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已经翻译了一半了,每一章都发在豆瓣里,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随着翻译的不断深入,我对这个故事的态度也一直发生着变化,由于语言的原因,以及小说和电影的巨大差异,很多人对于这个故事有很多错误的理解,但依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我希望我的翻译能让你更加准备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军官与男孩》让我想起了在小山村度过的某个暑假。
村里的一位大哥哥成为了我的伙伴。他肩宽个子高,还老爱敞开衣领,露出薄薄的胸肌,一副健康老实农民儿子的身板和肤色。
白天带我去做弹弓,掏鸟窝,摘野果,划船,游野泳,烤红薯……翻山越岭去看另一边的风景。
当天空中拉下幕布,我们躺在草坪上数星星,哼着曲儿,没有醒过,但却梦魂颠倒。
山里的世界真美丽,树林那样绿,太阳那么刺眼。
他懂得如何讨我的开心,他从来不曾掩饰对于我的情谊。某天下午,他对我耳语:我希望你留在这里。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他把爱情的种子播撒在我的心理,用笑容催化了我的土壤。
曾经我们纯真的童年被太阳晒得干瘪,曾经我们的夏日时光无尽绵长,曾经我们带着欢乐在风中吟唱。
然而就是如此,我突然预感到天已破晓,便明白旅程已到终点。
这童贞的声音越过山头,拂过湖水,吹过山头,再也回不来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人生就像季节反复,来时和去时一样,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但是什么都已经发生过了。
现在回想起来,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
我经常这样----一篇文章看要很多遍,每一遍都没能很投入很专注地看完,而是类似跳跃性地吸收一些能够理解的东西。有些电影,每次都没能从头到尾看完,看很多遍,每一次看到某些东西总有一些感触。有些想法想说,但是一直没能有组织地完整表达出来,只能一直借助描述性的语句来说明。
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了...
就像相信爱是作为某种特别而深入内在存在一样,我也相信,对于某些作品,一些人相对于另一些人,总是能轻易地透过表层直达内部,但是却不一定能轻易地说出那种感觉。
也有些作品,你甚至不用看,就能准确地抓住它到底想表达什么,而有些人只能通过一大堆所谓理性的分析和推论,来让自己相信他看到了什么,相信其中有什么意义。
而一部好的作品,就是,它能轻易地抵达越多的内心,能深入地让人理解而又不需要大费周章去证明给别人看----我通过那一条线索得到了什么,用了某种技巧得出了某种结论。
爱为什么存在而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在人们心中。一旦一部作品成功地表达了某种爱,就算它被淹没在无尽的废墟中,有一天它的光芒也会穿透所有,直达内心。
一开始所举的例子,其中就蕴含了这个道理。当你面对一个“对的”东西的时候,是不用大费周章讲究技巧遵循理论去理解它的,因为规律掌握在手中,已烂熟于心。
随着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思考越多,成长越多,结果越多,构筑出来的自我结构也就越复杂越难以完全理解和接受,一部分人就越难理解另一部分人,所谓孤独,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称之为成长的代价。
相似的人是珍稀的,也许也是最容易相爱的。
我一开始其实对同性恋的成因不感兴趣,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所谓。先天的不一定就不能改变,后天的也不一定就需要做出改变。但是还是有某些情绪带动着我去思考。
各种理论都有道理,而我相信的,是我是后天形成的。
也许是某种偶然的不可逆的选择对我产生了影响,并且以这个选择为核心与基础,建构出一套自我的结构。一旦做出选择与形成某种结构,就难以改变了。就像右利手者要转变为左利手者,或者是要求一个思维倾向男性化的人要自发的,持久的,愉快的对穿着女装过日常生活一样困难。
我不知道那个选择是在什么时候。这部电影也没有明确地指出是否存在这样一个选择,以及这个选择是否确实起作用。
但是经历是一样的,或者说经历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父亲形象认同的缺失,类似于父亲形象而又不那么正式的轻松愉快的,处于道德伦理模糊地带的同性长辈形象的补充,所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相通的,沉浸在幸福,兴奋愉悦的状态中,并且有毫不保留的身体接触....
有这样经历的人,对爱的需求,大都指向了同性,即使在后来的同辈身上并没有能够带来安全,满足,全身心投入的幸福,也还是能够唤醒当初那种纯粹的感觉。
那种纯粹的感觉有一种象征爱的美感,以上,这部电影都呈现了。
而这种呈现的基础,其实是一种无条件的,或者说‘超越’的状态。一个经历着战争的男人与一个小男孩,或者是古希腊所谓的男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情感一样,他们之间的交换,是超越了同质的交换的。
男人给的是一种承诺式的,深沉的,高大的爱,而男孩给的是一种类似净化的,纯粹的,未经污染的,回忆式的爱。这两种爱跟成人之间的爱情交换是不一样的,我们付出什么,得到什么无法选择,但是是否接受则可以选择。而他们之间的付出与接受,都正好让对方的心灵富足。
有的时候我会想,世界到底变了多少?从几千年前人们用文字记录到现在,人们的发展到底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区别?
而从情绪方面来讲,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喜怒哀乐惧这些基本的情绪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表现形式,人们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世界,社会形势,都不过是那几种情绪的混合。
唯一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使得我们产生情绪的物质载体有所变化,所谓的科学文学的发展丰富,只是在一个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建构与表达而已。
而这些越来越丰富与复杂的东西在人类无限可能(假设)的大脑与有限的生命时间里被吸收,势必会造成作为“人“这一整体的结构的多样化,势必会让成熟的个体越发感受到深刻的孤独。
这种孤独的解决方法就是爱。
不管是什么样的爱。只要是爱,就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包容与理解。而爱,又是我们所能体验到的,从古至今未曾改变的那些情绪的无限远的最终点。
我们也许会因为所追求的东西有所冲突而无法互相体谅与理解,但是只要停下来看看我们所追求的东西的本质----不论我们追求的是物质,还是精神:荣誉,归属,成就,幸福,快乐,都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体验,并不是只有通过唯一的一条与对方相冲突的途径才能实现。
我们体验情绪,体验爱的方式是不计其数的。
看本质,爱思考,也许就是因为这个。
而所谓的同性恋,所谓的跨越性别的爱,就算你不能理解,你也一定能够做到,不需要通过消灭他们,伤害他们,拒绝或者压抑他们的需求来让你的爱得以实现。
至少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要让自己记得这一点。
自传小说改编,据说军官是作者钦点的。男孩年龄小的还是膈应,不过如此烫手的题材,导演拿捏得却恰到好处。男孩用最简单的单词说着永恒,却没听懂军官的告别,就连偷偷藏起的照片都毁在了水里,可还是记了他几十年。My little prince, I love you.他对他的一见钟情。
爱情的魔力真伟大
很好看,但是有个地方不太明白,那军官ms对小男孩没有留恋么。。。。感觉小男孩对他来说只是一段,而他对小男孩来说却是一生。难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家法律承认同性恋合法但是禁止和14岁以下的小孩发生同性性关系。。。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啊
影片不断提醒我,爱是两个人的事,与战争、性别及年龄无关,与恋不恋童无关,与同不同志无关,与俺这个俗人能不能理解更无关。
想拍得纯美又没能纯美起来的基片。 @2011-08-02 17:20:22
藍本很好。沒拍好。
一年了 我终于给这电影给看了 这恋童癖可真是够可怕的…人家孩子只是把你当朋友…七八岁懂什么爱情啊,还想着怎么偷小朋友的橡皮呢
多年以后,恋童癖骄傲节系列活动上,恋童癖艺术史家在追述自己身份认同史的时候,一定逃不了要讲此片。拍得美轮美奂,觉得就让他俩在一起吧,多可怜啊。
是否心里总住着这么一个人,让你想起时温暖又痛心...
荷兰人真是什么都敢拍,还拍的那么好,俩位演员勇气可嘉。同样超越伦理的荷兰电影Trage Liefde也是非常感人。 爱,有时候在道德界限外显得如此矛盾。
你是我永远的小男孩~
现在我们是否还能找到线索,来怀念那些曾在生命里留下记号的人……
影片进行到三十六分钟左右终于出现了内军官..军官很帅,男孩够美.我了个去..但是内个啥,军官和小男孩裸体趴床上,确切的说,军官伏在小男孩身上时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你X的下去么你真的X的下去么.."我到底有多受不了恋童这件事...PS.我发现北美一带的士兵很喜欢用糖果勾搭小孩..
然而爱到燃情时,你终将别离。
我们都知道,小时候的爱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即使老了也会记得那个人。
这片子给我一种极其强烈的代入感,前半部分基调轻松安详,与接近结尾那种隐忍而又具侵犯性的失落感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倒叙的手法与故事的真实性又无疑增加了一种现实的无助感,但这一切始终在一种追溯、释怀的抚慰氛围下进行着,并且它又更多的展现了养父等其他人物的世界,我想你也能深切体会。
虽然好多人说好看,但我总是看不下去···
用爱包装的性侵!This is not "love"!!!!!! This is fucking criminal and disgusting pedophilia
NND他那么小就被**了
军官一直到电影开始后半个多小时才出现,就像一颗火热的流星一样在某天突然袭入到一个12岁男孩波澜不惊的生活里,爱情就像耀目的星光,划过男孩的眼帘,而欣喜如狂的时光是那样短促,缓过神来之时,唯有空对冰冷如水的夜空,把余生沉溺在记忆幻象中的璀璨里,也许他活着只为与他相识 共梦一场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