着陆焉识讲了一个他的故事。看小说我曾泪流满面,但电影不能。
她生活就只有4号和5号两天;他自己弹自己的钢琴,拆自己的信箱,读自己未寄出的信。111分钟又短又长。推镜头的代入感。陈道明的克制隐忍、巩俐的巅峰表演。历史的厚重,时代的悲歌。
最喜欢车站约见一场戏,乱世频仍,王佳芝一声“快走”犹未绝于耳,冯婉瑜“快跑”又频频响起,哀艳不及,而沉痛过之。除了最后一幕,时代还原度甚高。民族失忆题材能过审,实在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