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完了《蚯蚓》
这部电影,做父亲的看,滋味绝对不一样。开始被小女主的天使般笑容,魔鬼的身材所吸引,但是,当她考入贵族音乐学校,一切都变了。
当看见她揪住校董凌霸女儿头发时,我以为女主是个强者,但是随着剧情发展,知道并不是那么简单,她可以放弃自己向往的音乐学校,可以去寄人篱下辛苦打工,也要听起腰板!但面对那些垃圾的威胁,她妥协了,她要面对父亲。为了爸爸,她放弃了所有的尊严。
殊不知,这些所谓的“有钱人”“上层人”根本欲无止境,金钱和地位冲淡了人性,不断的变本加厉伤害女主子若,不堪凌辱的子若终于一跃而下,看到了电影开篇一幕。
由此,电影开篇便交代了女主子若的最终归宿,然后在父亲挥洒子若骨灰中,开始点滴倒叙回忆,剧情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推进,铺垫很漫长,几乎占到了电影百分之八十以上篇幅。所有的爆发点在父亲得到子若日记本,找学校、警察都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开始。但不知道是导演经费不足还是其它原因,最终爆发略显草率,深度有些浅薄,或许导演只是想反应校园暴力的触目惊心,故意淡化了父亲的复仇吧。
电影还一个难以说服观众的部分:校董女儿如此蛇毒心肠,学校老师领导应该很清楚,最起码直到该生并不是什么好鸟,结果集体失声,应该加入一些老师领导害怕校董的情节,更有说服力。作为校董、垃圾女的母亲,应该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应该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即便教育不力,第一次打架之后,起码自己私下应该迅速了解情况,及时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而不是简单粗暴栽赃陷害还带一番羞辱子若一家,这不是给自己埋下祸之源了吗。换做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都会以此为契机,得知子若家庭条件,还有如此好的先天声乐条件,应该立马公开大力宣传,免去子若学费,并捐款资助……不但可以宣传学校,也树立了自己的慈善形象,还能得到一个音乐家,为什么不做呢?可惜,电影这方面简单暴力,说服力稍弱。
蚯蚓,是生活中土壤深处的,我们一般很难发现,想要深层次挖掘,但又有些力薄,感觉到了校园暴力的痛心,也感觉到了社会底层父亲的无助,但感觉不到这一切根源……
所以,蚯蚓在哪呢?
无意中遇到微博首页有人介绍这部电影、刚开始我十分抵触、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故事结局并不是太好。
在几年前我看过一部叫做素媛的韩国电影、看完心情很低落、并开始抵触这类电影、因为知道自己看完终会久久不能平静。
已离开校园多年的多看到这部影片时也会被拉回那个时代、娇弱的好学生被成群结队的坏孩子围堵在墙角欺负的场景。而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姑娘、拥有一位脑瘫的爸爸但却不羞耻、努力和爸爸过好快乐的每一天。
我想到故事的开始、却没想到故事的结尾。原以为女主与男主会是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找来同班同学的报复引来校园暴力、可不想女主原来遇到的竟是花花公子,因为势力的弱小、一步一步的被欺负,从被同学轮奸到被迫为妓、却无力反抗、反抗无门。
女主终究忍受不了内心的压抑自杀、她可想过留下独自脑瘫的父亲该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当父亲报案说理无门,得不到法律的帮助他该怎么办。
女主父亲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一个受害者的身份转向了犯罪者。这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原本平凡快乐父女的一生。
影片折射了太多现实的黑暗、这是韩国影片独有的特点、是很多地方的作品达不到的。校园暴力得不到重视、平民的冤屈得不到伸张、最后好人也会逼急……
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当人走投无路时这是最不是办法的办法。
几天前,和舍友讨论了〈女性是原罪吗〉话题。因为穿短裤和像拖鞋的凉鞋上班,被其他人‘善意’(在我面前)说道。女性通过努力让本身优秀,如果长得好看,这是锦上添花的事,但这个充满爱的社会却风靡一种出卖长相博得尤佳待遇的偏见,往往忽略她们的努力,更甚之是故作不知。如果长得一般,这时又会出现另一种说法——她不就应该这么努力。不论优秀还是不优秀,相貌平平或者秀色可餐,都会被带着一层滤镜亦或是有色眼镜来审视。
在阶层固化、人分三六九等的社会中,贫穷也是一种原罪。子若和父亲相依为命,患有脑瘫的父亲做着卖女性内衣和丝袜的小本生意维持着俩人的生活,从小被父亲用一切来爱护的子若争气的考上了首尔的贵族艺术学院,他们搬家到首尔,这也是噩梦的开始,却不为人知。
一次选拔合唱团队员的比赛中,子若拿了第一名,胜过了班长(女,身世显赫),学长(家世显赫)是合唱团的团长,和班长是一对情侣,学长即将留学美国,子若的突出打破了这个学校以往的表面上的平静,她被那些位高权重的后代们盯上。一次出游活动,客车上学长对着班长充满爱的暖笑,而那个方向也正是子若的方向,情窦初开的子若或许怦然心动了吧。晚上同学们围坐一圈玩游戏,子若被问及在座的人里有没有她喜欢的人,她选择了喝酒,或许是她当时的一个眼神让学长发现了,产生了后面的事情。第二天早上子若早起感受自然的气息,在河边练习着歌喉,一瞬间被水漂吸引,学长的出现让子若很意外,在学长的眼里情感不值一提,他说着真的很喜欢子若,后面俩人亲密的画面被班长的‘走狗’之一拿手机录下,即使子若拒绝了,但情窦初开的年纪没有拒绝到底是不是不应该算有错呢。
回到被校园暴力的这一方,女同学敏京同样受着欺凌,但她不敢发声,虽然在高中时就被班长和两个‘走狗’欺凌。后来子若和敏京成为了好朋友,面对班长和‘走狗’们的嚣张气焰,敏京力不从心只能顺从,子若从刚开始的忍让,到后面的反抗动手殴打班长,原因很简单,班长因为子若和学长发生的事情找到了子若,她提及了子若的父亲,这是别人永远不能触碰的地方,父亲是她一生的那个英雄啊。
面对权高位重的高级阶层,子若束手无力,她被反咬一口,被指认是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从而被学校开除,尽管父亲哀求着不要开除她啊,父亲放下自尊心,身患疾病已经被看不起,但还是要跪着哀求。同时,同学敏京被迫作为指认者之一,无力的她害怕施暴者更加暴力,不顺从会遭受更严重的伤痛,就像子若一样,反抗等于挑衅,随之而来的是变本加厉的欺凌。
子若去了一家便利店作收银员,店长准备司法考试,为子若写了一份申诉给教育局,事情被揭露后,富二代官二代们的前途会大受影响,班长在敏京的手机里发现子若要举办生日会的消息,随后带着一群人找到了子若,学长、班长、班长的两个‘走狗’坐在外面,听着屋子里发生的一切惨无人道的事情,两个人LJ子若,一个人拿手机录着…这份录像成为班长后面要挟子若的决定权,被学长们侮辱、每周两次、陪侍‘叔叔’…心里再强大,也撑不了太久吧。
子若帮父亲洗脸时问父亲回老家(一个岛,名字记不清了)吧,但看父亲在首尔生意做得不错,还认识了好朋友,父亲很开心,子若选择了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最终坠楼而亡。
子若在日记本上记录着发生的事情,六个月后便利店的店员发现了笔记本交给子若的父亲。孤独的父亲一瞬间崩溃、绝望,到警察局报案,说着她的胸口被烟头烫伤,可办案人员一句“日记本里的文字说明不了什么,没有受害人的陈述,也没有证人”与墙上的标语形成鲜明对比,嘲讽这个社会对于贫穷的看法。
父亲只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复仇(也正是开篇出现的电影名‘非法复仇’),心存愧疚整夜睡不着觉的敏京告诉父亲那些事情都是真的,最后骗班长和‘走狗’到天台,父亲用了硫酸泼在了她们的身上,对于其他充满兽性的男人,他拿做生意用的模特腿、电线了结了LJ子若和拍视频的人的性命,把鱼钩放进了学长的嘴里…最后船头上放着一双鞋鞋,父亲与海洋融为一体结束了他的生命,或许是去和子若团聚了。
猜想,如果再问一次小时候的子若是否继续待在父亲的身边,子若还是会说“我父亲虽然脑瘫,但他很爱我,他开车开的很好,还会唱摇篮曲,我要跟爸爸一起生活…”。
不知道敏京过的怎么样,希望敏京代表的那个被施暴的群体早日见到阳光☀️
有时候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才能一解仇恨。在女儿死后,其实我们都知道这父亲无法独活,因为女儿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全世界,他不可能再快快乐乐的贩卖自己的小摊,因为卖内衣丝袜只是为了养活女儿培养女儿。果然,电影的后面父亲选择了自杀,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女儿是爸爸的全部,所以他宁愿让那些人受到惩罚然后自尽。最后说一句吧:像电影中那样的恶人少男少女们,甚至比他们还恶的,其实电影中的惩罚真是轻的不行。古希腊神话中,有一种惩罚是白天用鹰啄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推着巨石上山,晚上再修复他们的眼睛,周而复始。也许,只有这样的惩罚才能对得起死去的少女。
《蚯蚓》这部电影,简直触目惊心,当校园暴力事件向着杀人复仇演化,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执法部门的不作为,学校领导层的庇护,处在社会底层的父女无处申冤,只能被人踩在脚下任其蹂躏,感觉这部电影改名叫《蝼蚁》更为确切,小人物被欺凌只能委曲求全?亦或是以暴止暴?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不知道韩国那边是不是都这么黑暗,也许只是隐喻社会的黑暗,但真的很沉重。
复仇的桥段太奇怪了,减弱了这种悲剧的冲击力...
看完心里非常难受,为啥就有那么一批人渣喜欢欺负弱势群体,以凌虐弱者为乐?它们到底是不是人养的?!
题材选的非常好,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撤回请愿书后被凌辱那段太脑残了)的部分过长,父亲复仇的部分又才仓促bug太多。男主演残疾人可真是绝了,看得真累。女主也很有灵气。渣男一号丑的一逼。校园暴力就是应该教育孩子绝壁不能怂,被欺负了一定跟丫往死里干,一次干翻丫的;或者保存证据,搞翻丫。
这个比妈妈不哭拍的好,爸爸演的太好了,如果这是真的,只能说韩国有钱的都没什么教养,家长也混帐的狠,才能养出那种畜生不如的子女。
可能是我比较极端,我更喜欢《不哭妈妈》里面,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那种热血沸腾式的复仇,或者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是作为这样一个父亲,还能怎样呢。他只能赌上自己的命,能做多少做多少罢了。这类题材的电影,真的是不能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只是以沉默以眼泪
如果我是爸爸,我觉得我应该不会让他们死的这么简单!
想到初中时,隔壁班有群男生一起欺负一个矮小男生,飞起一脚踢他的头,老师从走廊路过假装没看见。实施校园暴力的孩子都应该去死! 其实小孩的心性残酷又黑暗,真是人性之恶。很庆幸自己没能当教师,曾经的梦想是成为好老师,温暖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成长得到幸福,像光一样指路。现在很庆幸当了记者
复仇部分比《妈妈别哭》看着过瘾些吧…我更想看那些禽兽的父母悲惨哭喊的样子…可惜没有演…再就是…为什么找一群这么丑的演员来演啊??除了女主没一个好看的…
这电影怎么说呢……模仿「妈妈不哭」的桥段有几处,基本从85分钟开始看比较推荐,前面的剧情都太虐了,看个电影解说都火大。片尾复仇的剧情太仓促而且好像和「蚯蚓」这个名字的深度不符,另外韩国硫酸很贵嘛,很想赞助爸爸一整桶。推荐喜欢韩剧的看看……
以暴制暴的戏码还是大快人心,虽然现实中不可能。其实我想看的是女主奋起以暴制暴,为什么要自杀,死都不怕了,不能干掉那些人再死么?
结尾小船的四个鱼钩下面是四条蚯蚓
一直期待看个这种结果棒子先拍出来了。题材很好但是太夸张,父亲奇迹般复仇让全篇降低一个档次。我会这么拍:没有背景的女主遭遇校园暴力,学校息事宁人冷处理,警方口头警告完事。视频发在网上引发关注,各方介入调查,女主被大家骂婊子最终自杀。再探讨校园暴力的成因,法律制度、学校家庭教育等等。
虽然以暴制暴并不是可取的手段,但恰恰是以暴制暴这种人在绝望中才会使用的最后手段,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无助,政府的无能,和被伪装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虚伪
想起前年的那部「韩公主」。最黑暗的地方如果能被分享出来,那么即是光明。昨晚睡前看了林奕含事件的新闻,青春期最沉重的一记暴击,鲜血沿着人生的脉络一直渗进骨头里,你想让它什么时候疼就什么时候疼。当这个世界真正变得好起来,从来都不是柔弱者开始变得强大, 而是因为强大者成功地控制了自己。
傻逼富二代们也太丑了点 那么有钱为啥不整整容
脑瘫小人物父亲vs恶毒权贵死孩子,往死里揍;硫酸模特电缆鱼钩,最后十分钟太仓促,不解恨。《绿洲》X《韩公主》X《复仇的金子》,立意是不错,但感觉只是这三部片最浅层直白的临摹拼凑
强大的恶人用手指轻轻拨弄一下小人物命运的轮盘,无论他逃去哪里,都是满盘皆输,拿命搏也未必能赢。我看见了人性的黑暗面,也看见了小人物翻身的一百种不可能。
比韩公主更令人沉重。。深深的无力感只能靠鲜血来讨回一丝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