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看默片了,真正的默片,《安达鲁狗》还有个配乐呢,《浮草物语》是真正的一片寂静,对话都是字幕的那种。小津从36年才开始拍摄有声电影,所以他大概有20多部作品都是默片。
以前有位影评家坚持只有默片才是最纯粹的电影,只有默片才是不依靠其他艺术门类的协助而拥有独立个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点我有深刻体会:几年前看我们制片在一台没有声卡的电脑上看《花样年华》,我也时不时蹭两眼,没有音乐没有对话,才惊觉这部电影原来比我感受到的还要好,你可以专注地看镜头的移动,看导演的剪辑点,看纯粹的电影的表达方式,怪不得电影学院一直强调拉片,从那以后对王家卫更加佩服了。
这部《浮草》,刚开始有点疑虑,怕自己已经不习惯默片了,没想到一会儿就看进去了,而且不觉得奇怪。这部电影第一次出现了亚麻布背景的片头,后来成了小津个人的标志。构图还那样,前景被遮挡着,中景用得比较多。故事是典型的戏剧性结构,30年代的电影文学也就这个高度了。有趣的是还是一对被分离的父子,而且分离了20年,看来小津对父亲离开他20年这一点耿耿于怀,谁都有点儿童年阴影啊,呵呵,父爱的陌生竟然变成他多年的主题。
小津晚年(1959年)曾经重拍本片,名字就剩下两个字,《浮草》。说明这是他个人钟爱的脚本,演员还继续用《浮草物语》的男演员坂本武,这厮是小津爱将,《父亲在世时》里也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重新看默片很感动,在一片安静的世界里,心跳会更清晰可辨吧~~
先看的59年的彩色版,才看的原始的这个默片,默片黑白因为自身限制,叙事更为紧凑,小津的风格得到了贯彻,两个版本比较起来是更为有意思的……早期版省去了分支情节,主线一以贯之,后期版本对流浪艺人的几个成员都做了刻画,叙事是更为饱满且诙谐的,相比较早期版本的人物塑造比较单薄,配角的个性不鲜明,但在主线上,二者是高度一致的,小津早期的默片不少,彩色有声版会选择这部从拍,应该是小津很中意又有遗憾的一部……年轻男女的感情刻画并不清晰,倒是父子钓鱼那场戏,两部电影的刻画相比,早期的其时更有味道……两部电影共同点,是电影强烈的男性视角,因为片中的三位女性,都成了失语症,剧团的女性,她是妒忌,但是她更主要的功能是推动剧情的发展……年轻女性,是男子欲望的对象,她始终是一个工具式的存在,最开始为了报复被当成工具去勾引,之后与青年男子发生感情,被团长殴打,最后的结局是双重工具,青年男子的欲望对象和团长为了让其照顾孩子母亲,而孩子母亲是最为可怜的,影片中她几乎不存在,她只是任劳任怨做了结局团员的推进器,影片没有交代她与团长的过去,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人关心她为什么要生下这个男孩,以及带大男孩自己的付出和压力,反而,她在剧中高潮时不断替团长宣扬父亲做出的努力,而最后,团长自我放逐继续流浪,与剧团人重聚,她已然孤苦一人……这个时期,小津等人已经感受到了社会的浮躁和不安,战争一触即发,人们始终无法停歇,过上安稳的日子,因此,男主角是一种隐喻,隐喻一种男性的状态,而女性们的描述,暴露了当时日本社会对待女性严重的物化意识……
1
小津是美食品鉴家,有了钱就到京都或者东京的各个地方去搜取好食物。所以他讲的话很多都是心得。
在刚到筱村表演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们说这是流浪艺人的宿命啊,所以在剧场里放了盆盆碗碗去接雨。一个演员在第2天抱怨说,唉,这个时候要能吃天妇罗,那该多美啊。第2个演员说要是喝清酒再加上烤鳗鱼,那滋味不要太美。
全世界都无法拒绝油面的香味。美国人的甜甜圈拿在手里都是香香的感觉 ,里面还放着奶油,那个甜劲儿就别说了。意大利的披萨饼,墨西哥的塔可,都是这个油面味儿。
更不要说中国人的炸油条,一般你所生活的城市里,一大半都是河南信阳人开的店。不信你去打听打听。他们制作的方法都一样,把两个小面团拉成长条,然后拿筷子一捏一扭就下了油锅。中国人的炸油端子也是,里面有萝卜,香有面香有肉香,混合在一起,那就是天堂里的香味。
当然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最回味的就是天妇罗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什锦菜一般的食物。它可以炸出各种新鲜的味道。日本现在最牛逼的叫早乙女大师,他只用三十秒钟却能出现天堂般的香味。他刚刚出了一本书。
天妇罗,是永恒的诱惑。
2
观众有没有注意到居酒屋门口招牌的写法?
日本人是上面一个人字头,下面一个酉字底:
人
酉
真是个很有意思的招牌。旁边写着:居酒屋。
就是说一个屋檐底下装着酒。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的组合方法,就像家门的家,房子下面是一只猪。这就是家的感觉。穆斯林肯定不愿意进来。
言归正传,正是在这个屋檐下发生了,剧中最重要的两次大撕逼。第一是剧场老板和现任妻子的。第二是剧场老板和自己的儿子的。
3
彩色版文子的那个角色真是秀色可餐,在这个版本里面有所减弱。就是怎么吸引一个未成年男性上钩。
在彩色版当中是这么考虑的,就利用年轻男子的职业,就是在邮局里的工作。然后假装给他发电报,说请你出来一下。然后约他晚上见。
黑白板利用了自然风景,后面是青山,然后女子在树下徘徊不去。有一种优美的感觉。这是黑白片里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权宜之计。
最后的效果,有一种京剧里夜奔的氛围。
1959年彩色版本里雨中吵架,男女站的位置对调了。这里的女演员还是很美。女二和男二约会这里是在铁路边,彩版在海边。男二这里是送信,彩版是在邮局里坐班,这里男一打女二扇了一巴掌,之后叫她叫女一来,彩版是还反锁了女二手臂。真的是59年的浮草让我对小津下了头,包括其他的几部里看到了那些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的场景,真的拔草了。剧场这版是露天席位,彩版没有。这版衣物和布景比较脏兮兮(不是黑白的原因),彩版就清洁和美。结尾的火车场景脏乱差(想起绿皮火车),彩版很干净。青木放屁演的小孩拿的招财猫存钱罐,单亲妈她家的达摩。太平记,尾崎红叶金色夜叉。饭田蝶子演得特别好,其他的几部也是。扮马的人,扮狗的小孩,剧团。铸铁锅,温酒
小津的默片总是有两人同时做一个动作的画面,不知道是不是致敬巴斯德基顿呵呵。
原来小津拍了两版<浮草>,早期的黑白默片和后期彩色片,情节和演员表演如出一辙。拍这种歌舞伎的电影还是彩色片视听语言更丰富。
据说借鉴了28年《百老汇歌舞》的故事架构。父子俩赤脚在溪流中甩鱼竿堪称名场面。八云理惠子烟不离手的美,也被二十五年后的京町子复刻了下来。但无论是浮草物语还是浮草,班主的作为都让人费解,对孩子来说,父亲就算身份低微、必须为生计漂泊,也好过彻底没有。十多年不见面不陪伴,偷偷寄钱就让孩子体谅,是履行了父职的好爸爸,那这父亲当得也太容易了。明明是自己私会旧情人和私生子有错在先,对妻子的态度就更是无理。别扭的剧情一点都配不上隽永的空镜。
小津安二郎“喜八”三部曲的第二部,质朴麻布衬底的片头字幕首次出现。原来这三部片子的剧情并没有联系啊,只是主角都叫喜八。这次喜八是一个流浪戏班班主,来到了他的私生子的小镇上,上演了一出认亲戏。这三部曲都和父子情有关啊。小津1959年还拍摄了一部彩色电影《浮草》,是翻拍的这部影片。
,所有的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有的只是一幕幕镜头的切换。默片的处理更像是一首隽永的小诗,情节的转换像日本的俳句朴实平淡而意味深长。
和彩色版比,情感更真挚,班主也没那么讨厌。儿子的演员偏老了。看来,三十年代小津的镜头风格基本上就定了。
氤氲的烟圈 温着的清酒 和服的下摆与远去的自行车 招财猫和小孩 铁轨上蹒跚的步伐 扔过去的那只酒杯 飘下的似樱似雪 道不尽的人情味..
一般,至少我覺得是
跟重拍的彩色版比起来几乎一模一样,都有雨景,剧情跟台词都差得不多,唯有突贯小僧那两段颇为精彩的表演(小狗、存钱罐)是删去了的。重拍版多了描述团员的段落,也是小津后期影片“中老年绅士”的表现。这个版本有三个运动镜头,没有吻戏。这部片子里的喜八不够苦逼。
清冷的哀伤。已经是全固定机位了。
一定要把配乐关了看...比我想象的好看多了...八云理惠子很美...饭田蝶子30多岁和50多岁的时候看着怎么一个样...
小津的做法是做得越少越好,张力差别自然明显。
生如浮萍,命如草芥,无脚鸟儿注定要再次上路,父爱的隐忍克制;空镜里的楼梯、茶炊、人影,重复出现的自行车、人偶、器皿特写,这些日常气息制造着恒长的意义;父子钓鱼同甩鱼竿,有喜剧效果,推进剧情交代往事,比庸常对话交换信息不知高明多少;突贯小僧制造不少笑点;每个场景都太美妙。
大师在第1版中,有很多即兴的小惊喜比如说在开演《庆安太平记》有一段两人演马的小插曲。“夏雨是跑江湖一人的煞星”。二郎喜欢的这个男主角,因为他特别有亲和力。这里还没有太多符号化,彩色版就有佛像,鸡冠花这些东西。
坑爹啊我才知道小津的默片本身是没配乐的,都是一个叫Donald Sosin的人配的……战后小津把《浮草物语》重拍成了彩色有声版,就是《浮草》。
看着小津的一个个困局,慢慢的,好像对老三多了点了解
新版取名少了物语两字就叫浮草,讲究;新版是老版的全面升级;具体的情节变动不多,儿子身份稍稍改变,剧团解散原因改变,配角戏份基本没有,剧情大概上其他的基本没变,但最终的结果是,这部只是一出古典现实主义的悲剧罢了,而新版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小津物语;小津从默片到,黑白有声片,再到彩色有声片,一直在前进,而且佳作不断,不得不说天赋是大多数导演都要羡慕的。
伟大的作品可以穿越时空抓住你
2013.12.10. 重看,和爸爸一起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