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讲述青春的电影。 可能在电影中是一对双胞胎的青春,可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青春呢? 青春期的我们,都渴望被关注,不管干什么,只要有异性在旁边,我们都会格外卖力,也总喜欢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想拥有一个记忆深刻的青春。 一路走来,感觉17岁的天空下,我的青春也没什么特殊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偷偷喜欢过某个人但什么也没有发生;在毕业典礼上曾有过无数的幻想和计划,但,最终也只是平淡的告别。当时的每一天都太平淡无奇,可是啊,5年过去了。周六下课后打球到天黑;每天踏着疲惫的步伐,迎着夜色,靠着车窗,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为了高考,无数次的在深夜苦苦挣扎。那些曾经看似平淡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好温暖。怀念致敬那些熠熠生辉的时光。 以前的生活,有太多遗憾。所以啊,用心地过好每一天是很重要的。给自己,给生活,一个认真的交代。给生活多点仪式感。学会用各种方式来记录生活点滴。设定一些特殊的日子,用以纪念。 题外话,还是很喜欢台湾人说话的调调。最后啊,想吐槽一下。这部电影看得我好急,大家都不愿意把话说明白,都喜欢猜测。还是觉得,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把该说的都说出来,不要让别人去猜测,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很想念,我的17岁。
《恰恰》之于我,或许在于不断被忆起的中学时光。会惊讶、会感怀原来这世间做不好“恋爱”这件小事儿的,并非我一个。也并非我与那个远远躲在记忆缝隙里的男孩子两个人。
原来那是初涉某事时都会有的不知所措、慌慌乱和略微粗暴心虚的避视。
一个男孩子莫名其妙的追求,莫名其妙的不是答应却也不拒绝,莫名其妙的开始两个人的一段相处。男孩子不断的出现,然后不说一句话。明明是一起走,却迈着大步走得飞快。也还是什么也不说。当我看着大荧幕上的男孩儿与女孩儿,居然会错愕会以为是自己的生活被跟拍被记录。
恋爱是一场两个人的磨难,怕被看穿,又怕不被懂得。一起走过的长长的铁轨和一节紧挨一节的枕木,仍是互不开口。以为约会不过是恼人的折磨,恋爱就是要与一个原本处于自己生活之外的人痛苦的捱近。
每次都是回到家之后,心才开始砰砰乱跳,下次再见了面,却仍是默默不言。
比《恰恰》口味稍重的是,曾有过的一次肢体接触。是偶然说了一句关于“天冷”的话,对方特地打了车折返回来,说要不要试试牵手。
围着居住的高楼绕上一圈,越走到靠近家的门洞越感受到对方手握的力道的渐轻,心中不敢有埋怨,为什么不紧紧抓住我呢。而自己的整只手都紧张得紧绷起来,僵直到指尖,好像是要直挺挺的扎穿对方的手掌。整个人像充了电一般,浑身充满颤栗,在冷风中更添了寒冷。
此后却再也没有哪一次牵手会再产生出,如这般冗长又难以忘却的痒在心头的微妙感,心上布满阵阵酥麻。
再然后是一次马上降临的考砸的月考,那就不如斩断情丝。说了自认识以来最多的一次话。原来彼与彼谁都不是拙于语言。究竟是怎么样度过的那些挣扎沉闷的两相无言的日子,谁与谁也不再愿意记得起。
后来读了文科。
再后来读了文科中的文科,中文系。
文科校区的男女生比例达到1:7,班里只有7个男生。一个gay,唤全系女生做姐姐;一个蒙语生,四年大学没有用超出手语外的语言交流过;一个大胖子,一米七的身高背负着250斤的体重;还有一个处女座……
这样才开始追悔,自己竟错过最优质的那一个。《恰恰》里也是这样的罢,妹妹的男朋友根本是稍加锤炼便可以在未来秒杀情场的恋爱潜力股。一切只是因为相遇在最初。
再后来,交了名正言顺的男朋友。
毕业,又换了男朋友。
年龄渐大,很多事情开始变得顺理成章。甚至开始显现出其本来的面目,即空无意义。又或者成为有可能招致讽笑的把柄。初恋、初吻和初夜,来不及珍视的种种和对青春恋曲的小幻想,终于像扔垃圾一样从高空散落,洒得遍地凄凉。开始有了这样的心态,甚是好笑,人生屙的第一坨屎都是香的。
坐在对面的男生谙熟于全套的服务。只是这一套与上一套与下一套又有多少差别?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在流露纯熟感赋予他的洋洋得意,使人生厌。起身作别,告诉他说,你的那些机械的活塞运动从来不曾使我有过爬上心头的酥麻感。而这些一个男孩子曾轻而易举的就做到了。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该懂得的事儿,该懂得的应酬该懂得的交际,该懂得的表现出的举止的优雅。也才懂得了该去珍惜去怀念那个曾经说不出话的男孩子,和彼时说不出话的我自己。一次相处间的挫败和经久难以消散的尴尬感,是年轻得一塌糊涂、笨拙得一塌糊涂、彼与彼表达得一塌糊涂。
看完电影的那天晚上,走在长长的地铁换乘通道,无比突然的就哼起了刘若英的《后来》,她说,“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我的坏情绪突然失控得一发不可收拾。
早已显现出一幅大妈的模样,最经常的形象是披散头发,趿了拖鞋,腆着多层的肚腩摇摇摆摆在小区外的菜市场杀价买菜。蓦然想起,曾被夸赞过的容颜,他说你像奶茶。那时候是大家最爱奶茶的年纪,淡淡的温暖的微微坚毅的又是始终柔和的那种女孩子。
海子的诗,周云蓬的演唱,他们说呀,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感谢你曾帮我记录我年轻的模样。那模样曾频频出现在学校一楼的小卖部,去买四块五的汉堡包和两块五的可爱多,还有两块八毛钱的百事可乐。那模样见证过,食堂外高悬的小黑板之上的“今日菜谱”被某个高个子的男生从“火腿玉米”抹成“人腿玉米”。还有一年一度五四青年节的篝火晚会,是从谁谁手上递过来了半生不熟的烤鸡翅膀。
那时候的同班的女同学已经摘得了某一年中国小姐的桂冠,移驾世界去了。希望未来一切都好。谨此献给那些不会爱的日子,和那些沉默的骚年。
PS:《恰恰》还真不是那种看完马上就让人觉得是多么多么牛逼的片子。尽管被提醒说不要说别的片子的不好嘛,我还是忍不住想说,还真是因为顺便看了《女朋友男朋友》才体会得到《恰恰》的可贵。桂纶镁老了,故事显出刻意。《恰恰》的散漫、关于心声的小剖白和揪住一个误会(双胞胎)一直系扣总也不解扣的手法,居然在《女朋友男朋友》的略微匠气之下生发出包含了“稚气”的小美好。让人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和回味。
PS2:此外,对于小伙子用自行车载姑娘的桥段也总是一经过目即难以忘怀。
之前看过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里,穿着白色衬衫的佟大为把江一燕放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站在远处的张歆艺就指着江一燕问片中的诗人王勃(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王勃,勃是勃起的勃”),她美吗?王勃回答她说,不是美,是美好。的确是美好,自行车上一双青春飞扬的脸庞在我的脑海里封存了好久。
此后还有《钢的琴》,那个手工为女儿打造钢琴的爸爸,他的自行车后座上载着秦海璐,秦海璐手里拖着一长条木棍,他们后面跟随的是怀着同样的“报仇”之心的自行车队和工友。色调华丽,神情肃穆,整个画面简直屌爆了。(刚才又去看了一遍,是摩托车来着,唉,好吧。。)
《恰恰》里是姐姐站在妹妹男朋友的自行车后轮上。她双手按压在他的肩膀上,他们是什么关系呢,她是长得和他喜欢的那个女孩子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女孩子,他是与她长得一模一样的那个妹妹的男朋友。他载着她,她触碰着他的双肩,出现在暗夜的大马路上,出现在闪着昏黄光晕的路灯光下。微微的放肆和简单的轻快,似乎还能感受到轻柔的风和年轻跳动着的心脏,纯洁的男生与女生间的情谊。止于此,却使观者艳羡。
三星半,台湾的青春片还是有看头的。藉由看表面与知内核的男孩来促成双胞姊妹的身份错置,来完成她们“独一无二”的自我认同。这是一部和成长有关的电影,和爱情无关。
追求女生的手段还是送奶茶和饮料,青春真美好啊。
可惜双胞胎姐妹是同一个姑娘演的
看完电影打了个电话,然后就很失落。17岁的年纪,已经是N年前的事。
这是那种你不会认为是最好但总能在说起年轻说起青春的时候说起来的电影。少女情怀,小细节和微情绪,都拿捏得比「那些年」强45323倍。就在我得出妹妹长得比姐姐好看的结论的时候,片尾居然告诉我是一个人加四个替身演的。
不断被忆起的中学时光。。。我常常觉得你不懂我,但我好像也没那么懂我自己。
你有你的珍珠奶茶,我有我的菠萝面包。
3.5
全校就他一个人不知道这是一对双胞胎吗好可怜
類末日天還去看電影。誤會牽強,不足以撐全片。
献给认真对待自己的你。青春期最宝贵的情感。
台湾又一部小清新片,还是初恋的那点小事,有多一些女孩心思
青春 自我意识的崛起 美丽的错误和隐瞒 还好我是龙凤胎、、
失落夜晚的河边骑行,以及黑道、教练的怪咖点。
1,21广州
小姑娘真可爱呀,可是为什么要把事情搞那么复杂呀,年轻的时候好好放开去谈恋爱就好了嘛!好强的自传体气息,很亲切很小清新,寻找自我的主题设置很讨巧,但少了那么一点点感动和回味。
两个男生都很专情。一个一眼就能分出双胞胎姐妹来,另一个却傻到从头到尾都不知追错了人。然而看表面有罪吗?他自始至终喜欢的都是你啊。想明白这点后就会发现真正惹祸的不是区分,而是比较本身。很清秀的台湾电影。
細膩地講述成長與自我認同,佐以青春初戀的酸甜滋味,題材常見卻不流俗,清新細緻的小品。黃姵嘉一人分飾雙胞胎姐妹,非常出色,演活了擁有相同面貌卻性格相異的兩個女孩
菠萝包奶茶 戳中青春
带可爱的小清新,台湾现在有很多这种看起来很舒服的新人,真是好。片子还算不错,就是一个梗藏到尾有点乏味。另外,不是太喜欢一人分饰两角演双胞胎,如果能找到一对双胞胎演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