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节看了桃花泣血记。黑白默片,坐前面的老爷叔说倒贴他钱他都不看,过了一会儿就走了…天,牛嚼牡丹。 最开始看到琼妹的妈妈,我已经开始心里写小作文,布衣荆钗,不掩国色。阮玲玉一出来,我真的直接惊得张大嘴巴,美得震撼人心。笑起来嘴和下巴像唐艺昕,很甜。一双很花的笑眼,但是眉毛又是似蹙非蹙拢烟眉(其实有点倒八字)所以似笑似哭,似甜似苦。苦情、忧愁、古典和甜美、灿烂、纯洁都融合在一个人身上,震撼人心。 再说情节,其实很现实主义,我相信晚清民国会有很多这样的爱情故事。中国版苔丝,雷雨前传,但比之还是更圆满些,好歹男主真心爱他,似乎也尽力反抗了(虽然没什么用,还是很没责任担当的,为了和人家圆房什么都编,把琼妹害死了)。最后死时俺哭了,这其实是一个穷人女性的悲剧。想到鲁迅那句,不认同人们为了追求爱这一种东西,就把其他因果都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一种比较理智能够保全自己的爱情观。而琼妹为了爱情献出了自己的人生和生命,她自己也不知道竟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桃花如果不死,故事其实会难以为继,或者走向没有美感的局面。因为她不死,少爷也没发和她结婚。要么她上门要说法被拒绝,要么少爷决定私奔,但他没有生存能力,所以最后免不了要向家庭低头。受伤害的只会是女人。少爷从她身上获得了美 纯洁和爱情,却造成了琼妹人生的悲剧。所以那个时代,苦出身而有姿色的人,命运的底色就是悲惨的。她没有能力认知危险,所以女人一定要读书。
还有琼妹母亲在她爱情危机之时病死这个情节似乎也是文学中常出现的?不被祝福的爱情导致母亲的死亡…浮士德里的格雷琴也是这样?
还有民国的衣服好好看,宽松的衣服和裤子充满了美女的心机,上衣有旗袍扣而且收腰。下裤露出脚踝最细那节,还加了白袜子强调一下,并穿浅口鞋拉长腿。旗袍花色比现在的旗袍好看很多!而且开叉从小腿这里开,加浅口高跟非常美丽。
再另题一点,阮玲玉非常有那种少女情态,动作神情像一只刚出笼的小鸟。脆弱、敏感,但笑容极端甜美,甜美中笼罩着命运不祥的迷雾。
第一次在资料馆看默片! 完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能把一个现在看来有点俗套的故事讲的这么动人,真是难得。 看到一半,还觉得交代父亲在牛场和偷牛贼较量有点没必要,虽然那个大全景很有气魄,近景的打斗也很精彩。但直到后面父亲被辞退了,还因为“宁可别人负我们,我们也不能负别人”而仍去教训偷牛贼,才明白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对应。所以觉得全片很完整,甚至工整。 琳姑父母的身上,体现出太多美德。母亲在琳姑五岁时用桃花教导她要好好做人,这个场景在紧要关头让琳姑“迷途知返”;父亲极富责任感,为人正直,除了教训偷牛贼甚至被弄瞎双眼,还在金太太提出要给钱打发他们父女的时候,断然拒绝。他们会在主子来的时候,牵着孩子的手去迎接,帮主子抱孩子出轿子,也会在主人回城的时候带上鲜鱼特产去送行。虽然主子一直看不起他们,但他们从不在意,还一直不卑不亢,没有奴相,只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礼貌和厚道。
另外,男主也和他的名字德恩一样充满美德,不嫌贫爱富,不始乱终弃,用情专一,更不近女色,敢于和有阶级观念的母亲对抗。甚至在那个年代就说出“爱情不分贫富”这样至真的话。(觉得那时候的中国电影从剧作到观念都真不差。很自信,而且有实力。) 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小娃娃时候开始,大家一直都管琳姑叫琳姑,但在快要去世的病床前,大家都改了称呼,德恩少爷管她叫琳妹,父亲管她叫琳儿。这一点更让人感受到爱人和亲人的悲伤,让人感动。 最后,觉得乡下被展现的很美。广阔的牛场,乡间小路,大宅子里的庭院,小家小户里纺花养鸡,宅子前的小河呈现出倒影,桃花林里开满桃花……
最最后,金焰可真帅啊!
默片意味着演员动作表情要比现今大家认知的表演方式更加夸张一些 虽然如此 阮玲玉小女儿家家的天真烂漫 电影皇帝金焰的风流倜傥还是准确传达了 有夸张的部分 但两人有些地方处理的也很细腻 琳姑被迫委身老色鬼回家途中 临终前对少爷的留恋与遗憾 少爷在家被看管出不去急得头头转的样子 与琳姑花前月下互许终生的缱绻快意 红男绿女好一对小情侣 腻歪起来居然没有油腻感 绝了 古有黛玉自怨自艾素服葬花 今有琳姑撕心裂肺泣血桃花 红颜薄命啊
【4星】
1、“阶级观念不发生效力的天真时期。” 2、女主的偏头杀有点做作🤢了吧,,都快贴肩膀了 3、男主德恩,女主和桃花有关。讲了女主从出生到和德恩恋爱,再到后面的悲剧的故事 4、“我忘了告诉你,母亲已经允许我们的亲事了”。德恩暴露了他地主阶级的内涵,为了上女主直接骗女主(琳姑)。 5、女主选角不好,太漂亮了,太妖娆了,太媚了,太妖了,黑白默片都挡不住……那咧开嘴笑的巨大夸张表情真尴尬
6、女主妈妈病没多久死了,女主爸爸会武功能一打多,但是后面第2次和偷马贼干架的时候被打瞎了双眼,出门一个子儿都没借到。女主生下来一个孩子,和她同岁的桃花树被锄了。 7、“难道你眼睁睁的看着你的父亲和小孩子病死吗?”小孩子真是父母的软肋,所以没能力别生,生下来真遭罪 8、“花瓣泪珠一点一点地落在琳姑的墓前”……琳姑死了,她母亲死了,她爹没死 9、金陵琳姑之墓。在南京的故事?
10、最后还好,没有虐恋。男主还是没有辜负女主。男主有点恋爱脑有没有?
从哪里开始说起这部《桃花泣血记》呢?
写这篇影评的之前我在图书馆哭得惨兮兮的,想写的内容太多了,一点一点来说吧。
首先,整部影片是一个爱情悲剧,资料上说是1931年摄制,经芒果台翻新了字幕之后(虽然有的地方对不到一起),一些繁体字更容易明白了。
如果从我最真实最直观的角度来讲,影片从始至终给人一种压抑感,即使前一部分琳姑和金德恩是恩爱的,但他们的相爱在一开始就让我觉得不会有很好的结果。看到后半部分我甚至觉得金德恩就是早期渣男没错了,抱着对琳姑的心疼和对金德恩的鄙夷继续往下看,又觉得男主角总算回到了一个男人该有的样子。
先理一理人物关系吧。
影片中很重要很善良的琳姑的父亲陆起:一开始他就出现了,他的定位是金太太家的农场管理员,在他焦急地等待媳妇生孩子的时候,劫牛贼出现在农场中,得知自己有了女儿,还未见上一面就去赶贼人,以完胜告终,并告诫劫牛贼“有我陆起在,你们休想再动农场。”年轻时候的他英俊敏捷,身手矫健,与后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琳姑的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的人,说实话她的出场惊艳了我,长相优雅,虽然在田地里干农活,但活生生一副出水芙蓉的样貌。陆起和她算是一双璧人了!后来母亲的结果是病逝,她躺在榻上奄奄一息的样子,全然失去了年轻时候的风华,对比鲜明,为整部影片蒙上了一层黑色的悲痛感。
接着出场的算是金太太了,一开始就铺垫说她是一个很爱儿子的人,但她并不知道如何是正确的爱,为后续的爱情悲剧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金太太与陆起家的关系是主仆关系,农场是金太太家的,陆起只是管理人,从第一次收租,小小的男主和女主见面开始,她就表现出对乡下人的看不起,这也是她不同意男主娶女主的最大的原因了。
男主金德恩,长大后的他英俊挺拔,眉中有神,的确像是一个富家大少爷该有的样子。
女主琳姑是影片中最悲剧的人物了,豆蔻年华的她单纯善良,眉清目秀,嘴角的梨涡更显温婉可人,德恩见到她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城里人哪有如此清纯的女儿家”,她的一颦一笑都是如此天真烂漫,但由于她和少爷身份悬殊,导致金太太完全反对她们的婚事,金德恩将琳姑带到他秘密开辟的“家”,并对其许下承诺,琳姑未婚先孕,(就现在的角度来看,我暂时都无法接受,何况是在三四十年代。好在琳姑的父亲是一位很通情达理的人)
主要剧情:琳姑小时候看到桃花就不哭了,陆起和老婆在院里子栽了一棵桃树,琳姑小时候,妈妈告诉她:如果你以后做个好人,桃树就会长得很好,开枝散叶,枝繁茂盛,但如果你不学好,那就……
琳姑和金德恩相爱,被带到城里,在花园搂抱时被其他女子看到,便告状到金太太那儿,金太太勒令让儿子把下贱之人送还乡下,就有了第二天德恩把琳姑带到他们的秘密庭院并住了下来,在此期间琳姑怀孕(这时她还不知道)。
母亲病重,让陆起去城里接回琳姑,于是琳姑和金德恩私自住在一起的事情败露,陆起欲向金太太讨回公道,结果并未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也不再是农场管理员了,就在场面闹得不可开交之时,乡下有人来报信,母亲不行了,琳姑痛恨金德恩,连声叫喊“骗子,你这个骗子……”
金德恩被金太太阻拦,自此,两人很久很久没见面,至于是多久呢?
琳姑回到家中,一切都变了,父亲让她把院子里的桃树挖了。
又逢劫牛贼来农场,陆起去帮忙的时候告诉女儿:宁可人负我们,我们不要负人,这一去就致使陆起失明,(我本以为金太太会感念陆起的好,但影片中并没有提起),善良的人并没有得到好报,而是更加悲惨,使得影片悲剧气氛凝重,压得人喘不过气。
琳姑生了孩子,这时出场了一个人叫做刘欲泰,是一个老色徒,看上了琳姑,当时琳姑父亲和孩子病重,琳姑被媒婆说动去找老色徒借钱,路经桃花林想起了自己的爱情,以及母亲对自己说过的话,最终没有去借钱。影片到这里,画面一闪,变成了父亲病好了,琳姑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孩子在旁边啼哭……此时——院子里的景色:昔日花红叶绿,今天枝折根枯。预示着琳姑将要离开人世。(此时我太难过了,无法用一个词去形容那种压迫感)
你问男主去哪里了?本以为他是个渣男,但他的枕头下压着琳姑的照片,每次想潜逃出去,都会被守在房间外的金太太拦下来,甚至以死相逼。(说实话我依旧觉得这里的时间处理的不好,因为琳姑生了孩子至少得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他哪里都没去就待在房间,金太太也哪里都不去就守在门口,金德恩手里的箱子也没变,所以很假,但作为整体,我可以忽略这一点细节。)
听到琳姑将死的消息,这小子终于反抗了,扬言断绝母子关系,一路跑回乡下,中间还摔倒了两次,终于终于,在琳姑闭上眼睛的前两三秒见到了她,紧接着琳姑死了……(我非常不喜欢这种结尾,可是故事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这样一种结果,所以我接受!)
最终结局是金德恩写了封信给他娘,说要抚养孩子,总之就是不回去了,他娘也终于答应了,一改往日的老顽固形象(但说实话她依旧是这场悲剧的主导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读者,我讨厌她。)
影片结束。但我的想法还没结束。
旧社会对于门第和阶级观念的重视,残害了多少原本应该和和美美的爱情,虽然讲的是这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但折射出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病态的“为你好”当中,这不仅仅是一两个人悲剧,这是当时社会整体背景下的大悲剧。
同时,从金太太对儿子的畸形的爱,又可以引到当今社会,这种中国式家长爱子女的方式,一直到今天,我们随时都可以听到“我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话,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毕竟,爱没有错,但用爱去捆绑一个人,用爱去扼杀一个人的天性,就是过失了。
第二篇影评结束,形式凌乱,但该表达的都表达了,接下来我会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再去了解这部影片,以做修改。
20210612 SIFF No.1 | 其实夸张表情很可爱啊。就是男主虽然靓仔但老让我想到百老汇时期专演小白脸的鲍嘉。另外完全默的默片还是第一次看,在影院里还适应了一会儿
富家子德恩和穷村姑琳姑青梅竹马,相爱却不能成婚,以至于玉女早逝,金童绝望,家人伤怀,观众落泪。虽是老套故事,却有其鲜明特色。故事有些人为痕迹,表演也不无稚拙之处,但那一份凄凉迷离的美感却能深深打动人心。片中桃花开谢似能泣血倾诉,与人物命运紧紧相连,成为重要的悲情象征。
好像是第一次在大影厅看没有配乐的长默片。承接前天的阮玲玉。我终于能get阿阮的迷人。哪怕是默片自带的过度表情,还有Maggie说的那句“骚到骨子里”(她居然没有用hau这个字,是不是粤语里这两个字还是有subtle dif)。从头到尾我都不相信金焰动了情……但大抵不是他的错。韩兰根年轻时候已经是移动的表情包了!也是天赋异禀。#SIFF2021# @和平 以及我每次都离人民警察坐得好近……
和神女一对比,发现演员果然是需要成长的……
第一次在影院看无配乐的默片,声音的无把听觉空间让渡给中央空调的风声呼呼呼呼,同时赋给观众保持安静和发出声响这两种矛盾的本分。观看真正的默片,观众始终在寻找声音并愈加重视,所以影院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安静,却热烈回应有些笨拙的幽默感。起码我有被打回原形,觉得俗套剧情和夸张表演方式都无所谓,因为本来就该是这样。终于见到阮玲玉,也明白她的好了。
全班同学倾情配音着看果然不闷啊
影迷里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颤巍巍的排队,安静的坐下。这场人不多,整个影池安安静静地陪着老奶奶,跟她一起穿越时空,追忆那或许是在她年轻时心中最美的女神。@美琪SIFF2021
画着浓妆的金焰和阮玲玉演了一对苦命鸳鸯,这时的阮似乎还未懂得神女里那种较为内敛的演戏方式,脸上尽是夸张表情。影片不愧是在三十年代,非法同居,未婚先孕,最后结局倒也有卜万苍想达到的嘲讽和警示。
那时候的默片要采用极为夸张的方式表现相对内敛的故事情节。人物极度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和化妆配上老电影胶片的严重跳帧,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或惊悚、或滑稽,有着浓浓的时代感。阮玲玉这名字好熟
首次纯默片体验,肃静到精神兴奋。同一时间既有阮玲玉在大荧幕演绎苦女,也有讲述阮玲玉一生的影片在放映,这也很奇妙。但上海人为了维系文明观影的自尊所发出的怒吼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ὢ・᷅ )
浅显明白的立意,中规中矩的叙事,新旧杂糅的理想主义。小孩脸上的两道黑眉囧死了。同样囧的还有金焰的那口大白牙,可惜了一张帅哥脸。要不是阮玲玉,这片没法看,虽然她也演得夸张做作,但我见犹怜啊。
同样是一个低阶级和高阶级之间的禁忌之恋,但是采取了一种对青年文化、五四文化、新文化的认同,不是站在权力、利益和贵胄的一方,而是站在贫穷的、落后的、乡村的一方,同时,在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演员、导演、制片团队的心理结构或潜意识中,也可以看到,他们不同于西方同时期导演,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以及城市的问题:污染、礼仪、混乱,仍然缺乏一种现代主义美学的理解。因此,在郑君里、卜万仓等导演的镜头下,城市往往意味着堕落,而乡村则是挽歌式的,朴素、自然、诚恳的。影片描写的低下阶层仆人/佃户跟地主、公子哥的恋爱,一方面是乡村与城市结构的复刻,一方面是自然与堕落之间的二元思想系统,其实也是阮玲玉本身经历的缩影。
金阮三度携手,从青梅竹马到后继有人,封建伦理与轮回观。既有湖光山色农田牧场,又有庙会西洋镜裸体画照相机,大全景阔气非凡。阮玲玉巧笑倩兮的农家女孩形象,琳姑垂死呼唤与德恩少爷奔跑绊倒的交叉剪辑,舞台妆太浓,韩兰根跑龙套
门第观念,可以预料的悲剧。遗憾的是多少有些概念先行,以花喻人是全片妙处,阮玲玉的天真和楚楚可怜真是招人喜欢。过度表演是难免的,不过演母亲的李时苑从头到尾的摇头显然是帕金森或是原发性震颤.3星半
4.4 沒有愛情。我只看見了她自己一個人。
6。两年半前标的想看,看之前现存最早的想看电影,记得当时是想看下阮玲玉长什么样,虽然也一直没看过她的片,可已经没有了兴趣
精致完美的剧本,灵动自如的摄影,杰出感人的演出,不逊于《神女》的水平!英文名直白且恰当「桃花姑娘」,全片以花喻人,琳姑的一生,起于桃花枝、长于桃花畔,恋于桃花下,终于桃花林。阮玲玉在本片里的形象,恍惚有几分丽莲·吉许的影子,天真烂漫、情窦初开,而后又饱经苦难,也都出现照片之中。PS.这个实际有配乐版,油管上一搜就能找到94分钟版。
阮玲玉后半段“枝折花落”时的绝望劲头,要比前半段“人面桃花”时的扭捏作态要好,或许这也注定了她戏里戏外都只能演悲剧,有时候金焰都比她会卖萌。影片整体还是阶级观念扼杀美好爱情的套路,只是以桃花的荣枯作比兴,添了几分人文气息。“打泥仗”那段蒙太奇组接、花下约会时的俯拍摇移有亮点。
supervised by LO MING YAU~~WRITTEN and DIRECTED by RICHARD POU~~PRODUCTION MANAGER LAY MIN WEI~~
以桃喻人,花自凋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尾蒙太奇用得好,实现时空延宕;灰姑娘遇上有情富家郎,终究又一出孔雀东南飞;阶级观有较明显的左翼倾向,也成为悲剧源头,大半个世纪过去,又改观多少?阮玲玉与金焰好一对银幕情侣,虽表演夸张,看起来真是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