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窒息,被刻画的典男典女,就像在看一部,画面很美的话少版家庭纠纷扯皮综艺,够了,真的。
长久无言的对视,就像你身边无话可说又无可奈何的恋人,冷战,朋友面前故意给的难堪,甜蜜的梦瞬间变得惊悚,醒来,听他说望着你背影已经练习了好多遍的分手对白。
“事件”,不说也知道是男的出轨。
摩托车上的距离,沉默,歇斯底里的疯女人。
喘口气吧,工作和同事都显得那么可爱。
和情人扭作一团,驯兽的野男人,逼她吃下先前不屑打飞落地沾满灰尘的果子,舒服了。
那就做个好丈夫吧,去找她,去浪子回头,去忏悔,说自己会改。
一场巴士深情告白被安排了三四次打断,是的,男性视角也在说“哎,你别墨迹了,你知道你不会改,她也知道你不会改但是她会相信你,你也会相信你自己,你们会和好然后再次无法忍受彼此互相伤害,就这样吧,别说了,shut up!”。
熟悉的沉默,避开的眼神,还是一样的啜泣啜泣啜泣,还是一样的,神经质的发笑,烦人的女人。
要走,马上就要走。
丢开的士小哥的地址,因为不想送他想要给恩爱女友寄去的帅照,就这么简单。
她回来了,耳鬓厮磨,交错回避的眼神。沉默,醒来。和恋爱时一样,她满眼笑意地讲美梦,可你只想问“你几时离开?”
激情更新。
一番吐槽之后刷到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单看情节就大差不差啊,分手,出轨,乱七八糟,但那么多的时间空间镜头画面,《世》给了主角丰满人格,《分》只无力地拍乌云压顶,这就是文艺片吗?一些,不讨喜的内向攻击感,像极了回避型人格,为什么要讨喜,为了心理健康。peace。
(芷宁写于2007年4月23日)
土耳其和法国的合拍片《适合分手的季节》,由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自编自导自演,不似其他很多以女性的视角讲述爱情婚姻的影片,本片借助一位中年迷惘男的所看所思所想以及大段“无声”的内心独白,叙述了一段失落失乐失败的情感和婚姻。
虽然这部片子在特写镜头等方面有过人之处,但其过于缓慢拖长的叙事手法很磨人,非常不适合不喜欢看闷片的人,也不适合那些惜时如金的事业型。如果你恰巧愿意看闷片,又时间充裕的话,看看倒也无妨,毕竟土耳其电影对吾等非电影研究专业的人而言,还是个罕物儿,通过镜头,至少可以了解那里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片段。
影片在时间跨度上经历了夏、秋、冬三个季节,将一对夫妻的情感历程进行了热处理、冷加工和深剖析,再现了一段亲密关系是如何走向消亡的过程。炎夏的爱琴海边,一对老夫少妻在度假,大学艺术教授Isa(本片导演饰)和他年轻的担任影视剧艺术总监的妻子Bahar(埃伯鲁·锡兰饰)之间酝酿着一场太阳雨——度假给积蓄已久的情绪和情感提供了一个完全彻底的发酵膨胀期,阴霾的气泡在夏日的阳光下随处可见、一触即发。
Isa有点艺术家的调调,教书之余喜欢专注于古遗址的拍摄,其面目表情愁苦,仿佛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肚子的意见,事实上,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却又追求自由,控制欲很强的男人,对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还没琢磨明白,对妻子的态度和方式交流有三最——最简单、最基本、最没温度,他对妻子的上心程度还远不及对遗迹的;而Bahar是个敏感而脆弱的女人,外表看似复杂理性,实则内心简单感性,这种聚少离多、沉默少言的婚姻生活使她细腻的情感、需要呵护的心灵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和滋养,令她感到窒息、绝望、孤独而无助……两人之间的两次分手都是由Isa提出来的,Bahar只是默默地忍受着,用眼泪和啜泣悄悄宣泄着心痛,然而,可悲又可叹的是,她仍深爱着他。
第一次海边分手后,Isa回到了伊斯坦布尔,与旧情人干柴烈火,上演了一场火力十足的床戏,不,是地毯戏,而整个过程完全在Isa的强势控制之下。说实话,那老情人长得比Bahar差远了,老丑难看不说,身材还好似大妈,看来,有时候男人的品味还真的很难说,仿佛Isa离开妻子就是为了找老情人宣泄一番似的。寒假来临,当Isa得知Bahar将在另一个城市参加拍摄工作时,便去找她。
第二次分手是在飞雪的偏远小镇,Bahar在那里拍戏。Isa的原意是复合,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的某根神经又提醒他选择了放弃。自夏天在海边分手后,Bahar没回过伊斯坦布尔,她用工作填满了生活,游荡于一个又一个拍摄地点。当她再度见到Isa时,Isa送给她一个走私的小玩意,还破天荒地讲了许多情深深“雪蒙蒙”的话,并请她跟他回去。深爱着Isa的Bahar伤心地哭了,她爱他,然而她又恐惧那种闷罐似的婚姻生活。终于,当她鼓足勇气打算回到Isa身边时,他又拒绝了她。他又一次提出了分手,因为他觉得他们性格不合。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他走了,没带走爱情,白衣红帽红围巾的她哭了,这或许是今生彼此彻底的告别,一丝淡淡的哀愁在飘雪中显得恍如隔世,即朦胧又深刻。
每次分手,Isa都说的很委婉,但都很混蛋,符合他中年迷惘控制男的一贯身份和作派。第一次,他说——我们还是好朋友,还能一起约会吃饭看电影……第二次,他对正在天真地述说着梦境的Bahar说——九点的飞机,我请你吃顿丰盛的早餐吧……
影片风格淡定而哀伤,也十分质朴踏实,有些许纪实片的感觉。影片伊始,男女主人公或静止或凝望,都陷入了各自的情绪,大段的音效充斥着耳膜:风吹、鸟鸣、草叶簌簌、蜜蜂嗡嗡、脚步声、饮泣声……导演似乎想用音效和长镜头的接合,营造出一种内心空瘪而干涸的氛围。各种音效的繁杂齐聚,一时间令观众怀疑这位导演是学音效出身的。
该片的镜头经常直愣愣地“贴”近演员的面部,仿佛在探究着什么,甚至连任何微小的表情变化都不放过,似乎想抵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演员的表演也经得起镜头的考验,虽然每个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无所遁形、暴露无遗,但是其精湛平实的演技也凸显了出来,真切而毫无表演痕迹,自如舒缓地诠释着一段很生活化的分手,不论内心如何挣扎、煎熬,失去的终究是过去式,注定了的分手其实和季节无关,只和人有关。
看此片还发现了一个治疗颈椎病的招:在宾馆里,Isa每次在睡觉之前,都拿出床头柜的抽斗,放在床上,并仰躺着把头放进抽斗里,看上去蛮有效的。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9009241_d.html)
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时,心里咯噔一下。适合分手的季节,怎么看都太符合心境了。
以前我常常想,燥热的夏天,连空气都漂浮不定,况且两个人黏在一起也不凉快!太容易说分手就分手了。不是夸大其词,气候对于人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就像有的人一到雨天就心情抑郁,看到晴天心也跟着阳光明媚。去年夏天,我很长一段时间囿于“夏日综合症”,说来也挺作的,也许这个名词并不真实存在。于我,它的主要症状是心情忧郁,烦躁,食欲下降,经常哭,对很多活动丧失兴趣,甚至连谈恋爱都兴致缺缺,不止一次说不如夏天我们就分开吧,等到秋天再在一起。均被无情驳回。
那时候就觉得,夏天说分手,还挺在情理之中的。冬天那么冷,牵手拥抱都能取暖,谁舍得分手呢。
影片一开头,是夏天,妻子陪丈夫在烈日下的古迹里拍照,原来丈夫是大学建筑系的老师。前景,后景,虚化,妻子默默流下眼泪,基调已定,这段关系充斥着悲伤和绝望。汽车里呼呼大睡的丈夫,旅馆里敷衍的妻子,餐桌上的冷嘲……他们已经无法正常沟通交流了。许是妻子在赌气吧,因为察觉到了丈夫的不忠。然而提出分手的竟是丈夫,也许他再也不想容忍妻子的阴晴不定和忧郁。
季节流转,到了簌簌大雪的寒冬,丈夫乘飞机来找妻子,为她准备精巧的小礼物,言语温柔,诚心认错,说他已经变了。妻子假装不为所动,却躲在车里失声痛哭。太能理解了,从夏天到冬天,她一定没有少哭过,委屈,愤怒,悲伤,心冷,自尊,不舍……为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她没有坚守自己的底线,选择原谅,来到丈夫的旅馆共处一夜。第二天清晨,她兴高采烈地和丈夫诉说昨晚的梦境,笑容纯真,可是换来的竟然是丈夫不痛不痒的一句“你什么时候走?” 妻子的笑容僵住了。“你不想错过上班时间吧?走吧,我请你好好吃一顿早餐,我可以从那里去机场。” 如果我是妻子,我会想什么?“我以为我们已经和好了,为什么一夜过去又恢复原状了?难道不是你自己说的你已经改变了吗?”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结局的不完美,就去质疑他所说的话是假的。人在动情的时候所表露的情感都是真的,只是在那样特定的氛围甚至气候之下,他感动了你,也感动了自己。他也以为自己已经变了,可是在重新得到你之后,发现这并不是他的初衷,可怕的婚姻的窒息感卷土重来,他始终都是一个自私的男人。
四季不会停歇呀,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人间四季都是好时节,情不知所起,不知所终。原来分手这件事,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不在乎没有你的陪伴,冬天会不会更冷。
牵手靠运气,分手看心情。心情好不好,只有天知道。杀人都选月黑风高夜,分手多在下雨下雪天。
诗意的片名,但片子有点慢,有点闷!
想不到土耳其导演也会把性爱戏拍得这么生猛…
如何用镜头语言表达疏离的夫妻关系101,案例丰富,效果显著,包教包会。锡兰的片子里总是有阳光有白雪,而且阳光就是灿烂千阳,白雪就是皑皑白雪,气候弥漫,人物的情绪和天空的情绪共同组成一种银幕生态系统,非常统一。还有锡兰的脸,越看越像土耳其张艺谋(x
电影的最后是女主角发现丈夫根本没有改变后的心冷,这其实只是一个三星的结尾。如果是毛姆来写,我觉得女主应该是笑了,知道爱已死,不是一种解脱吗?对于感情,所谓的痛苦就是看不清,看清了,什么事都好解决。
在現實裡,原來你對他而言仍一如以往地沉悶,只是他的回憶和渴望把你美化了。
摩托车蒙眼那段真是惊喜。掉在地上也很干净。抽屉当枕头。锡兰太擅长跟踪了,尤其是女人。对锡兰来说什么天气都适合分手。妻子的演技真不错。最后朦胧的雪景是因为湿润的眼眶
6/10。运用有距离感的空间关系和虚实转换展现情感经历:大远景虚焦处理的丈夫游览遗迹拍照/特写的妻子暗自垂泪,妻子梦见丈夫用沙土掩埋她/窒息的婚姻生活,相对的机场观望妻子的身影也被大曝光模糊化;摩托车翻倒代表情感矛盾爆发,强迫旧情人吃豌豆粗暴做爱象征性征服,秋雨挑动情欲,冬雪送别爱情。
4分钟的MV就能说明白的情感故事,愣是拍了一个半小时。前半个小时,只知道女主要离开男主,后一个小时,我以为至少能让我了解女主为啥哭,为啥离开男主,或是这段感情曾经的些许过程,剧情片不就是让观者感同身受嘛!文艺片至少要主角文艺吧!但这部片子带给我只有两字——游离!
真是吃锡兰这套啊,这么小格局的爱情文艺小品都看得让人津津有味,还最后悬着一颗心。从夏天的分手到冬天的求和,在两个季节里的两人总是在周旋游离,艳阳和白雪都成了见证和道具。有几幕的构图真是漂亮。锡兰可以靠颜值吃饭偏要靠才华也是另辟蹊径。
无聊
长镜头用得好
風格練習片?三個片段很棒。第一,海灘邊女主角的惡夢、男主角提分手,及之後騎車女主角蒙住男主角眼睛,險釀意外;第二,男主角找舊情人動物般地做愛(先前拋零嘴的梗很挑逗);第三,最後那場做愛,與找舊情人洩慾的前場做愛戲,鏡頭語言完全不同,也帶出兩段性關係的差距。
适合分手的季节,名字我喜欢~~
妻子总是突然间就哭了;情人总是突然间就笑了...
3.5。大雪收尾,片场(戏中戏)的外延与现实重叠。适宜反复咀嚼的细节与肌理,气候与两性的内部关联,长镜头张力十足;锡兰仿佛用安东尼奥尼、老塔的方式拍了一部洪常秀式的旷男怨女。
cultural centre
070619午后宁静。女子总是要想清楚的。男人为何不再多等下。说到底,还是爱的不够。接到复试通知。而想要的,还再等。
爱之微妙与多变,自然是个永恒题材。季节变换是个亮点,但问题是如何将私人的体会讲成共性的寓言,和侯孝贤比比就很明了。
2007-5-6,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