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改编电影,往往吃力不讨好,原因在于小说中鲜明的角色,很难在电影中出彩,反而使大多角色弱化甚至异化。这涉及诸多因素,关键还是导演理解和把握小说的能力。《飘》即是一个成功的经典之例。
由年轻有才的詹姆斯·弗兰科编导并主演的电影《在我弥留之际》,与福克纳小说中的各个角色很是契合,鲜活生动又揪心。想必弗兰科的确一直痴迷这部小说,因而他所饰演的老二最为戏剧性。
电影多采用平行切割的叙事方式,以演绎角色的多面性,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悠味。这也许是无奈的事,身为导演在截取叙事横切面上也只能竭力为之,又不免有些气喘吁吁,或捉襟见肘。对于一部优秀小说而言,电影只能忍痛割爱,不可能一箩筐都装下。电影的时差,相较于小说的容量来说,的确如莫言所说的,电影更像是小说的孙子。
片中,一家之主本德带着四子一女,遵照亡妻临终遗言,将其运回老家安葬。十天艰难行程,出乎想象,结果令人唏嘘。唯有不谙世事的小儿子怀抱希望,他聆听过妈妈弥留之际所说的“父亲当年告诉我,我们要好好的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好久”。
所以,小孩始终相信去世的妈妈已变成了河中的一条大鱼,哪天或会游回来。必须承认,小说是好小说,电影也是好电影。如此一说,电影更像是小说的孙子了。
2014.6.2
1.感觉作品很尊重原著,各个镜头都卡得很准,有感觉下很大力在描绘原作的意境,尽量传达出作品的意蕴沉重的话题。但太像原著了,就不太像电影,让人觉得是在幻灯片移动。画面分成2个,虽然能有效对比或故事两端同时发展,递进某个人物或环境,但分散人的注意力,从实践上我觉得我的观影效果不佳。 2.女主的画风和她的四个兄弟、老爹完全不一致,城镇的年轻医生令人感觉非常之猥琐,由在医院到为女主堕胎时愈见其猥琐。 3.这家人无疑有水星逆行之嫌,但都很能忍,灾祸一件又一件。对其中一个儿子的残腿一路震惊,父亲的一口空牙总觉得是对现实的嘲讽,小男孩抱着一条和他差不多的鱼也很华丽,唯一一个比较聪明厉害的儿子被送去了监狱,整家人的矛盾都很突出,但全家人却都坚持在一起。唯一一个正常的却是老爹,虽然结局处在我看来他有吃软饭之嫌,但他坚持把妻子送回那个地方埋葬,已经十分令人竖大拇指。 4.影片开头说:人从出生开始,就等待死亡。以及女子在片子中的从属生殖地位,很是唏嘘。年轻人还是先决定能照顾好家人保护好他们,再谈理想自身。 5.整个影片结尾处,有一种令人戛然而止的感觉,措不及防。影片节奏虽然缓慢,但没有让人觉得不耐烦,看手表时间确已运行了1个小时30分钟。生命,如小船在月光晃动的夜晚在大海上慢慢地摇曳,驶向未知的前方,影片带给人的感受,只是希望不要在等待死亡的长久岁月中迷失了自己,耽于享乐,如此就好。 6.电影和书真的是很好的配搭,虽然两者从来不能相互替代,但我总觉得二者总能彼此勾起受众对两者的期待与喜爱。 7.准备有时间去看看原著《在我弥留之际》,最后感谢校书影协会,感谢和我一起看电影的河今,兔子。 8.在这人海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时间刚刚好而已。
原著十几个人的不同视角拼起同一件事的意识流写法很受用。付兰兰分屏的想法不错不过从头到尾都这样,加上突如其来的慢镜,旁白叙述和故事的正常行进的凌乱交替,看下来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现在还在半精神分裂中。不过还是很有Faulkner笔下南方的潮湿感觉。
深固的南方情结,浓烈的影像味道。非常惊叹弗兰科运用影像传达情绪的能力,既有尝试的胆识,又有收敛的沉稳。只是分镜双屏的手法重复运用弱化了叙事流畅带来的情绪震撼。算是成也镜头,败也镜头。但还是喜欢这份私语式的影像诗意,那是对既定式宿命最有力的回应。
三十岁出头的付兰兰拍三十岁出头的福克纳,很可能是今年看过的最文艺的一部电影了。我没看过原著,完全没有想到是一个这么荒诞而有力道的故事,把一具尸体的“回家”、一个家庭的啼笑皆非的旅程描绘得这么伤感、伤感得有些邪恶,有些癫狂。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我觉得这和James Franco关系不大。
第243人看过。
将如此难拍的原著,拍得还算有可看性,很不容易了。不过,过多的分镜头,很无必要,有些不智,如果舍弃,也许更好一些。
@伦敦电影节. 对电影期望值为负数的原著党观看后表示惊喜到落泪。
意识流 形式大于内容 分屏多到闹心
這剪辑。。不喜欢分屏。。本来就这么意识流了。。还整成这样。。
哪有这么滥用分屏的...
我表示听不懂南方口音,看不懂法语字幕,hold不住太文艺的James Franco。。
看过并理解原著的观众会觉得是巨大惊喜,福克纳式的南方、宗教和罪孽感充斥全片,选角一流。但对没看过(或不理解不喜欢)原著的观众来说,分屏、独白、剪辑时间线不寻常的这些表现手法会带来巨大的观影噩梦。很能理解IMDB评分为什么那么低,也要给勇于表现意识流的福克纳的年轻导演兼演员举起大拇指
虽不喜欢分屏,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还原原著的多视角叙事。挺惊喜的,付兰兰勇气可嘉。
补标:兰兰的文艺你们不懂 #笑着活下去# 3.6
太多分屏看着好眼花。虽然是对原著的最大化还原,但福克纳这种意识流的小说真的不适合拍成电影呀。(不过腐兰兰你一定要继续拍下去呀!)
还真把福克纳的南方乡村意识流给拍出来了!一家农民送老妈的棺材进城,断桥,纵火,丑闻……悲痛苦难的残忍诗意,正如追逐尸体的秃鹫般阴魂不散
一种关注 付兰兰自编自导自演
走火入魔了……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都不用分屏,这该是多无趣的故事。用得好Franco。虽然我没看过原著。
我觉得很不错,很对味,并不是因为我是兰兰脑残粉的关系。无齿的父亲果然最最无耻!
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尽显弗兰兰文艺青年本色。大量的分屏其实是对福克纳原著最大程度的还原,因原著正是由不同角色以不同视角不断的复述同一件事。但过于强调镜头语言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有时候另一半直接就是黑屏,走火入魔了吧?)故事本身亦被切碎,累觉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