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报姐观影团#给的这次观影机会,地点在英皇电影城。这是一部主写女性的电影,5个金砖国家的女性朋友在个人追求、事业、家庭、爱情、婚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分别是南非导演萨拉·布兰克的《性别疑云》,巴西导演丹妮拉·托马斯的《归乡》,印度导演阿什维尼·伊耶·蒂瓦里的《妈妈的假期》,中国导演刘雨霖的《饺子》,俄罗斯导演伊丽莎维塔·斯蒂肖娃的《线上爱人》。《性别疑云》是最喜欢的一部,里面包含不仅仅是女性权利,还有种族、社会等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若女主是一名男性或者出身富贵的白人姑娘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歧视和侮辱。《归乡》说实话没太看懂,感觉有点母女情和家暴的问题。《妈妈的假期》结局有点牵强,在离家之前就让家人领悟到女主在家庭中的地位,那么通过聊天交流也可以,特别是最后女主放弃旅行回家,也完全没有展现出女性的独立吧。《饺子》感觉和主题不搭,中老年的感情问题哦。《线上爱人》在爱情面前表现出的坚决,非常欣赏这种品性的。
#报姐观影团#今晚看了电影《半边天》,五个金砖国家关于女性视角与女权问题的短片。今天有幸听到贾樟柯导演与刘雨霖导演对此部影片的解说[玫瑰]路上堵车咯,所以很可惜错过了第一个南非短片[委屈]第二个巴西短片,巴西作为古旧与现代并存的国家,因长期战乱,一半家庭都由女性支撑,但由于又是父权主导社会,给不少的女性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女主就是被原生家庭深深伤害,却又最终选择原谅的故事。第三个印度短片,也是我最有感触的一个,女主生活很像妈妈👩 ,曾经我也抱怨过妈妈不会做饭,不懂时尚,也经常与她争吵,随着长大再看完短慢慢懂得妈妈做了很多我们不以为然的却又必不可少的小事。第四个中国短片,主要讲述女性认为外界压力过大时,不想再在家里受到压力,在平庸和放松之间要有所选择的故事。最后一个俄罗斯短片,主要讲述花季少女网恋了一个监狱里的男人,被全村人嘲讽,后来两人见面全村人观望,却发现男人是个瘸子,女孩儿崩溃大哭[大哭] ,两天后经历过暴风雨的男人依然一动不动的做在桥边等待女孩,女孩看见爱情最终把男人背回了家。
受某种玄学思想的影响,我一直以为极端气候下生活的人,灵魂更接近上帝。
俄罗斯篇《线上爱人》和印度篇《妈妈的假期》在结局上有相似之处,都以女主角的“牺牲”画上“圆满”句号。
但给人观感却极为不同。印度篇令人目瞪口呆,呆的是9012年的印度,还在售卖这种春晚多生早生委曲求全式咖喱味鸡汤。
而俄罗斯篇,暴风骤雨后明朗的清晨,通过第三者视角,看到晨雾中浮现的俩个人,瓦娅背着失去双腿的男主走来,心情也和天气一样变得和煦而清明。
我想了想这种不同的原因。
一在牺牲未必是牺牲。二在圆满亦未必是圆满。
印度篇中的妈妈,在结局之前,被所有人不理解,她想拥有假期,她的价值被否定。
俄罗斯篇的瓦娅,在结局之前,也被所有人嘲笑,嘲笑她爱上一个囚犯,后来又加了一条,这个囚犯还是个残疾。
此为相同之处,人物的困境,不被周遭所理解。
但结尾收束却完全不同。印度篇的妈妈最后和家人达成和解,以双方的互有让步作为结局。一种虚妄的,近乎童话式的想象。这种悬浮处理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后觉得《妈妈的假期》拍得很像公益广告的原因。它假设了人类道德的完美,人们可以在一件小事上发生反思,并且真的改正,二者无疑是痴人说梦。他们在说谁都不信的谎话。
俄罗斯篇女主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如果说见到男友之前的铺垫仅仅是hard mode 初级阶段,那二人的会面则让女主的面对的环境恶化到hard mode最高级。一个没有腿的囚犯。她几乎要被那个村庄上所有的人抛弃。
而女主最后也抛弃了所有人。她选择了自己。
直面内心这句话很多时候含义是模糊的。比如印度篇的妈妈,妥协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你很难说她没有遵从内心的选择。
只是自由往往需要代价。像人鱼用行走刀刃的痛觉换来双腿,安逸,稳定,被欢迎,平静,这些东西我们想要。但这些东西也往往是另一部分自我的死敌。
妈妈和家人最后没有甚至一个月的分别。
瓦娅和爱人最后和爱人在一起。
都是“在一起”三个字,但此间意味太不相同了。
印度篇用高压锅,拿牛奶,扔钥匙,讲解数学题,一个个令人窒息的片段速写出妈妈的牢笼。但她最后又一头钻进去这个牢笼,仅仅因为牢笼的空间大了那么一寸。
俄罗斯篇用海啸一样的吉他和歌声,清冽透明的湖水森林,红到极致的衣裙,热烈奔放的舞蹈,散发着自由滋味的麦草垛,来极写爱情之甜美,欲望之汹涌,这甜美汹涌的潮水,终于冲破了封锁瓦娅的小小朽木,她奔向的是危险却诱人的自我。
可能比起传统女性主义语境下的权利争夺,俄罗斯的浩瀚山林,更关注灵魂与自我。一群女人的利益与一个女人的灵魂,她们关注的重点始终不同。俄罗斯女人的故事,一个主角就够了。一个主角可以忘我,可以荒诞,可以可笑,可以不羁,可以媚俗,可以愚蠢,但必须勇敢。
最后吐槽下中国篇:某些格子间的白领不要给自己贴金了,开面包房是平庸?是不上进?真以为面包房那么好开?选址你懂么?物流你懂么?翻桌率你懂么?选材你懂么?复购率你懂么?坪效你懂么?妈蛋实在见不得这帮毫无工作经验的编导装逼了,电影都拍个稀烂,还来意淫餐饮业是“平庸”???
近年来,世界各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
女性意识,不仅意味着男女平等,更是女性对于自身的反思和对于自由的争取。
在我国,“男女平等”的观念早已贯彻到方方面面,更多的女性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在大洋彼岸的其他国家,那些女性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明天上映的金砖五国合拍片《半边天》,用五个不同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了五位来自不同国家女性的生活。
南非——《性别疑云》
19岁的恩通比是一名赛艇运动员,刚在英联邦运动会为国争光的她,却因为男性化的外表而遭到禁赛。
各界媒体蜂拥而至,机构团队出谋划策,大众舆论质疑非议...
面对如此多的质疑和歧视,她要怎样才能活出“自我”?
巴西——《归乡》
年过半百的海伦娜,在年轻时被家庭深深地伤害。
现在,因为一通电话,踏上了遥远的返乡之路。
她鼓起勇气,揭开累累的疮疤,直面昔日的梦魇,原谅自己的家人。
印度——《妈妈的假期》
赛玛是印度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
身兼“妻子+母亲+儿媳+店主”数职的她,被每天的事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家人还觉得她的付出理所当然,甚至连丈夫,都觉得她的生意“不足挂齿”。
在日渐的劳累和委屈下,她向家人要求休假,试图找回自我。
中国——《饺子》
饺子,不仅是中国的味道,更是团圆的符号。
故事围绕着饺子展开:
守寡的母亲展开新恋情,女儿却指责并加以阻止。
亲情危机一触即发,在母女俩的冷暴力战斗中,两个女人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开始了对自由的探讨和向往。
俄罗斯——《线上爱人》
在平静的俄国乡村,
少女瓦娅与帅气的男囚犯网上牵线,坠入爱河。
他答应她出狱便来迎娶她,瓦娅满怀期待等待情郎的到来...
早在2017年,以“时间”为主题的第一部“金砖五国”合作电影《时间去哪儿了》就备受各界好评。
时隔两年,他们将话题放到了“女性”身上。
贾樟柯再任监制,
汇聚五位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女性电影导演,以女性视角发声,聚焦“当代女性情感与社会”,五个独立的小短片,汇聚成为《半边天》这样一部集锦长片。
虽各有千秋,但五个故事中都抛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我是谁?
一个女人,可以是母亲,可以是女儿,也可以是妻子。
但是,一旦脱离社会关系的框架,上升到自身自由的阶段,很多女性会不禁发问:作为一个女人,我是谁?
虽然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崛起,但是,在这个社会上,依旧有很多强加于女性的条条框框:
恩通比因为外表不够“女人”,
受到公开的争议和羞辱。
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她是个“女人”,
只是在质疑她够不够“女人”。
因为,足够阴柔是女人“理所当然”的修养;
海伦娜背井离乡,
终于归乡后,
外界“绑架”她一笑泯千仇,
却没人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
因为,沉默不语是女人“理所当然”的本分;
家庭主妇赛玛从早忙到晚,
忙碌的生活一眼望不到头,
家人还不以为然,
仿佛她生来就是妻子和母亲。
因为,相夫教子是女人“理所当然”的义务;
守寡的母亲开启新恋情,
女儿强烈反对,
嫌对方不够门当户对,
甚至觉得母亲丢脸。
因为,安分守己是女人“理所当然”的品德;
少女瓦娅渴望爱情,
网上恋情不能自拔,
家人劝阻,
乡亲等着看笑话。
因为,大众舆论是女人“理所当然”的信条。
报姐不禁想起旧时代的“三从四德”,
时代发展那么多年,
当今社会居然还存在着那么多针对女性的“行为准则”,
令人唏嘘不已。
不该为他人而活,
而是为自己而活;
不该听外界指导,
而是听内心引导,
这不是自私,
而是自由。
在《半边天》中,五国女性导演通过电影作品,表达了理解女性、倾听女性,关注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
毛主席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
半边天,不仅是我国性别平等的口号,更是成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概括与实践。
而影片的片名便来自于此。
《半边天》中的五部短片,就像五面镜子,展现了女性在各自的境遇下的人生百味。
虽在我们的社会里,
仍存在针对女性的歧视。
但同以前不同的是,
越来越多的女性勇敢地站了出来,
向一切的不公和歧视说不!
她们是女性运动的中坚力量,
也是这个社会需要被听到的声音。
她们追求的,
从来不是特权,
而是理解和平等。
巾帼不让须眉,
谁说女子不如男!
怎么很流行金砖五国合拍这种多段式电影的感觉?之前看过一部,我还记得巴西那部分是讲水灾过后的故事。
A.南非。性别疑问。性别认同。看得多了,就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这个题材。不过放在体育的背景下讲还是有一点意思的,和过往的讲法不太一样。
B、巴西。《归乡》。母女和解,没什么惊喜处。短片如果有一个惊艳的结尾就够,但这片子没有。
C、印度。《妈妈的假期》。
最后的结局早就猜到,太没意思了。这也太主旋律,太像国产片了。哪怕出走得像《超级巨星》的母亲那样决绝也好啊。本来是要体现女性地位的提升、自我价值的认知,却一下子又打回原点,照样是认命。
D、中国。《饺子》。
为什么华人总喜欢拿饺子说事?刚刚过去的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也是用饺子来讲亲情。
子女接不接受失去另一半的父或者母重新找伴。也是老生常谈了。照样的主旋律、大团圆,老套到爆,毫无惊喜可言。
最后被老厨子那一笼饺子恶心到了。哪个地方的饺子白绿白绿的,个头还那么大?
平庸的人只能过平庸的日子。不就是“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说平淡最是可贵”吗?说到底还是认命。
67年的刘蓓演84年的王珞丹母亲,看着就不像。刘蓓也尴尬,中年女演员没什么机会演戏啊。
E、俄罗斯。《线上爱人》。
断腿男一幕,我忽然乱入《阿甘正传》。
依然是套路的故事。
#报姐观影团# 首先非常感谢报姐观影团给我这次点映观影机会。影片是由金砖五国女性导演短片集合而成的,有贾樟柯导演监制。五个短片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聚焦女性问题,有自身问题也有社会问题,无疑每个角度的选材都是成功的。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女性问题已经成为亟待关注的主流事件,我很幸运生活在如今的中国,就像映后交流贾樟柯导演说的那样,我们中国早就解决了女性同工同酬的问题,可是社会地位的提高的表像下并不等同于女性问题的解决。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印度短片中的母亲角色,因为她太贴合如今中国女性的生活,她每日都承担着家庭的重压,同时自己也可以赚钱贴补家用,然而从丈夫到孩子再到公婆竟然都把她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女性在婚姻中承受的原本就是比男性多的压力,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女性被视为无私奉献的角色,然而这并不是我们自主选择的。即便到了如今,新时代的女性还是会遇到职场的性别歧视,家庭的传统压力,最为突出的应该是我们一线城市打拼的姑娘们都会遇到的大龄催婚问题。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即使她事业有成,即使她还依然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享受单身状态,都要被来自各方面的冷眼视为怪胎,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我们也知道,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妥协世俗的标准,不愿意为了规则选一个人草草了事,难道我们不应该拥有为自己而活的权利么?众生生而平等,难道因为我们是女孩子,我们就应该去做别人篮子里的鸡蛋?我真是听够了周围善意的劝导,诸如你是女孩子,越往后你的选择机会就越来越少等等,女孩子,我天生就为我是女孩子欣喜,我还没有享受够上天赋予我的生活,我不想被定义成别人家的孩子,我就是我,我只想让这个世界证明,有我,来过,我很开心。不管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男人女人的区别,区别于谁活的更努力,谁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而已。其实我从来不相信女性问题可以真的解决,因为有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我只希望周围的人可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你们认为正确的想法的强加,如果你看不惯一个女孩儿也许跳出了舒适圈的生活,请让她自由生长,不评论就是最大的善意!
#报姐观影团# 比想象中好很多,短片水平有高有低,整体下来能给个三星吧。最喜欢第一个故事《性别疑云》,这种性别存疑的内容是社会上总有女不如男的认可,我很好奇后面留白的结局。印度的故事是我日常更多的所见,母亲在一天天的家庭生活里,逐渐忘记了自我,也被家庭成员逐渐忽略,成为了一个符号的东西,可一旦缺失,却又让家庭意识到她存在的重要性,而母亲离不开家庭大概是一种宿命,太完整的故事反而不喜,顺理成章和想象中家人的认知来得太明确了。中国这部分最喜欢前几分钟的烟火气,后面关于平庸和轻松,尤其是女儿对职场的认知,个人并不喜欢。俄罗斯的故事比较理想化,铺垫不够所以转折生硬。巴西的部分,留白太多,镜头调度虽好但看下来太心累了😭
时代真的变了,北京母女俩在家里吃饺子,喝的tm是茅台...
贾科长安排这合集,结果老搞自己国家拍的最差……
1、两星半,绝大部分都拍得毫无创意,称颂女性还停留在女性对家庭的付出这种通俗桥段下;2、巴西、南非的太沉闷,印度又是公益广告,中国的是文艺晚会节目,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内涵上都更胜一筹;3、记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站台观影,露天场好冷。
巴西 南非 俄罗斯 三个部分拍的不错,王珞丹演技有点不在线
我特别热爱俄罗斯的《线上爱人》这部短篇。南非的《性别疑云》伪纪录也很棒。中国的《饺子》故事不功不过王姓演员演技出戏。印度《妈妈的假期》一手好牌结尾突然弃权一样梦幻般的皆大欢喜令人不适。巴西《归来》线索和内容太少,单薄得靠猜,表演呈现倒是很棒,干脆利落。
俄罗斯最好
短片合集都有同样的问题,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来说:印度部分最完整;巴西部分有点像国画中的留白,情节简单,但情感饱满;南非打头阵,题材上更丰富(体育、跨性别群体、自我认同与妥协);中国那部分,开头十分“饮食男女”,但故事无疑是四部分中最差的... ...
南非的俄罗斯的可以但俄罗斯的显得太油腻了没腿的招儿也是不能多用没啥太大意思还是之前一个地铁里看到女的拐着走好
俄罗斯与南非的最好看
@线上情人,俄罗斯的这部拉高了平均分。对女性心理的感性画面刻画非常好,妙。很舒服的一部片子。草垛子让人想起《夏夜的微笑》。南非的《性别疑云》,片子很完整,很喜欢导演这种把观众置于一个哲学情境,在性别的选择面前,首先看到人的存在。《归乡》是叙事比较慢。印度和中国的两部…说教吧?
俄罗斯>巴西>南非>印度>中国,通过五部短片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电影人在创作上的不同,南非和巴西两位选择了开放留白,巴西那位更高级;印度和中国在强扭故事,带着很强的价值观,中国那位女导演如今终于学会了特写镜头,毫无半点天赋;而俄罗斯那位带着战斗民族特有的精神气儿,技压全场。
几个故事都很不错 又都有些戛然而止。
平遥影展开幕片,符合预期。与《时间去哪儿了》情况大体相同,比如俄国质量最高,其余都像公益宣传片。但也不是,刘雨霖的《饺子》就更像是春晚小品,还一定得要冯巩演才合适呢!(露天放映真太冷,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南非和俄罗斯的有点意思。巴西的睡着了。印度的比较好莱坞俗套,但共情度估计也最强。中国的感觉有点一般,偏广告的感觉。
#pyiff#五段女性寻找自我的小故事,南非的《性别疑云》最喜欢,对“不够女性化”的质疑深深触动,俄罗斯的《线上爱人》其次喜欢,画面太美仿佛进入了米勒的油画里...希望中国的女性导演可以继续加油...
中国篇感动到我!
五部短片质量参差不齐,蕴涵的政治意味还有社会议题其实大于影片本身。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印度短片,结尾女主角的回归就像是女性再一次对那些一直压迫自己的东西做出了妥协,其实是与整体想表达的立意是相违背的。
王珞丹演技尴尬
So relatable and touchful. 性别意识、家庭社会地位困境以及独立认识,虽然难摆脱命题作文的受限格局,但只要在做这件事,就值得鼓励。有趣的是,去年《时间去哪儿了》是绝大多数故事都可以往少的拍,今年至少有三个故事(南非、俄和中)可以往长片上发展。很俗套的喜欢印度还有中国的部分,尽管两个故事在有着强烈时事感的南非、刻画情绪一流的巴西还有一如既往优秀的俄罗斯面前都是“洗脚婢”,但用作观影过程中调和情绪其实很好。对于这个企划保持期待,或许再多一次,就能有更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