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塔尔

HD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诺米·梅兰特,尼娜·霍斯,马克·斯特朗,苏菲·考尔,朱利安·格洛弗,阿兰·柯德勒,亚历克·鲍德温,西尔维娅·弗洛特,西德妮·莱蒙,亚特乔姆·吉尔茨,玛丽·卢·塞勒姆,André,Röhner,Frank,Röth,约翰·冯·比罗,仙妮娅·阿森察,山姆·道格拉斯,穆拉利·佩鲁马尔,文森特·里奥特,Vivian,Full,埃德·怀特,露西·波尔,迪安娜·比伦特,迪安娜·比伦特,Marc-Martin,Straub,Kitty,Watson,Ylva,Pollak,Adam,Gopnik,Na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其它年份:2022

 剧照

塔尔 剧照 NO.1塔尔 剧照 NO.2塔尔 剧照 NO.3塔尔 剧照 NO.4塔尔 剧照 NO.5塔尔 剧照 NO.6塔尔 剧照 NO.13塔尔 剧照 NO.14塔尔 剧照 NO.15塔尔 剧照 NO.16塔尔 剧照 NO.17塔尔 剧照 NO.18塔尔 剧照 NO.19塔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塔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音乐家莉迪亚·塔尔Lydia Tár(凯特·布兰切特 饰)的故事。距离录制交响乐仅有几天时间,这将使她达到她职业生涯的顶峰。Lydia Tár的六岁养女Petra非常聪明和迷人,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各种因素似乎对Lydia不利时,女儿成为挣扎中的母亲的重要精神支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燕特尔火焰山王保长新传命运石之门0 普通话版完美的餐厅鬼娃娃花子浑身是劲1984天使驾到之一夜精喜龙墓魅影恐龙·怪鸟的传说开山的人王牌霸王花K第二季惊声万圣节奇怪的夜晚知青主厨的餐桌第五季寡居的一年魔女玛塔玩具盒云边有个小卖部电影版变种动物园迷途之犬洛杉矶之战恶搞版护国军魂传奇得心拳手

 长篇影评

 1 ) 想要成为“女大师”且一直成功下去,她不仅要成为女德典范,还要成为女德典范

她当然是一个阿尔法女。

纽约客采访对谈那一大段(女大师和被男采访打断的话)以及,注意两个人的坐姿,她是跷二郎腿,而那个男的采取的是典型的傲慢性格的坐姿,而其他的场景她用了翘腿坐姿(同样的坐姿朱迪福斯特在一段古早采访里也是那样的坐姿)。

学校授课那一大段(如果那段场景是一个男教授对一个学生说的我不会觉得正确 而她作为一个女同“如果硬要说也是铁T 虽然我并不喜欢这种说法”),只能说好教授遇到动不动断章取义的扶不上墙的脑子有问题的学生也是浪费感情和精力(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一个糊弄子老好人教授),他们的zzzq标准下她的那段讲课也成为了“把柄”之一。

她当然是集合了权力与凝视的控制狂,然而问问,那些做了剥削的和贩卖的男大师们都得到了什么惩罚?(甚至那位有可能还能东山再起吧),再看看波兰斯基和吕克贝松以及希区柯克这些或炼铜或剥削的老白男电影的高分和评论,对比这部的低分和评论,诚如一些豆友所说,最终一些自称激女所说的厌男不过是借口,她们情到深处都是极致厌女,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另,和演助理的在烧女图里搭档的女演员在电影节上愤而离席,表达欧美电影界充斥着波兰斯基和其同党的旧闻后,可是有很多人说过“电影是电影,私德是私德”,怎么到塔尔身上当时这样说的女的不为她争辩了?!

她对赞助者确实提过觉得倾向招收女学员是太过了(虽然我本人很不喜欢这段的她的倾向),然而要看到只有“女大师”才能推动倾向招生女学员这样的起始(如果说男大师别想了或者是另有其他目的)。

当然,并不是说她所做的那些事情,私德有问题是正确的。然而,如果要用显微镜评判“女大师”,请也公平的用显微镜评判“男大师”,抓住这类女主电影一个劲的踩,对男主的电影剧集来“我女我也……”大可不必了。

我不想以后只能看女导演拍男同片和男导演拍大男主剧,最终所有人被骂到不拍女主剧(言情宫斗雌竞那种不拍就不怕了 这些例外)。

最后,女人掌握权力(虽然塔尔本身就是阿尔法女 我也很怀疑这种世界不是阿尔法女或亲和他们得到他们认可的平权女能否走到巅峰 看看维米莉·苏莲娜最后的被他们剥夺掉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安迪沃霍尔,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我想也是他们乐见其成的)从屠龙者变为恶龙,这种结构性的错误不是靠骂导演骂演员骂一部女主电影就彰显立场的。没必要。

我,本人坚定的10bt践行者。

那些理念不和的,想表达的,在称自己激女后给男导演仍然打高分,给这部仍然给低分的别来跟我辩论,辩论就:你是对的!你是对的!你是对的!

题外,她在课上那一大段对话已然触碰到大师的领域了,所以她在技艺和艺术的造诣上确实是大师(甚至讲课也很棒 我愿意听这样一位教授讲课 而非其他),而任何领域的大师都会有她讲的那段话的同样感悟,我们还没有成为大师的有时候能窥见和抓住她们所讲的那点灵光。当然,如果可以,我也需要想像一下我没见过的母系文明里灵性面的大师们的那些灵光与艺术,那里没有厌女狂巴赫和艺术史上的无数厌女狂,只有我们的女祭司们闪闪发光,只有她们的作品流传和被发扬,这只能依靠想象力去畅想了。

她到越南也不一定是不幸的事情。至少她能去宣讲自己的艺术理念(再别海王女学生就更好了)和真的把时间还原给艺术,而非玩政治游戏。如果用跻身上流社会,普世的成功评判,那还是原来那一套。

服装,她家场景(书柜,以及同样是大师她的家可没他们那般奢靡),配乐,凯特布兰切特和她所饰演的角色都已经触摸到大师的领域了。

近期难得看到这么累人的电影(褒义)。

 2 ) 一整个硬不起来的隔靴搔痒的三小时

我看到了一个老白男的不甘,站在权力的金字塔顶太久,自己也被金字塔吞噬以至于丧失活力,当从前被压迫的女性、少数族裔以及lgbt都纷纷找到自己的战场,白男已经变成一个垂垂老矣的形象,他依然站在顶端,他的特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只是他不站在舞台中心了,就像以前只有大音乐家才能在历史留名,可是现在最受欢迎的是流行歌星,可是后者所拥有的权力超过前者了吗?没有,精明的老白男早就把该占的都占完了,所有的旧秩序由他统治,少数群体只是另辟蹊径而已,地球远比父权社会要大得多,旧的东西留在那里,没有被毁掉,反而是太稳定了,稳定到落灰,没人看了。

少数群体依然没有权力,但它有色彩,有人看就有色彩,终究,它能崛起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慈悲,而是因为它助力了新生产力解放的需求,资本主义来了,信息革命来了,互联网来了,大众传媒来了,这些都是少数群体的舞台,凯特布兰切特拥有着的,正是让老白男们羡慕不已的资产——一副女性之躯。她爹味起来就是大魔王,换一个真的白男爹味就会被万人嫌。

可是老白男也想释放,也想拥有色彩,他想让人知道在他老迈的孱弱的身躯内部藏着的精力四射的灵魂,还带着阴茎中心主义的丰沛,在贝多芬巴赫的铿锵节奏里怀念他的全盛时代,他的杀伐四方,他的旺盛性欲,此刻都借着大魔王的女体喷薄而出。

一整部电影我都觉得凯特演的就是个男人,塔尔这个女同人设也完全立不住,她就是在选后宫而已啊,直到结尾她跌落之后去了亚洲,她身上白人女性的标签才清晰呈现,也是因为亚洲还保留着“血性”——男人最爱的,尤其是让老白男怀念的——旧秩序在那里依然张力满满。

 3 ) 控制时间的右手

#Cine Lumiere #Special Screenings 影片的完成度还可以,但故事太弱,还有这种片长塑造的内核令人心疼。

影片以塔尔为主视角叙事,角色上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以女主表男性,二是对她人的剥削。第二点上看是以Olga,Francesca和Krista加梦境,邮件和直播补全了一个完整的剥削故事,但是对这部分的批判是完全缺失的,影片就随着女主的自我走向了一个奇怪的方向。而第一点的判性放在整部作品中的占比则是少的令人费解,只有蜻蜓点水侧面讽刺了一下社会问题。

女主整部影片的表演其实是不算出彩的,同类型的角色太多了,应该是属于驾轻就熟。

视觉上,正反打非常不喜欢,不论是景别的切换还是正反打的时机都太差了。片中还出现大量的跳轴,不适感很强。本以为几场横移会有惊喜,也并没有。在朱莉亚的长镜头不错,也是我视觉上唯二比较喜欢的部分,不过变焦切的时机也同样很差。剩下另一部分还不错的是结尾处困境构图,镜子的无限延伸和门框的重叠展现的困境,不过结合剧情的结尾更是像一个老白男在自我感动。

 4 ) 如果Tár是个男的……

更新了一期播客:聊聊「塔尔」:被“取消”的大师,看不见的女性 xiaoyuzhoufm.com

——————正经影评的分割线——————

这是我在看Tár的时候反复思考的问题。这部片子会变成什么样,Tár这个人物会有哪些不同的遭遇?

在影片中,Tár作为女性和性少数的双重身份设定,增加了叙事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复杂度,而不只是又一个在cancel culture中跌落神坛的大师的故事。它让人看到,在权力关系悬殊、阶层固化的圈子里,弱者面临的潜在危险是不分性别的,女性上位者的压制同样值得警惕,它更具有迷惑性,原因何在?

Tár as “he/him”

Tár不希望自己被当作女性看待,或者说,区别对待。

在The New Yorker的讲座上,Tár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古典音乐圈区分性别。在“性别平等”的语境下,这句话乍一听没什么问题,不同性别和取向的人都被看见了,给予同等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回看古典乐的发展历史,之所以只有maestro,是因为这个行业默认了没有女性的位置,想想一度“被消失”的女性——Maria Anna Mozart、Fanny Mendelssohn、Clara Schumann,还有片子里提到的Alma Mahler,更不用提那些压根没有机会留名的女性。从0到1之间相隔着巨大的无人关心的鸿沟。

提到的那些女性先驱音乐家的名字,对Tár来说,符号性的象征意义大过于榜样意义。因为联系到后面的一个情节,Tár与新进团的大提琴手Olga共进午餐时,很自然地认为Olga学大提琴是受同为俄罗斯人的Rostropovich启发,压根没想起激励了许多女性的Jacqueline du Pré。

“性别中立”的话术实际上是强者掩饰不公的伪装,他们对因某种身份而获得的便利视而不见,把成就归结为个人的才华和努力,背靠优绩主义来证明“中立”的合理性。当Tár试图放宽Accordion Conducting Fellowship申请的性别限制,不再局限于女性时,她可能忘了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从Linda改成Lydia,一个更硬朗大气的名字,其实她清楚女性身份给职业发展带来的障碍。Tár选择了“放弃”女性的身份,从其他男性身上习得和适应了权力上位者的话术和手段,融入了这个圈子。

Tár成为了强者,那么其他女性呢。比强势群体无视不公更危险的,是一个弱势群体的幸存者掌握了强者书写的规则之后,受益于保守的体系,被它同化,为它辩护,将一切现状合理化,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们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维护这个保守的系统。与Julliard学生Max的论争引出了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作曲家和作品能不能被分开看待,这位学生对巴赫持保留态度,Tár强势地、“循循善诱”地试图改变他的看法,她坚持认为,不管什么作品,演奏者除了理解创作者的意图,还要有自己理解的结构,演奏者就是为作品服务的。这本可以发展成有益的反思古典乐传承与革新的讨论,但是双方武断地给对方下了标签,终止了这场谈话。不知道Tár听到学生骂自己是个“fucking bitch”的时候,心里作何感想,她女性身份的一面是否感到冒犯。

Tár as “she/her”

说Tár无视自己的女性身份又是不准确的。恰好相反,她非常清楚“成功女性”这个标签为她带来了多少荣耀。

Tár是古典音乐圈里一个前无古人的女性榜样。与作曲家、演奏家不同,乐团指挥、音乐总监的地位相当于一家公司的CEO。影片开头细数Tár的成就,她身上的光环,从未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位女性指挥家身上出现过,甚至不知还要过多少年才能见到这样一位。目前美国最大的25个交响乐团里,只有一位女性音乐总监,执掌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的Nathalie Stutzmann。此前已经离开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的Marin Alsop是唯一一位。

Tár因此享受着年轻女性的仰慕和崇拜。在我看来,作为同样掌握了至高权力、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女强人”受到的仰望跟男性有着微妙的差别,它未必会直接转译成赤裸的性关系或利益交换,而更像是“她来自我们之中”举着火把照亮前途的人。由于这样的期待,偶像祛魅之后的反作用力也更强劲,就很自然地能理解Tár的贴身助手Francesca得知自己不能顶替老Sebastian成为助理指挥的时候,她为何毅然决然地与Tár分道扬镳。还有Tár的伴侣Sharon看到Tár盯上新“猎物”Olga时,眼中流露的鄙夷。

Tár不是不知道同性结盟的能量,而且还很擅用同性的仰慕榨取价值。否则Tár不会依靠柏林爱乐的小提琴首席,后来成为自己伴侣的Sharon,在乐团里站稳脚跟。讲座对她的介绍特意强调她指挥过Caroline Shaw、Julia Wolfie等当今最杰出的女性当代古典作曲家的委约作品,从助手对介绍内容倒背如流的熟悉程度来看,这份介绍出自团队之手、或者起码获得了团队的首肯,Tár并不排斥,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女性榜样”的标签。

如果说Tár从未主动拥抱女性身份,那么身材焦虑给女性的潜在规训,仍然不可避免地作用在了Tár的身上,这个有趣的对照为Tár的人物形象增加了一点矛盾的色彩:面对镜子她曾担忧肚子减不下来,穿不好定制的西装;跟Olga的午餐里,Tár为自己点了一份沙拉,而那个像小鹿一样的“猎物”Olga,毫不客气地为自己点了两份肉。

Tár’s nightmare

提到Olga,就不得不提最终让Tár跌落神坛的丑闻。Krista和Olga,一暗一明的两个人物,线索交错展开。除了片头Tár和Krista的对话、而后传出的吟唱,Krista这个角色在片中就像一个幽灵,只以黑暗中的背影、以通信文字、以传递的物件、以他人口中提及的形式出现,每次想从这些细节里拼凑出真相,其他剧情又把我们拉走了。观看Tár与Olga的相处,我们又间接补全了Krista的存在,但是Olga没有走上Krista的老路,甚至可以说Olga帮助Krista圆满了因果循环的叙事。

看完电影之后琢磨了很久,编剧为什么要这样处理Krista的丑闻,是想把侧重点放在Tár遭遇的后果上,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暗示了创作者对cancel culture的态度,社会舆论压力比事实审判更能决定当事人的命运?同样看了电影的朋友倾向于前者:“她邮件里那一系列关键词还挺明确真相是什么的。我的理解是导演不是想模糊真相,而是‘想把侧重点放在当事人遇到的后果这边’。或者,呈现出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像(疲惫娇娃)播客里说的那样,模拟当事人回避事实的心态。也就是说不是导演在回避,而是Tár在回避。”

Tár在回避,Krista变成了她的心魔,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Tár曾经听到过很多细微的声音,老公寓和地下室的歌声、公园里女人的尖叫、节拍器的摆动、冰箱风扇的轰鸣、车载空调出风口的呼吸,是她强迫症式的敏锐,也可能是梦魇般的回声困扰着她。

当梦魇暴露在所有人面前,Tár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马勒五第一乐章开头的小号独奏响起,Tár怒不可竭地冲上台将替补登台的指挥打倒在地,我一度以为这是她的另一个幻觉。总之是失控了,Tár低估了丑闻的影响力,或者高估了社会对女性犯错的宽容度,那一刻Tár的内心独白会不会是“如果我是个男的……”

如果Tár是男性会怎么样呢?大胆猜想,Tár也许不会摔得这么惨,“社会免疫机制总会对她者的越轨行为更加敏感。”当然,片子也不会这么有看头了。

 5 ) 在鸡蛋和墙之间,我是没有立场的

《塔尔》在简体中文的电影介绍里的一个分类标签为“音乐片”,这真是个误导。它不是音乐片,也不是纪录片,而是骑墙于艺术片和类型片之间举棋不定的一部伪传记电影。

虚构的大女主Lydia Tar从事业巅峰坠落,她的身份是一个国际顶流交响乐团的指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妻子住在柏林的风格冷峻高级的大公寓,还有一个艺术家格调的小公寓用于工作。出入坐私人包机,开保时捷,出自传,排练演录精心准备的马勒第五交响曲,走上人生巅峰。然后她被解雇,失去演出机会,失去职位,流落到东南亚某不知名小国录制电子游戏配乐。从各种给出的细节和暗示来看,原因是作风问题,有曾经跟随她的年轻女指挥自杀,有人投诉。具体怎么解雇的语焉不详。基本情节如上。

电影的叙事从Tar的角度进行,即Tar所见所想,我们看见一部分;Tar没看见的,我们则什么也不知道。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是Tar这位不可靠叙述者呈现出来的部分,诸如精英艺术家的生活,身边人们的逢迎,年轻女大提琴手的青春朝气,妻子对她的司空见惯和默许,助理的仰慕和唯命是从,同事的平庸,自己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往事不太清晰的回忆,突如其来的困惑和恐慌。

令她摔落神台的事,发生没发生,我们不告诉你。有午夜梦回的慌张,有听闻死讯的失态的立马删电邮,但就不正面告诉你。尽管有个前程似锦的女孩自杀了,她可能精神有问题。所以即使有观众看后竟然得出“塔尔,何罪之有”的感叹,这也不是我们的错。导演兼编剧Todd Field先生在访谈里多次说,我们没有判断(judge),我们只是拍出这个人这些个事儿。

聪明的诡辩。任何作品,直接或间接,都反映作者的价值观,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只是有的隐晦有的直白而已。

尽管在现实的古典音乐业界,占据高位利用职权进行打压和情感操控获取sexual advances的数得出来的,99.9%是白人男性。呼之欲出的出事原型们,已有网友总结,都是男人,但导演选择把猎食者的身份改为女人,多么高级的设定。并且,既然坊间已有几部从受害者角度拍摄的电影。导演决定要来一个从位高权重被控诉者角度的叙事,摒弃受害者们的声音。

《塔尔》看完是不是这种单边叙事感?全片带入的是指挥大人的感受,经历,恐惧,噩梦。没有别人的。

为位高权重的男人们发声?没有,这边已经换成了女同性恋者,少数族群。此事是无关性别的(尽管她从思想到行为都非常的男性,上专访时,幸存者偏差般地宣称自己职业生涯从未因性别而受阻),而且她也摔下来了啊。在鸡蛋和墙之间,我是没做立场选择的,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墙的心路历程。墙也有脆弱的涂成彩虹颜色的墙。鸡蛋怎么碎的我们不需要讨论,请把注意力给墙,与众不同的墙。

权力带来腐败,这是老调重弹但不会出错的判断。即使是在古典音乐工业界大拿们几乎都是男性的现实下,他避而不谈,而是去拍一部电影,假设那0.1%的女性到达高位,她一样腐败。所以即使有观众看后恍然大悟“对的,权力带来腐败,真的无关性别”,这不是我的错,是你们的判断。多讨巧的whataboutism置换。

这部电影,就是说了这么一个事情。影片的视听语言也并不高明,预告片里的高大上,到了正片只是空洞和故作姿态。关于音乐?关于音乐除了满口掉下的名字和金句,就是短短的话多于演奏的排练片段。导演是做了功课的,但表现出来只是小百科,电影让人感觉主创者既不关心音乐,也不关心女性或LGBT,他只关心他的主角。而他的主角是一个多位大佬的影子压制而成的纸片人,生活在符合男女convenience marriage想象的婚姻里,主角的性别和性取向只是符号,配角们成为活动背景板。

她与前辈长者的高眉艺术圈的谈论,巧舌如簧驳斥学生幼稚的政治正确,和助手提到古斯塔夫·马勒和阿尔玛·马勒时,半戏谑半言真,伴侣关系中我是创作之主我是有才华的asshole,都在话里话外提醒:艺术和品德是要分开来看呢还是分看来看。

说到音乐,再说一嘴。对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那些个人名和in jokes,只是设置门槛而已:互相眨眨眼,暗号收到,你是自己人。无所谓,就算知道,我们也只是票友而已没法和高位精英成为自己人。导演让Tar指挥排练时洒了一地散装德语,我的二外德语还没忘光,听了个囫囵吞枣,但有一句生猛地跳入耳朵,在排练第四乐章时,Tar对乐团说,vergessen Sie Visconti(忘记维斯康蒂)。Tar此处应有代导演发声?在电影里拍《马五》,必难回避与珠玉对比,对,说的就是《魂断威尼斯》。维斯康蒂把《马五》第四乐章的柔板,与电影主人公对生命和美的理解,配合得水乳交融,真正使音乐成为了主角之一。而在《塔尔》里,音乐潦草如过客,马五成摆设,除了《葬礼进行曲》的明喻。

一部自我沉溺的电影,叙事和视听平庸,带着闪烁其词的价值判断,美指和服装设计挽回一些颜面。最为人称道的主演,我只能说正常发挥吧,表演指挥时的肢体语言夸张到过犹不及。

想起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某位名导拍《我控诉》有他的理由,Todd Field导演拍这是为何?但这就问得太诛心了,不合适。

那就这样想,导演只是布兰切特女士的天字第一号粉丝,这部电影,全只为她再立表演里程碑。最成功的粉丝是为偶像度身订造一部电影。这样一定不会得罪人。

编剧&导演Todd Field与主演Cate Blanchett,截图来自网络

2022.11.23


一些增补

两个现实中的人物,一场“辩论”。

1 Gilbert Kaplan,吉尔伯特·卡普兰(1941 - 2016),美国财经出版商、票友指挥家、狂热马勒爱好者。他创立了卡普兰基金,赞助研究演出马勒音乐,并且拥有《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原版签名总谱。卡普兰迷醉的是《马二》不是《马五》,经过赞助和运作,他实现了在一流交响团指挥《马二》的心愿(尽管遭到部分乐团成员的抗议)。卡普兰于2016年因病去世。

电影里Eliot Kaplan(造型似足Gilbert),是发烧友/业余指挥,Accordion奖学金负责人之一,负责资金募集,也算半个金主。

2 Marin Alsop,马琳·阿尔索普(1956 - ),美国指挥、小提琴家、青年艺术家扶持人。她曾师从伯恩斯坦,曾任职科罗拉多交响乐团指挥,也曾在英国几家管弦乐团担任客座指挥。她在2002年创立了Taki Concordia Conducting Fellowship,旨在资助和扶持年轻女指挥家。2005年,她升任巴尔的摩交响乐团指挥,成为美国主要交响乐团的首位女性指挥。她是第一位录制《马勒第五交响曲》(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LSO发行)的女指挥。阿尔索普已公开出柜,她的伴侣Kristin Jurkscheit是乐团的乐手。她们自1990年起一直在一起,并有一子。阿尔索普从未有过任何行为不端的指控。

尽管电影主角在多个方面有阿尔索普的影子,阿尔索普也健在世间,电影主创者并没知会或向她进行任何咨询。《纽约时报》采访了她,询问其对电影的回应,她说,

Alsop said that the premise that women would fall into the traps laid by traditional power structures was “premature.” “There haven’t been any women in those positions,” she added. “There haven’t been any people of color in those positions. To assume that they will also be taken under the spell of this maestro mythology, it really is presumptuous.”
( 把前提设为女性会落入传统权力结构的陷阱,是“操之过急”。 “这些职位上还没有任何女性”,她补充道,“也没有有色人种。认为他们也会在这种大师迷思下丧失自我,实属自以为是。”)

实际上,2021年Marin Alsop卸任巴尔的摩交响指挥后,唱而优则指的法国人Natalie Stutzmann获任亚特拉大交响指挥前(开场专访时Tar提到了两位的名字),美国主要交响团的女性指挥人数,一度跌回零的水平。在欧洲,一流大团(如柏林爱乐)的女掌门人数是零。

3 茱莉亚大师班的“辩论”。

这场所谓的“辩论”,是我感觉很不舒服的一场戏。给辩论加上引号,因为这并不是一场辩论,而是单方输出式的宣讲。从电影的角度看,戏剧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段树立起了Tar的人设:强势,善辩,舌灿莲花,驳斥学生如砍瓜切菜。

而内容则值得商榷。从一开始发现Max练习的曲目是当代作品,她不太欣赏,接下来对无调性音乐的批评,对作曲者的批评,到听到Max说巴赫私德不好而态度发生转变,到对他的全盘否定,Tar其实是围绕着这样一个观点在进行TED talk:你们要尊重the old masters,要艺德分离。

作为提出要考虑艺术家私德观点的人,编剧安排了Max,并赋他少数族裔身份码:BIPOC(黑人、土著、有色人种)、范性别者。他没有被分配任何说道理的,与Tar的宣讲能对接的台词,只说了三句话:我没听巴赫;他厌女;我现在无法郑重看待白人顺直男的作品。仿佛按编剧吩咐在身上画个靶子,让Tar老师万箭齐发射成刺猬。一场本可以更好地展开的对话,把一方设置为幼稚地贴标签,最终以name calling的双方降格收场。

是否应该考虑艺术和艺术家的品德,是很大的议题,放这样一个只说简单论断,无法还口,被Tar的气场压得不停抖腿的小白为代表,流于浅白和哗众取宠,他好像只为引出女主数分钟的抑扬顿挫挥斥方遒,掉下大串名字,又要面对乐圣,顺道展示琴技还小小戏仿一把古尔德的弓腰驼背。大段似是而非的语句裹挟着人名曲名被漂亮地朗诵,加上舞台味十足的玉树临风的走位,一顿操作下来把许多观众妥帖收伏,也就不得闲仔细推敲那番话的道理,也就不考究作为老师,以自身阅历、身份去碾压学生以至公开羞辱,是否合适。

Tar一直在转换概念。从一开始时说,同学们,你们要用深入思考作品,方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演绎。到结尾时说的,你们要忘记一切,将整个的自己奉献给作曲家。研读作品是否要研读作曲家本身?如果不需要,Tar在一开场接受采访时谈起《马五》的准备,为何侃侃而谈马勒和妻子的关系?难道不是应该避免考察马勒的个人生活,一切只限于谱子本身,从中寻找问题和答案?事实上我喜欢JS巴赫,他的音乐常听常新,《B小调弥撒》确是伟大的作品,听过不同录音也听过完整版现场,为Max感到遗憾。但我不欣赏这番居高临下的单边输出,也不赞成通过羞辱的方式把意见强加于人。

Again,在根深蒂固的构建于男本位基础上的权力秩序和社会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的当下,占据高位依然绝大多数是男性的当下,架空想象一位到达高位的女性“有权一样腐败”,与其说这是有趣的新观察新视角,不如说更可能是一厢情愿自恋又自大的假设。

2022.12.10

 6 ) 塔尔:被解构的传统

实在是很惊喜,“文艺团体下的权力斗争”这个早在七十年前《彗星美人》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这个母题,居然还能在2022年被玩出新花样。在这个外表和谐的文化圈子下有人身居高位滥权而不自知、有人以新人之姿恃才傲物、还有人在失宠的边缘挣扎。在新时代的阐释下,导演托德·菲尔德把代表男性目光的秤砣从微妙的权力天秤里移除(他是直男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独立写出如此复杂的女性关系),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

还想说说莉迪亚·塔尔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她独到的观点、脱离于世俗的思维体系能让观众们在开篇的第一个访谈就爱上她,却也为她公众形象的倒塌埋下伏笔:如果说电影的开始“天才的恩泽”从某种程度上讲还能为她大师课上的怪异言谈开脱,当女学生自尽的丑闻东窗事发她也最终在自媒体时代被她出位的性格所反噬。一方面我为媒体对她的误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她作为师生关系的僭越者确实也有可恨之处。

影片的点睛之笔在全剧的末尾:种种闹剧之后,被西方文明世界“放逐”的塔尔来到东南亚某国重启她的旅程。看到她以一个文化殖民者的形象出现在位居弱势的东南亚国家深入深山河谷、民俗“采风”,我不禁为导演捏了一把汗:难道说接下来就要拍塔尔吸取东方民乐精华完成她的无调性创作,最终重新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当然,手法毒辣的导演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讽刺的火力继续对准莉迪亚·塔尔本人:曾经叱咤纽约、伦敦、柏林三大交响乐坛佳作无数,视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为挚爱的她,最终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为电子游戏做起配乐。镜头拉远,我们不再看得清她的面容,眼前只剩身着奇装异服的观众。很难说塔尔是否在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但我确实看到了古典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下的尴尬:是继续自居传统文化的庙堂高位阳春白雪,还是与当代技术和通俗文化媾和,寻求新媒介的表达?守旧是危险的,作为“老白男游戏”的古典音乐更是有因循守旧的传统。塔尔作为这一体系的拥护者,她的没落象征着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倒塌,但古典音乐对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依然在地球的另一端佑护着她,让她在文化殖民的领地上继续受益。

不知不觉,香港邻居家的孩子又开始拉小提琴了。听着隔壁琴声从门德尔松到流浪者之歌,我不禁也回想起幼时学琴,中学本科参加学校乐团的经历:虽说自己曾经也算是学得不错,最终我却鲜少重拾自己的琴弓磨炼技艺,转而着迷起了现代流行摇滚乐;我依然会臣服于马勒第五交响曲里某个动机给我带来的感动,但我不怀念的是现场演奏的紧张和乐团人事的复杂;塔尔说当代的身份政治消解了人们对古典乐纯粹的爱,但这份最初的爱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看完《塔尔》,我仿佛也被弃置在这片意义被解构的荒原里了……

 短评

看的首映没有英文字幕 所以看的不太明白。但是!凯特在现场陪我一起看的!!!我必须打五星!!

4分钟前
  • 六一的仙女姐姐
  • 力荐

凯特整个人会发光,讲德语和指挥和弹琴都有模有样。//大量音乐相关专有名词,首映场没英语字幕,还有德语part,看得我叫一个吭哧憋堵。但抛开这所有不谈,还是可以感受到主创的不成熟之处,很多跳接没有头绪,很多该出效果的搞笑的点没有到位,很像闲笔。借了人物色彩厚度的光,又有大魔王演技加成,实在不应是现在的完成度。

8分钟前
  • 许多熊
  • 推荐

凯特大魔王即将推出个人原声大碟«apartment for sale»

12分钟前
  • gia
  • 力荐

凯特演老白男越来越纯熟了

16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可以说是literally的女拳”。来之前被人宣传说女王这次雄起了!结果一看,其实是父权的故事发生在Heroin身上而已。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压迫。 #威尼斯记

21分钟前
  • walkerja
  • 还行

性别在此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看似是讽刺身份政治 其实是对男性社会所能引导人所展现出人性阴暗面的极大挑衅 为什么Lydia是一个hyper masculine的女性?为什么她在开头的采访否认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为什么她能在男性霸权的行业做到巅峰?我觉得这些问题无不和她内化了顺性别异性恋男性霸权中心的种种糟粕并且主动附和这种恶有关?如果女人没有主体性 那她是否能坐到权力最高位?我想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女性人物 非常值得思考 女人的成功是否只有穿的像男人做的像男人想的像男人才能获得成功呢?非常有趣

25分钟前
  • 老公就这
  • 推荐

“男人也是一种处境”

30分钟前
  • Xyzzy
  • 还行

色调冷静,交响乐的魅力,凯特好帅!这辈子能和凯特一起看电影也是无憾了。

34分钟前
  • Joker Lee
  • 力荐

会穿西服的女人 帅起来 直男自愧不如

35分钟前
  • 黑白灰
  • 推荐

这是一部看起来比较“费劲”的电影,女主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值得获奖与夸赞,但是编导虚构的这位女强人在事业与道德之间的极端反差,以及许多不讲清来因去脉之非常规叙述,着实让人看得辛苦。在当今Me Too 运动席卷全球潮流中,反其道而行之,虚构出这么一位“大女子主义”劣迹者之悲剧,让我竟然联想到国内那个被判13年的劣迹艺人,职业和道德能够完全隔开吗?

3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可见女性为主,女性题材,取得成就的女性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的太少太少了,才会满篇都是“这就是性转的,男版的布拉布拉故事”浅显不自知还傲视群雄雌~如果简单的说是性转女强人故事则抹杀很多女性视角和属于女性心理变化的体验。塔尔典型的在男权势力下成长起来的女强,造成她这样男性化不自知甚至站队回到原有对立面也是这个大环境最后熏陶导致的。可见有毒的环境中会侵蚀每一个有空隙的心灵。这不仅是环境中的某个性别个人所能抵抗的,而是要改变环境,不然就是反复的不分性别的故事发生!女性还是要不停地占据权利中心创作女性故事,逃离有毒环境再努力改变吧

38分钟前
  • .Pixar
  • 力荐

#venezia79 3.5 非常好同时也非常精英的题材和主题,处处透着不成熟的笨拙,又在你宽容心耗尽时灵光一现表明这其实还是一个可以鼓励的nice try。虽然大女主,但这不是女性主义电影,更多是借助同性对艺术与道德、艺术家的评价标准的讨论,迂回曲折的叙述了很久后结尾终于直截了当的说出观点,最后一场戏的设计畅快人心。从影像风格和语言组织来看,导演有精英主义嫌疑,不过我也不介意适当的抨击一下愚昧大众。凯特大魔王近些年愈发Gary Oldman,部部飙戏,不同的是,她的表演总是一半角色一半凯特,同质化严重,也许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强势的女人依然持有刻板印象。本片最喜欢的表演是开场访谈,最糟糕的是指挥戏,不过舞台上那惊世一摔真的帅气!

43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终风且暴,中心是悼。她像暴君一样统治自己的工作和私生活,却活该被各式各样的噪音困扰。导演选择把性掠食者设定为女性非常高明,设定为喜欢女性的女性更是捏住了性别政治的七寸。权力上位者在哪里都能构建自己的殖民地,而这与性别性向没有任何关系。看完最大感想:艺术家果然都是碧池!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实话实说,观影体验一般,电影本身真的亮点甚微。那些为了大魔王的表演都快高潮的“短评”,看得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没有人觉得这样的角色本身就是Cate可以演好的吗?就是这种散发男人范儿的女人…而且这算女权吗?

50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说什么女性站在权力顶端也和男人一样是sex predator的那些人可省省吧。不觉得透过这一部电影这一个人物就下结论,样本代表性严重不足?我倒真希望Tar说的女性conductor没有天花板是真的,倒真希望能真的有这么个横跨古典与流行,音乐水平极高又会玩弄政治的女性conductor出现。别假设什么女性上位了之后会有多为非作歹了好么,不如你先看看现实里有几个女性真的这么上位了?

5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venezia79 全场观众鼓掌鼓到手肿(不是)结果从头到尾话筒都没有递给到导演和凯特本人。Tár 这个角色,为凯特而写,也只有她能驾驭。电影用拍摄精英男性的镜头语言描绘一个处在权力金字塔尖的同性恋指挥家,讲述她如何滥用职权,又如何跌落神坛。部分德语台词有翻译问题,不过结局仍让人觉得是神来之笔。

59分钟前
  • Planet_
  • 推荐

这不是女性电影,是男权社会语境下的toxic alpha male调转了个性别,几乎没有描述任何作为女性的困境,连肢体语言和猎艳模式都是男性化了的。拍得不差,后半段有些出彩的片段。但整体结构失衡,前一个小时絮絮叨叨我真的要睡着了,梦回GRE听力。

1小时前
  • 似零
  • 还行

一身黑色套装,措辞引经据典,永远不苟言笑,在乐团和社交圈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人人见了都要尊称一声“Maestro”,塔尔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她也以控制欲和洁癖精确地建构起与他人相处的边界。然而,随着一个学小提琴的年轻女孩进入乐团,表面的“完美”逐渐垮塌,社交媒体的攻击和家人的误解更是让她身心俱疲。遗憾的是,剧本在叙事节奏略为失衡,在刻画塔尔对于音乐的执念、她个人的感情生活以及由她的强势带来的问题上缺乏更为清晰的交代。凯特·布兰切特依旧演活了这个角色身上的偏执,熟练在英语与德语间切换,在指挥乐团时的肢体表现相当专业。细腻的声音设计也是叙事的一大利器,不仅精准地还原了一个音乐家的耳朵中的世界和对各类声音的感知,剧院彩排与演奏似乎令观众真正置身现场。

1小时前
  • 胖胖Panda
  • 还行

如果主角是个直男能看吐 这种似乎要探讨性别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利关系处于上位者的精英视角的剧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又被预告骗了 以为是个关于音乐与肢体的高概念心理惊悚 采访那段谈到音乐与时间 一度欣喜 冷静的置景服装调色和交响乐 上层阶级的一切干净锃亮的让人害怕 和酒精计划一样看得我难受 不是看他们难受 而是看这种电影的诞生难受虽然极美但是 极简清水混凝土房间里真的可以弹钢琴吗

1小时前
  • D
  • 较差

俄国女孩就是那个小助理分享直播的人,俄国女孩进到乐团也是事先设计好的,是塔尔再次看到绿色高跟鞋后修改了评分,她才进入了乐团。那段恶意剪辑塔尔的视频是小助理拍的,教学课的段落里有一个全景镜头能看到小助理在后排举着手机拍摄,所以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小助理去还钥匙时表现出的脆弱也是对塔尔的试探,在得知克里斯塔的死讯后塔尔的冷漠让小助理终于死了心,开启了报复…故事换个角度讲,这不就燃起来了,妥妥受气包逆袭反杀渣女的爽文情节啊~其实故事主题在那场教学课上就已经点明了,评价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到底要不要关联他(她)的道德水准、个人魅力、宗教、种族……?那些曾经塔尔觉得不该成为评判标准的标准,恰恰剥夺了她“大师”的头衔。

1小时前
  • fa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