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件所有女孩都做过的事情
这是一件所有女孩都做过的事情,我可以保证。
不同的只是自我折磨得程度而已。
谁会忘记那些青涩萌动日子,扎着马尾辫的你经常会假装不经意去某个地方,做某件事,为某个人,重复,一遍又一遍,好多年。
也许那某个人的脸已经模糊,名字已经混淆...没有人告诉我们走向成熟需要经历多少个梦中的他?
最喜欢做的事是钻进被窝把脑海里或浪漫或凄美的男女主角换成你和他,任情节自由发展,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枕着湿湿得枕巾哭得累了,睡了...
对着上天有过多少次的许愿,希望他会像你“爱”他一样爱你,对着那扇大门苦苦等待,熟悉的身影一闪你却把头扭开,擦肩而过却故作冷漠...
在特定的人山人海中你早已经练就神功,可以一眼就扑获他的身影,
然后神采飞扬,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片刻回眸,身影已去,黯然失落,你接着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如若这一次苦寻未果,你会一直左顾右盼,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苦苦挣扎苦苦期待,从惊鸿一瞥、芳心暗许到死心塌地的相信你与他是前生的冤孽今生的宿命,自己已经在你和他的相思苦海中死去活来了几百次...最美的就是——你从没出现在他的人生里...
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美。
多数女孩会平安的度过这段岁月,含蓄的收拾起这些从未开始又羞于启齿的往事,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总有少数的不幸人,会让这宿命苦了自己的一生,就像这个“陌生的女人”。每一次音乐响起都会让人心疼,每一次看她的脸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亲爱的们,请千万不要做的就是——尝试走进他的生活,就让这段苦恋去做你少女时代的纪念品,切莫让现实把你作为纯真年代的牺牲品,,,,
2 ) 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他们经常听人谈论爱情,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他们知道,爱情乃是人们共同的命运。他们玩弄爱情,就象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象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可我身边没有别人,我没法向别人诉说我的心事,没有人指点我、提醒我,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象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茨威格
这部电影是比较文学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个人认为这是很好的一部电影,特别是整个画面感,随便截一张图都很有味道,它的构图、感觉(老北京)、色彩,不得不承认台湾著名金牌摄影师李屏宾确实很强悍..
还有它的背景音乐,《琵琶语》,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次次的淡入、淡出...
牵扯着我的心..
诉说着不尽的哀伤...
片头一句话: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多么讽刺的一句话..
间接的反应出了整个故事背后的含义,还有男女之间潜在的不平等..
我想,如果我是她,面对他三次的遗忘,可能早已心灰意冷,
可是,女人都是心存幻想的,特别是对于念念不忘、深爱的人,
她以为总有一天他会将她记起,
她以为有了他的孩子,她就可以永远的留住他了,他就再也不能离开她了。
女人就是傻..
傻得让人心疼..
遇到真爱的时候,就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会一直记挂着他,不论何时何地..
只是她忘记了,
记忆,对于某些人来说,刻骨铭心。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转瞬即逝。
“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
可怕的陌生,可怕的习惯..
亲爱的,我是如此爱你.你怎么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将我忘记..
爱情的距离,就是两颗心的距离..
而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试问,若不能心灵相通,若不能拥有一份不语的默契,那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一次次的相逢,一次次的幸福,一次次的甜蜜,一次次的微笑,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伤感,一次次的遗忘..
可是,这就是爱情,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没有企图,没有私心.
他就是她此生的宿命与劫难,她逃不出的圈.
-值得么?
-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要和你相遇,还是要在第一眼就爱上你,
因为这种爱情,燃尽了我一生的热情与希冀,
我不允许它溜走.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如此卑微的爱你,即使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因为那瞬间的甜蜜,已经给我足够的勇气.
如果有来世,我还是愿意离开,成全你自由放纵的灵魂,
只是因为,我爱你,却可以与你无关.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用记忆里仅有的那点情愫,来延长我爱情的生命,
在漫长的岁月里任性地等待,
你下一次不经意的眷顾...
反反复复听着徐静蕾不带任何感情的旁白: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曾经有一度我以为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地撇开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现在的我只知道,
一个女人不愿意离开你,只是因为她爱你,
可是,如果你不珍惜,甚至连她仅剩的一点尊严也不珍惜,
那么她的心就会死,
若有一天她离去,将是后会无期..
3 ) 从“我爱你,但我却不盼你知道”到“我爱你,但我却不要你知道”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概是茨威格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小说,但让这部小说获得更大知名度的人却是徐静蕾。她独具慧眼,耗资2000万,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摄影找来了李屏宾,音乐是去日本做的,最后的结果是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这个奖项导致了我去看这部片子,看完片子之后我的想法是,如果这部片子真的需要表彰,那绝对和导演没关系。
你一定没有看过拥有如此之多画外音的电影,纵使最喋喋不休的导演也不会这么不负责任的把一大半剧情的推进来交给画外音。电影在这里不是光和影的艺术,它是一部小说的配乐朗诵,不看画面绝对不会影响你对剧情的理解——请放心,你可以一边聆听此片一边做点其他什么活儿。在导演对用画面推进情节没有信心的时候,画外音上。在导演担心观众理解能力不够,理解不了画面含义的时候,画外音也殷勤的凑了上来。拍电影变成如此简单的事情,怪不得徐静蕾在香港某次会议上很自信的说:其实做导演也没什么了不起,引得在场的刘伟强、陈木胜、陈嘉上、文隽都笑了。
除了背景搬到了30年代的北平。其他的基本没变,电影进程和小说结构一致,细节上纹丝不动,画外音基本上都能在张玉书翻译的原著里找到。唯一的区别在于:“原著叙述很热情,而我的电影有一种很克制的东西在里面,电影的情感方式与原著不同。”克制的徐静蕾,做为导演、演员、画外音的徐静蕾。于是小说中弥漫的那种狂热,那种激烈在电影中都变得索然寡味起来。导演徐静蕾放弃那么多可以渲染的地方而只是板着脸孔叙述,那种无作为让我看得心急如焚。演员徐静蕾也同样面若止水,纵然当年琼·芳登同为这个角色的演出难以超越,那么同有玉女之称的苏菲·玛索在《心火》中诠释类似情感,也显然比徐静蕾到位得多。而这一切徐静蕾解释成有意为之,难道她认为克制的叙述能为这个故事增色?
当代女性平时从亦舒那得到的教诲比茨威格多得多,为人准则是要自立自爱。对于茨威格这样狂热且一厢情愿的故事,感动虽丰富,再叙述一遍却又难免不对胃。不知不觉中偷天换日,“我爱你,但我却不盼你知道”变成“我爱你,但我却不要你知道”。虽然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后者女性姿态主动得多。虽委曲求全,但乐趣却在于委曲的姿态可以让自己感动,大概主动克制根源正在于此,新女性徐静蕾看到的只有自己,并非爱情。而电影和原著的关系,原来只是貌似,气氛不同,精髓则是全无。
4 )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感觉就象是“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一直以来那个男的都是一副风流倜傥,甚至可以说是个有身份的嫖客
而女主角从小就开始习惯的偷窥他,可是留意他,关注他
最初的那种暗恋导致最后发生关系后
当男人给他钱时,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但是为了自己的梦她还是~
一次,俩次,~~~~~~~
似乎男人从来没有注意在他身边的这个女人是谁,为什么对自己这样,甚至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花是谁送的
当女人的孩子死了以后,女人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也离开了男人
说是爱吧
我感觉是种痴痴的爱,从来没有要求男人给他什么,而是一直的为他默默的做着自己能做的事
或许爱情就应该这样
既然注定自己得不到,就用心的呵护他,祝福他幸福
5 ) 什么是变态的感情观
同一天看完《鹅毛笔》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结束后,第一时间想到的问题——究竟哪一种,才是变态的感情观?
萨德在世人眼里无疑是邪恶的,他的故事充斥着激狂的淫乱,堕落之至,蛊惑人心。
而《来信》中的女人,一辈子,用童真,身体,灵魂,维护牵挂一个纯洁的儿时爱上的男人。
“前者是魔鬼,后者是天使。”
也许几年前,站在初中昏暗的图书室古旧的架子后面,同样剪着娃娃头苍白自闭的我会这么认为。
那个时候,第一次从书架上拿到茨威格,认定自己就是那个跌进自己命运漩涡中的女人,爱一个人,就应该用玫瑰,眼神,书信,以及永远的不言不语作为表达。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多么美!多么美!
而现在我知道这是不正常的。
相对于萨德赤裸裸的性,它反而才是变态的感情。
相当于一种偏执狂,或者一种精神洁癖。
爱与性,都是人最美好的需求,这种需求有时候的表征是丑恶的,龌龊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美好的本质。
爱的伴侣和性的伴侣,也应该是带来美好的体验,而非精神的折磨。
就好像两个人是在爱的前提下SM,我也祝福他们,总比这个女人要好。
她连要求鞭打和凌虐的能力都没有。
慢慢成熟,就要学会勇敢的面对自己。
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论是世界观,人生观,还是感情观。
也许现在还不成熟,但至少走出了那一步。
先睁开眼睛看一看,总是好的。
6 ) 那个陌生的女子、这个薄情的男人
1
这两天反复地看一部电影,徐静蕾的新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短篇小说。那部原著曾在我初中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动我,并影响过我的成长。对那个暗恋的故事,我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2
在看片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电影,该如何不突兀地表现那作家是在生日那天收到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不料,徐静蕾用一碗长寿面轻轻松松就将我鄙下去了。
3
一个作家在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她死了儿子并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她写信向他诉说她的一生,关于她从童年时候就爱上他,并从此为他倾尽一生的故事——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趋意奉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坑,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就是你。”
4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史无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这个从来没有认识过我的你,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
关于气味的描述,印象中是原著小说里头说没有的。气味,是记取一个人特别的印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小女孩得以进入男作家的房间几分钟。在那几分钟,她记下了他的气味,珍藏至死。
徐静蕾在影片里加入了许多原著小说里没有的细节。比如过年的时候,妈妈让她送甜汤过去“北屋”。她倔强地不愿“巴结”人家,其实是害怕与心上人那么近距离地接触吧?可当看见妈妈和他走的那么近,有说有笑,女孩心里又开始后悔了。
5
有天,妈妈要改嫁他处,女孩将搬离这座城市。望着搬空了的屋子,在那最后一夜,女孩鼓起勇气去敲对面的门……
电影里,女孩搬家到考回北平上大学这段时间是6年,上大学的年纪都是19、20吧?减了6岁,那时的小女孩只有13、14岁而已。男作家,约摸二十几岁(电影没交待男人收到信是几岁,也没说清他们在同一个院子里住了多久)。
男友正和作家差不多这个年纪,我就问他:如果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半夜忽然敲开你的门,请你收留她。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男友说:恐怕是哄她乖乖回家睡觉,不要胡思乱想吧。
这种答案让人悲伤。
6
女孩鼓起勇气敲门,大门深所,屋里没有人。她蹲在院子一个角落,顶着冷风等待男子的归来。时钟敲了三下,男子终于回家,身边却多拥着一个女人。
女孩只得随母亲搬到山东,直至六年后她考回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六年后,女孩长成一个少女,拥有明净的脸庞,活脱脱的朝气。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小巫婆”深深吸引了男作家,他们发生了一夜情,隔天他还从花瓶里抽了一朵白玫瑰送她。只是男作家却没有认出这曾是和他住过同一个院子的邻居。
之后,他说他会去找她,可惜没有。感情,就像影片里那个烂掉的苹果,随时间流逝而腐坏。之后,她有了他的孩子,为了保有他们的结晶,她再次离开那座城市。
7
女人为让他的儿子享有和他一样华贵的上流生活,她周旋在各种能为她提供这一切的男人身边,让自己变成一个交际花。时隔8年,她重回这座城市,与他生活在同一个圈子,却不相往来。
“经过了这些年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在每年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给我的那枝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这句话很忧伤,它让我想起,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究竟有多少这样深刻的爱情被淹没了?可这又是必然的。那个年代,风沙扑面地。
8
终于,男作家第三次和女人相逢。他们又有了一夜情,他还是没有认出她。隔天早上,透过梳妆镜子,她看见他正往她的手套里塞钞票。他只把她当成为男人提供一夜欢愉的妓女。
臭男人啊,你竟然给一个为你倾尽一生的女人塞钱。你哪里懂得我急切地扑上去与你炙烈地交缠在一起是源自那从童年就积攒而起的一腔深情?你冷漠地把它践踏了!
而关于他每年收到的匿名送来的白玫瑰,男人既不知道送花人是谁,也毫不在乎收花的缘由。是啊,他这种人,怎么可能会去注意这些呢?
9
女人泪流满面地离开那间屋子,就在院子里,她遇到了童年时几次遇到的作家的管家,已经白发苍苍的老管家。
我只能说,老管家的表情那感觉太对了!
在看原著小说的时候,对于女人出来后遇到老管家那一幕我已经在自己脑海里想象过各种场面。老管家必须是那种惊讶,惊讶到呆掉了,并且那表情还得透出一种害怕。他认出故人,他还理解到了故人此刻处境,这时他自己都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表情面对眼前这个“小姐”,那已看过浮世多少云烟的平静的心里仍慢慢渗出一股酸楚。那一幕我不知道在自己心里排演过多少次,始终不知道那该是什么样子的一副表情,我摆不出这样复杂的一副表情!
而在这部电影里,老管家那表情真的是太对了!影片我反复看了四遍,每到此处,眼泪都夺眶而出,怎么也忍不住。
看哪,连老管家都认出了我啊——这一秒他了解的也许比你这一辈子都多!
10
女孩和作家相识那年是1930年。作家收到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是1948年。18年,一个女人的一生。
电影的末尾,是姜文读完了信,他推开那扇门,深锁眉头。镜头就一路深入对面屋子。在对屋,似乎真的可见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她用双手撑着脸颊,脸上挂着无求的、满足的微笑,在那窗口向作家屋子的方向盼望着……
PS.
姜文这个角色让我想起一个人——胡兰成。一样地有才情(影片里姜文至少是个作家),一样地很多情,一样地好薄情。一样让人想怨恨呀,可又怨他不起。只能狠狠地骂,臭男人,你这个臭男人!
可是为什么会挑姜文去演呢?他满身肥肉躺在床上鼾睡的样子总让我联想起他在《北京人在纽约》时大把钞票招妓的德行,扬起漫天美金催促一个外国妞对他喊“I LOVE YOU”。不过又想不出找谁去替换,要风流,要洒脱,要有作家的气息,要有成熟男人的魅力。刘烨太年轻,胡军太正气,十三四岁的孩子不会喜欢那种正气凛然、斗志昂扬的男人。梁家辉倒成熟,可又太妖了~~
关于一个二逼文艺果儿从献身到傻逼的配乐诗朗诵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那个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如果高中没有看过原著,或许我会承认徐静蕾你很牛.
姜文有些老,静蕾有些崩,其它都还好。
好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配乐很赞。
什么啊!
徐静蕾不适合演这个女主角,姜文不适合演这个男主角,其他都不错。
自闭少女苦恋发福作家18年,至死不知其患有心因性失忆!
我也是这种女人,只是很遗憾,你没能成全我。让我苟活到现在。
林海的配乐很棒
看得大哭了一场,不知道是不是被其中的音乐感动.其实我知道,这样的爱情在现实里并不存在.但是觉得,幸福,其实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认真的爱过一个人,一辈子,就够了.
看了三遍了。暗恋是一种病。
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
深深地深深地被感染。每一个画面都像泛黄的照片。为每一句旁白而动容。像亲身经历一场漫长的刻骨铭心的暗恋。女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翅膀张在心里的动物。
原来《琵琶语》出自这里。可惜还是拍不出结尾: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变成了东方式的暗恋,不能说不好,总是有些遗憾,姜文是好演员,不过不适合这个电影,不够英俊,不够万人迷,这个家伙有匪气,不如路易斯·乔丹一下子就能俘获一个女孩的心。那封信写的也不好,废话太多,有些话用镜头说就好了,总是念白,韵也没了。文艺腔也太重。配乐帮助了你许多。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不知所依,至死方休。
音乐不错.我喜欢那个小姑娘.穿着棉袍子,眼神倔强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