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钢琴课

正片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山姆·尼尔,安娜·帕奎因,克利夫·柯蒂斯,克里·沃克,吉娜维夫·莱蒙,伊恩·穆内,佩特·史密斯,布鲁克·奥佩斯,罗丝·麦克莱弗

类型:电影地区:新西兰语言:英语年份:1993

 剧照

钢琴课 剧照 NO.1钢琴课 剧照 NO.2钢琴课 剧照 NO.3钢琴课 剧照 NO.4钢琴课 剧照 NO.5钢琴课 剧照 NO.6钢琴课 剧照 NO.13钢琴课 剧照 NO.14钢琴课 剧照 NO.15钢琴课 剧照 NO.16钢琴课 剧照 NO.17钢琴课 剧照 NO.18钢琴课 剧照 NO.19钢琴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钢琴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麦格拉斯(霍利·亨特 饰)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只通过钢琴倾诉满腔情感。1852年,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斯图尔特之友乔治·贝恩斯(哈维·凯特尔 饰)爱上了麦格拉斯,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并命麦格拉斯教贝恩斯奏琴。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麦格拉斯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名战士逃学威龙2粤语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泰语刘伯承元帅偶像选拔爱情,到此为止2023年五月天跨年演唱会朋友,我们的传说契约少女管家 动态漫画纸之月2014埃尔塞:差点改变世界的人天伦之旅恐惧史谁在撒谎第一季机械特工高校星歌剧 第二季致命的敌对(原声版)没有怜悯的世界2016横行霸道(2002)我爷爷和奶奶的故事小谢尔顿第四季慕容行者让爱绽放爱听闻

 长篇影评

 1 ) 寂静与激情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里
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托马斯·胡德(英国,1798-1845)
 
1
 
时间距离电影《钢琴课》的问世已过去了10多个年头,可是在重温这部电影之时,我仍旧再一次被它深深打动。在讲述了2个小时关于寂静与激情的故事之后,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的一首名为《寂静》的小诗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那是女主角艾达的心灵在低语:
 
“夜深人静之时,我就想起我那葬在海底的钢琴。有时,好象自己就飘在它的上面。海底寂静无声,催人入睡,那是一种怪异的催眠曲,是我的催眠曲。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那是孩童一样纯净的声音。激情平息之后的声音。平静,却充满生命的喜悦。然后是寂静。寂静。替这部美丽得令你哭泣的电影拉上结束的帷幕。
 
2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叫作《钢琴别恋》,它以一个女子的奇异爱情为故事主线:
 
女主角艾达6岁失声,活在一个沉默的世界里。她无法用声音表达自己,寂静似乎是她的宿命。直到她学会了弹琴,用音乐与这个世界沟通。而故事,是从她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婚姻开始。
 
艾达的父亲将她远嫁到一个荒岛,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为遵从父命,她带着女儿,带着钢琴,飘洋过海,去荒岛与那人成婚。她未曾想到的是,那一个将成为她丈夫的男子并不理解她,竟将她心爱的钢琴孤零零的留在了海滩上。
 
艾达求助于一个不识字的岛上居民贝因,带她去海滩上弹琴。贝因被艾达对钢琴的热爱感动,被这个看起来苍白柔弱的女子深深吸引。他用土地从艾达丈夫那里换来了钢琴,并且以请艾达教授钢琴为由,追求着艾达。
 
艾达是一个天使。她被上帝禁了声。她外表纤弱、苍白,内心却异常倔强。她被贝恩古怪而真挚的追求方式所打动,心灵与身体的激情俱被唤醒。她不顾一切的投入这场爱情之中。
 
他们的爱情终于被艾达的丈夫发现。这个男人因为无法进入艾达的世界而沮丧,更因为艾达的心被他人夺走而惊讶、愤怒。在几经阻拦均无效果之后,他陷入了绝望的狂怒之中,拿起了斧头,拖着瘦小的艾达走到了屋外。
 
接下去是何等令人动容的一幕。艾达弹琴的手指被丈夫的利斧砍下。风雨中,她苍白的脸上沾满了泥泞。可是没有惊恐,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只有一脸令人心碎的平静。
 
神秘。激情。心碎。
 
故事继续。艾达与贝因为了爱情,远走重洋。在海上,艾达忽然执意要将钢琴扔进海里。在钢琴坠入海中的一霎那,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艾达的脚踝竟被绳子缠住,她被钢琴拽入了水中。
 
艾达在海水中持续下沉。海水越来越暗,四周越来越静。黑暗与寂静是如此缭乱的一种诱惑,令人沉沦的诱惑。在片刻的恍惚与犹豫之后,艾达挣脱了绳索,奋力游回了水面。
 
艾达的心灵在说,“多么险的一次死亡,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多么美妙的一次惊讶,是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是的,是她的意志选择了生命,是她的心灵选择了光明、激情与欢乐。

3
 
钢琴课是一部充满隐喻的电影。如果将寂静对应于死亡、黑暗,那音乐、激情就是生命与光明。
  
艾达的世界是封闭的,钢琴是她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开启她心灵的钥匙。当艾达的丈夫将她的钢琴留在海滩上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失去了与妻子艾达沟通的可能。但那不识一字的贝因却发现了这把钥匙。英文里,琴键(key)与钥匙(key)是一个单词,在影片中,它们被巧妙的联系到一起。
 
贝因利用钢琴接近艾达,他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欲色彩,却又是强有力的。他看似粗犷,其实细腻,他对艾达从侵入、占有到理解、关爱的转变使得他成功的撞开了艾达的心扉。而对于艾达,寂静的宿命使得她的心灵被一直封闭,音乐既是她的拯救者,又于无形中压抑了她生命本身的激情。正是与贝因这场奇异的爱情,使得她从寂静的围困中,也从音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发现了深藏在体内的激情,找到了真正的光明与欢乐。
 
对于艾达,光明是什么呢?是她从手指缝中看到的模糊的世界,是她在漆黑的海水里所感觉到的心灵悸动,还是她蒙上头巾,在黑暗中被爱人亲吻触摸脸颊时的美妙幻觉?
 
欢乐又是什么?是她匆匆穿过幽暗的森林与贝因相聚时的期待,是她在海滩上弹奏了一天钢琴时的甜美微笑,还是失语多年的她与贝因做爱之时发出的不可遏抑的低语?

4
 
影片《钢琴课》如此动人心魄,在世界各地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广泛好评,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
 
1993年,《钢琴课》在46届戛纳电影节与《霸王别姬》争夺金棕榈奖,结果同获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94年,《钢琴课》获得6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剧本3项大奖。那一届奥斯卡它共获8项提名,是夺标大热门。若不是遭遇斯匹尔伯格的史诗之作《辛德勒的名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著音乐奖均被《辛》片夺走),它的斩获一定更多......
 
《钢琴课》的音乐相当出色。主题配乐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为英国作曲家麦克尔·尼曼所作,是他在电影领域的成名作。这首钢琴曲的旋律在影片里反复出现,令人荡气回肠。我以为它是一首饱含激情的音乐。它从寂静开始,象流水一样丁冬响起,渐趋密集,激越,在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描述哑女艾达的生命历程?还是在隐喻身体里流动的情欲?
 
影片的摄影也非常高明:空旷无人的海滩、古蓝色的海面与暗红色的天空,潮湿幽暗的森林与艾达的匆匆身影,弥漫着黑暗的海水与沉寂在海底的钢琴,透过树林的清晰得几可捕捉的阳光......如此这般精致优美的画面几乎随处可见。影片还采用了很多内视的拍摄手法,以暗喻女主角封闭的内心。比如从手指的指缝中看到的世界,从海水中仰望而见的船身、模糊的海面,黑暗琴箱中伸进来的触摸琴键的手指......
 
影片的成功当然还得益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其中尤以女主角艾达最令人赞叹不已。她的扮演者是美国演员霍利·亨特,她的表演近乎完美。天使一样纤弱苍白的外表,敏感倔强的内心,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我相信《钢琴课》遇上她,她遇见《钢琴课》均是注定。一切可遇不可求。
 
这部电影为女导演简·康平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她是幸运的。作为导演,作为影片的剧本作者,她用她的激情与才华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此绝美,如此细腻,如此至情至性。我们更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她,我们才有机会拥有这样一部美丽绝伦的电影。
 
对于它,我以此文记录下我的感动,并以下面的话作为结束:
 
如果你的内心时常陷入黑暗,如果你还时常为心灵的自闭而无言痛苦,如果你看得见阳光,听得见声音,却不知道欢乐是什么,那么我请你看一看《钢琴课》,请你看一看这部有关寂静与激情的电影,去看看一颗心灵是怎样寻求它的欢乐。

 2 ) 对不起,我爱你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回想起幼年时见到的天空。那时的天空总是高远而宁静,偶尔有飞鸟,掠过大朵大朵的白云。是那样纯美的场景,一如幼童天真的笑容,初秋月光下的微风。

都过去了。
C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钢筋混凝土在这样的空气里显得更为冷漠,几乎要令人窒息。据说,这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
总还有其它原因吧。
天可以暗,心不能灰。

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沉默不语。孑然一身,遗世独立,与寂寞为邻。然后,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处变不惊。我要看着繁盛烟火上演,瞳孔却始终冷冷清清。
如同那个名叫艾达的女子。自六岁起她不再言语,从此她的天空蓝得不可思议,好比一个永远也醒不来的梦境。
这女子,纯白如坠落凡间的精灵。她简单而直指人心的眼神,她提着长裙行走在泥淖里的姿势,她异常柔弱的苍白手指,我见尤怜。可是,她又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的方向,她迷失在那里,辗转彷徨。
钢琴是唯一与外界交流的工具。那些优美的音符,据听的人说,好象要给你灌输某种感情。
清冷的姿态背后,还是对寂寞的恐慌。
任谁都一样。

所以,当她碰到一个真正关心她呵护她照顾她的男人的时候,她就会飞蛾扑火地奔过去。尽管表面上还是欲迎还拒。
贝因的手指在她柔软的身体上游走。她闭上眼睛。
或者,两个人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只是拥抱。
你看见她眼里一闪即逝的笑容了吗?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你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美,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
贝因和斯图尔特不同,他是个野蛮人,什么也不懂。但是,当钢琴被遗留在海边的时候,只有他发现了艾达的无比惆怅。
艾达远远看着那架钢琴,潮起潮落,钢琴独自吟唱。寂寞在她眼中盛开了又熄灭了。
贝因记住了这个瞬间,它从此成为永恒。

用抚摩换取琴键。真荒诞。
但彼时你情我愿,干柴烈火,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艾达想要回的当然不只是钢琴,她想要的,是那份久违了的感触。有人关心有人疼爱,可以毫不吝啬地释放掉所有寂寞。
贝因也不会满足于肌肤的接触,他想进入这个从不开口的女子的内心,探寻从未体会过的刻骨铭心。
两个同样寂寞的灵魂,可以在黑夜里相互慰藉。
只是他们忘记了。艾达的丈夫另有其人。

斯图尔特才是最可怜的吧。
娶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更可悲的是,他仅仅想要得到一个女人,即使只是行尸走肉。
他连吻她的勇气都没有。
艾达与贝因交合的时候,斯图尔特站在门外目睹了全过程。他还在等待,等待悔过等待重来等待奇迹发生。
生活里没有奇迹。

那时我对你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好比艾达之于斯图尔特,她成了他的床前明月光,胸口朱砂痣。
就好比你之于我。
我多么希望在影片的结尾处,艾达能安静地坐在园子里弹她最心爱的钢琴,然后就有清凉的风突然吹过。
而独自上路的贝因面对大海,略带哀伤。远处的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蓝。
可是艾达没能弹琴,斯图尔特砍掉了她的一根手指。
而接下来的天空,也狠狠地黯了下去。

就是在这样的天空下,艾达和贝因上路了。斯图尔特其实早已绝望,他的疯狂举动,只是要在这个女子身上强加一些有关自己的记忆。悲哉莫过如此。
后来呢?我不知道。
艾达终于丢弃了那架钢琴,她自己也跟随钢琴沉入海中。她有没有死,谁也不清楚。结局的改变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她奋力游上来,其后的生活会很幸福;如果她选择了离开,就只能永享这百年孤寂。

我不想妄自揣度了。
因为在某个瞬间,我猛然发觉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欣赏第二个结局。失去了,不一定就会变成美好回忆,也许只会留下遗憾。
你知道,我始终没有醒来。我情愿陷落在那些盛开的梦境里,即使它们最后只会凋零、幻灭、湮没。每当面对着那些欲盖弥彰的失落、担忧、痛苦,我只好沉默。
伤心欲绝。

其实,我只是害怕。
怕你转身,怕你决绝,怕你忘记,怕你逃离。
可是这一次,因着这悲剧赐予我的巨大力量,我不再害怕不再彷徨。
下一秒我就要打开房门,迎接这个三月里的灿烂阳光。
然后,找到你。

 3 ) 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

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重温《钢琴课》 文/LIAR

 
    某一天我决定认真的去看一场电影,在这个房间最冷清的晚上。

  如同在冬天沐浴了一场冰冻的雨水,如同在生命里遭遇了最冷清的夜晚,就是这部寒彻心底的《钢琴课》。

  从一个孩子的声音开始,从一双遮住视线的双手开始,一个几近与世俗生活隔绝的美丽奇崛的生命以一种孤守的姿态出现在镜头里,是一张美丽苍白,平静到以至于你感受不到温度的脸,就象一幅永远不能接近的肖像。镜头从她的脸上升起,以优美的速度越过葱郁的树冠,看见她优美的身影。

    艾达,一个无法用声音传达心意的女人,而她的内心就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一个仰望着星空纯粹到超拔了人世的生命,拒绝了一切的问候与干涉,只有当钢琴的声音在她的指间跳荡出来,只有当周围充满了音乐带给她的喜悦与安慰,只有当世界在一片音乐的世界里变的圣洁,只有当第一个音符在心中响起,她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了自足的意义,才能感到自己与自己以至于和世界的沟通。

    我不得不说总有一些生命的状态让人高山仰止,总有一些如同溪水一般清澈单纯的精神世界几近通达到灵魂最寂静的角落。
    就好象是在没有细菌的空气中生长的皮肤,突然出现在浑浊的空间里,每一片哪怕是最小的尘埃都会让她感到疼痛。艾达就是这样疼痛着来到了这个她深深恐惧并且抗拒的小岛,她唯一的打算就是接着守护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女儿,当她在夜晚的帐篷里安抚着女儿,镜头里从油灯里散发出的温暖的黄色调让我们看到这个女人身上仿佛仅有的却是天然而饱满的温情。
    钢琴就放在美丽而空无一人的海滩,无法搬运到隔着那片阴冷潮湿的沼泽林的家里,这是一个怎样将人世与圣洁隔开的意象,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的难以逾越,当一个高贵的灵魂降临到世间,它们之间又岂止一片树林这么简单――原来有些东西永远不能融合到一起。

    艾达求助于这个在山林间居住了数十年几乎不识字的男人,求他帮助他们越过树林去找那架在海滩边就象她自己一样孤独的钢琴。就是这个粗糙而生硬的男人,就是这个代表生命的另一种力量的男人,在艾达如痴如醉的钢琴声中竟然默默的爱上这种美丽,这种寒冷而充满拒绝的高贵。镜头就在高高的远处俯瞰着艾达和女儿延伸到画框尽头处的脚印,这男人就在后面跟随着,从另一行脚印开始,进入艾达行走过的轨迹。

    他就用这样的方式去追求这个女人,粗糙但是充满了力量,生硬却象孩子一样任性猛烈的让女人难以抗拒。钢琴课就从这里开始,钢琴终于越过了树林被搬到了岛上,越过了这片树林,是生活的另一端,一个高贵的灵魂终于开始进入了浑浊然而充满暖色的生活。艾达也终于有一天被融化在这个男人如同太阳一般灼热的爱意里,不得不感触于Jane Champion同样作为女人的敏感与细腻,一段两个人从排斥到吻合的过程,这其间的每一个镜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光影变化,无不充满女性特有的温和而内敛的光泽。

    终于要暴露了,终于当艾达从一个封闭的与世界隔绝的冰冷的世界苏醒,当她也放开了身心投入这惟有生活才能带给她的情欲和感动,当她也被融化在男人的臂弯里,她注定要付出了代价。这代价是什么?这代价是谁让她付出?
    如果这个时候你仍然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电视,那么这一幕将成为你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几乎要烙印在你心里的画面,这个时候艾达被愤懑了许久的丈夫拖出屋子,镜头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平静的跟随着他们的行动,这时大雨倾盆,画面被渲染成最冰冷的青色,钢琴声在画面外悠扬的响起,画面里丈夫与艾达扭打着,镜头在此时保持着优美的切换,仿佛音乐象与镜头做着化学反应一样的在催化着这一刻走向美的极致,而当丈夫终于怒吼着砍下艾达的手指,琴声和镜头已经优美到你无法相信这是一幕惨剧,这是一幕人世间最惨无人道的上演,全人类对于美的向往对于纯净的爱怜都被这个丈夫的斧头砍到血流汩汩,然而就是这么一幕生活对高贵灵魂的摧残,却是这么的美,琴声依然悠扬在画面之外,而镜头的角度又是这么的优雅,这种反差与吻合简直残酷到要撕裂所有蒙盖在伤口上的纱布,可就是这锥心的疼痛,却成了美的极致。
    这就是艾达的代价,这代价是钢琴给她的最后的礼物,一个她曾经唯一寄托着的唯美的家园,当她转身投奔人世时就要折断她曾经借以翱翔在海滩边的翅膀。

    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说: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那是艾达的声音,它已经脱离了艾达的身体,当她已经成为凡界的女人,她又象一个初生的孩子开始了另一种坚持。可是这悬挂着的寂静依然回响在人类灵魂所无法企及的深度,等待着下一个奇迹,等待着有一天又一个孩子一样的心灵用断了的手指,拂上它冰冷的躯体。

------------------------------------------------------

《钢琴课》 一直以来的最爱

纯女性的视角,细腻,纯粹。

 在艾达的琴声面前,一切言语都失去了意义。



沉默,优雅,坚韧,炽热,敏感,执着......

对于这样的特质,总会产生一种几近偏执的好感

 4 ) 通过抵达你,抵达理想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高考的时候,她早恋的男朋友每天带她出去玩,考完后,跟她说:我知道我成绩没你好,所以我想这样我们两个都考不上了,我们就能一直在一起了。 想起这一段是因为《钢琴课》里的一个逻辑:农夫通过占有艾达来抵达自己的理想。看起来一个是毁灭,一个是拥有,但其实是一样的:通过毁灭或者说占有自己心里美好的、想要占有的东西,从而抵挡更深层次的美好——比如理想。 故事的设置是是在一座孤岛。一个被家庭嫌弃的再嫁的哑女带着和前夫的女儿来到一座孤岛。丈夫并不爱她,更不要提懂她,当然,她也没有这样指望过。女儿是她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接纽带。 她随身带着的只有一架钢琴,她对钢琴有着近乎固执的热爱,这种固执差不多就可以称为信仰了。但是最后这架钢琴还是因为天气原因和道路险阻留在了海边。 故事开始了。 农夫带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一起去了海边观摩那架钢琴。海边,波光粼粼,闪耀成了一块巨大的水晶,拉长拉远的镜头里,艾达在画幅的中央陶醉地弹奏曲子,女儿衣裙翻飞地跳起了舞蹈,取景框后,是农夫的一双看似粗糙却无比审美的眼睛。 这一幕给他的震撼便是理想。是他所从未涉足过的理想。 所以,笨拙又灵巧的他想到了占有理想的方法——用艾达的身体与自己交换理想。因为,在这里,艾达已经成了他意识里理想的代词了。还有什么比占有这个写实的东西更写意的呢? 所以,抚摸一次给一个琴键、亲吻一次给一个琴键,直到最后,占有身体,彻底交换。 可是农夫是个脱俗的农夫。在他即将有资格占有艾达的时候,他放弃了。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有时候通过肌肤相亲来表达爱,有时候通过放弃肌肤相亲来表达爱。这中间同样有爱,只是哪种方式更能表达爱是说不清楚的。因而我们只能说人是复杂的动物。 然而农夫的放弃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他通过放弃艾达,从而彻底得到了艾达。 占有,是一种粗暴的单向的传播。而放弃则是一种高贵的充满理解的互动。这意味着你和想占有的客体之间达到了同一个高度,有着同情式的理解。 农夫放弃艾达的那一刻,他彻底拥有了艾达,也同时抵达了自己的理想。 原来抵达理想的方式是如此多样而独特的。 艾达呢?她是通过出卖身体捍卫自己的钢琴的。她的出卖之所以不会被当做一场下作的交易,我想原因是这样:首先,西方人的观念里,身体并不如灵魂一样像是被供若神灵的东西,它只是一具没有过多感情色彩的皮囊而已,并不拥有更多意义;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艾达的出卖并不是为了取悦于任何人,她是为了取悦自己——因为出卖它,她便可以拿回钢琴,也就是自己的理想。这简直有着宗教般的严肃和信仰般的仪式感。下不下作,不在于是用身体还是灵魂,而是在于这目的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取悦他人。 所以,有人说,在这部《钢琴课》之前,电影还只是个无性繁殖的生物,而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女性不再作为男性世界的对立者而试图与之一分高下或者对话,而是女性开始从自身的精神世界出发,在成长起来的世俗世界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一种平衡之道,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对于艾达来说,钢琴沉入海底的一段便是她彻底的救赎。 通过失去理想的意象,从而永恒地占有了理想。 到这里才猛然意识到,原来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通过放弃的方式从而得到永恒的。不是吗?农夫放弃艾达,艾达放弃钢琴。农夫得到了艾达,艾达得到了幸福。 真想问问导演这其中的逻辑和立意到底是什么。 不过导演简·坎皮恩是麦基的学生,而麦基在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访谈中说:好的电影是对生活长达两个小时的比喻。而至于这个比喻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吧。就不要追问了。

 5 ) 沉默地凝视,赐死亡以重生

1993年上映的《钢琴课》站在女性角度观察爱情与生命,成为女性主义电影中的代表作。跟随着导演简·坎皮恩的镜头,我们见证一位哑女的重生,而沉默以独特的符号方式在片中展露,编织起女性觉醒之旅的意义之网。女主角艾达自小告别语言,而她在全片中的语言通过女儿和钢琴得到了具象的外化,于是,视听中非语言的部分比起语言更显明地获得了在场的明证。


在绝大多数情色电影中,女性往往是男性凝视下被想象的客体和对象,不仅自身的欲望被剥夺,还要在无形中顺从男性欲望。著名情色片托纳多雷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跟随着男孩情窦初开的视点,我们堂而皇之窥视着马莲娜精致的面庞和躯体,正如她每一次出场都会迎来全城男人的魂牵梦绕。但作为一种情欲的投射、欲望的客体,我们只能感受到一种被符号化了的女性躯体,她是一个精致的玩偶——被所有人噤声。进一步说,就算马莲娜的悲惨下场正揭示了这种难堪,但导演却全然没有意识到这种凝视地位的自大,全片勾勒的女性嫉妒和荡妇羞辱更是出于男性的无端臆想,甚至马莲娜的最终拯救仍仰赖丈夫的回归(男权的守护),只有全然平庸后的她才能为父权制所接纳。

男性通过语言的掌握把自己的幻想强加到沉默的女性身上,男性中心主义靠着被阉割曲解的女性形象得以确立,建构起毫无纵深的平面女性符号。当我们关注回女性自身,女性真正的欲望诉求何在?

在《钢琴课》中,知晓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比知晓她们直面欲望本身所受的窘迫重要。 出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独立的人格特征,艾达从不停止与斯图尔特斗争,以维护她的独立性,又与过去的自己斗争,赢得做一个完整的人的资格。

凝视的流动

凝视在全片中具有重要地位。凝视形成一种欲望的投射,并且在凝视主体与欲望物件之间形成权力关系。影片的背景展现了这种社会现况:按照家庭安排好的计划,女性被送给远方素未谋面的求婚者。哪怕作为寡妇,婚姻也是十九世纪女性重归社会的唯一手段。丈夫斯图尔特用目光评判着这个远道而来的“物体”,发现她虽面色苍白,却依旧美丽动人。对于一个拥有附属品的权力主体来说,他甚至没有能力意识到另一主体渴望的必然存在(以至忽略掉所有可疑的细节),那座沉重而累赘的钢琴被丢弃在海边,随即阻绝了与艾达的一切沟通的可能。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体现在画面中——他们始终尴尬地隔绝在不带关系的正反打镜头两端,以至于生硬地被统合在苍白的结婚照中,并用雷声暴雨宣告了整场婚姻的悲剧。

性别间的权力关系,同构在殖民者和原住民的张力中。斯图尔特是维多利亚时期前来新西兰的殖民者,同时也是父权主义的傲慢化身——一种强烈的征服欲体现在两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殖民者对于原住民、男性对于女性。他以为自己浓烈地爱着——但实则视其如同所有物那般爱着,却更偏向将女性类比宠物,假以时日都会动情。因此当所有物没有按照默认的社会剧本扮演自身的角色时,就是对他进行的一种“背叛”,妻子必须被他以强烈的嫉妒所守护——哪怕以摧毁为代价。对物品占有的失败撕裂了他的尊严,狂暴的复仇扭曲了主体,终于被虚骄恃气吞噬成阶下囚。

当导演简·坎皮恩将欲望主动权交还给女性时,并不意味着女性从被他者凝视的境地中完全解放。显然,关系自伊始就建立在绝对的男性凝视下,权力不对等进一步体现在对钢琴的所有权上:处在被凝视和被剥削的双重窘境,不平等的关系又如何达成和谐?

婚外情的萌芽影绰在镜头的暗示中。贝恩斯带领艾达前往海滩,两人在广角下遥远地分列于镜头两侧,海洋在身后暗流涌动。两种世界的距离感昭然若揭:她沉醉琴声,他凝视她目光动人,镜头随着琴声划过艾达指尖弹奏的钢琴,此时贝恩斯的脚步才从左侧迈出。这种咫尺天涯的疏离感直到暮色降临,他才勉强在母女同框中匆匆闪过——这是一天后彼此距离的接近,并沿着她们的脚印追随、靠拢,终于在大俯拍下开始同享一个景别。

在贝恩斯以土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后,隐晦的情欲戏就在屋内悄然展开。导演引导着艾达的自我意识从被凝视的规训中慢慢走出,像追求精神艺术那样追求现世的爱欲,成为构建自身主体性的一种途径。两人从屋内—外的隔绝开始,再由音色猛地拉近为带关系的中景镜头,贝恩斯在正反打中逐渐增加的比重不断暗示着艾达不动声色的面容下卸下心防的程度。痴情的一方总无法隐藏对爱人触碰的渴望,单刀直入触碰她白皙的颈部,此时,两人在一个画面的占比骤然达成对半开,关系进入彼此牵制的阶段——这一意象正浓缩在双方“以物易物”的象征中:一次要求交换一个琴键,主导者的商品所有权交换被动者的身体权。

随着抑制不住的欲望,讨价还价变成两个键、五个键。在贝恩斯第一次要求共枕时,艾达略微僵硬地凝视着摄影机镜头,此时镜头缓慢运动过隐喻情欲的红帘,预示着她内心正摆荡在忍受现状和追寻情欲的持续挣扎之中。接着,内心斗争在下一场晚宴戏码中冲破枷锁。艾达坏笑着报复情人想要贴近的欲望,并接受斯图尔特亲昵的牵手(尽管丈夫总是被模糊在景深当中),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她俏皮的小心眼,眼神洋溢着得逞的快乐。感情中的主动权在这场戏完全倒置,艾达巧妙地翻转为带有控制权的主体,而贝恩斯成为被爱情困住的猛兽,正如他远远描摹她褪下层层衣装的曲线,小心翼翼轻抚她裤袜上的破洞,在她不在场的间隙垂头痴念。

她寻求他骤然空缺的凝视,成为直视他裸体的主体,原本两性权力中倾斜的天平在激荡下重归平衡。镜头轻柔地跟随着艾达生发的情欲清冷地游弋,迸发的渴望由于渗透着爱欲,变得平等而纯粹。始于贝恩斯的单向爱慕将男性情欲全然投射,带着原始自然的野性长驱直入,当爱侣们完成彼此的心意确认时,被凝视的对象从女性,转换成陷入爱河而相互抚摸的恋人们。艾达开始更为大胆地追逐她的欲求,凝视在他们之间流动,而我们同女儿和丈夫一道成为偷窥者。

每一次窥视都是情感的递进。片中第一场赤身相见发生在女儿的偷窥下,在昏暗的狭缝中我们只能以局部探测全貌,两人无形的凝视变为切实的抚摸。接着,真正的情欲戏紧接着在丈夫眼皮底下展开——柔美的烛光将画面勾勒出油画般的质地,我们凝视这场积攒已久的情欲缠绵就像细品美术馆悬挂的画作,望着她终于在耳畔唇瓣微启、轻吐爱慕。

与声音和解

艾达告别语言只因世上废话太多,爱人只需要眼神就能彼此知晓。而声音作为电影一种非视觉媒介,扮演着全篇重要的听觉语言。本片几乎所有叙事都由钢琴汇入再流出,琴声作为隐形叙事,足以使我们窥见女性的内心旋律。

如果说被沉默是父权社会的宿命,那么《钢琴师》就是以女性的主动沉默,挑战回击被沉默的命运。丈夫将她当作自己的财产,忽略并压抑她的欲望,而情人则促她,绽放出自己的欲望。不同于斯图尔特只在乎权力与欲望的交换,贝恩斯的聆听是男权社会下的窗口,使他获得了进入艾达内心的许可。环境中有源音的琴声往往任由艾达自我表达,并直接参与叙事,代替语言的音色随着女性自我追寻变得轻快激昂;而无源的画外声则集中在艾达追寻真我的旅程,弹奏不再是她唯一的精神追求,在形式上努力冲破这层无法言说的枷锁。

当沉默在表达反抗时,沉默更像是一种尖锐的声音。被激怒的斯图尔特砍下她的手指,艾达也没有吐出半个词语。她只是用坚决的眼神死死盯着眼前这个迫害者,此时背景的主体旋律趋于无声,将前一秒由他主导的激烈争执,被她拉回自身世界里死一般的沉寂。从泥泞中挣扎爬起,艾达在昏沉的天色中转身迎接着仿佛将给她带来新生的大雨,尽管再次踉跄地跌到泥地,主旋律暗涌的节奏却使得整个画面充满极其强烈的原始生命力。

既然凝视的欲望成为可以用物件交换的实体,那么最终当艾达在琴键写下情话交还给即将离去的贝恩斯时,乃是用自己的声音回应他的真诚之爱。最终两人踏上离开的航程,艾达也不再需要钢琴作为承载她世界的载体,因为在贝恩斯那里,她本身的话语已经得到足够尊重。对过去的不舍与追忆写在艾达复杂的眼眸,她主动将脚踏进麻绳,和钢琴一同被拖进海洋当中沉寂,直到半晌后独立意志唤醒新生,才与前半生艰难诀别。

波伏娃认为“所有的爱都需要主体和客体这种二元性。女人集中沿着两条路线被引入自恋”,相比起男性,女性在更多时候展现出“客体自恋”的特点,即是用已经内化在无意识中的男性眼光看自己,从而加强对自己的规训。艾达正是把钢琴确立为“第二自我”,建立主体自恋,而在获得了真正自我的主体性后,被视为第二自我的钢琴即被丢弃。

之后,艾达重新以自己的画外音——正呼应片头自白——揭开自己新生命的序章,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自由所背负的死亡和挣扎,代替手指的机械和琴键才能交替出万象新生的乐章,她与话语和解,用爱建构,像孩子那样拼凑着只言片语,已然新生。


在凝视和声音的流转中,艾达经历了两次死亡、两次重生。第一次死亡,话语遭到父权社会象征意义上的消解;第一次重生,女性情欲的自然生发,对掌握原生控制权的渴望;第二次死亡,被阻绝而撕裂的深情;第二次重生,自我意志觉醒的再度新生。女性的自由追逐可能还要打破更多枷锁,前半生的琴埋葬海底,她已向上挣脱。

同为女性的婚外情题材,如果说《廊桥遗梦》是女性情欲觉醒的不完美革命,那么《钢琴课》就是一次独立意识的涅槃。导演成功地以“沉默”作为叙事基础和视听的符号要素,由肢体传达的思绪,琴键里的轻声细语,都在女性自由孤傲的灵魂里细听海声缠绵。

 6 ) 女性觉醒

这是一部通过情色来描述沟通的电影,这看似鄙陋的通过交换而产生的爱情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在这部电影里,通过慢慢加深的肉体纠缠式的情色情节虽然触目,但是却完美烘托出了一个如泣如诉而且沉重深刻的爱情故事。

挺看不惯艾达的所作所为,伯恩也一样,两个打着艺术晃子情色的人…… 这片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就已很讨厌女主…既然选择嫁给人家,选择了这种生活,就不要打着种种旗号搞什么飞机……还是在女儿面前,无关艺术…纯粹讨厌!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短评

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她清高因为她得不到爱。于是丈夫便可悲了。——又是一部做作的文艺爱情片,如果女主索性跟钢琴一起被海埋了蜗大概能多打一星 ps:蜗阴暗的觉得,女主迷恋上了肉所以ms得到了爱还搞得轰轰烈烈,说穿了就是个出轨故事

4分钟前
  • prost
  • 较差

斯图尔特将她当宠物豢养,想着假以时日她总会爱上自己。贝因却把她当成鸽子,还给她翅膀并知晓禽鸟回巢。陷进感情的泥沼,被欲望的套索裹缠。这寂寞的岛屿,压抑不住躁动的音符。经年以后,人们打捞起海底沉默的钢琴,琴键上书写的爱意被后人传为佳话。再没人知道,另一个男人也曾深情,终究殆无孑遗。

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的确跟《霸王别姬》有的一拼

1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16分钟前
  • 陌聆
  • 力荐

为什么电影的导演是女性,我们就总要强调女性女性呢,就好像细腻是女性的专长,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对抗男权就是女导演一生的目标和固定任务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倒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超乎性别的部分,即:想怎样就怎样,我不哭不闹,该骚就骚,跟着爱就跑。

18分钟前
  • 你可以叫我水
  • 推荐

这也叫爱情么?

2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看的我难受,我是说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了都

24分钟前
  • 張騫
  • 还行

过于刻意。。大多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其实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别人哪有理解和同情你的义务!如果真的有人走近这样的你,多半他有一定的目的,或者他也是个只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走近了会发现,无法在实际的生活里相处,或者,他根本不值得你的感情。      自怨自怜、自悲自叹的人,不懂得谦卑。

25分钟前
  • 周先生
  • 还行

【A】有人说觉得不舒服,有人看到出轨的少妇,有人看到丑陋的肉体,他们想看什么?有人为她被剁掉手指叫好,有人觉得她应该死在海里,他们都伸出手指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所以现在知道它伟大在哪里了吗?

29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一绝,简坎皮恩是我见过最知性的女导演,片子细腻,安静,美丽,富有诗意,情感饱满,一部讲述欲望,嫉妒与宽容的女性主义的完美之作!!!l Hunter将自闭,高傲,隐忍,内敛,优雅,坚强,情绪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Ada刻画得令人着迷---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33分钟前
  • Thoreau
  • 力荐

钢琴束缚着我。最后一刻,我挣脱了它。

34分钟前
  • A-sun*
  • 还行

一堂课,换一个琴键;从习惯到禁恋。在那片海滩,对着汹涌海潮,弹奏出女性的情欲乐章。最后随钢琴被埋葬在海底的,是曾经封闭的内心世界。画面调度完美,简康平女士真是新西兰电影之光。(一定要去那片海滩~!)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放在海底的琴,那深深的海底埋葬着悄然无声的沉默。” 把最深的寂寞留给大海。

3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女性是否真正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41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43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简·坎皮恩代表作,93年戛纳金棕榈奖。①彻底的女性主义电影,将女性心理展现得细腻雅致;②霍利亨特的双影后实至名归,坚毅,孤傲,纤弱外表下情欲暗涌的内心;③摄影美极,幽蓝大海,灰蒙天空,阴湿丛林,海边钢琴与沙滩上的海马-高音符;④诗意而充满隐喻的构图与调度:航拍,特写,过肩,双人,窥视。(9.5/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断指的那一刻,我流泪了

47分钟前
  • veronique
  • 推荐

以文艺色情之名,扯淡.

48分钟前
  • Zuschauerin
  • 还行

这个电影拍出了人生落叶之美。霍利亨特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就像舞蹈一样美丽,在钢琴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去找贝因,临走时打他,然后跌坐在门前,这就是被爱包裹着的怒气,恰到好处,让人看到了无尽的渴望的爱。

49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花没有声音,安静,温暖的风来了,却愿意四肢全张开,尽态极妍,给人看她猩红色的内里。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