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完波兰斯基版的麦克白,就看了三个版本的麦克白电影了(奥逊·威尔斯版和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主观感受: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麦克白电影了,其他两版各有优于这部的,但是整体观感还是这部最让人投入。 从故事角度看:这一版的细节最多,麦克白从头到尾的情绪转变都有足够的空间让人理解和感同身受。虽然麦克白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每次看都还确实能被吸引着一直看下去不会觉得太无聊,莎翁还是牛啊。它的情节不那么紧张,不会像现在很多商业片总结出来的剧情规律一样,每个情节似乎都要扣着那一个问题、主题,由一个事件马上导向下一个,但它还是浑然一体的。 带来的思考:麦克白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关于自我实现的寓言的故事,你迎合还是反抗,都会让你离命定的悲剧更近。被证明可信度的寓言,一方面成为了带给自己勇气和信心的盔甲,却也在被『破解』后成为刺向自身的利刃。谁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但是为什么总是『反派死于话多』,做了亏心事会带来反噬,就形成了『认知失调』,终有一天会变魔怔。 从电影本身来说:『电影本质是物质世界的复原』,三版里它复原的最好,服装道具场景都是最接近中世纪苏格兰的真实情况的。有个让我惊讶的之前不知道的是,那个时候除了少数贵族,大部分人都是睡在铺就的麦秸堆上的,也没有被子盖。| 片子里关于幻觉和噩梦的部分让人叫绝,真的有吓到我,还有像『女巫集会』的怪异段落,都非常有感染力。这是波兰斯基傍身的手艺活,在他其他很多片子里也有这样的场面。| 运镜的流畅也让人叫绝,大部分镜头的起幅落幅、运动轨迹几乎都设计的很精妙。| 最后的一场斩首戏,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敢说姜文一定有借鉴到他的《鬼子来了》里去。 一点关于导演的背景:这部片子是71年上的,再前一部的《罗斯玛丽的婴儿》68年上映,两部片子中间,也就是69年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好莱坞女明星残杀案,女明星被邪教组织『曼森家族』的狂热信徒残忍的杀死在家里,被杀的就是导演波兰斯基的老婆。所以看的时候我不仅想在影片里寻找一点点蛛丝马迹,想着片子里那些惨死的场景背后有没有导演的控诉,麦克多夫在得知妻子儿子被杀时候发出的愤恨话语是不是也代表了导演的心声?
故事开头,麦克白便是杀死了谋反之人立了军功,可是之后自己却成为了谋反之人,这里有一些反讽的意味在里面。从英雄变成了坏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阴郁而又明朗的天气。”一方面立了军功,另一方面又被内心的欲望所胁,内心处于犹疑。而另外一种状态便是暗示之后的他虽然登上了王位可是内心却被罪恶感所困,因此这也是一种阴郁而又明朗的感觉。另外便是在暗示女巫的出场。
班柯本来可以不必要遭到杀戮,可是他却向女巫要求得知自己的宿命,而正是这样的宿命让他惹上了杀身之祸,这样的处理也是一种反讽。
1当得知女巫的预言之后,麦克白第一次跟班柯说做国王的事情,两人是半开玩笑地说起了这件事。
2当第一个预言实现的时候,麦克白再次跟班柯说起了国王的事情,此时的他明显是有介怀的。此时的他想要试探对方的想法,冒出了欲望的念头。而班柯告诉麦克白,其实是道明了真相。“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去的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关头陷入他们的陷阱。
3麦克白脑海里浮现出了杀害邓肯的想法,“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的恐怖,我的脑海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使我全身震撼。心生邪念,但是道德与理智依旧在克制。
4“要是命运将会使我成为君王,那么命运会替我加上王冠。”欲望更加升腾,但是同时他又害怕杀戮,此时的麦克白是在欲望与是否行动的恐惧中徘徊。他选择了顺从命运的来临,着迷于欲望。
5“事情要来尽管来吧,到头来最难堪的日子也会对付过去的。”顺应,算了,不想了。
当叛臣被杀死之时,邓肯说“世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探察他的内心,这里是一层反讽,也是一种为邓肯的死作铺垫,即使一个人知道一些人生哲理与处事方法,可是面对危险的生活他依旧会陷入困境。
之后便是麦克白的上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加强反讽的效果。
“要是干了以后就完了,那么还是快一点干,那么来生我也是顾不到了。”忍耐不了这样的情境,内心的欲望在燃烧,他已经无法将其打压下来。或者永远怀揣着巨大的欲望活着。“可是如果我下手了,我会遭受怎样的报应。(这是伦理的报应)。(接着便是责任和义务)(法律与道德)
总结: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鞭策我实现自己的意图,可是我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的驱着我去冒颠沛的危险。
你说你没有欲望,那又为什么要告诉我,既然想好了去做,为什么又要胆怯。只要你集中你的全副勇气,我们就绝不会失败。
我觉得就像男女之间的性交一样,如果女人决定好性交,那么势必会比男人做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女人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不仅仅是在性交上。而且女人对于麦克白就有一种依附,她要支持丈夫的行为。而女性更有一种天然的母性在其中。
麦克白夫人或许并不存在,也只是他的幻想,当他有欲望的时候无条件支持他,等他快要毁灭之时,又马上死去。他深知最后的毁灭,是伦理的崩坏,可是他想要用这种无尽的恶来暂时弥补内心巨大缺口。被欲望所吞噬进入无法自控,麦克白夫人是他的超我,他清楚地看着自我走向毁灭。
麦克白的踌躇不定在性欲之后获得理性的满足,那也是在满足儿女情长后,更大地空虚以及需要更大的欲望来满足的心态。
电影中严肃的宴会氛围表现了一种无形的恐惧与威胁的压迫。
电影中麦克白夫人的邪恶是在教堂中展现的,两种对比依旧是在反讽。邪恶的人希望用神的信仰来战胜内心的恐惧,但是罪恶一旦上身,便无法革除。
不要听它,这是召你上天堂的钟声,或是去地狱。(因此这里象征着死亡)
我希望你能惊醒他(指邓肯)
在见邓肯死亡的时候,晚上刮起了狂风死亡的嚎声。
这样来预示接下来的事。
麦克白将罪过随意地怪罪在别人头上,随意地拉踩只是为了蒙蔽他自己的罪过。
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打倒那些正人君子,把他们绞死了吗?
正义和邪恶的颠倒。
What is the night?
Almost at odds with morning.
Which is which.
这一段台词在杀了班柯时,麦克白在宴席上出现幻影时,麦克白与夫人之间的对话。这一段对话给观众一种朦胧感,分不清真实与幻觉,此时的他已经深陷入一种试图保持理智,但是罪恶的情感又在不断地侵扰他。
眼下我双脚踩进了鲜血中,要是我不再涉血而进的话,回头路同样是索然无味。
麦克白已经深陷入罪恶的泥沼,他已经无法忏悔自己的罪过,只能继续扩大自己的罪恶来保证一时的平安。如电影中一般,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睡在红色的鲜血里一般,两人已经再无清白。
当他的眼前出现了班柯的幻影之时,他的内心已经承受不住罪恶带给他的负担,就如同酒鬼当他酒醒后,面对现实的惨淡,不得不继续深陷沉醉的泥潭,让自己逃避现实。他已经无法再排解内心的害怕,而且害怕报应的他只得要给他女巫的第二次帮助才能让他有勇气继续沿着沾满鲜血的黑暗洞穴中前行。
Tomorrow and tomorrow,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to day.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out out,brief candle.life `s but a walking shadow,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hing.
这一段是在麦克白夫人死的时候,麦克白的独白,本身便是在戏中,而麦克白便是戏子,以戏子的身份来说戏子,可他却又是每一个人,戏子和人物本身的距离再次缩小,即在感慨舞台上的戏子,又在感慨人生如戏子,都是短暂的,人生如戏。让观众既感慨人生,有感慨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子,同时也会感慨戏中的麦克白。似真似假,如梦如幻。
是个很传统的解读。在原始的台词间,画面充满妙想,分分钟想摔在2015版脸上:看,这叫拍电影!麦克白是怎么黑暗血腥都不嫌多的,并不出格。Jon Finch太美啦,以及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夫人真好看。马丁肖萌萌的。比较有趣电影把原作不相干的小人物捏成一个,还给了点心理线:)有些场景特像游戏截图。
改编非常忠于原著了,打斗戏真的蛮像舞蹈,血浆人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感官刺激,但是看过的都没完没了地提曼森案真的是让人觉得烦透了。以及波兰斯基母亲死在集中营时他并不在场,没有重现“记忆”一说。
唉,波兰斯基借剧中人物之手用最残酷的方式杀死了麦克白啊。这一部更有苏格兰中古时期的味道,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东西,所有特效几乎全都依靠剪辑完成。调度复杂而自然,台词优美又不赘余,完全看不出舞台相儿,可见是多么成功的改编。
波兰斯基的风格有点哥特,其实是适合导麦克白的。但这个电影没有内力。麦克白演得像哈姆雷特,麦克白夫人像朱丽叶。恰恰缺乏的是欲望。
SIFF2016 开头一只断手宣誓了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麦克白》,波兰斯基的改编相当成功,即便因为画风极端华丽的新版先入为主,也不会觉得这部有任何视觉上的不足,甚至在部分场景设计上有股cult片的观感,与莎士比亚的文本合理匹配,头尾的循环设计更给这个故事加入了轮回式寓言的深意。
没有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精练,显得更加血腥无节制,明显是跟波兰斯基的个人经历有关
倒没想象的那样残暴,黑暗压抑的气氛却无时不萦绕左右,镜中幻象和洞穴女巫两场戏诡异的很精彩,世人皆晓得麦克白的丑恶嘴脸,而波兰斯基在麦克白身上看到的是被欲望填满不能自已的原始冲动,开篇女巫齐聚海边埋下握着匕首的断手就很不同凡响,胶片质感杠杠的。
这也太宿命了吧,这真是波兰斯基心底怨念的结晶啊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评价为其最好的作品
诡秘邪恶血腥暴力,种种气氛都渲染得特别好,就是故事本身。。。。可能流传已久妇孺皆知所以没意思吧。从自传中得知,波导这时候没戏可拍,此片不过是为了糊口,也因为痛失爱妻还在恢复期。片尾赫然出现花花公子的赞助商标可是没少招来嘲笑声。虽是无辜,但联想波导的种种行径也是忍不住要笑的。
开始我以为波兰斯基不适合拍这个故事,台词一个字都没改,完全是莎翁的原作。但是看到班科的鬼魂以及再会女巫,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拍这个了。魔幻现实主义是他所擅长的,平静中的爆发还是那么的震撼。by the way,片中出现剖腹取婴的画面,他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妻子的惨死吧。可怜的男人。
波兰斯基作为营造氛围的高手,遇见这种题材定是要淋漓尽致了。而且不知是否因为妻子遇害不久,电影的血腥恐怖氛围更加无以复加。
看上去如此纯洁柔弱的麦克白和夫人,然而就是要这样的选角才恰到好处。一部十分干净的《麦克白》,某些段落却异常血腥残忍。幻境那段真是太棒了。
1968年,波兰斯基执导的《魔鬼圣婴》大获成功,并对日后好莱坞的恐怖片产生了深远影响。次年,波兰斯基即将生产的妻子在好莱坞家中被邪教徒残忍地杀害。两年后,波兰斯基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搬上银幕。就此,一个更压抑、更阴沉、更孤独的麦克白产生了。很多人认为他把内心的伤痛融入了对这个人物的诠释之中,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而波兰斯基则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麦克白:“我把麦克白看作一个年轻、坦率的战士,由于自己的野心,他渐渐被卷入一堆麻烦事。当他遇到那些古怪的姐妹,聆听她们的预言后,他就像一个希望赢一百万的赌徒一样,下
做下荒唐事,报应随之来。人生皆如此,何必与之哀。勇者皆应学,杀篡麦克白。
惊喜很多(特别是镜子那一场),但那冗长的内心独白是在无法接受。
阴森可怖,三女巫、血洗McDuff城堡都相当重口——当然后者是有原因的。为什么DVD封面是班柯?虽然镜子一段的确印象深刻。睡稻草堆、裙摆拖在泥巴里,脏兮兮的中世纪。整体感觉比较年轻的一版,特别毛茸茸的Martin Shaw版班柯灵动可爱。| 片头playboy够违和、这种片子是得经济多好票房才能好= =
杀了一个人之后的恐惧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就像是我们做了一件坏事怕别人知道一样。影片中那些深刻的台词令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足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文笔实在是高。
波兰斯基在妻子遇害后拍的第一部作品,和奥逊·威尔斯的黑白版本比更为血腥,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无更多建树。Kenneth Tynan在改编《麦克白》的时候质疑波兰斯基谋杀场景是否太血腥了,波兰斯基答道: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下一个要看的版本是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阴冷的气质与莎士比亚这部最黑暗的作品极为相配,未将重点放在宿命的压迫感,而是通过保留大段独白展现心理斗争:麦克白可谓古典精神与现代性杂交的悲剧人物,死于来自前者的仁慈意志与来自后者的旺盛野心. 影片有大量独具匠心的细节设计以配合原文中部分过长的台词,高度电影化的忠实改编令人叫绝; 波兰斯基的作品序列证明他堪称拍摄杀人场景的大师――这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运用反应镜头的大师.
这就是人在暴怒之下拍出来的东西。能把莎士比亚戏剧拍出个人风格,必须得是一流的大脑和掌控力。导演当时真的是很生气,最后他让整个人类都在地狱之火中烧到永生永世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