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点尤其显现在后半段的疲态上,他努力在通过乌曼绝望地想要挖掘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却错误地把这当成全人类病态和孤独的代表。影片结尾看似温柔地回归了爱的主题,但背后却是伯格曼以嘲讽姿态掩盖着的绝望。女主角凝视着祖父母间的爱,却心知自己的命运是永恒的孤独,死亡的阴影将一直如影随形。毁灭又重生,丽芙乌曼的表演如神一般结局鸡汤很牵强,伯格曼总是把这种神经折磨的角色给乌曼,她简直就是荧幕上的伯格曼。
什麼是你真實的情緒?什麼是你真正的想法?因為在你平和的微笑中我看不見隱藏的真相。
柏格曼用《面面相覷》探討了觀乎「現實的虛偽」與「需求」的關係,正如片中麗芙烏曼飾演的心理醫生卻自己包裹著嚴重的心理問題,越是有社會地位外表光鮮的人、俞難找到可以溝通訴苦的對象,媒介渠道有、但顏面難以放下。對身邊親友的不滿或愧疚、看待生命的輕和重、在愛和性的欲念中艱難抉擇,把自己偽裝得清高又不食人間煙火,其實心理承受力卻已快接近腐化。
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隨著夢境和昏迷逐漸加深糾纏,當夢魘纏綿上病榻中的女主,她為自己的草率行為後悔時,觀眾才略為能揣測前面常在午夜夢醒時分如同鬼魅般出現的老女人,或許是心魔、也可能是死亡陰影的化身⋯聰明的是,柏格曼沒有說破答案。
惡夢漸入高潮,女主見到了往昔各種病人,但她還是打發式地敷衍他們,即便是自己的外公;我想起佛洛伊德對夢的解析,潛意識映射出幻境,在此刻是女主角最害怕的人事物、並將她囚禁提醒她醒來後必要做出決定,提醒她:只要還活著,就不能用逃避改變現狀。
再次見證了麗芙的驚人演技,多顆特寫鏡頭由她與旁人的講述搖轉到她直視鏡頭、打破和觀眾的屏障,直接拷問著我們的軟肋。
#面面相覷
#柏格曼影展
#對我來說是相當驚悚恐怖的影片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809.html
曾经响起的电话铃声停止了,钟在耳边滴答行走的声音不见了,住着的爷爷奶奶去了乡下,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珍妮倒上水,一个人的珍妮拿出药,一个人的珍妮倒出药,一个人的珍妮吃下药——一瓶之后是另一瓶,一大把之后是另一大把,一粒粒之后是另外一粒粒。单数的一个人,复数的安眠药,就在这一和多组成的夜晚,她选择了自杀。自杀就是慢慢从醒着的状态进入昏迷,自杀就是慢慢从活着走向死亡:躺下,一只手指沿着墙壁的花纹向上攀爬,向上,再向上,慢慢的,手指到达了一个顶点,然后慢慢下滑,再下滑……
这是珍妮选择自杀的那个瞬间,她走向了死亡,为什么要这样做?死亡对于她来说,就是抵达不再害怕的世界,“我不害怕,不孤单,也不难过,一切都很好。”这是珍妮命运的一个分界线,当她在清醒的时候选择服用大剂量的安眠药,当她在活着的时候选择一个人静静地自杀,不再害怕的背后是对于生命恐惧状态的抵抗,或者说,珍妮就是在死亡中寻找解脱,而这种解脱给予她的恰恰是在场。因为死亡才能让她在场,所以在死亡之前的活着,都呈现出一种不在场的状态。她是一个医生,当面对病人的时候,她似乎是在场的,面对那个舔着舌头,摸着自己乳房的病人玛利亚,她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玛利亚没有回答,玛利亚病态的沉默让珍妮感觉自己也是沉默者,那舔着的舌头像是自己的,摸着的乳房像是自己的,甚至那张脸也是自己的,传来的一个声音说:“珍妮真的很可怜。”
这是“假面”的现实,珍妮和玛利亚,医生和病人,在不在场的状态中,她们就是两面的一个人,就是“面对面”的存在。而在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她也是不在场的,奶奶照顾爷爷,爷爷行动已经不便,这是另一种沉默,珍妮看着他们,在发现自己在日渐苍老的沉默中,她体会到了恐惧,“苍老就是一场炼狱。”还有在派对上遇到的托马斯,两个人在众人中发现彼此的时候,似乎有过那么一种亮光,但是当托马斯把她带到一个林间小屋,当托马斯想要和她交个朋友,珍妮告诉他,这些举动只不过是想要实现“性事”,于是珍妮拒绝被托马斯送回家,一个人打车离开了那里。或许那是一种爱的暗示,珍妮自己也明显感觉到了内心的呼唤,但是她拒绝了,因为她是不在场的。
病人玛利亚,苍老的爷爷,初次相识的托马斯,他们意味着疾病,意味着死亡,意味着肉体的性,珍妮都采取了不在场的拒绝态度。但是她的拒绝却为自己制造了新的不安:在玛利亚的病态生活中,她看见了自己;在爷爷苍老的生活中,她感觉了死亡的迫近;在托马斯的交往中,她发现了自己无法接受爱的现实。所以她一方面极力逃离这种不安和恐惧,她对托马斯说自己刻意使自己淡然地面对过去,“就像事情真的从未发生过。”当一个人的时候,她在教堂的钟声中得到安慰,“今天是星期天,该起床了,这感觉真奇怪,但至少我不害怕了。”一切只不过是自我欺骗,这种欺骗在本质上是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过去,不敢面对自己,“面对面”就是一个如何面对的问题,当珍妮选择逃避,就是一种“面对面”的不在场。
但是,她发现了这种不在场的自我欺骗性:当她接到电话赶去那间空荡荡的屋子,发现里面躺着的是病人玛利亚,但那里不只有玛利亚一个人,两个男人等着她到来,当珍妮拨打电话想要叫救护车,一个男人把她打到,另一个男人则从另一间房过来,把珍妮按倒在地上。在房门开着的现场,珍妮和男人都处在可见的房门之外,他在用力,她在挣扎,但是在镜头之外发生的一切,让这场强奸戏成为不在场。这或许就是珍妮的现状,她的反抗,她的喊叫,都是一种不在场。但是不在场只是表面的,当受惊之后珍妮找到托马斯,躺在那张不做爱的床上,珍妮说起了发生的强奸未遂案,“他试图强奸我,那一刻我很害怕,但是当他想要进入我的身体时,那一瞬间我变得非常渴望,但他还是无法进入我的身体,就像被锁住了一样。”
反抗和喊叫,以及害怕,都让自己不在强奸现场,但是内心的渴望又让她在场,而这就是珍妮真实的心态。所以在面对死亡、病态、苍老而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珍妮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在场,而在场的唯一办法就是进入死亡。所以在一个人的空荡中,在一个人的黑暗中,珍妮服下了大量安眠药。但是如果珍妮死了,她可能会从这些恐惧中解脱出来,但是死去就是一种无,这种无如何会成为一种内在体验?所以伯格曼为珍妮留下了另一个结局:她没有死去,她又醒了过来,“我的自杀失败了。”如果只是失败,那么珍妮就又回到了当初的状态,这又会成为她的不在场。所以死去而不死去变成了珍妮真正的在场,如医生所说,自杀后的珍妮是一种脑缺氧的症状,在这个死而未死的状态中,珍妮才开始了真正和自己“面对面”的机会。
那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来源于何处?哪一种对爱的躲避来源于何处,哪一种自我欺骗的人生来源于何处?死亡源于童年的记忆,她曾目睹自己心爱的小狗被碾死,父母也死于车祸,还有自己的兄弟死于疾病,这就是发生在珍妮身上的死亡记忆,在她服用安眠药之后,进入的是一个梦境,她看见了爸爸妈妈,但是在喊他们的时候,父母却理她而去,那扇门关上,她在一个人的状态中大喊大叫,“妈妈救我!”;对于死亡的恐惧,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珍妮负罪感,她说起自己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惩罚而关进黑暗的屋子里,所以在她看来,父母之死似乎是一种报应,而珍妮认为这种报应就是源于自己被惩罚的报复,所以死亡带来的是自己的恐惧;这是一种对爱的背叛,她说起自己和丈夫埃里克之间的婚姻,两个人早已经走向了陌路,而对于自己的女儿安娜,珍妮也总是对她大喊,也对她有过惩罚,所以她和安娜之间也变得冷漠……
死而未死的在场让珍妮开始真正“面对面”,她看见了自己的自私,“一种自私的畏惧,人不应当暴露自己的缺陷。”她看见了自己的虚伪,“听人在说话的时候,能确定那声音是来自一个与我类似的个体,接吻的时候,能感觉到那是实实在在的一双嘴唇。”她看见了苍老,“我讨厌老人,讨厌他们身上那股味道,让我透不过气。”所以在逐步进入现场的过程中,珍妮慢慢活了过来,就像托马斯对她说的:“我希望有人过来狠狠敲我一下,那样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生生的。我不断地重复,说不定有一天我会成为真正活着的人。”当面对面而在场,不管是苍老还是死亡,不管是记忆还是现实,真正的不在场就是爱的不在场,珍妮对女儿安娜说:“我最爱的人就是你,我也爱着其他人,希望你原谅我,我们可以一起去看电影。”安娜低着头,坚定地对珍妮说:“不管怎样,你从来没有爱我,这是事实。”
事实是爱的缺席,事实是爱的欺骗,事实是爱的负罪感,而当珍妮从死而未死的现场回来,她也第一次面对面了爱,看到爷爷已经无法行走,奶奶陪着他说话,珍妮终于发出了感慨:“爱是无所不在的,无所不包的,包括死亡。”死亡也成为爱的一部分,于是,珍妮开始返回了现实中的现场:她打电话到医院,“明天我会照常上班……”面对现实,面对明天,面对爱,在在场的世界里,也必将面对死而不死拥有内在体验的自己。
《面对面》开篇蓝黑色的波动不安的海面配着水流动的自然音响让人压抑后背发凉,影片的基调就此奠定。指针飞快行走夺命似的滴答,强调突出的指针声音同比之前伯格曼的《野草莓》《假面》。这部电影看出来导演的运镜场面调度以及室内设计太厉害,喜欢十几分钟那里老女人屋里花枝招展艳丽夺目的装潢风格,但快乐却深深埋葬在这些绚丽的皮囊开怀大笑的唇部运动之下。依旧室内情景剧但是空间丰富性拓展为现实的家中医院以及梦境双重空间。
《婚姻生活》男女主乌曼和约瑟夫森二人再次合作!奇遇邂逅是会让人变美变年轻的,未知新奇重构自我亦伴随着致命吸引力。《婚姻生活》中经典的沙发对话再次出现。丽芙乌曼饰演的女人在感性幻想刺激邂逅与撕破现实冷静之间不断纠葛。看似病态神经质的展现不就是每个女人难以捉摸的两面性吗?
老年夫妻和女主的人生观爱情观面对面。女主听到姥爷悲伤的感慨“人到老年就是一种灾难,每天在地狱中过日子”特写镜头显现心痛神态,二人面对面进行无声的人生对话。姥姥姥爷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平淡隽永的爱情让人羡慕仰望。理性平静表面淡定的年轻的女主面对老年人的爱情一次次进行自我情感观的否定推翻,趁年轻再躁动叛逆一次吧!她心里这样呼唤自己。
几位看似截然不同的女性在影片中面对面。她的精神病人玛利亚释放化的性欲孩童般天真的眼神,女主被强奸后的反常淡定处事,可是乌曼涣散无神的眼神已经透露了一切,这时候钢伴背景音乐透彻骨髓的凉,一切人声都被消逝掉了,孤寂冷清是内心真正的声音。演技出神入话了!“人生总有一些时刻是不得不经历的,有时候只是几分钟”几分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或心境,自此之后这个人只能带上更厚的面具以示世人。如何淡然的面对发生过的遗憾的事情?看似表面平淡就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吗?如何和一些残酷的事情不堪的过去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面对面是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伯格曼可以将人对于性的渴望释放和理性克制的病态撕心裂肺描述的如此透彻。夜晚是本性释放的最佳时刻,所以夜晚是需要一个人独处。精神科的医生都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治疗发病失态的自己,多么现实讽刺!人生如果可以按照自己的既定脚步一步稳步前行该多好啊。神情凝重的白发女人不时出现注视着女主,这是灵魂的映射死亡的注目吗,这个心鬼将你看光她不言不语就可以让你惊慌失措彻底崩溃……。
伯格曼的经典梦境叙事梦的解析再次出现。自杀未果醒着但没有知觉的女主进入梦中,女主说老年人日益腐朽身体的味道让人窒息,自己厌恶亲吻姥姥的手背。残烛,褶皱的手,那满是枯萎凋谢的征兆。要开门醒来的女主被告知着“你逐渐习惯并接受了过去的恐怖经历,而未知的恐惧才更可怕”一语道破人心的真理的话让人震惊不已!人无法离不开一些既定的已有的好或坏的事和人,人时刻都感到寂寞空虚。病床上的女主说着梦话“我的腿不见了,谁能帮我找回来?”人无法摆脱的漂浮不定不安感。女主治疗各类精神病患者反被吞噬那段太震撼了!看到女主丈夫和父母的态度明白了女主总是没有安全感的原因了。我想这是不是也是伯格曼的童年倒影呢?梦中女主一袭红衣俏皮服装将她带回过去童年真我的追寻释放的道路中。
女主在梦中看到棺材中自己的死亡模样,类比《野草莓》老人在梦中街道上看到倒了的棺材里面都自己那段。女主将自己封棺点燃,毁灭般的仪式对过去惧怕死亡懦弱不堪的自己进行告别。原生家庭、情感经历永远烙印于人的一生,渗进你的血液决定了你的生命底色。讨好却又厌恶枯萎的姥姥、迷恋父亲的拥抱却又抗拒他对自己的好、失去理智想去打自己的孩子,人该如何消除自私畏惧,控制不去暴露自我缺陷?女主病症爆发自我独白角色分裂那段真的道出了每一个精神病患者,不!是每一个正常人的心声。生活让人神经紊乱窒息发疯,可是我们一再克制无法阻止病态的瞬间爆发。我卑微的祈求你的原谅...我愤怒的祈求你的原谅…我狰狞的祈求你的原谅你的宽恕!我们为何都需要他人的拯救,做自己的上帝,自我救赎太难。“我们用稀里糊涂的话语伤害彼此”“我们只有被人狠狠敲一下才可以感知自己是真正的人真正的活着的人”。女主尝试与女儿敞开心扉真诚沟通但发现女人低头躲避母亲眼神,说自己感受得到母亲从未给予的爱,二人终究无法达成和谐的交流。“我们早就知道一些事情,但真正面临遭遇时依旧会难受”女主“我看着姥爷久久站在门口,注视老夫妻神秘的交流,注视着他们缓缓走向隐秘可怕的尽头,我看到了生命本有的尊严和谦卑,我忽然意识到了爱才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就连死亡也不例外。”女主温暖的笑着打电话要正式上班了。
爱,依旧是这一贯普通却又有力的恒久主题,爱可以超越打破一切。爱可以救赎人类净化人心可以化解世间太多的苦痛折磨……
ps 观影随笔 记录为主 杂乱无章 谅解!!
精神病医生与内心深处的自己面对面的一场交流。外表看上去,她博学美丽,沉稳善良;内在的她,带着小时候家庭给的创伤,恐惧黑暗和衰老死亡,渴望母爱。内在潜意识时不时跳出来影响生活,医生努力和潜意识的缺乏和渴望做着斗争,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正常人。
另一方面,敢于面对不曾认知到的自己(很多时候会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可怜或者丑陋),本身需要很大的勇气。
被病人包围的那场梦里,从病人嘴里拖出倾诉的字条,就像心理医生从咨询者嘴里抽出他们的经历,当他们正要开始倾诉更多,医生却堵住他的嘴让他下个月再来。医生又慢慢揭开了另一个咨询者的外皮,看到外表下的伤痕累累后,却用袋子套住不看,又叫他下周再来。这是对心理咨询师不作为反更雪上加霜的讽刺吗?
女儿说她从来没爱过她。是的,她自己不曾感受过母爱是怎样的,又如何懂得给予?
丽芙乌曼在母亲、奶奶和小时候的自己三个角色快速轮饰的那段表演真精彩,那么快速的互换中,严厉的妈妈、凶狠的奶奶、恐惧的女孩,每个角色的特有神情都有体现出来。
伯格曼对女性的观察和展现真透彻。这是我作为女性爱他的电影的原因之一,感觉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度。同时能在他的电影里看到不同境况里的自己,看到和母亲、和奶奶、和姐妹、和自己的关系。8.5
中心缺位的分屏:被分成了左侧和右侧,观看者的视线被挤压,以及发生在画面之外的强暴事件。伯格曼(尼克维斯特)的摄影机并未定在一个已经完成的构图之中,摄影机随着人物在穿行在两个房间内的人物调度进行微观运动,然后回归原位。《面对面》的外部世界(电影世界)并不是中立的纯粹空间,来自欲望,家庭创伤的罪疚感构成了影片的威胁性恐怖,以及作为女儿/精神分析师形象的梦境——直接凝视着深红色与纯白色的疯癫与病态。受难者与拯救者。通过招魂,或曰精神分裂,凝视者通过自我凝视意识到自己的被凝视地位。
最难还是与自己面对面。丽芙·乌曼失常后的癫狂,确实有问鼎影后的资格。拍了那么多心理戏,或是问天问神的电影,尤其觉得伯格曼旗下的女演员,特别愿意在镜头前交出自己的身体、妆容甚或是灵魂。那种沉浸感,很有震慑力。那么多年的作品流淌于眼前,诚如女主所言,衰老真的很可怕,别有一种心疼。
睡眠成为理解内心痛苦不和谐的方式,沉浸在无意识中,撕掉态度、经验、规则的外层,释放没有经验的痛苦,这是梦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伯格曼继续分析婚姻关系的复杂性、父母和孩子的复杂性、家庭的危机等主题,但这里的主题结合了之前所有的主题——这就是“我”,与自己的碰撞。电影很大程度上与丽芙·乌尔曼的表演有关,如此惊人。
过去爱的缺失成为梦魇吞噬自己,渴望性的侵略却依旧阴道干涸,精神世界崩溃瓦解,直到最后,也只有对爱的体悟方能拯救自己。
金馬三小時版。善於壓抑的主角珍妮,其實從來沒有好起來過。童年的孤獨恐懼一直累加,但她用假裝一切正常來度日,直到某日被引爆而崩潰。Liv Ullmann演技太可怕了!引用柏格曼的評論。他形容「Liv表演像獅子,充滿力量與才華。身體每個部位都充滿了感情,洋溢著淒楚卻可信的入世感」
好压抑,不喜欢这么压抑的片子,但是女主演技还是很棒的
纵然生命已经如此千疮百孔,我也要贴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创可贴,假装没事一样,好好生活。可是太痛了,里面伤口都烂掉了怎么办?女儿都看出来我是个假人怎么办?反正要么吃安眠药,要么为了大家,“好好生活”。你尽管试试,看你能不能真正好好生活。去吧,你有完全的自由。在残酷的竞争市场中,忠贞不渝的爱也只能是一场幻梦。我更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把我敲醒,告诉我我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那好吧,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活生生?幸福是真的吗?痛苦是真的吗?爱是真的吗?至少,好好生活的我是个虚假的人,我不停重复练习着这种虚假,并寄望有一天,我能真正变成一个真正活着的真正的人。
瑞典中产家庭的遗传厄运。与3年前的《婚姻生活》有着相同的主演,但这部片子更让人想到30年前的《监狱》——女主角在黑暗中穿越人的森林,如同行过死荫之地,有种寒冷诡异的美感。导演在角色的对白中自揭伤疤,投射了很多自己的童年阴影和精神困境,因此合理怀疑那个放屁笑话也是伯格曼本人的经历。
三小时四集的足版真是,没有遗憾的同时,叹服Liv的演技,又被如此真实的痛苦折磨得痛不欲生。观众未必不比演员痛!那个吞药的长镜头简直看呆了。其实伯格曼的电影很多元素都很类似,钟表急促的嘀嗒声,猩红的阴界,以及永远互相折磨至死的最亲密的人。真的很多再也不想碰第二次了…
这种神神经经大哭大喊又扯到幻觉死亡的片子实在不太可以接受。昨晚刚看的“魔笛”里那个女孩观众Helene Friberg居然又演的Anna,Gunnar Björnstrand已经这么老了感觉好悲伤。
1. line between external behaviour and internal impoverishment; 2. I know that loneliness; 3. too many overgrown children; 4. an army of emotionally crippled people shouting in languages that can't be understood by each other - even lonelier; 5. love embraces death #bergmania#
后期的伯格曼把视线从神转向了人,其实也是从虚转向实。但是他又借一直极端的实把一切导向虚。总觉得这个时期的伯格曼特别狠辣。
173分钟电视版,第一集慢火铺陈、第二集冷暴力视角、第三集的大红、第四集的“回归”,密闭空间大特写下痛苦的丽芙·乌曼绝对是整个影史上最惊人的存在,可以说是伯格曼的另一部恐怖片了,濒死之梦的恐惧谁能真正明白?
丽芙很伟大,演技很棒。
丽芙乌曼走入幽深的暗道,一点点的去触摸面对面的对方,亲人、自己,然后就是死亡。最后舞台剧式的表演也注入了眼神中柔软的部分,她将自己处理得如此自然,是一座柔软的雕塑。
她被那些来自过去的情感与画面困扰,最终导致她无法继续扮演自己作为妻子,医生,乃至正常人的角色
“在残酷的竞争市场里头,不忠的现象再寻常不过了。”
#重看#目睹自己正在死去的场景一再重复,正如他永远在强调家庭阴影导致终生的冷淡;未知的恐惧才是真正的恐惧,她心里有个无法言明的魔鬼,从内部吞噬、消耗着正常光鲜的外表,他们所受的煎熬和折磨,因果循环在一代一代之间; 丽芙·乌曼神演技,伯格曼内心戏的代言人。
画面层次分明,Liv Ullmann的表演惊为天人,哭的太撕心裂肺了,假面我没看懂,这片看懂了,不论是剧情深度、画面还是表演都是:神作。
复健093.4.5 “Why must I always have a guilty conscience?” 作为我最近计划看的最后一部伯曼,这个电影好像在窥视我的生活。那些也是我做过的梦,也是我的恐惧。这样糟糕的关系一代代传承,女儿从不抬头看她,“你从未喜欢过我”。爱无处不在就连死亡也不例外,但从未属于我。还有比这个更绝望的结尾么?“我明天7:30照常上班。”只要你装作一切如常,那么一切就会如常,这样的痛苦无限循环,日复一日,日复一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