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即使作为的《教父》主演 ——帕西诺(Al Pacino)的狂热影迷,也未必看过这一部由他主演诞生于70年代末的电影《Cruising》(中译名:《虎口巡航》)。这部现在看来很正常的LGBT题材的电影,在当时却引起了不少争议,甚至遭到了部分同性恋群体的反对。他们认为电影里绘声绘色地叙述纽约gay club和leather bar的性行为,彻底污名化了LGBT群体,会加剧社会恐同和仇恨的蔓延。这些抵抗运动导致了使这部电影最“声名远扬”的40分钟的gay bar里的性行为实录被迫删减了,也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电影取材于70年代的纽约同志街区一系列未破获的谋杀案:一个菜鸟卧底直男警察,潜入BDSM风格的gay club,试图寻找那个恐怖的连环杀手。故事情节本身并不特殊,引人入胜的是那对50年前同志俱乐部的纪实般的镜头。布鲁克林街区里带着金色卷发,大胆妖娆的drag queen;深夜公园里光线昏暗,爱欲横流,大家互相寻找一夜的伴侣;地下俱乐部里每分钟120击的节奏,汗液滋润着美好的肉体,爱抚和接吻的人群喧嚷,以及那“臭名昭著”的即使到现在看来都颇为大胆的SM片段。
有意思的是,所有的取景都是布鲁克林地标性的同志俱乐部,光怪陆离的烟雾,色彩斑斓充满性暗示的手帕,以及穿着皮革胸衣热舞的“群众演员”都是真实的存在。影片试图大胆地重现当时LGBT街区的日常状态,Mandate(某性少数杂志)主编在参观完拍摄现场后说:“超过1600名同志参与了拍摄,而抗议拍摄的人明显更少……电影中描绘的那些频繁出入世界的人,并不反对他们的世界被描绘。”但是,在当时对性少数群体依旧充满偏见的时代,这部电影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无论是票房还是影评的双惨败。
甚至在当时的LGBT群体中,对这部电影都出现了斥责的声音。引起争议的主要是:
1.当时的批评认为,影片所描绘的BDSM男同群体并不是主流的性少数形象,这样的叙述会导致所有的性少数群体被“代表”,被“污名化”,从而也会增加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偏见,减少同志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出柜”的信心。
可以看到,即使当时形象先锋的性少数群体内部,也会有对其中更小众、更亚文化的“自己人”的鄙视链。而随着社会的包容度更强,这样大胆的描绘反而成为了现在性少数群体的“星星之火”,成为了他们勇敢出柜的信心支撑。
2. 还有评论认为,影片的导演、演员都是顺性别,故事主角也是一个直男。本质上这是一个为异性恋服务的电影,一个顺男在逐渐深入同性社区以后迷失了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取向。这种叙事方式一个对LGBT群体和文化的冒犯。
本片导演是奥斯卡奖得主——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他在《驱魔人》(The Exorcist)取得巨大票房成功后,就尝试拍摄他本人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乐队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这是一部酷儿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也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正面角度)完全讲述同性恋者的电影。所以,导演的善意其实可以不用质疑,而如他电影里所呈现的其他酷儿角色,他们谈论着生活,和所有人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个体。而主演帕西诺在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游摆和自我怀疑,以及最后面对镜头的眼泪,都表达了一种性取向随着环境和时间流动的可能性。
在50年后的今天,《Cruising》的风评似乎得到了“反正”。许多评论家,包括酷儿活动家都给与了更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这是在流行艺术形式中,LGBT解放运动提供的最好、最有力的论据”。这不是一部将酷儿群体妖魔化的电影,而是一部反映了一个当时边缘化的群体,被固执的执法方式和可笑的恐同心理(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压迫的电影。
和这部电影一起出现的还有第一例艾滋病在美国临床报告。随着疾病的蔓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种病毒带走了远比连环杀手还要多得多的生命。于是,这部电影里记录的同性俱乐部里纵情声色的狂欢也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前艾滋时代的最后一次用力呼吸。它对同性性行为的描述非常大胆、直白,这种对于关于70年代酷儿文化的仔细观察给了它一种历史价值。
2010年,电影准备推出30周年完整收藏版,但发行方却发现被迫删减的镜头已经找不到原始胶片了。于是,知名演员——付兰兰(弗兰克,James Franco)得知后,义不容辞为这遗失的“狂野40分钟”补拍了一部《Interior,leather bar》(中文译名《SM片场实录》),这部伪纪录片试图复原当年的拍摄现场,虽然制作粗糙,但是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Cruising》辩护: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抗拒看到同性间的性行为?
我们无法批判当时甚至发生在酷儿群体之间的“恐同”论调,毕竟石墙运动(Stonewall riots)那时刚刚发生,性少数群体才第一次组织起了LGBT骄傲游行。即使放在今天,酷儿群体仍然面临着偏见和权利的缺乏。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今天社会对酷儿的认识更多样化,不会轻易地因为一部电影的暴力展示而“以偏概全”。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是一个宝贵的时间胶囊,真实记录了现在已经消失的场景,也真实映照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并不来源于对暴力和性的直叙,而是来自于社会内部的偏见与歧视。而处于更弱势的酷儿谱系里的亚文化群体,我们需要给与更多可以呼吸和表达的空间。
《虎口巡航》幕后制作故事、基于的真实故事和银幕上的虚构故事都可以算传奇的“都市传说”。记得之前读到过,曾有一位针对同性恋的连环杀手,搅得整个团体人心惶惶,为当时纽约一大案。凶手还曾在恐怖片《驱魔人》中露面,也许这种“孽缘”让弗莱德金重新考虑这个项目。不过由于很多内容过于惊世骇俗,经大幅删减才得以上映,情节也难免变得支离破碎,最后口碑票房都不佳;多年后,本想制作周年纪念的导演剪辑版,无奈底片不见了;弗兰科为了艺术义不容辞,所以制作了四十分钟的“片场实录”,不过效果….只能说他勇气可嘉吧。
可能弗莱德金和帕西诺粉都想不起来的冷门电影,没想到也能看出几分趣味。
实际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不完全基于真实事件;故事讲述纽约发生一系列针对“皮衣皇后”的凶杀案,警方决定派一名卧底进行调查。
以《法国贩毒网》和《驱魔人》大获成功的弗莱德金似乎没有同辈导演知名,但是导演水平不会低。全片有如《法国贩毒网》的延续,又像《本能》的前奏,不过我感觉比《本能》更加顺畅。虽然帕西诺身上洋溢着直男那种雄性气息,不过的确扮演过同志角色(《热天午后》),也许因此弗莱德金选他扮演卧底(原计划是理查·基尔)。尽管电影本身名气不大,但是帕西诺表演依然认真,眼神中透露出那种怀疑、困顿和迷惑,为自己的身份挣扎不已,在细部又见他的表演功力。我在《外星恋》和《夺宝奇兵》中都见过凯伦·阿兰,不知为何她名气也不大。本片戏份很少,但很耐人寻味。
全片是那种“老派”的警探电影,也许由于删节,推理链显得有些薄弱,还有不少语焉不详的地方(导演有意为之)。而最引人侧目的还是gay吧景象。《热天午后》也是难得展现他们巡游的“主流”制作;《虎》中, 弗莱德金将镜头带入了“每分钟120击”的地下俱乐部;艾滋病的阴云尚未笼罩,正是这些俱乐部的狂欢时节;虽然剧组可能难免会有一些畏惧和偏见,可能有种猎奇心理,但是镜头却如纪实镜头一般,记录下地下世界的生涩和粗粝,其中流动的并非伊沃里笔下那种流动的情愫,而是粗野的欲望;现在很多电影似乎加上了“清新”的滤镜,因此本片的镜头显得更加凌厉。弗莱德金自述遗失的40分钟对剧情影响不大,听上去有种聊以自慰的意思;这段过于“惊世骇俗”的镜头也许是更加珍贵的资料吧。
回头再说阿兰的角色。结尾又留了一个不清不楚的案件。这时,卧底警察似乎回到自己的生活,再次面对无辜而无知的女友;她一直支持他的工作,却得不到他的倾诉;他在她身上发泄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同化。在两人正式重逢前,纯洁的女孩好奇地戴上帽子、墨镜,穿上皮衣,就如同小白兔即将闯入丛林。
这部片子确实看得人云里雾里的,为了pacino多给两颗星,为了此片和历史的巧合也多给一颗。这部电影拍摄于79年,80年上映,随后81年艾滋病就开始肆虐了,爆发最初就是在纽约的同性恋群体,打那以后毒品和性都再也无法回到过去那种肆意享乐的状态了。 回到影片本身,各种leather bar和SM镜头拍摄地很真实也够震撼,分分钟吓坏观众,感觉那些人不光是在追求肉体的快感,简直是在追求痛苦和死亡。导演大概除了想要震撼观众,还想耍文艺,不清不楚地故弄玄虚,也不知道那杀手是最后抓到的那个人,还是有不同的人享受虐杀性伴侣,更不知道最后Pacino扮演的卧底警察Burns是不是彻底黑化了,唯一一个对他友善的邻居到底是同居男子杀的还是Burns杀的,看警察局长的表情似乎是意识到Burns可能是杀手。另外,Burns的装束越来越像杀手,皮夹克,牛仔衬衫,黑色背心,制服帽子,如出一辙。DVD版的影片删掉了原片40分钟的SM片段,虽然导演说不耽误情节,但是SM里会不会有Burns出场也是很重要的吧,目前看到的这个删减版里面Burns没有直接参与同性行为,倒是要时不时地回去找女友,肯定一下自己是个异性恋。不过,抓捕嫌犯的时候也很诡异,俩人都从靴子里摸出刀子互相捅,Burns出手更快,但捅完后站在原地似乎迷茫了片刻,说不清这是不是开启了他内心的阴暗面。 影片取景是真实的gay bar,不少夜晚狂欢的镜头据说也是酒吧里常客的日常状态,而且酒吧是黑道管理,他们很支持租给导演拍片子。不过拍摄的时候,引起当地同性恋团体各种抗议,据说有人故意用镜子反光破坏拍片现场的光线布置,认为导演把gay拍地太负面了,似乎他们除了性欲就是暴力,好像出现杀手也是道德堕落的必然后果一样。电影播出来当年的票房也不好,虽然有Al Pacino这样的顶梁柱在拼尽全力好好演。不过,到了2008年出DVD版的时候接受度倒是好一些了,可能毕竟在LGBT奋战这么多年后大家对于他们的认识更多样化,不会轻易地被一部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左右,不会说看到这部电影里的荒淫堕落就认为所有的LGBT都这个样子。 最近看了很多Pacino的电影,这部不算是他标志性的作品,但是演绎地还是很成功的,影片编辑再差,都不能说他演的不好。印象很深的是他所处的两个截然对立的空间,一方面是夜晚的gay bar和公园,总是光线昏暗,音乐狂躁,肉欲横流;另一方面则是女友的公寓,很敞亮,一切纯洁美好。将近影片最后,结案后,Burns在女友公寓的洗面池前刮胡子,当卧底的道具丢在客厅椅子上,白天,阳光从大片的玻璃里透过来,他的女友穿着浅色长裙,一副天真好奇的样子,捡起皮夹克和帽子穿着玩。男主性格的两面也在这个空间布局里展现出来,暗藏的同性倾向,和明亮的异性取向。女主洁白纯真的样子套着黑暗面的道具,以另一种方法表现了男主最开始去卧底时的状态,当时他对于gay这个群体一无所知,洁白内心披着暗夜道具,只是道具穿得久了,不免在心里留下印记。当然啦,这样的黑白对立,完全反映了影片的恐同倾向,虽然是在拍gay,但真心地是拍出了对gay的恐惧厌恶,即便这不是导演本人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个异类群体的态度吧。
全片的悬念还是落在杀手身份上,一直都不说明白,总是只露一个背影,一个轮廓,一些标志性道具,一句谁都可以学来的撩拨台词,似乎任何人都有可能走进那个轮廓,丧失理智,由阴暗的人性本能左右失去自我。隐形的杀手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隐藏不见的暗黑欲望吧。
片子本身3.5分。映前Friedkin本人座谈时,背景是本届电影节的墨镜王,F几句“这男人是谁”“这男人为什么放在这里”“我们需要他吗”之后,粉不起。
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全是GAY
艾滋爆发前纽约的同志酒吧真的是另一种光景啊,直接在酒吧里明着享乐,现在这样的酒吧都不存在了吧,唯一去过的一个leather sm bar还是在昏暗的地下室。感觉导演是真的很想模糊凶手的身份,从样貌、体态上都让观众无法分清楚凶手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而最后Pacino的角色似乎也陷入了扮演的角色中无法自拔,结尾仍然暧昧,到底他杀了邻居嘛?
这片里的帕西诺很帅啊,难怪一直觉得他有这方面的潜质,哈哈哈
故事有够狗血,就是个卧底被同化的故事,导演虽然对同志群体作了弱势处理,但大部分都是对同志角色苍白而刻板的一扫而过,连个正面都不多个,要不就是暴力对待,显然这部电影是拍给俗气异性恋看的,难怪当年上映的时候被强烈抵制。
勉强及格。卧底警察帕西诺游走纽约gay圈,揪出受父亲诅咒的精神病连续杀人犯,帕西诺在整个过程中的反应注解了“凝望深渊,深渊也凝望你”,片尾他注视着镜头,把问题又抛给了观众,当然他转变的比较硬,中段既不令人信服也无趣。连篇累牍的gay吧场景尺度不小,弗莱德金拿出了一个脏乱混乱令人沉溺的纽约,剧本有的地方像是保罗施拉德附体了。帕西诺的邻居被杀,似乎给他又添了一重暧昧,但从剧情上梳理还是邻居的擅妒男友下手的可能性较大,这一节应该是渲染gay圈(以及背后的纽约)之凶险。难得的是还安排了些笑点:帕西诺和嫌疑人被审讯时,一个壮硕皮装黑人闯进来无故打了他们……这片上映之后的81年,里根上台,艾滋病暴发,父权回归,保守主义抬头,于是本片成了一代电影倾向的绝唱
看悬疑片最怕就是看到一个不清不楚的结局。难得有一部与众不同的卧底悬疑片,故事挺有意思,看看这个卧底能不能在不被掰弯的情况下破案。侦破过程其实比较无聊,但好歹够吸引人,但这个结局实在让我懵逼。导演说不止一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成为了第二个案子的受害者,而警方向来喜欢把所有类似的案件归于同一个凶手,所以还有其他凶手在逍遥法外。无论如何,这个结局挺毁的,帕西诺的表演也有点木讷。
香艳诡惑。在同流派同时期的导演中,弗莱德金总是被低估,但事实上也几乎从未被超越。
这部片子老帕就只有最后一个镜头是在“演”!其他时候都是在拍他散步,拍他围观基佬……这是我个人认为老帕最烂的片子了。
满眼男肉,一星给卷花儿Al帅tnd。“同性·爱”标签太牵强。
一切都过于表面化,最后破案阶段是什么鬼,gay群体的愤怒可以理解……
此片在八十年代拍摄并上映时遭到了LGBT社群的抵制。其实可以理解,那时保守观念相对更多,随后而来的AIDS大流行也助长了恐同之风。很多activists不喜欢电影里的这种representation,不愿意被underground/kinky的一面代表。即便广受争议,但本片确实构成了queer discourse中关于媒体呈现的重要一环。而且近几年有更多酷儿观众喜欢它。你坞早期主流电影中,没有像这部一样敢直白露骨地刻画gay sex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先锋、大胆且erotic。比起暧昧模糊的连环谋杀案结果,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对police brutality的诘问,以及主角identity的drift过程。仅仅为了阿帕游走于leather daddies之间也值得一看呢…!
弗莱德金和帕西诺两个直男气息溢出屏幕的家伙竟然拍了这么一出肉体横陈的同志虐杀刑侦片,而且效果出奇地搞笑,当然主要是出于导演对当时地下同志酒吧猎奇般地毫无节制地展示,(听说还删了四十分钟… 为什么!)不能算是角度公允吧娱乐看看可以。片名应该直译为“血色猎艳”之类的!
3.5 怪不得当时遭遇争议,insulting倒并不是本意。同性、BDSM元素可看作任何卧底题材会呈现的不安表象,更多是犯罪惊悚电影。几个谋杀场面甚忽而让我想起giallo...除Al Pacino外的角色都单薄片面,却正如警察眼中的同性恋群体。剧情并无聪明之处,但其中的暧昧不清,能感到弗莱德金的野心
为阿尔帕西诺码一颗星。眼神之中带出很多戏。
整部片的视角都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满屏的基佬肉欲,乌漆嘛黑,昏暗颓靡,色情又血腥。似乎也不在乎是否把剧情讲清楚,我看得有些昏昏欲睡,为着老帕才支持下来。不知为何,我看着还有些莫名的喜剧感。
我也是看过阿尔屁股的人了!!
这部片子看过的人不算很多,里面的帕西诺再次出演警察,不同的是这次扮演的是一位卧底。整部影片架构在悬疑之中,从头到尾的男同志视觉盛宴,如果你是GUY那肯定相当享受。音乐配的基本都是80年代时代作品,影片里帕西诺的演技再次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也证明了他真是演什么都有味道。剧情设计也别有意味,尤其是最后结尾的悬念,相信也是对于人性的一种疑问。
一部深度电影,之前曾经听说这是一部烂片,只能说明大部分人都没看懂,又一部关于纽约的都市电影,不过这次是地下同性恋文化,以及警察中的同性恋群体,以及同性恋连环杀人犯的都市传说,因为杀手不止一个,杀手也从未被全部定罪,杀手与侦探的身份再次被混淆,仿佛印证了本雅明的理论。让我想到了Cop Town这本书。这不是一部通常的警匪片,因为这是一部没有结局,破案失败的电影。警察有可能成为了凶手,凶手有可能仍然逍遥法外,我们分不清帕西诺究竟是变成了同性恋,变成了杀手还是变成了同性恋还是变成了同性恋杀手,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帕西诺在案件结束之后怀念起了在纽约地下同性恋酒吧中的岁月。这部电影的好不在于精神分析,而在于对都市形象的刻画,对都市心理和都市亚文化的浪漫描述。我很好奇同性恋观众会怎么看待这部电影
2015.09.15很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非常80年代,核心情节相当暧昧,使人看完影片后多少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凶手是谁?究竟有几个凶手?Steve最后还好吗?片子有点意思,但不够细腻,观众难入戏,甚至觉得它有点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