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百度有个红樱桃吧,很多年了,今天偶然想起来,不出名的演员,没有几个人的贴吧,只因为喜欢这个电影,到处搜索与这个电影相关的报道和剪报,记得那个时候,男主角徐啸力还来吧里写了自己的故事,后来不明原因,一切都没有了……就这样吧,失去的时光一去不回,无人知晓,如果早知的话,我会把当时吧里的东西转来豆瓣吧,不过,无可挽回,就这样埋没吧,我也不会再有心思那么做
郑大圣的《古玩》叶大鹰的《红樱桃》才是优秀的主旋律影片,不仅仅是优秀了,它完全可以成为区别于美国主旋律的中国主旋律类型。《天下无贼》与他们相比显得过于露骨,而《湄公河行动》与《天下无贼》相比,更加不遮掩。遗憾这些的电影如此稀少。
1.
那个为讨好楚楚谎称自己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德国人的俄罗斯男孩。
最开始他用蹩脚的中国话说自己是中国人,可他的模样哪里有半分亚洲血统,一看就是经常用这种谎话和人套近乎。他与楚楚争吵过后楚楚去了夏令营,战火接踵而至,他没能和楚楚道歉。后来当他面对德国士兵、屈辱地捡起德国士兵的烟头,说自己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德国人时,我以为他是个软骨头、变色龙,他却趁德国士兵松懈,拿起对方的枪指着对方,回头喊:楚楚快跑。
2.
俄语口语考试上要求讲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父母,罗小蛮告诉楚楚可以套用自己的故事模板,小把戏却被老师识破,要求她讲真实的故事。她用俄语颤颤巍巍地讲关于家乡和父母的故事,那个真实版本,剖得她鲜血淋漓,讲到一半转用中文说,说得两行泪下。
3.
罗小蛮做邮差工作,传递前线战士的死讯给他们的家人。他有次送信,开门的小女孩说妈妈睡着了,他走近一探,已经没有呼吸。从此这个失去父母的小女孩,跟在他身边叫他爸爸。结局她找到楚楚,跟楚楚说:我是中国人。这一句话,既是俄罗斯男孩第一次搭讪楚楚,又是语言课上他们的演讲,还是罗小蛮的延续。俄国小女孩已经成为三个人的象征。
4.
纳粹纹身爱好者的精神污染。其实关于反战题材,很多会从艺术家身上着手。因为对艺术的热爱是超越种族国界的。弃笔从戎,很多是被迫。纳粹在楚楚身上纹身,不只是说明艺术家在战争年代的无奈,更说明艺术是为国家机器服务的,他的纹身是意识形态的传递啊。纳粹完蛋了纹身还留在楚楚背上。
周六在家里,无聊,开电视,放的是红樱桃。当时此片已经放了一会时间了,所以一开始,没有看出什么味道。但从那个军官对他欣赏的歌唱家充满自豪的说:“我送你一件礼物”,而将那个一出场就给人以无奈接受现实的俄国女子放置台上,褪去其衣服,任人品玩她身上的文身时,一种占有感漫溢开来,随着俄女子的惊慌,与众德军官和陪伴女子的欢愉。
而后,突然发现,这是中俄合拍的电影。
饰楚楚的女孩,将眼神中流露出恐惧,惊慌演绎地十分好,虽然长得不好看。人性,在那个年代,已成为一种占有感。那个军官,将人类看作自己的玩物,肆意雕塑,文身,只是一种表现手段而已。记得以前看过一些讲二战的书,貌似希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他甚至将艺术作为一种权力象征,将自己的野心嵌于其中。这种艺术,本身就有变态的成分蕴于其中了。甚至他的制度,也是一种移于现实的艺术,可能看上去甚至是完美的。而此片,不管是否依据史实,那个文身,本身就是一种人性的艺术诠释,过度诠释,或者说偏释。最后洗澡的画面,流畅,唯美,灵动,万千意蕴俱在其中,所谓艺术。
网上有人说:“那个满背的文身,十分想纹 ”,“我只想说,很好看啊,为什么还想要被割掉”。对于这些人,我只是觉得悲哀,如果我们都看不到耻辱,眼中只有了歪曲的美,那我们就干脆放弃辩解,安然接受社会对八零后的鄙夷吧。
2007-11-11 12:08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让我激动流泪的有两处,第一处是中国小男孩卖血后得来的面包被一个妇人说他是小偷,第二处是有德国血统的那个俄罗斯小男孩儿不会使用枪被一群德国人包围了的那一段。刚开始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那个中国小男孩儿那么傻要用弹弓射德国战俘虏,为什么那个俄罗斯幼儿会在中国小男孩的被炸死的时候大哭。随着我渐渐长大,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这部电影是按朱敏的经历编剧的,是仇恨,是对战争中敌对方的仇恨让不懂事的小男孩用他的思维理解什么是恨。而那个俄罗斯幼儿从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她把那个中国小男孩当成了自己的爸爸,所以当中国小男孩被炸死的时候她会以为是自己的爸爸死了,虽然也是编剧意图,但我相信或许是真有这样的事情的。
电影没有描写战争,而是描写战争边缘的儿童的命运,真的很感人。
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楚楚”这个名字到底意味着怎样的楚楚,她不愿在俄语课上编造美丽的谎言,而愿意面对自己并不光鲜的身世,和父亲刑场处死的残酷画面,她的这份楚楚,就像她那天穿着的白色的点缀着天蓝的花点儿衬衣,天真烂漫中带着一份尚未成熟的勇气与承担。她会在与男孩隔着一面木板的澡堂里与那个英俊的德国男孩对歌,然后打起水仗,跳起欢悦的舞。她无视社会关于妇女的习见,要求自己跟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由和地位地行事,并且实现革命的理想。而当她被俘,年轻,稚嫩的,光鲜的身体,成为纳粹军官实现”永恒艺术“的工具,被刻上纳粹的标志,她在墙上磨着自己的后背,发现怎么也擦不掉,这将成为一个永久留在她身上的耻辱,无法弥合,而她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欢快地走进浴室,在解放后的莫斯科,动听的俄罗斯歌谣和欢快的舞蹈跳起时,她蜷缩在篝火边,慢慢举起燃烧的火把,把它嗯在自己的后背,而我等了半天,也没有听到她那句揪心的,划破夜空的叫喊,她只是沉默地忍受着痛苦,无声,咬牙,直到画面被突然呼啸而过的列车打破。(这个镜头的处理,足可见导演叶大鹰的功力)对,这就是这位在战争中凋谢了的”楚楚“,整部电影并未脱离生活场景的真实,也并未牺牲电影自身的节奏,而去刻意描绘人物形象,但是,这位”楚楚“就的确是这般的楚楚动人。
不仅有她的凋谢,还有她爱慕的那位德国男孩在无名的森林中在乱枪扫射之中无声地死去。对于一个男人来讲,他的勇敢,他的绽放,和对于死亡的救赎,就表现在那一刻抬起高昂的头,嘶吼着,拿着枪与敌人对战中英勇地倒下,这就像余小蛮所选择的在自己制造的那场大火中,与敌人一块灰飞烟灭。然而”楚楚“的是,德国男孩鼓起了勇气,他选择了这种勇敢的方式,然而当他嘶喊出来的时候,却发现他还并不会用枪。。因此最后只能像一颗软蛋那样,坐在地上,等着穿过胸膛和全身的子弹。
关于俄罗斯,以前看过米哈尔科夫和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对于他们电影中的画面和音乐叹为观止,心驰神往,而今,在这部电影中,分别有中文,德文和俄文对白,再加上英文字幕,我却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俄语自身的美,不仅仅体现在俄文老师临死前给学生朗读诗歌,然后子弹穿过脑袋,留下一朵血莲在地上那一幕,而是贯穿整部影片的那奔放,那在寒冷的天气和严酷的时代里,始终散发热情与生命力的俄语,那属于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的,像风一般,在金黄的原野和蓝色的大海上传扬的俄语。
明年的秋天或者夏天,我定要去那片土地上走走。
2011.08
王朔策划,芦苇编剧。后期原来是在日本做的。维基百科上说这是根据朱德女儿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惊了。没在电影院看过《红樱桃》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依然是题材取胜,在当年叶大鹰也算是先锋导演了,毕竟我们很少拍摄主要表现二战欧洲战场的电影。但剧作还是比较扁平,人物也趋于脸谱化。
我有点记不得大致的内容了……但是印象中还是很好看的。刺青的那一幕我太记得了,我。
十五年以后再看这部电影,完全惊异与95年中学包场观看这部电影的大胆与开放.
大陆导演拍得国际片,没人说还真看不出来。小时候看的《血色童心》也是叶大鹰拍得,像是本片的加长版,印象深刻。当时就想领导人就是有渠道,高干子弟家里闹革命还能出国,感觉真怪,真是当作一种“景观”在看。
好像是从和平里骑车去东四的长虹看的,相当于三级片吧,看完好像去挑了打口带,还切了街机——其实那已经是隆福大火之后的事了。
当年给我幼小的心理留下了不小的伤害,虽然当时根本没看懂,但真的吓到了
觉得就这片讨论分级有点过(不知是否阉过)。故事觉得蛮好看的,大概算当初十分难得拍得这么洋气的片子,画面色彩等等都和当时国产片不大一样几乎可以当俄国片看。要不是知道它是部结合好些事件成一体的片子,搞不好以为是真的~(虽有原型,毕竟结合了不少其他人物事件内容)。罗小蛮很萌。
《红樱桃》是一部并没有太多反映战争惨烈的二战电影,但这丝毫并不影响电影所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反战观念,在那已然人性泯灭暗无天日的岁月中,其以两个个孩子在欧洲法西斯的迫害下所历经的苦难,是如此的不寒而栗,恰如同楚楚那身纹身一样,将战争之殇铭刻于了每个观众的心底。
早年的记忆,至今心有戚戚
yeting孙子拍jude女儿故事,这个八卦比电影有趣得多~
那个文身是我心里挥不去的阴影。到现在都没办法完整看一遍。话说那个时候还真敢拍,尺度够大的,还有70%的俄语对白,搁在今天估计。。。。
这是部根本不适合小孩子观看的影片,可我们却在孩童的年纪被学校组织观看留下了心里阴影。其实若对小孩子思想政治教育,《小兵张嘎》已经完全足够。叶大鹰导演的这部作品,没有用大量的鲜血,尸体来营造战争的惨烈,而从孩子们的遭遇揭开全景的一角,让人揪痛不已。战争结束了,但有些伤害却无法消弭。
哭了,很多戳中我的情结。1.为了讨好楚楚说自己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德国人的俄罗斯男孩,欠楚楚的那声抱歉用命归还。2.楚楚的语言考试用中文讲述真实。3.罗小蛮报信时失去父母的女孩叫他爸爸。4.纳粹纹身爱好者的精神污染。5.结局俄国小女孩已经成为三个人的象征。
楚楚背后那展翅的鹰,挣扎的蛇,纳粹的标志,不能像将军自杀后坍塌的纳粹党旗一样消散,于是她眼里映衬着篝火与悲愤,拿起那燃烧的木棍烧蚀皮肤,默不吭声的忍下蚀骨的疼,即便脸上肌肉扭曲、汗泪流淌,她的手死死的抓着草,可是后背上燃烧的柴火纹丝不动,让我在这无声无语的悲凉中不能自拔。
和妈妈一起看的片子,当时有点害怕还~(现在想来是一部非常文艺的片子,很喜欢,叶大鹰年轻时也挺有本事的嘛)
我居然看过耶,还是学校组织的~
故意渲染情绪,重口,暴力,裸露,小时候不懂剧情,可现在看就觉得很多段落都莫名其妙!【童年阴影啊!看了之后做了多少次噩梦都不知道啊!】
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过度渲染不必要的暴力,难以共鸣
给我小时候留下阴影的片子,看完很难受~~
当年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小着实被内容吓到了,现在看来是表现了普通人特别是儿童少年在战争的阴影下的生存状态甚至活的不如一条狗顺便说一句中国电影还不分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