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局促的伤怀
没看电影之前,看到媒体评论说彭浩翔片子风格模仿王家卫。据说也用了法国的摄像云云。
看过之后发觉完全不是。
正如上面的海报,isabella的色彩基调是红色、绿色,另外附以部分白色。王家卫在《重庆森林》里也有过,不过那是为了表现香港的灯红酒绿,浮光幻影。而到了彭浩翔这里,红色则更多的暗示了迷乱、危险;绿色变成了距离感、局促感、伤怀。
彭浩翔一如既往的排斥回归,还在继续着自己的伤怀故事。从《大丈夫》的97伤怀,到了《isabella》的99莫测。一个私警,在回归时,劫数难逃。正是彭浩翔心中回归前的澳门人乃至整个澳门的命运。他曾想逃,但逃到何处?葡萄牙人是海盗的后代,东南亚连饭菜都不可口。哪里才是主人公的归属?透过貌似温情的电影故事,彭浩翔的回归伤怀,漂泊、迷惘漫溢整部电影。
isabella是一个葡萄牙名字,偏偏属于一个中国女子,就好像澳门的名字macao;isabella在片中不见了,女子已经死去而狗已经走失。彭浩翔找不到isabella,就像回归后,他找不到曾经的macao。
开场的两次红色使用很有趣。第一个场景,中景,强烈的红色暗示危险、迷乱,几乎为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随后的父女乱伦更暗示了澳门地缘问题的矛盾性。第二次红色是随后女儿用酒瓶砸破父亲的头,两人均受伤流血,暗示两人的关系由普通向血亲转变。
澳门是个小地方,如果注意一下,会发现整个影片中中近景的使用相当多,这样的镜头除了凸现人物外,更多的表现了局促感;几次楼梯间的俯拍勉强算是全景,却利用楼梯的结构强调了压抑感。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家中整体色调是绿色,使得电影在一种相对压抑的气氛下展开。沙发背面的墙是暖色,多场父女交流的温情戏均是在沙发场景进行的。前半部里,女儿着绿色背心,暗示她内心的距离感,到后面父女关系逐渐亲近,衣服换成淡红色。但此时,私警面临着人生劫数,服装也转成冷色。
剧情中段,父女喝醉时的场景也很有趣。狭小的街道是温暖的暗红色,强调气氛。两人依次站在好似舞台的台阶上宣言,月光落下,如梦似幻。但背后远处的大厦仍是阴冷的暗绿色。两个普通的小人物,可以在夜深时做一个畅快淋漓的美梦,但远方仍然是铁一样冷酷的现实。
随后的父女爆酒瓶更强调了这一暗示。当父女被指责扰人清梦,开始逃跑时。看起来好像是两人边跑边笑,好不尽性。其实,路边的一排排铁栏杆却限定了两人的方向。无论你开心与否,该走的路是无法改变的。
影片末尾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一个是女儿抱着狗狗哭泣,个人认为狗狗没有找回,这里只是意识流。或近似于类比蒙太奇,强调澳门的迷失。尤其此时拉丁风格配乐使得暗示更加明显。另一个地方是最后女儿和同学的对话。我们不知道男主人公的量刑,是二年、四年或者更多。我们只看到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已经即成现实的幻想,也许明天会更好吧。
电影故事本身似乎颇富亲情,实际上更多的是亲情的迷失和对未来的莫测。
2 ) 梦伴.彭浩翔.伊莎贝拉
一个少女张望着楼上紧闭的房门,海报上的《伊莎贝拉》弥漫着粉红色调的暧昧,正如这个故事开头10来分钟给观众所造成的错觉。
比之《公主复仇记》的所有悬念压在结尾,《伊莎贝拉》用近乎溢满的音乐,更为散漫的节奏讲述了回归前夕的澳门——一个落魄司警和他素未谋面女儿的感情起伏。
与其说《伊莎贝拉》沉浸在一种怀旧气息中,不如说彭浩翔依然停留在“回归”情结带来的迷恋情绪而没有完全清醒。他在《伊莎贝拉》重复的只是走出过往,转而获取新生的过程。
如果说《大丈夫》的怀旧迷恋有所遮掩,需要甩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幌子并且计算一道简单数学题目(2002-5=1997),在《伊莎贝拉》里字幕打出的另一半并行故事线索则直白得多,距离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踏近,一个落魄的男子遭遇了他生命中最为恐骇的劫数。但是这种直白并没有表现得赤裸裸,除了一次对比式的街头被堵掌嘴,影片也没在马振成的落难上着墨太多,这不太像是用力不均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的保持平稳。
《伊莎贝拉》的创作冲动源于彭浩翔和杜汶泽一次半玩笑性质的聊天,两个男人遂决定在无中生有的爱情上下一番文章,于是这般不为常人所容的畸恋投射到了一对父女身上,带着荒诞色彩的真实。
影片里的马振成过着没心没肺的单身生活,换女人如换衣般平常,突然一个自称他女儿的少女闯进了他的生活,死水起了微澜,他佯装的冷漠并非无以为惧的麻木。澳门真的是太小了,小到这样一对父女能够多次相见却又素未谋面般陌生。穿着热裤,露着雪白玉腿的张碧欣,走来晃去间洋溢着青春少女应有的热情和天真,却有着和少女不相称符的心计,缺少父亲关爱的她早早学会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她需要借助父亲的力量继续生存下去。
马振成在女儿身上发觉了死去女友的影子以及良心的愧疚,冷静与热情,畏怯和接纳,冥冥中也是母亲把女儿指引到了父亲身边,这是另一层回归,于是他决定留女儿在他身边。在名叫伊莎贝拉的狗身上(这段太像韩国的《绑架门口狗》了),在包折金银纸的时候,再回到医院长椅上,他意识到自己不会一无所有。于是他教她爆酒瓶帮她寻找爱犬又在最后劝她戒烟,这种感情超乎了父女应有的关爱。
彭浩翔在《伊莎贝拉》运用了不少平移镜头和固定机位,平缓柔美。他变得从所未有的含情脉脉,注视着破败的澳门街头小巷,简陋的家居小屋,这对父女的喜忧,怀旧与伤感一一在画面上得到了再现。
《伊莎贝拉》设置的悬念在消除刹那并没有给人恍然大悟的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忧伤。医院长椅上的几次闪回已经足够道破真相了,彭浩翔还是过于照顾着观众的理解力,非得把事实通过一个无关紧要角色再说一遍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结。
至于这是不是回归主流乃至投奔商业,至少目前并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看完《伊莎贝拉》很多人甚至会心生闷骚的埋怨(例如关于赌博下注与人生的感言),于我只是觉得节奏流动缓慢了些——和《公主复仇记》一样的毛病(或者说“优点”),部分剧情变成了音乐的搭配附属,音乐过于饱满导致着不少细节成为累赘,或者说细节丧失了彭浩翔最初给人黑色怪诞的印象,转而在音乐旋律中存活。
3 ) 我不是你的伊莎贝拉
有个男人说:我不是你的藤井树,你也不是我的伊莎贝拉。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袋忽然飘到很多年前的北海道,那里的春天有樱花开,那里的夏天有轻拂侧脸的风,而那里漫长的冬天,有个女孩子在积雪的山上奔跑,她抬起头,对着天空大声的喊着,“你好吗,我很好啊”。
我无法忘记那一年《情书》对我的触动,我爱的不是那个叫做藤井树的男生,也不是那个叫做藤井树的女生,我喜欢的那个人叫做博子,她是个面对真相还能够温柔的爱着的人。
心里隐约知道,这样的爱情少了,这样的人不见了。
回到《伊莎贝拉》。
我对于这部电影唯一的想法只是为了看看上头那个男人心中的伊莎贝拉是怎样的,我想知道我是否有成为那个伊莎贝拉的潜质。
而我看完了,知道了,原来我永远不会是那个伊莎贝拉。
在大部分女人的想像里,她们总希望有一个男人爱她,即使分手,他找的那个女朋友也要象她;我不知道男人们的想法是怎样,是不是也希望有个女人爱他,却不打扰他的生活,甚至于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派另外一个人来拯救他。
在《伊莎贝拉》里,那段年少爱情派来的天使,她穿简单的T恤,短小的热裤,长手长脚,说着,我是你的女儿,带点纯真带点性感带点撩人的风情,她满足所有中年男人的想像,年轻貌美,简单直接,能够带回他们随着岁月流逝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她爱他,崇拜他,并且哭着说,不要扔下我。
多么美妙的……童话。
可是为什么我觉得童话这么的无趣呢。
十六岁的时候你爱上一个人,即使不能和他走下去,心里总也希望他要一直记住你,在他的心里总得有个地方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
等你大一些,你爱上另外一个人,你偶然偷窥到他的心里有个地方有花有草,却不是你的。你很难过,反而却会爱他多一些,希望你的爱让他的心里长满只属于你的花。
再老一些的时候,遇见了年少时爱着的那个人,可能他牵着另外一个人的手,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你的位置了。即使这样你也可以释怀的笑。
我想,在我心里,这才是真正的童话。
所以,那个男人说的是。我不是你的伊莎贝拉。
4 ) 小城故事多
我在澳门呆过好些日子,这么一个豆腐城市,真的好像剧中ISABELLA登上塔楼顶层眺望澳门全景时说的一样,“澳门真的很小,所以你很容易碰到熟悉的人”。
我在澳门有很多次“偶遇”的经历,所以坚信那种特别相信缘分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座小城的几率一定比其它城市要来得高些。先不要说我个人对澳门的情意是否寄托到这篇评论之上,或者我也是个卖王家卫式"怀旧色彩和音乐交叉搭配"帐的人,看到彭浩翔用这种华丽手法表现一个慢悠悠的澳门时,竟然不觉突兀。在电影还未上画之际,听到两帮人在我耳边发出极端的评论,一帮是彭导盲目支持份子,他们只是一味地赞赏这个新兴导演的一切,"知道是谁拍的吗?(其实我是"很"知道的,但他们一定要反复强调某个名字,那我没法)彭浩翔YEAH"(一个堂堂男儿竟然耍起了小女孩追星的娇媚腔调,还附送了一脸非瞬间呈现的仰慕表情),我当时并没有取笑他的做法,毕竟那是种热爱电影的狂热表现,值得赞赏。而另一帮,则理智地分析着电影的错漏处(报纸派居多),从细节中挑骨头,上演着典型影评人的谩骂把戏。我一直觉得看电影不应该太理性太批判地看,没有个人感情的投注,根本算不上是看懂了电影,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加了保护罩,冷冰冰的,没有新鲜热辣的FEVER感。
所以,我用了十分的热情,看完了整部电影。还是在香港的旺角百老汇顶楼(不得不提这种香港典型的阁楼影院,竟然要人工攀爬六七层,才能霸占一席之地)。一开始以为ISABELLA一定是那位生于澳门的早熟女孩梁洛施,原来那只是她的狗,后来又觉得,那是她妈妈的象征,到了结尾,我发现那是马振成心里的影子,又或者是他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联系着剧中每个人的伏线,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异国色彩的名字。
因为一个上床的误会,两个主人公碰到一起。之后发生的故事,彭浩翔一改当初的黑色幽默作风,用讲故事的平淡模式娓娓道来,虽然剧中反复出现所谓的贪污、枪战、被捕、黑社会等看似暴力的字眼,却没有一个场景是真正地涉及到血腥成分。相反,极尽煽情的场面一幕接一幕,电影院里的观众也被主人公真挚的性格逗乐了。令我印象深刻的,包括他们两父女拿着行李袋用整齐步伐向前迈进的场面,还有梁洛施关掉空调作弄阿成时的对话。不像彭导的作风,却是煽得恰如其分。
几个配角的演出很精致,尤其是黄秋生,他的角色明显是个平时担负太多生活重担的警司,但却仍然能找到自己的模式自娱自乐。我在澳门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可能会嘲笑他被生活折磨得麻木不仁,没有半点情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又固步自封。可是,他们有他们的开心,这些是那种不安于现状的挑衅分子难以体味的幸福,不到了一定的年龄和心态,也许无法体验。
而阿成,好听点就是个典型的腐败小混混,成不了大器的坏人——很能骗小妹妹的那种。他可能还有感情,却刻意隐瞒。于是,招来一班自以为是的异性以“挑战”的心理企图降服这么一个浪子。"浪子回头"的故事太多了,怎么可以让他的故事变得突出,就必须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做到.一个很街头的形象,却有着慈父的心肠.和女儿暧昧的感情,更加深了情节的起伏感.他还不是无药可救啊!你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后来阿成自首,在女儿的背上留下两行血泪,一开始时不明白,后来就猜是他刮胡子后刮伤的血迹混合着眼泪的烙印.血与泪的烙印,大概是他打算从良的一个转折点吧.
有一点很想声明,为什么但凡表现澳门的影片,都拿回归前的黑暗面来作文章呢?连彭浩翔都逃不出?其实澳门除了那么一两宗广为人知的枪战事件(据我所知,其实香港更多),基本上还是"盛世太平"得很.
哈,看完这部戏,忽然好想回去看看......就这么定好了
5 ) 其实呢,我想说,电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以下皆为梦呓者,碎碎念。
-----------------------------------------------------------------------------------------
好像也不懂那些画面色彩音轨镜头好高深好复杂的专业术语,也看过彭肥其他的片,好像这一部确实跟其他的风格也不太一样……
其实呢,我想说,大概电影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吧。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就好像总是偶尔,在某个莫名其妙毫不相关的瞬间,大脑会闪回那段话…“那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小妹妹拖着一只狗。她经过我身边,我知道是伊莎贝拉。然后我跟她去公园,我们在公园玩了很久,我抱着它,在它耳边轻轻的叫它。它回应我。那个小妹妹告诉我,那只狗叫当当。我不想分开它们,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怕找回伊莎贝拉你就会叫我搬走,你可不可以不再扔下我?”
是啊,“你可不可以不再扔下我”?
很多年前看的电影了,却还是一直记得那些画面。
大猩红色的破旧沙发,藏有暗色花纹的肮脏地毯,潮湿空气里似乎很快就要剥落的墙皮。
像油画一样的电影,适合夏日微醺的时候,旁边最好还要有一盏老旧的台式绿色电风扇,嘎吱嘎吱的吹,慢悠慢悠的看。
有一个夏天,爱一个人,和他一起大汗淋漓的吃火锅,在大排档唱喜欢的歌,饮醉酒练习砸碎瓶,约定好一起亡命天涯跑路,还有,跟他那么多的女人面对面坐定拼酒,然后在公园抱着心爱的狗狗一个人独自痛哭。
好像杜汶泽那样的一个人,以前没看到过,以后没关注过,但肥肥的啤酒肚,专注的吃着盘中的菜,还可以抬起头变魔术给你看,却那样那样的打动我。
想来高中的时候曾经仰慕过自己的化学老师,并不是什么风度翩翩的白色衬衣年轻帅哥,只是一个和杜汶泽没差太多啤酒肚的戴着眼镜普普通通的中年教师。
喜欢抽烟,课间去办公室问他问题能够惹得一身的烟味,却每次点烟前都会用那种有一点点可怜兮兮的眼神询问你“可不可以?”然后你会觉得好像不让他抽烟是做了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却又很担心他这样子抽烟对身体好像真的很不好。
喜欢喝啤酒,好像每次男同学邀他一起去喝啤酒都没有拒绝过吧!忘了有一次曾听谁说过,他每天上完课回到家,好像都要从冰箱里拿一瓶啤酒,然后坐在沙发上喝。毕业之后班级聚餐,本来是开了车来,坚持不要喝酒的,却抵不住诱惑,索性把钥匙交给我们班主任“你帮我开回去吧”然后就和大家一起放开大喝。男同学们好像是要集体把他灌醉的吧,但他酒量真的好,即使后来男生们败下阵来,耍赖让女生们拿着饮料去敬他的酒,他也照喝不误,并没有大醉的样子。
好像真的很贪杯的样子啊~
这样回忆起来,真的真的好像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年人,可是羽毛球却非常非常厉害!记得班上男生课间向他挑战,他把一只手揣在裤兜里,轻轻松松就赢得干净漂亮,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毕业后有一次假期回学校,正好碰上他和老师们一起打羽毛球,于是和他对局了一场。其实很紧张,没有摸过羽毛球的时间大概以年计也是好多数,但他却很会带人,不知不觉中就让人慢慢的熟练起打羽毛球的方法。还被他看出来那时在练网球,细心的提醒我“网球是用手臂的力量,而羽毛球是用手腕的力量”的差别,那以后就一直都记得了。
回忆好像很杂乱的样子啊。
高中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的化学课代表,有时候上课演示实验会需要用到很多仪器和药品,很多东西也很重的样子,他都会说“你小女生,把作业本抱过去就好啦,这些我来吧。”而且也不会像以前的化学老师那样好像理所应当的把清理仪器的任务甩给我,但是我却是真的喜欢化学,周末也去实验室帮实验室老师清理仪器,给药品贴上标签,整齐的排放在柜子里,也因为这样跟实验室老师混熟了,可以自己偷偷的在里面做一些实验。很少很少,其实也就只有一两次吧,会碰到他过来,好像小偷被抓住一样,他却是鼓励我的神情,好像很高兴我这么喜欢化学,会问我一些问题考我,也提醒我做实验的一些细节,也鼓励我准备考试和竞赛。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闻东西要扇闻,取东西标签处要握在手心,洗杯子要干净到倒过来不会有成股的清水流下……
高考结束后,因为生病发烧的缘故,在家里休息了好几天,也因为考试失败的自卑和低落,索性躲起来不敢和同学一起去庆祝与狂欢。
终于某一天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坐公交车去到小姨家坐坐。我都还记得,那天空气中阳光带着少有的雨后的清新,我的头发齐肩了,那是六年的短发后扎起的第一个马尾。
我站在方冲小区外面的站台等车,看到他背着球拍好像刚打完球的样子回来,突然想起他好像就住在方冲的,正转身想假装没有看到,却没想到他认出我来,笑着和我打招呼。
“头发扎起来,我都差点认不出来了,小丫头长大了啊。”
我低着头,好像做错事的样子。“老师……”两个字刚刚说出口,眼泪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考差以后的这么多天,一直没有哭,却在那一刻好像所有的情绪都涌上来,既委屈,又羞愧,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辜负老师的期望。
竞赛是这样,考试也是这样。
就那样站得直直的,深深的低着头,呜呜的哭。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记得他好像说“没事的”,好像还说了“考过了就不要想太多”,或许还说了一些鼓励我的话。
然后要坐的公交车来了,我也只是哭着跟老师挥一挥手,就匆匆忙忙的离开了。
而最后,时光也那样的把我扔在了所有的人事已非里。
好像自说自话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没关系,看电影本来就是一件好私人的事情。
所以其实我想说,彭浩翔和杜汶泽,你们这两只大胖子,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青涩的时光。
所以其实我想说,即使这部电影再怎么被人批得有多烂,它都依然是我心中最最独特的一部片。
看电影嘛,本来就是一件好私人好私人的事情。
6 ) 小地方小故事
从来都跟不上潮流,什么都跟不上,所以今天才看了《伊莎贝拉》
几乎毫不知情,看之前。无论对导演还是演员还是剧情,只知道这部片曾经像今天广州的空气一样热。没有期待,也没有偏见。这该是看电影最好的状态。
小地方小故事小人情,拍好了比很多传奇都好看。
看完了上豆瓣看影评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这故事有情欲暧昧
马振成的一举一动都把握得很好,而且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底线,从他以为自己是小欣的爸爸那时候起,他对小欣的种种的好都明显出于父爱。至于一起灌酒一起躺床上的场景,我认为并不过分。
小欣的一颦一笑也都恰如其分,从未越界。她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死了母亲,无依无助,有对父亲的依赖也是很正常的,况且她猜测马振成是她父亲多年了。我想,当一个人从小缺乏别人都有的东西的话,一旦他拥有了肯定就会狠狠地抓住不放手,非常非常珍爱。
但是,小欣真正的父亲的出现很没必要,而且很突兀。如果故事简化到马振成就是小欣父亲会更好。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镜头运用抄王家卫。
是有学他的痕迹,但也是师承关系。没有必要刁难导演。只要用在电影里合适就是好的。
再说,这部片的色调很澳门,真的,记忆中的澳门就是这种色调的。
不觉得有悲哀,结局是小幸福。也不觉得矫情
不是很多年前就有种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吗,现在我相信香港电影只是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年初看的《狗咬狗》也是拍得非常的漂亮。好像都是06年的片子吧,一年有两部好作品很不错了。
有一种轻盈悠扬的步调,风格忽然和王家卫有些靠拢,但比王要接近凡人,没有从小事中讲大道理。梁洛施用自己的十八岁去演十八岁,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心,都无比成熟、睿智....
有点Leon的味道,风格十足
那个小男生的生活挺狗血的 我们或许都在生命中的某个点 是别人故事的配角吧
彭浩翔这片十分文艺范,讲究风格化的意境营造,注重构图和机位移动,多用小景别,前景常有物体遮挡,人物落位画面一侧,似乎是效仿王家卫。梁洛施姿色声线演技都平平,英文名作片名、热裤露腿算是彭浩翔男性视角对她的偏好和利用。父女关系虽奇特却无深挖之处,闪回叙事不利索,回归背景也无关联
有异国风情的小故事,讲小人物的小故事。小文艺小情怀。
彭导,你怎么了彭导,干嘛要学王家卫啊,得其形容易,可王家卫电影里的孤独是融入骨子里的,学不来。分明是效法”靠寻找母亲给生存以理由的阿飞”来讲述这个”靠寻找一条叫伊莎贝拉的狗,得以拯救一个废掉的男人”。还是按自己的风格走,这才是港片,或者电影的出路。115:t42ed8cd25
由杜和彭开的 “不是兄弟”公司监制。开头故意玩了一些不那么通俗的叙述手段,搞得电影院里许多人嘀嘀咕咕。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们已经完全忘记要弄清楚开头(或者他们已经弄清楚了),而是投入到杜汶泽和梁洛施的温情里去。跟彭浩翔此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但是仍然有一些黑色幽默。他自己说,很难
沒想到幾好丫, Isabella演得不俗, 只是天生聲音太過尖而造作, 一幕她醉酒唱梅豔芳, 我在家也會:) 看電影時覺得最沒勁的就是邊看邊想深層意義, 但這套關於回歸實在有太多太多太多明顯的隱喻, 可以拿來和香港有個荷里活互相輝映, 其實都不很王家衛, 只是間中鏡頭在樓梯把人拍得鏡頭很像, 和明顯對比的用色, 後段開始就很彭浩翔的搞笑, 令電影更見靈巧
伊莎贝拉如此深爱一个人。他现在是,一个有大肚腩的男人,经常转换性爱对象,常把她们带到家里来,是为了省钱。在她落掉与他的胎儿,在他违背诺言没有出现之后。在她嫁人,并生下与别人的孩子之后,她仍然很爱他。她的爱多得迷惑她自己,令她相信,她和别人的这孩子,凝结着的仍然是她和他之间的爱情。
影调 色彩 用光 音乐
小妮子不錯....王張杜三角鐵式迷情疏離+(廉頗老矣的)陳果式影射忡忡+Bertrand Blier式神經質+金培達搶戯的配樂,煽情是汎濫的,情懷是投機的..港片離我果然越來越遠
將澳門的顔色和建築掌握的很好很澳門。女主角選用不符角色,而且老像看到張柏芝的樣子。細膩的部分足夠“你知道嗎?在澳門做人很難。沒金表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見你。”還有開場砸酒瓶的時候。砸一個不夠強烈。再砸一個。很好的細節。
一开始让人想起王家卫、《Leon》、中年危机题材。但半场一过马上抖了只属于彭浩翔风格的几个幽默桥段。还有那些似是而非的隐喻,比如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丢了,后来跟了别人,连名字都被叫做当当。就好像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曾经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叫做macao,而现在被叫做澳门的地方。
搞得那么王家卫。
仲夏迷宮﹐拈花碎步。似乎言過其實。
music。cinematography。acting。tone。editing。the way the story is told。subtitle。重看一遍,挺一般,特别是剧本,和(不优雅的)故弄玄虚。 再看一次,反感这种小聪明,而且过去那条线简直垃圾。
那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小妹妹拖着一只狗。她经过我身边,我知道是伊莎贝拉。然后我跟她去公园,我们在公园玩了很久,我抱着它,在它耳边轻轻的叫它。它回应我。那个小妹妹告诉我,那只狗叫当当。我不想分开它们,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怕找回伊莎贝拉你就会叫我搬走,你可不可以不再扔下我?
8/10 彭浩翔正常发挥的时候,偶有灵光总能闪现王家卫的气质。情节的取舍与色调的配合使影片更为克制。灵动的配乐与剪辑更是让影片有了韵味,艺术性拔高了一个层次。
非常夏天感觉的一部精致小电影,营造出那种颓唐可不减浪漫的调子。血统纯正的爱本身就是一支挽歌,就像片尾的那支,不管怎么动听怎么让人朝着积极方向前进,同时仍然不得不为那些怅然的欲语还休的细微末节而黯然。杜汶泽演得真好。2011.6.11
“等我回来,我们一起戒烟”。彭sir最满意的一部自己导演的作品,梁洛施很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