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旅行归来,看似一切没变,但其实都不一样了。
“你有得到你想要的吗?”
“只是一场旅行而已。”
家和旅行,缺一不可。解救日常的方法就是出去一趟。等你归来,看似什么都没变,其实都不一样了。
结尾丈夫旅行归来,两个女人开始有了明媚的笑容,电影画面也明显明亮起来,大儿子的滑翔伞在天空飞翔,依旧是绿色的地,轰隆隆的火车,冒着白烟的工厂烟囱,但一切都仿佛被重新唤醒了一般,不像片头的那种压抑。
神奇啊!拯救日常只需要一场旅行。哪怕是到了另一个城市,你发现那里的男人女人也会争吵,男人和你一样抽烟喝酒在工厂门口摁掉烟头偷偷跑去偷看女人的美腿,甚至你的钱包也会被偷走。但那又怎样呢?它依旧是一场旅行啊。把大家从窒息中拯救出来的,一场旅行。
太喜欢这部《星期一早晨》(也叫《威尼斯早晨》,但我更喜欢豆瓣的翻译)了,简直可以登上我最爱看的电影十佳了。
极度无聊的周日,待在上海的出租屋里,看了一天无脑剧后陷入莫大的空虚,等修锁的师傅上门等得更加焦躁。无意间打开这部电影,感谢它,拯救了我的无聊和空虚,寂寞和不安。
开局十分钟脑子里想的全是,果然啊全世界都有穷人啊,他们也住在泥土胚建成的房子里,他们的大人也要上无聊的班,一根接一根的抽烟。这么无聊庸常的人生,大家都是怎么熬过去的呢?!
男主角终于下班回到家,夫妻俩仿佛陌生人一般打招呼。然后,我看到,孩子们在仓库里搞自己的发明,哥哥不仅做了投影仪,后面还做了滑翔机。少男少女骑着单车,懵懂的暧昧聊天,说着喜欢化学或历史,然后闹别扭。男主走进破旧的画室画起了油画,刚下笔就被叫去修水管。
日常,反复的日常。男人工作一天后敷衍的x生活,女人赌气的开大电视音量,奶奶给孙子讲睡前故事,生气孩子把自行车“送”给朋友的邻居,被雇佣的黑人给心爱的女孩打电话写情书,傲娇的轮椅爷爷赌气似的扔掉围巾。再着急蹲茅坑也要拿本书看的邻居,蹲坑结束继续扛起锄头耕地。到处卖东西的吉普赛人,留下了鳄鱼🐊在院子里。老奶奶喝酒抽烟开跑车去墓地送花,邮递员兼职在墓地抓蛇,秃头男戴假发穿高跟涂口红假扮女人在商店上班。都是一群多么日常但又神奇的人啊!
反抗啊反抗,每个人都在反抗啊!
文森特突然去了城里,路见不平上前阻止惨遭暴揍。他见了爸爸,赶走了诅咒爸爸的姑姑们!爸爸说,“把这些钱都拿走吧”,你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然后,他畅饮,他喝醉,但他还是来到了威尼斯。
文森特的出走,我毫不意外甚至有点窃喜,似乎这一切注定要发生。我们就是要偶尔逃离啊。逃离日常,逃离被困住的心。
如果是我的丈夫,在得知他离开时我会觉得骄傲、开心。至少,有一个人是向着自由的。
后半段就更有意思了,威尼斯大爷那种虚荣或者说贵族死要面子的小资派头,简直笑死。女人也玩手指绳游戏,男人也打水漂结伴偷看修女的大腿,男人女人也会吵架,每个地方的女人都“恨极了”男人和“狐朋狗友”在自己家喝酒,哪怕是六个女儿也都要帮着干家务。街头的老少组合贼会偷走你的钱包,被抓包后还若无其事跟你击掌告别。
怎么说呢,即使换个城市,大家的生活都还是一样辛苦啊!
但总有一些不一样的。威尼斯遍地都是画油画的人。总能见到穿着时髦的都市女郎。
倒不是说文森特的妻子身材臃肿,她很好了。尤其最后洗车的镜头。
不过,结合《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那段,为什么女人生了孩子后就允许自己衰老、堕落了呢?不是说胖不好,而是不要过的生活里没有了自己,失去了光彩。
假如你每天幸福的笑,即使很胖也没关系啊。我想再次警醒自己,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变成脸上没有了笑容的女人。即使结了婚生了娃,也要为自己活!要去看这个世界!要有自己的世界啊!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六点五十的闹钟将我从睡梦中唤醒。七点半出门的我,快步穿过这个城市还在沉睡的两条街道,十多分钟后坐上公交车或者地铁,一个小时后到达工作的地方。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开车出门,然后转大巴车到工厂,开始一天的工作。
相比男主角,我每天的工作谈不上有趣,但绝不枯燥。因为我需要把文字像面粉一样捏来揉去形成新的创意,或者像豆子一样排列组合以求赏心悦目。这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还得满足老板的口味和偏好,否则就是无止休的返工。而我恰恰最讨厌揣摩别人的心思,于是唯一的自主权就是向老板宣称,耗时和质量成正比,并趁机浑水摸鱼,正如男主角借机抽烟。
每个工作日的下午,五点是下班时间,但到家通常都是六点半以后。吃饭、带娃、洗漱,上床时其实不过九点半,奈何等娃睡着就已经十点半了,想起来忙点自己的事情,身体都躺平了,想直接睡了,又觉得这一天就彻底没了。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好不容易提起了画笔,不是屋顶漏雨要修,就是下水道堵了要通,还是丢下画笔先去处理那些琐碎的麻烦事吧。待处理完了琐事,那画画的心情和灵感也彻底没有了。
星期一的早晨,男主角离家出走了。他先躺在青草地上睡了个回笼觉,然后进城看望生病的老父亲,半路上还顺便见义勇为了一回,最后在父亲的精神和经济的双重支持下去了威尼斯。
看到这里,真为男主角拍手叫绝,上演了一场中年叛逆,全然不顾上有老母亲,下有俩青春期的儿子,老婆还是没收入的家庭妇女的客观实际,就这么毅然决然的走了。而且,中途还时不时邮寄点明信片,以作交代。
但更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男主角的家人相当淡定。除了男主角的妻子每次都将明信片直接撕掉以外,大家的生活照旧、情绪如常。就连没钱用了,也无非就是把埋在土里的陶罐子挖出来,用里面的钱币把日子过下去。甚至男主角回来后,无非就是母亲说一句“你回来了”,也无非就是妻子说一句“水龙头漏水了”,所有的话毫无指责,就像你从未离去,只是刚刚下班才回来,哪怕学会了抽烟,也不怪罪于你。
我之所以拍案叫绝,是因为我做不到。虽然我也有过那样的冲动,但仅仅是想到家人会很不淡定,立刻就冲动完毕了。
男主角在威尼斯的旅行,正如他自己说的“只是一场旅行而已”。仔细想想,威尼斯有什么可说的呢?屋顶上的美景、随时畅饮的美酒、不受打扰的画画、三三两两的聚会、热情的新朋友、若无其事的小偷、父亲的老朋友......再美的地方,生活好像也不过如此,那些惬意也不过是偶尔偷欢,本地人星期一早晨还是得去上班,外来的游客(比如男主角)没钱了也只能去找工作。最终,男主角在“旅行”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回到了家人身旁。
一切如常。
但,真没什么改变吗?不敢揣测男主角在上班路上会轻松一些,但他还是多了一个清晨的告别吻。而对观影的我而言,好吧,既然全世界的打工人都差不多,那么多存点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在上班的路上,除了完成公司要求的APP打卡任务,听听音乐广播,看看窗外风景,也蛮好。
为何一想起雨后的黄昏,就会想起16年前那只野鸽。
那种清爽的滋味,是否一直以某种形式萦绕在你的身心。只是你无法做真正意义上的飞翔。只是那缠绵的清音还不时高挂在头顶。就如意大利影片《旅伴》(又译《雨后的车站》),一直让你忘不了那老人苦心孤诣的蹒跚步履,却执着的追忆已逝的过往。虽然“老人痴呆症”已侵蚀着老人零乱的大脑,但老人的心灵依然纯真。被老人女儿派往跟踪的酒巴侍女,起初无法理解老人冒然出家外游的行为。在一次次跟随中、在一次失散中、在一次次失落之际,渐渐她能理解老人那么一点。而奇妙的是,每每失散,却每每又能在雨后的月台小站不期而遇,她惊呼生命的不可思议。
在疲于奔命之中,仿佛老人的微笑与不经意的某一句话,又帮她重拾起儿时的记忆,那是些微快乐却苦涩的时光,以至于让她在看到一位瓷厂女工的幸福笑脸后,她痛苦的从大桥上纵身跳下,湍激的河流要带她去另一个远方,幸而那位女孩子勇敢地救了她。充满阳光的女孩子只对她说:“等我结婚时,你一定要来,你一定要从罗马来看我,好吗。”她点点头。当她从迷惑中清醒过来,奔向小站时,她又发现慈善的老头仍在月台,屋顶依然挂满清澈的雨滴。生活依然如此值得期待,虽然不免揪心与沉痛。
另一部曾获得2002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法国电影《周一清晨》,格鲁吉亚名导奥塔·埃索里亚尼执导,亦如雨后的野鸽,时不时在你心里“扑扑”翻腾。那耐人咀嚼又无法言及的心劳日拙,那种被琐碎生活吞噬人性本真滋味的呆板,一陈不变的只有工厂与家的往返。而小镇上人怡然自得或自得其乐,这些却与他这个业余画家的内心相距甚远,他面对一切都是死寂的,无法表述内心的切实感受,剩下的只有对家庭的责任。
死水一潭的生活,终让他对远方心驰神往,于是他远赴威尼斯,在水城他遇到了各色有意思的人,令他充满快乐和心花怒放。而他的远方小镇依然宁静安祥,妻子还是一接到他的信就会看也不看的撕碎,没有谩骂,只有默默地接受。
在一个月圆之夜,他悄悄地回到了小镇回到了温馨的家,他的妻子依然没有质问没有怨言,依然开灯、关灯,安享属于他们的生活。好像一切就从来没有发生过。电影拍得如此安然如此静谧,着实令人感叹。
自寻烦恼与徒生烦恼,都是一种心灵必经的过程或情绪的表象必然。检视一下:当生活进入现实一定的程式,我们是否就会沉溺于内心的挣扎而无能为力。虽然说不清这种挣扎究竟来自于何种力量或何种缘故,却只想挣脱束缚。日薄西山之后,总会又是一个周一清晨。循环往复之后,也就不必为“周一清晨”而设定程式的绝对化。
当周一清晨即临,你慵懒地躺在床上,雷声依然在远方炸响,听听希腊女声娜娜的“破晓黎明”吧,你一定会被这种清音而触动。深深触及的,那一定是生命里最柔软的部分。你会静静起来,把里里外外的凌乱一同收拾。你会注视着窗外,有可能就让南风吹得更大些,或者就看着挂满水滴的一片叶子,看着那晶莹剔透的水滴怎样完成她的一生,怎样滑向不可预知的大地。
2007、6、10
这片子我很喜欢,温柔之极,却又带有极端反抗。
头一半都是在给我们展现那个无聊而又机械的生活,在烟雾腾腾的厂房却没法抽烟,每天连上车拖鞋都是那么规律,而后半则是男主去反抗去试图逃脱这个生活。他很不喜欢之前的生活,正如他去了意大利之后经常提到的,在我们国家不会有人这么做,他需要去逃脱在法国机械的生活,但当他发现他的钱包被偷,当他同样走近意大利的工作之后的那一段被忽视了,事实上那应该是很长一段时光从他回去之后车上的灰可以看出。所谓我们国家不会做的那些,都是现实以外的东西,回归现实,还是要工作,还是要机械地生活,这与他在那儿无关,正如意大利的工厂门口依然存在的禁止吸烟一样。他反抗了,他逃脱了,但其实没有那么久,就只有那一个周一而已。
这个片子还有个特点,就是有一些诙谐的镜头,比如偷窥修女那个。还有就是他们不歧视黑人,但他们依旧讨厌吉普赛人。还有值得思考的点就是假装,教徒假装很正直,实则在用望远镜偷窥着一切,门假装是门,实则轻松可以翻过,男的假装是女的,以及我们假装日子过得很开心。
2023-1-1看
如果我说一个片子有催眠效应,一定是夸奖。流畅又稳定的场面,每个人都有小梦想并不知不觉间都圆满的情节,或许有宗教有家庭有工业社会的讨论,但又似乎都没有,轻喜剧的处理,平静优美
延续《别矣吾家》,少些新鲜。
男人的浪漫,与之对比的是,埋头枯燥日常不懂男人浪漫的女人。。结尾丈夫接受妻子突然的温情差点把我搞吐了。。当然导演未必对女人全面否定,但同情的重点是逃离日常的男人,而困于日常的女人正是他们要逃离的日常的一部分,只有非日常的女人才是美的。。我理论上应该能get到逃离现实的愿望,还记得当初看all or nothing的共鸣。。但这片简直激起了我上班每天累成狗而某些同事屁都不干的ptsd,而且非常不幸这些同事都是男的,大概稍微能干一点的男的都不会留在这个破地方。。回想了一下,文艺作品里女性的“浪漫”好像多是追求物质上的虚荣和感情上的依附,哪怕出于教化意义这些浅薄的浪漫也终将幻灭,长得漂亮的叫悲剧不漂亮的叫作死。。男性的浪漫才是精神的追求。。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搞成了性别对立,工作令人丧失理智。。
安静而有小梦想的生活真好。
平淡又有趣,要坚持到后半程,很多亮点,脱鞋开车,搬石头,再遇小偷,还有那个装逼的侯爵,逗坏我了。。黑衣黑帽女人很有范。片头片尾曲貌似出现在很多默片里过
生活在别处,诗意在远方,绕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在威尼斯屋顶上俯瞰水城气象万千,渴望在生活重负之余偶尔发呆分神,最终呐喊归于平静,日常的静水流深覆盖了梦想的千言万语;白描简洁素净优美,不乏幽默,日光里涌动着小镇亘古的悠然,各色居民群像生动。
过度强调埃索里亚尼《星期一早晨》中的政治倾向是适得其反的。他的影像风格显然是在向塔蒂和考莉斯迈基看齐,在轻喜剧的氛围里对人类生活的现状进行善意地揶揄,然而始终充满人文的体恤精神。电影对于男主角的游历经历根本没有作大规模描绘,离开威尼斯后的奥德赛更是完全掠过,这说明电影的重点依然在这个法国小村庄的日常生活里。星期一清早是这庸常日子里最戏剧化的时刻,那么在这时坐上一个逃离的白日梦也无可厚非。毕竟工厂的烟囱就竖在那儿,就算是在风景如画的威尼斯。那么,back to it!
平凡生活与诗意的一种连接渠道,剧中人的今日无事或者无聊在旁观者是另一道风景,因此对于「景观」表达与意义的探寻因人而异且只为心灵敏感者准备。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故事并不重要,并且本身对白非常少,而且我看的资源后面没字幕了。就像金黄色的回忆或者是罗马一样传递的是一种时代。你只需要跟着他走在八十年代的法国村庄,或者游走在威尼斯偷看撩起裙角的修女。这种让生命看起来特别美好的,我给十星。
6/10。我看的第一部埃索里亚尼作品。中规中矩无亮点,此类白描生活手法的电影多得去了,从LMDB上才6.6我就猜到会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大闷片,不是说你想表现正常人庸俗乏味的无为度日不可以,但如果片长不加以节制就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
真正的诗意电影。白描却充满各种意象:上车脱鞋进厂熄烟。圣乔治残忍杀死公主心爱的鳄鱼。挑红线的姑姑们,倒射的父亲。拆信的邮递老头。异装的老友保罗和桌上硕大的老鼠。寒酸的侯爵破地毯,画像是路边的速成。屋顶喝酒畅谈威尼斯精神。妻子撕掉明信片。孩子角色扮演圣乔治杀鳄鱼。结尾,女人们给男人们围围巾。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KZl0CLJCx4/
小城镇人民的烦闷无聊脱力感,不是从小浸泡在花花世界的大城市子民能切身体会的。跳出电影插一句,同理,南京武汉昆明兰州石家庄可以出产比北上广更好的摇滚或民谣;大陆的又比台湾的质量好一点。早10年还有陆晨这种厂工子弟感的上海小青年,现在只有低头玩数码的一代。身份鸿沟早被消费品填平。
全程冷色基调 像是玩乐时间+帕特森 生活不就是得过且过 想不开了就去闯一闯 回来继续过 捉蛇邮差给人拍照 老爷爷太多能
家和旅行,缺一不可。解救日常的方法就是出去一趟。等你归来,看似什么都没变,其实都不一样了。孩子们在仓库搞发明,发明降落伞和“盔甲”,少男少女恋爱写诗,男主走进破旧的画室画起了油画,第二天旷工躺在山坡的草坪上抽烟,傲娇的轮椅爷爷赌气似的扔掉围巾。再着急蹲茅坑也要拿本书看。蹲坑结束继续扛起锄头耕地。反抗啊反抗,每个人都在反抗啊!然后就是男主文森特离家出走了!毫不意外甚至有点窃喜,如果是我的丈夫,在得知他离开时我会觉得骄傲、开心。至少,有一个人是向着自由的。后半段就更有意思了,威尼斯大爷那种虚荣或者说贵族死要面子的小资派头,简直笑死。女人也玩手指绳游戏,男人也打水漂结伴偷看修女的大腿,也会有五六个女儿。理解了《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我永远不要变成只会抱怨的女人。即使结了婚生了娃,我也要为自己活!
苦逼的生活
赞,比《我不想回家》还要有趣。
彼岸是你的远方,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大家都要过日子,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
每个早晨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工作日,非工作日,旅行,等等情况法国与意大利不同的是文化一样的是琐碎日常,人与人的关系同样有争吵,情爱,偷窥,欢乐我心底有这画画的梦想,不想一直在化工厂里消耗生命五一我本来也没什么欲望旅行,但总感觉要出趟门没准就会和谁建立起联系片子其实不闷,画面还没内容还是很多的。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补完。2002年柏林最佳导演+费比西。这片子应该去威尼斯嘛说不定金狮就拿下了……可能是奥塔观众缘最好的一部?用非职业演员(Jacques Bidou是个著名制片人),工厂的段落拍得相当好(尤其意大利工厂那段快要笑死了)。这种鸡零狗碎的乡村生活和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有梦想的人产生的逃离冲动,却是十分动人。奥塔自己扮演一个住在威尼斯的装逼的老贵族也是笑死人了。2015年资料馆放过不过睡过去了大半,这次终于补上了,觉得好可惜啊那么漂亮的威尼斯风景……期待有机会再看一遍大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