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明月的暑假日记》人物形象塑造
一轮明月从乌云里钻出,投射到浑浊的水面,随即又沉下去。
《明月的暑假日记》是曾赠执导的一部剧情短片,在梦幻的影调和手持式的摄像风格里,沈炼细腻地描摹了一个少女徘徊在摇晃家庭情感和自我成长的路口的个体转变。短片在纪实般的画幅里提炼出诗意的意象表达,让小女孩明月鲜活的形象展开在观众面前,表达了成长也有一种潮汐般的阵痛。
黝黑稚嫩的脸庞和瘦弱的身型,齐肩短发勾勒出女孩的轮廓,眼神的迷惘和怅然表现出明月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跟随镜头,观众看到女孩渔船上的家——冰冷,昏沉,江水起伏,船只轰鸣,明月的成长是沉浸在一片冷色调和红黄蓝绿大人里的孤独。市井嘈杂,灯火闪烁,明月沉默的望向成年世界里的迷醉。短片娴熟的将穿着白色衣服的女孩与周围深色调的环境剥离出来,表现出人物和世界的隔膜,而明月由方言念读的日记则作为旁白穿插在短片里承接故事的叙述。小女孩的心事只能讲给自己听,明月一直喊着“爸爸”,流露出一个小孩自小经历丧亲的迷惘和对父爱的渴求。
短片里几次通过镜子、窗户的栏杆缝隙里表现明月,也表现出少女的孤独和内心映射的隐秘情感。导演借用明月的主观视角窥看黄色条纹的男人,看瓷碗里游动的红金鱼,这外化了人物对母亲情感生活的愤怒和妒忌,与人物自己青春的疼痛,对原生家庭的失落迷离的隐喻。关于明月青春隐私的日记透过一个中年男人的窥视视角展开在观众面前,表现了少女成长过程中无法摆脱的被成人的身份裹挟的无奈。观众又透过日记的文字进入明月的内心。无不体现了小小女孩成长的阵痛和隔阂。
“小孩说的话,从来都不重要。”外部世界冰冷且芜杂,明月是投射在江面上的影子,她随潮汐浮沉,在成长的阵痛里感受到孤独,所以她筑起坚硬的外壳把本我蜷缩在一片潮湿的梦境里,向所有陌生的人事高兴的说道:“天晴气爽,万里无云。”两本日记,方言普通话,说尽一个少女成长里未间断的疼痛,看到一个叫明月的女孩对体制的妥协。短片借用物象,自然塑造出这样一个少女。
一轮明月从乌云里钻出,投射到浑浊的水面,随即又沉下去。
《明月暑期日记》是2013夏天拍摄,2014年毕业联合作业标放上映。一些评论说看到了这个片看到了2016年夏天发行的《路边野餐》的影子。
我想起了一个比喻:
“你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手持摄影机在震动耶,有点像我看到的《金刚川》手持摄影的影子。”
重点不是说路边野餐模仿谁,而是评论自己在装B的时候要带点脑子。
顺便说说艺术本来就是互相借鉴。温馨提示:任何段落别生炒,要巧妙的借鉴哦。
落在人们一生中的雪,不能被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一生中孤独的过冬。成长的痛苦只能一个人看见,一个人面对。这部影片讲述了单亲家庭的明月在成长中的困惑与纠结,面对那个穿着条纹衫的男人,她曾抗拒他会成为她继父的事实,但她在梦中醒来后,伴随着初潮的到来,她长大了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其实明月的成长就如同现实生活中人们成长的缩影,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的成长都不会是无忧无虑,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战胜困难都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条孤独的鱼,一个孤独的人,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陪伴。剧中的明月又何常不像那条鱼无处可去。原生家庭的残缺给她的成长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痛,因此买下了那条鱼也就是给自己找到了陪伴。当梦境中的鱼流出,也意味着明月初潮的到来,她终究要面对现实面对成长的到来。那夜孤寂的海面上小船上的红灯亮起,不仅预示着梦中明月推男人入海的噩梦场景即将到来。也是她心中的红灯亮起,封锁住了内心世界躲进狭小的衣橱。可是没有谁能躲避成长,即使成长不尽人意。翌日清晨美美叫醒了她将她拉回现实世界,打开了柜门,也打开了女儿的心门,之后的她纵然百般无奈也要走出去面对。 讲 自己的故事用熟悉的语气,粉饰太平的时候便用疏离的语气。方言和普通话的巧妙切换体现自己那本日记和上交日记的不同。正是因为成长中的隐痛无处宣泄才会形成少年的愁,不是他人眼中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当诵读上交日记的声音响起,看见的确实明月哀伤痛苦的面孔。此时的声画对立颇具讽刺意味,心中的苦无法言说,这或许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吧。 雾霭沉沉的天空似乎永远看不见光,就如明月这个死气沉沉的假期。天空永远充斥这雾蓝和铅灰这两种颜色,周遭的一切也是冷黑色,压抑低迷的情绪始终不散。象牙白的体恤衫勾勒出明月这个年纪该有的纯真情态,可事实却不与愿同,她的童年有太多无法承受之重。可她注视那条鱼时,暖黄色的阳光总是会温温柔柔的洒满整个房间,为整个屋子镀上金边。仿若她此时心中也充满阳光。被告知妈妈还是要和男人结婚时,明月凝神望向远方,她半陷光明半陷黑暗,白和黑相互交织着,就如同她看不清方向的成长之路。 陷入噩梦中的明月在不断挣扎,摇镜头和晃镜头大量使用,使明月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得以显现,逃离还是面对,这始终是一个问题。当孩子看这个世界时,总是会沾染童稚的色彩,因此大量主观镜头的使用来展出明月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恐惧,就如她追踪着男人的身影时总在以她的视角看向男子的背影。而在孩子的眼中她始终抗拒这个穿着条纹衫的男子,因此至始至终也未将一个清晰的镜头用来展现男人的面容。 对于成长,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进,不可逆的生命的进程,但可逆的是心境。就这样慢慢学会和解与释然,同心中的自己一起成长,抵御生命里的暴风雪,战胜自己。每个人都在漫长的一生中孤独的过冬,但你也学会了加衣生火为自己取暖然后不断的长大,写下自己的人生日记。
夏日的秘密 当夏日的温度越来越高时,心里的温度并不会随着增高。正如影片的色调,虽然是夏日,却用一种极冷的蓝色,犹如人的内心,使人忧郁、压抑。 影片开头是一个女孩背对着镜头朝着江边呐喊,宣泄了所有情绪。这个女孩叫杜明月,初中生。学校如期开学,班长齐作业,却意外齐上了一本带有羽毛封皮的日记本,那的确是明月的日记,却是两本中的一本。当明月得知日记交错了的时候,异常慌张,因为她真正要交的不是这本。 “你放学再过来拿吧”,老师的话使明月陷入了等待,也使影片的讲述开始。影片的时间线正是明月记日记的时间,从暑假的第一天开始。 明月的家是一个船屋,终日住在江上,仿佛那摇晃的内心,也终日漂浮,没有依靠。死因不明的爸爸,傍晚陪酒的妈妈,这一切都另明月不安。她无力去改变,因为小孩子说的话,从来都不重要。她痛恨她的妈妈和那个和爸爸的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男人在一起,但她又买了一条因产卵没人要的红色金鱼,并叫她“美美”,说明她对妈妈又有可怜,同情之感。在这个世上,她只有妈妈,所以还是想与她亲近,来到了她工作的地方,她穿梭在人群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她是那样的无助不安。 导演利用一场梦境来释放明月内心的痛苦、仇恨。她甚至逼真的将那个男人推下水去,而这个男人在明月眼中就是杀死爸爸的凶手,他总是穿着一件条纹短袖,从未有过正脸。因此这个人也许是住在关帝庙的小吴叔叔,也许只是杀了爸爸的明月认为的凶手。男人落入水中,烟花怦然响起。反射了明月内心的恐惧,害怕。 梦境中,明月躲进了衣柜,漂浮在了江水的中央。推开门,这一组全景镜头,明月以一个成熟女人的面容出现,穿着和妈妈一样性感的红裙,意味着成长。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迎来了明月的初潮。从一个女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女人。 梦醒,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小吴叔叔成为了她的继父。也是第一次出现了明月和小吴叔叔同框的镜头,明月蹲在光中,小吴叔叔站在了阴影里,明月终究没有接受小吴叔叔。 老师窥视明月,体现了一个初中生心里有如此多的秘密想法,令人难以置信。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撒谎说没有看日记。老师和明月之间总是隔着一堵墙,而这堵墙,阻隔了两人的内心。 影片的结尾,明月将另一本日记交给老师,翻开后,转换为普通话,内容也截然不同。少了羽毛搬柔软的内心,多了不真实的叙述。她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庭,有妈妈的疼爱。这是她想要的假期。 两本日记,两种语言。哪本为真,我们能说她交给老师的那本是假的吗?只不过,一本是她埋藏心底的秘密,一本是她幻想拥有的真正假期。 夏日的温度逐渐升高,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心里也都可以温暖起来。
说实话,抛开学生片的设定,我不觉得这部短片很好,尤其是金鱼从小女儿身体里流出时,我不觉得有多灵动,因为我觉得这部片子整体偏现实主义,金鱼这个情节设计的很妙,可是呈现方式上我觉得可以更好,小女孩的妈妈在酒吧工作,似乎做着“性工作者”?或许是导演想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的反差,想要不一样一点,可是说实话我觉得挺不现实的,且不说“妈妈”作为性工作者画着艳俗的妆容和房间布置是不是过时的刻板印象,硬凹形象,为什么她家就这么穷,这个年代就算靠卖y,也不可能连两个人都养不起吧?生活怎么就如此艰难了,妈妈长得好看,为啥不重新找个条件不坏的人嫁了?对小女孩的表现也很常规,这也是很多青春片的通病,在表现一个青春期懵懂,原生家庭受伤的小孩时,会有什么?感觉就是在把书上青春期的表现用电影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而且真的原生家庭有问题,青春期敏感的小孩是不会把所思所想事无巨细地写在本上的,她只会深埋于心,文字只是她用来掩盖内心的工具和任务,尤其是老师布置的日记。
方言和普通话代表的两套语言系统以及真实和虚构之间的争夺不错,梦境不错,旁白负分。
海报设计的很好看呀
广州女导演短片展 | 看过很多学生短片作业,往往表演都是里面最弱的一环,我想知道导演在片场是怎么指导非职业/年龄比较小的演员的。另外,在片头看到章明导演是指导老师之一,想知道在拍摄过程中,他都给这部片子提出怎样的建议。无论是有意无意,或者只是我个人的感觉,片尾的超现实段落多少能看到章明导演的拍片风格。剧本而言,以日记内容作为线索呈现,感觉挺没新意的。
女孩從紅色衣櫃裡走出,向水中的父親踏水而去,終被圍困在水中的鏡頭,有金基德電影的味道。2020年2月13日凌晨於海甸島。
放在毕联里算是神级了,收尾漂亮得让人想鼓掌。距离少女版《登堂入室》几乎只有一步之遥,可惜叙述者视角的处理问题很致命,终究不是《登堂入室》啊。(十个在湖南取景的片子九个要放烟花)
看过的最好的毕联之一。摊开一本少女日记,不露声色而直击人心。环境对了,演员的状态也对,是学院应有的稳准狠。几乎所有剧作上的设计都打动到我,尤其是初潮段落的想象力,几乎切一个镜头就又多一层意象,如南方雨季般绵密潮湿。收尾念起另一版日记,声画对立中也对应试教育进行迎头痛击。
这真的厉害了,怪不得拿奖拿到手软,好久没有看到这种被一个镜头惊艳到头皮发麻的感觉了。时间总会证明一些东西,很高兴曾赠导演今年终于红了。
少女心事、孤独成长,表现手法浑然一体,潮湿又静谧的江边空间营造得相当成功,内心世界的噩梦段落亦很出彩。短片以暑假作业(日记)带出了成人世界与青春季节的双重文本,有个性也有共性。作者的自觉,更令它与同在湖南在地的《杨梅洲》、《鸡蛋与石头》形成了有趣的互文。
诗意的失意,推搪的颓唐。少女的一次谋杀,都荡成床上的一对船桨。母亲分开腿得天下,女儿也只好落金鱼,上天堂。
创意性和完成度在学生作业中均属一流。以私人日记的形式串联起片段式真实的个人生命经历。父亲的去世对于一个尚处青春期的女孩的巨大影响,那些关于父亲的执念一直是萦绕在她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手持肩扛的摄影机呈现出的是一种迷乱躁动的青春质感,同时又有一种自由和反叛的情绪在当中。梦境和现实的穿插呈现,强烈的虚幻感,梦中的金鱼那是少女的初潮。以作业日记中的虚假结束了整部短片,有一种黑色幽默式的反差。女导演的才华和天赋尽显无疑。
金鱼从腿间游出来那个镜头,太惊艳了。
梦境中“金鱼”涌出、母亲“附体”的那一刻真赞!两本日记,一本方言、一本普通话也是十分用心的设置。剧本就文学性而言完成度很高,集中地塑造了少女长大成人的敏感、多疑和孤独,可惜符号堆砌得太满,同时不喜欢通篇念日记的处理,显得有些违和,它打破了文本营造的静气和韵味,还有些故作天真的刻意
导演应该是受过金基德影响,立意、场景、意象直奔漂流欲室+雏菊,启蒙、初潮,恋父嫉母,成长阵痛。看完跟朱老师激烈讨论了为什么双手沾满血而衣服没透,大概“金鱼”涌出那一瞬也是下半身的觉醒时刻吧...水上衣柜,变幻遗像,惊悚梦境无疑是出彩段落,视听不算独创,但运用自如,学生作品值得鼓励
难得一见的佳作,虽然只是个短片,但丝毫不逊于《路边野餐》,对得起北京电影学院的头衔。由两本截然不同的日记来展开叙事,影像的色调、情绪的营造、氛围的渲染、细节的把控、都有着高超的水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自觉把观众拉进去。氤氲、潮湿的质感与少女孤独的成长融为一体,最惊艳的莫过于那段梦境的处理,金鱼的符号、月经初潮是电影语言和文本最完美的结合,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空间想象和延伸。最后提交给老师的两部日记,方言和普通话点题,完成了少女成长的阵痛和忧伤与成人世界伪善和冷漠的对抗。看完日本的《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再过来看这部,虽然后者是中二的画风,剪辑贼拉炫酷,前者诗意后者放纵,且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金鱼和少女成长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罢了。
女孩儿天生具有弑母恋父的欲望,一旦取代母权她就会过早锐变为女人。老师窥探中,她还是个女孩,那是给面子看的;其实一个假期已经锐变成人,那是给自己看的。章明的学生还是受导师很大的影响,结尾有看到感谢路学长。
学院派还有人,都是女人。
BFA的毕业联展里很赞的一个。夏日湖南益阳的暑期记事,隐匿着诸多成长阴郁记忆的共通可能。结局部分比照张作骥的《暑假日记》颇有小趣味,同前年陈卓的《杨梅洲》有着接近的气韵,女主也似另一个尹雅宁。
镜花水月,漂浮之家。粉色的羽毛笔记本是不可言说的隐秘角落,写给父亲,而永远无法到达。少女在凝视中划破青春,在梦境中舔舐伤口。红裙浓妆,是替母的赎罪,胯下金鱼,是成长的代价。
今年拿奖拿到手软的片儿啊。完成度很高,梦境控制得太棒了,完全是个长片的底子。不过走残酷青春破碎家庭一路真的是北电导演系风格吗?两本日记对应着方言和普通话这个梗也太棒了。但是值得商榷的是视点问题,真的需要一个阅读日记的叙事人吗?
感觉很自传体,毕竟小女主角和导演看起来真是好像。影像风格倒是蛮有特点的,故事也讲得还不错,整体很成熟,不过老师偷看日记这个行为真是不得不让我吐个槽啊!作为学生作品来说挺不错的了。不过题外话,我真心受不了电影学院的学生作品永远是苦难悲惨底层拧巴为主题的了,能不能有点积极向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