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惠勒将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拍得相当耐看,大师追求完美的性格和拍摄作风让电影的每个画面都十分精致,人物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和深沉的光影效果均加强了情节的戏剧张力。戴维.贝蒂斯的演技让人折服,她不愧是“演技航母”。极致的光影同时也赋予了东方殖民地的神秘和诡异——那月亮。。。
这是一部感情充沛的黑色电影,是一曲白种女人殖民地的悲歌。乌云遮月下的种植园,满月照耀下的罪行,永远转动着的电扇,无法遮住一切的百叶窗。
她是一个外表坚强冷静内壳却早已被疯狂和绝望所吞噬的危险女人,她撒谎她通奸她杀人,她的孤独和绝望就如同她所编织的繁缛而精致的花布一样如影随形,她就是致命的蛇蝎美人。然而本片还有更可怕更致命的黑寡妇在等着她。
7.5。看完之后忽然想到了很久以前看的《祖与占》,忽然之间似乎有一点理解祖对凯瑟琳几乎无限的包容。就像当罗伯特知道了莱斯利早就出轨了,杀人不是正当防卫而是因为爱而不得还愿意包容她,“只要我们在彼此身边,还互相相爱就好了”。没办法啊,很多时候理智不足以说服一个人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因为心里的那份感情不是说放就能放的。
至于莱斯利,典型的黑色电影里的蛇蝎美人,冷静理智、骨子里是欲望动物、藏着很多秘密、神秘又危险,倒是很适合贝蒂戴维斯来演。你能说莱斯利不爱罗伯特吗?倒也没有,但她就是没法一心一意地爱这一个人。莱斯利会时刻追随内心的感觉去走,哪怕她知道自己辜负了丈夫,丈夫的包容、愧疚感和作为妻子的责任感也不能说服她和丈夫重新开始。
被写死对于这样的美人是个不错的结局,就好比《祖与占》中凯瑟琳开车坠河,《分手的决心》宋瑞莱将自己埋葬大海。像这样追逐欲望和自由本身就带有自我毁灭的属性。另一方面,她们的魅力往往自带反伤,普通人挨得越近受伤越多。
一句题外话,影片里那几个中国形象充斥着好莱坞的种族歧视,白人演中国女人穿的像个老巫婆一样,这都什么审美。
1940年《香笺泪》(The Letter),威廉.怀勒导演的经典文艺片,改编自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927年的同名作品。赫伯特•马歇尔饰演男主罗伯特(Robert Crosbie),一位马来西亚橡胶园的主人。依旧是忙于工作的丈夫,勤劳善良敦厚。这里的罗伯特没有《天使》里巴克先生那般聪慧。一直到最后,律师朋友乔伊斯摊牌,他才知道妻子莱斯利真的是杀人了,而且被杀人是妻子的情人,更令人震惊的动机是妻子无法忍受情人的移情别恋。欺骗、不忠,让罗伯特措手不及。Bart用面面相觑,来回顾盼妻子和朋友,不可思议与难以置信,大写在脸上。前几分钟,他还在规划这美丽家园,未来宏图。这一刻,他竟然不知道如何自处。
人前,妻子依旧是众星捧月,而他只能坐在酒吧前,饮下这杯苦酒。甘甜自知,他跟朋友们说起来了那段尚未对妻子告白的规划,美丽家园的规划:苏门答腊岛上最美丽的种植园,“过上五到十年,我们能旅行,做一切想做的事情”。然而,他的全部财产都被妻子用来买下杀人的罪证。他在笑,眼中却是无比忧伤,他豪言壮志,却好似一场梦。最后,他感叹道:“对我来说,一间房子就足够了!”在他心中,只有一人,那就是他的妻子。他甚至继续在人前说:“我的妻子很会讨人欢心,相信她没错的!”最后他公开说:“我们将拥有彼此,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他在告诉妻子,钱不重要,人才是最重要的。这段痛苦的表白,充斥着罗伯特的无助。
月光下,Bart微微抬起头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你能原谅一切。” 罗伯特的善良、慷慨,可以包容妻子毁掉的一切,他爱她。然而,结局并非他所期待的样子。也许,黑暗的人必须有一个黑暗的结局。毁灭、独占的爱,最终毁灭的自身。幸好,他离开了。
贝蒂·戴维斯在情绪转换,特别是伪装时刻转移到怒不可遏的状态是不错的,但是关于哭泣的表演,还是跟同年代好莱坞形式化的表演一样有着天然的缺陷。在这场谋杀和阻止证据上庭的过程中,并没有更多的爱的呈现。律师的定位非常的暧昧,最后丈夫直接由感性控制了大脑,几乎是同样的表达意图,两人的差别定位于职业和伴侣的区别,但是这样的理由来驱动人物行为显然是不通的。个人觉得很遗憾,没有太多的东西吸引。
看似普通的故事情节却一波三折,导演对光影的把握相当赞,而贝蒂戴维斯生动的诠释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表演非常出色!
光影效果出奇精彩。根本不是悬疑片,着重就在这个女人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一部没有男主角的黑色电影。当头戴面纱的白衣圣女和身着黑衣的巫女出现在同一个画面,当圣女俯身在巫女满前,当最后她象征纯洁的面纱落地,一切都是绝妙的反讽。我丝毫不觉得里面华人形象可憎,反而体现了那种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黑色电影混搭东方风情!光影氛围烘托没说的,尤其律师法庭洗脑陪审团,也挺牛的!一开始就是女主枪杀一个男人,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然后就是律师帮助女主脱罪,老公无限担心包容女主。女主正面遭遇前情人的混血老婆,女主全程基本气定神闲怡然自得,无罪释放还参与趴体,姐姐,您还能再高调点吗?但最后还是殒命大门口。老实说,贝蒂长了一张非常理性会权衡利弊的脸,这个恼羞成怒之下鲨人的角色,实在无法理解她的动机,以及律师愿意为女主脱罪,我以为他俩能发生点啥,但是啥也没有,是我想多了?!混血老婆非常神秘,很有氛围!对亚洲人基本刻板印象了,律师的助理全程一副我懂你们牵线搭桥做坏事,混血老婆头饰也太猎奇了,还有点吊梢眼!女主管家最后投靠了混血老婆!好像这部贝蒂和导演在表演方面有分歧,所以最后贝蒂的演出效果实在有些无感!
lunatic,fatal passion and death! 这部电影太棒了!
云遮月暗示隐蔽的犯罪正在进行,月光再现尸首将暴露,凶手或真相却依旧不为人知。光影、演员表现及道具(匕首、台阶等)运用无可指摘,只是和精巧的悬疑气氛相比,电影故事过于简单直接,对莱斯利欠深层次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挖掘。
4.5 贝奶奶的神演技+ Wyler的神调度,这个导演简直就是妇女之友。
看完以后没关,意外发现后面居然还有个不同的结局,惊了。因懒得福!但这个结局也不是我以为的那种。不太喜欢贝蒂演这种为了男人愁肠百结的角色,说话都一点不像她了。刚才我爸偶然瞟了一眼那个老外演的中国寡妇,问我什么时候开始看鬼片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7/10。开场是满月照耀下的种植园,亚裔佣人们躺在层叠的床上,突然枪声打破了宁静,横摇镜头由远景拉近到莱斯利的特写,她神态坚毅、没有原因地枪杀了访客,忽然一团乌云将满月遮挡又瞬间云开雾散,莱斯利惶恐地回望天空。叙事没有直接说明访客是背叛莱斯利的情夫而被谋杀的事实,反而利用橡胶园的神秘气氛、莱斯利扮演可怜的外貌欺骗,令观众和律师一样存有疑惑地相信她的杀人行为是自卫式的,但一封来自死者寡妇的信扭转了案情,故作镇定的莱斯利在那亚裔装扮的寡妇俯视下,丧尽殖民主的尊严和丈夫家财,只为乞讨足以让她定罪的信,最终莱斯利被亲手杀死爱人的心魔困扰,推开了知晓真相的丈夫,她拼命编织的花布犹如徒劳的自我挣扎,百叶窗在她身上投射的条纹阴影,是肉体与心魔的极度撕扯,闪烁月光的种植园蔓延着殖民者罪恶的欲望,引导她走向死亡。
影片中的那个中国(马来)女人也太山寨了吧,白人扮演的黄种人总是让人接受不能,开场戏贝蒂.戴维斯演的相当的出色,来来回回的织花边的场景也很好的刻画了这个女人内心的折磨。。。影片中的这个律师似乎还蛮有良知的,在黑色电影中这样的角色非常少见。。。
cliche 可惜了Bette Davis
光影啥的就不说了,风格居然这么混搭,FilmNior的堕落崩坏配上带点武侠味的中国风,竟然还很搭,⊙﹏⊙b汗
【造就電影的时刻】观影计划——极具东方色彩的電影,女人的爱让電影一波三折,也没有想到她的结局会是那样令人唏嘘和惋惜。
威廉·惠勒导演,奥斯卡影后贝蒂·戴维斯主演的黑色电影,其中贝蒂·戴维斯凭借此片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惠勒也获得最佳导演提名。本人对贝蒂·戴维斯一直兴趣不大,觉得她不够漂亮,不过看完此片对她的演技还是很佩服。本片的光影效果也很精彩,加强了情节的戏剧张力。
真没想到惠勒拍黑色电影也这么得心应手,从光影的运用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最为精致的黑色电影。百叶窗对戴维斯身上光线的分割,热带的湿气氤氲,月光明晦和人物的关系
三星半。良好的教养无法挽救病态的心灵。
贝蒂戴维斯演技精湛,即使知道她在伪装,也不禁对她的柔弱泛起一丝同情。月光与心理的配合让人回味,也喜欢描述犯罪情形时,镜头沿着案发空景推进,配合贝蒂戴维斯的画外旁白。电影里对神秘的东方人还是充满偏见,几个东方角色都是狡猾奸诈又贪婪。
月光映射人心,百叶窗的光影折叠心理空间,黑色氛围遍布银幕,细节打光和调度都很出色,诡异,精致,迷人,简单的剧情也被惠勒把控引人入胜。桑德加德饰演的亚洲女人比贝蒂瞪大的双眼还要阴冷惊悚。
一封信笺,两桩情杀。简单的故事,用演员的表演给放大化,黑白光影的运用和东南亚背景的设定都增添神秘气氛,说到神秘必不可少华裔角色。看着感觉有种文人的气质,查了下是改编自毛姆的同名剧本,29年时就拍过一版电影,本片演丈夫的演员在29年版里也参演,当年演的是开场被杀的情人……
这片无敌了!各种小情趣啊!!妖贝蒂的表演啊!!!没出现男主的爱情电影啊!!高潮持续到最后一分钟啊!特别是中间唐人街的神秘片段,人物造型,场设和配乐都太东方了,连丢信捡信那个细节都是。立马想到毛姆的面纱了,原来真是毛姆的原著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