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avenderHJ(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29577593/
“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中的不愉快的琐琐碎碎,不管是忧愁的,痛苦的,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都是珍惜的,而且越远越近,越久了越真。”
《小毕的故事》不仅是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作,也是台湾乡土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乡土电影,恐怕要追溯到李行导演在1963年摄制的《街头巷尾》,他把台语片的乡土特色和本土特质带入国语片的创作之中,而乡土电影多改编自台湾乡土作家的小说,本片改编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说,在讲述台湾琐碎的生活片段中夹杂着对于大陆的回忆。影片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夹着淡淡的乡愁,影片表面上虽然出现一种安逸的氛围,但是台湾当局对意识形态还是实施着严格的管控。导演陈坤厚和编剧侯孝贤、朱天文等人用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现了八十年代的台湾社会。
同样是1983年,《小毕的故事》的创作及美学观念对台湾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深化了乡土电影在题材上的“本土化倾向”,在影像风格上也具有民族化的追求。影片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陈坤厚)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影片更像是一部青春片,是由小毕成长的无数个片段组成的,通过朱小凡的叙述将无数生活片段串联起,通过一个邻居的视角来讲述小毕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以及小毕的生活状态,但影片不仅局限与第三人称的叙述,仍用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呈现小毕的成长过程。影片风格与《童年往事》相近,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影片大量使用硬切,大量出现的剪辑技巧只有相似性剪辑而已,简单,不炫技,正如影片将小毕的故事娓娓道来一般不动声色。
影片取景于台湾淡水,透过影片,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时代掠影。大陆人来到台湾成家立业,台语与国语的交织融合以及台湾社会变化的剪影。小毕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从原本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嘉,从桀骜不驯逐渐懂得体谅父亲,影片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内在流动,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这种琐碎的片段,才是生活的本真。
结尾母亲的烧煤自杀成为影片的最高潮,观众可以从钮承泽稚嫩的脸上看到自责与悲愤,母亲一生都在为小毕操心,始终不相信小毕是一个坏孩子,母亲曾经的职业也好,过往也罢,在母亲抱起小毕飞奔出熊熊大火的时候,他就决定要听母亲一生,可正是因为小毕幼年的经历塑造出他隐忍、自尊心极强的性格。兄弟饭桶的两次“惹祸”侧面体现出小毕的性格,第一次是饭桶年少时偷书店的漫画拿去卖,是小毕帮忙扛的锅,面对母亲的棍棒他都不愿意说出实情,最后还是朱小凡道出实情;第二次是饭桶因为小毕的过失被小混混刺伤,小毕偷走了家里的一万元钱给饭桶买血输血,这一事件造成了父子间第一次强烈的冲突。作为继父,毕先生始终是尊重小毕,但就因为这一次的爆发,引发了母亲最后的自杀,也是让毕先生一生都自责不已的事情。
母亲和毕先生的关系始终像亲人,母亲对于毕先生更多是感恩,感谢他接纳曾为歌女的自己,接纳了自己的未婚生儿子小毕,毫无怨言的抚养小毕和两个孩子长大。小毕与父亲始终是沉默的,这段父子关系到影片结尾都没有出现大的转折,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可是处处能见真情,也正是那些生活片段,相处细节,透出淡淡的人情冷暖。但《小毕的故事》始终是抚慰人心,那个年代的台湾社会,远没有影片中这样平静,看完《小毕的故事》你并不会感叹它是一部安静的文艺片,而是在细节中体味到时代潮流的涌动和人生命的内在流动。
另外推荐《儿子的大玩偶》和《风柜来的人》
没有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是被真实,平淡的生活情景吸引着,当然画外音很重要,小毕的同学,一个女声,细细的讲述着她眼中的故事,看毕我不禁开始回忆着小时自己的或同学的小故事。。。。。。
这部小说没有我们常看到的那种单亲家庭的伦理关系的演变,继父虐待孩子,妻子夹在中间两面为难。老毕兑现了他结婚前的承诺,做了一个好父亲。这个家庭也是圆满美好的,那一个贴偏方,让行人念出来的过程无论在何时看来总是让我们不禁微笑,放学恶作剧去按响每家每户的门铃,这样的恶作剧无伤大雅,我们在今天看来也不禁微微一笑,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少啊。。。。这样的生活其实才是真实的。
对于小毕的妈妈,我一直没有多大的好感,因为她让我感觉她是一个冷血的女人,就因为老毕的一句话,她可以去死,有人说她死了是为了唤醒儿子回归正路。可是我觉得这种想法更加的愚蠢,如果不是小毕天性并不是太坏,这样的极端的作法也许会把小毕送上另一条不归路呢?她死了,倒一了百了。可是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呢?十年来不曾对他说过一句重话的老毕呢?她在那个家庭生活了十年,可是从未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人,更像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过客。我不喜欢这样的她。少年成长,因为不成熟,我们无论犯了多大的错似乎都有理由原谅,但是呢?母亲生命的代价对一个中学生来讲还是太沉重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显得非常的欢乐,无论是勾起我们同年回忆的各种熟悉的游戏与恶作剧,还是那个在我们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幼稚可笑的贴红纸治弟弟的夜里好哭的举动,都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这样的青春年少,这的好怀念啊。。我们爱那段时光,只为当时的青春年少,做任何事情似乎都不需要理由,只因我们喜欢。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因为尚且稚嫩,所以大人的世界离我们好远,我们也无须理会。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只因为可以恣意欢笑,生活是纯洁的蓝或者是纯洁的绿。微笑而只是简单的欢乐,而不参杂任何的虚假。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因为泪水也掺杂着美好,失眠也只为简单的孩子的哭泣的干扰。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犯了错也只是需要你道歉就好。因为一切简单就好,所以我们爱那会的青春年少。
很现实但暖心,现在很难看到这么触动人性的佳作了。导演,剧本的默契和通透让人想起以前不好不坏但又确凿无疑的岁月与回忆。妈妈的形象描写的如此的平淡贤惠,由内心深处升腾的对母亲的歌颂和怀念,连对死亡的环节的处理都是那么的恭维和出乎意料,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而是一部不经意记录下来的残酷青春的记忆碎片。为之前自己对台湾电影和导演的无知和轻视深深自责。
五一小假期后的第一堂课,台湾文学与电影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其实之前听早就看过朱天文的小说,由于阅读匆忙,觉得她的文字晦涩,有的甚至有点太不入流。我一直不懂得小说,到底怎么才算一篇好的小说,是要给我们震撼?给我们留下思考?亦或是体会在阅读中的欢乐? 有点离题了。看过小说《小毕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深的是小毕的妈妈春英,那时不知道怎么来形容她的命运,今天看完影片,那种感觉越来越深刻。
对于一个女人,未婚先孕是件影响自己名声和前途的事。所以当春英找到了一个能照顾自己并承诺能负担六岁的儿子上到大学的男人时,她只别无他求了。她感到这样就是幸福了。可以说,连自己嫁给谁她都不会介意的,我想,作为一个母亲,她那时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儿子能快乐平安的成长,她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去换取。在将近十年的生活中,她一心一意的扑在家庭里,她几乎不出去串门,“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塵不染,不像快樂,卻也不像不快樂” 影片中的她给我的印象始终是美丽的温婉的。虽然平平淡淡,但我们却从她任劳任怨,孤言寡语中体会到,她是用她的心,用她的手来经营一个美好的梦——让儿子读上大学。这也是她之所以与这位男的结婚的重要原因。我想,她的生活中是没有爱的,当好朋友问她:“你幸福吗”,她只能迟疑的回答:幸福。是的,相对于其他未婚先孕并带了个拖油瓶的妈妈来说,她有了晓得落脚点,她是幸福的。然而,相对于那些恩恩爱爱偶尔有小吵小闹的夫妻,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拥有真爱,这是可悲的。影片中很少描写她和丈夫的恩爱温馨的场面,她一直以来把他当成恩人而不是爱人。她是幸运的,所嫁之人, 可以说是个脾气好有素养的大陆富商,对儿子从不发火从不大声呵斥。所以春英把自己无私的奉献于这个家,十年如一日。没有爱只有报恩,又给丈夫生了两个小胖娃。
影片一开始描绘的是些年少的活泼有趣的画面,我们时而被小毕带进了童年的回忆里。可是美好之后总会有遗憾,美好之后总会有缺陷,这是导演苦心经营的情节。这个家庭看是很美满却总有漏洞。小毕的继父虽然很好,但小毕似乎不是很认同他,跟他只是有一种生疏感。后来他用各种方式来气他,写字条,偷便当等等,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叛逆少年成长张过程中必然会遇上的,是指反映了孩子在这个看是美好的家庭中缺失的爱缺失的一般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妈妈一直在苦心经营着孩子的大学梦,沉默寡言,更别说教育;爸爸视他如己出,然而生疏感还是有的,该打的时候该教育的时候还是不能做到。随着小毕的偷钱,高潮也就来了。
“你又不是我的爸爸。”就这么一句话,伤了全家人并搭上一条命。妈妈苦心经营的十年的梦似乎被儿子打碎,一心想报恩一心想让孩子读大学,或许因为这句话一切都没了。爸爸十年来的关爱被小毕一句否决,这是多么伤人的话,整个家又会发生什么事?
春英自杀了,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她是用她的死来换取儿子对继父的重视,换取丈夫对自己的承诺。她就这样安然的去世,抛弃了三个儿子一个丈夫。或许她走的时候毅然决然。因为她对自己活着的意义早已不明确,如果死能引起家里人的重视她就觉得已经值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抛弃自己的幸福;为了孩子和丈夫,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母亲至此,谁不为之动容?
影片的结局还是挺温馨的,带着一种缺憾性的美。“在生活裡的瑣瑣碎碎,不管是愉快的、憂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後,想起來卻都是珍貴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小毕终于成材了,他的父亲也过得挺好。我只是觉得恍恍惚惚缺少了谁,没有了她来享受这一切,这一切少了它本应该有的光芒。想必她会安然微笑地看着。
“在当时,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段平凡的史诗。多年前就读了朱天文的原著短篇,相比之下电影要丰富很多,台湾老电影那份质朴恬淡也渐行渐远了。
三半。美术和摄影很稳。说是小毕的故事,但是不少篇幅在妈妈身上,而画外音视点又是邻居小凡。“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桀骜不驯的小刺儿头长成钮承泽我是有点难过的,再长成了庹宗华我是不信的。童年生活处我想这个家庭不要发生什么不幸就好了——怎么可能这么便宜。妈妈的旧友真好,感觉每家都会有这么一个热热辣辣风风火火的阿姨,但是这样的女性不会是苦情戏的主角。工厂女工的不伦恋暗合四小龙工业发展背景,时代灰姑娘。台词真是句句到点,老毕哭“冤枉”(好演员),待她如女儿,可知相敬如宾下的寄人篱下。“其实这世界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了,故而宁可玉碎”。
八星八箭。太真实太生活了,很多场景和我的童年场景有所重合,比如在学校倒垃圾,统一蒸饭,比如租书(长大以后开租书店的理想就这么破灭了)。另外,钮承泽长大以后能长成庹宗华?这是在韩国当的飞行员?另另,导演居然是陈坤厚,我一直以为是侯孝贤呢,无知了。
我想我很多年后都不会忘记,有一个深夜为了一个男孩的成长,哭到吵醒了室友。我们都长大了啊,始终是长大了啊,没有神力,千疮百孔的长大。我也曾是纽承泽,不晓得有没有一天能长成庹宗华。
钮承泽也太老成罢了,16岁就长成这样。
尤其是前半部分的少年小毕,做的很多事都似曾相识,如乘时光机器回到童年,这种感觉真的很奇特。又是一部回忆与乡愁的电影。开启5月的侯孝贤时代吧。
当陈坤厚+侯孝贤的组合引入一位女作家朱天文后,立刻呈现出与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大陆老兵和台湾少妻的故事在当年的台湾社会多有真人原型,不过此片还是将重点放在孩童的成长上。李宗盛的配乐非常好听。纽承泽长大以后居然变成庹宗华,哈哈一定是基因突变了吧~长大后的朱小凡好美!
10.08@沪宁高铁 “愈远愈近,愈久愈真。” 贵在朴素清淡的调子里、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人情味与童真心。朱天文的眷村故事另一则,由钮承泽到庹宗华的童年与青春。妈妈张纯芳好美好美。(最近看了不少饱受过誉的鸡肋片,找老片子调剂一下胃口。
青葱岁月长大成人
读起《小毕的故事》总会令人产生出一种陌生的疏离感,这是因为作者把人的生命体验搁置在了第三视角里来观察。朱天文估计想要观众看到台湾新一代年轻人于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故而在纤弱的旁白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物理时间的流逝。但这种轻描淡写的文字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史来说终究是太过潦草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vVP8IYtpGk&feature=related
故事比较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了一个“爸爸”后的生活,表面上融洽的情景似乎预示了妈妈自杀的悲剧。
为何调皮的弹弓会变成冰冷的刀刃?为何平淡如水最终会选择深海长眠?生活不应该是低头顺从,也不应该是摇头违逆,可谁又知道生活应该怎么过?生活这条河谁又不是摸着石头在过。愈远了愈近,愈久了愈真,生活的面貌本不是短时期能看清的,就像我们谁也不会料到毕楚佳会从钮承泽长成了庹宗华的模样。
7/10。台湾电影摆脱不了本土与外省的纠结,小毕、母亲和老毕在婚后的生活关系客套始终无法靠近,母亲的谨小慎微代表了国民党统治下本省人小心翼翼的写照,官方身份的老毕对母子的宽容与博爱无法解除压抑关系,小毕则是国语教育下桀骜不驯的新生代,当最后老毕气得叫小毕找他的亲爹跪,彻底撞击了母亲土生土长却沦为寄居者的自卑心态,选择了自杀。朱天文的散文式剧本像是捡拾成长记忆的碎片,片段堆叠漫无目的又和主题有某种微妙的联系,这也促成了风平浪静的镜头不时随着人物做缓慢移动,主体是小毕经历的台湾时代变迁,却是以观察者小帆这种被边缘化的女性视角叙述,小毕和小帆的情感种子没有发芽,但没有停止后者对他的默默关注,可惜相比文字间接的描写,电影的直观叙述难以获得时间静静流淌的无穷韵味。
已下 真像主讲paolo说的那样,这更多是一部家庭片,反映时代反映关系反映极端又普世的一种状态~很有意思的故事,很多巧妙的细节。后来听了大家的讨论,明白原来跟原著小说相差很远,从意境到人物甚至叙事方式都完全成了另一个东西,但对我这样没看过原著的人并不妨碍。自杀后电风扇那段很震哦!
淡淡的叙述,没有波澜壮阔,连自杀都拍的轻巧,但在此之下的积淀却是相当厚重;成长便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中伴着若干一蹴而就的瞬间。就是不太喜欢旁白。
有些艺术作品就宛若一座阻拦后人的大山,他们的能量太过强大,以致使人望而生畏,渐生怯意,卡尔维诺的小说、黑泽明的电影、朱天文的剧本皆是如此。ps:有关我们一代童年的电影,大陆的场景架设都是虚空的,是富豪的,而那些真正的童年情怀在底层,在贫穷与理想之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大陆文化断了根
有些时候幸福太轻易的破碎,令人猝不及防,心口闷闷的疼。一个不多求、勤勤勉勉、一心为家的母亲,她的温顺与体贴便足以令人感动。人会有自己曾经的桀骜不驯,在人生的某一刻,会出现那么一个令自己彻底转变的契机。过去,就让它过去,会有那么一个崭新的未来,带着对逝去的思念,也带着对未来的期望。
毕妈妈的一生是只有毕伯伯的。其实,这世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故而宁可至碎。故事很短,生命很长。只有一直走下去才会明了未来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副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