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身份、政府、社会主义、驱逐是Angelopoulos基本所有影片永恒的主题。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给了四分,因为安哲是个好导演。
这部影片其实对于安哲自己的意义比对于观众的意义要大很多,这也开启了后面这些影片例如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和一天,哭泣的草原对于个人情感表达的侧重。安哲太沉迷于自己对于在这部影片的想象,一股脑的把所有感情宣泄到了电影中,所以可以感受到影片中很多的情感,但是,所有这些情感的来源都非常晦涩,所有的感情都没有了一丝根本。有可能有些人会说,安哲的电影本身就是这样的。但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确是安哲特别私人的一部影片。虽说叫做Voyage to Cyethera, 但整部影片唯一提到Cyethera的地方是,朋友问Alexander要不要去Cyethera。可能另一个关联的地方在于,在希腊神话里Cyethera是爱神的诞生地,所以夫妻二人的爱情通过最后解开锚来体现时,是预示着他们回去Cyethera?但这种比喻太过于晦涩。影片中所体现了的场景,大部分都在其后失去了关联,比如Alexnader的童年,Alexander的夫妻关系,Vaula的个人生活,尤其是影片用了大部分时间突出Vaula的存在主义,但却在影片中很少去涉及这个问题。但这些问题根本上和安哲的片子很意识流没有任何关联,恰恰相反,这部片子和养蜂人应该是所有安哲影片中最容易理解的,因为时间线和剧情的发展都是单向和当下的,但对于当下的情感的表达却大量依赖于过去,这同样也是养蜂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永恒和一日也是借当下来反映过去,但是对于超现实主义的运用,如公交车上的演奏,让这部影片很好的与过去和未来见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联系,但又同时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自由,所以Voyage to Cyethera是非常矛盾的。对于安哲时间线混乱的影片,如尤利西斯的凝视,在没有任何前提和预示的情况下打乱时间线但通过对主线清晰的把握,这些混乱的时间线给影片添加了巨大的偶然性,如开头家里的舞会和片尾的战争,并把观众融入到了影片中并让观众成为了参与者。这些非常复杂的结构其实都给安哲其他的影片提供一个巨大的自由性和情感寄托,但唯独这一部影片,作为第一部融入个人情感的影片,是非常难以让观众去构建片段间的联系的。在网上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这部影片的契机是什么,但毋庸置疑,这部影片对于导演个人的意义要大于安哲作为导演的意义。写完影评以后发现我的这些观点和一个非常有名的电影评论家Richard Berstein的观点很相似,供大家参考,//www.nytimes.com/1989/03/31/movies/reviews-film-a-greek-exile-returns-amid-existential-anguish.html。
安哲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纵然这部影片不理想,但依然是纯粹的个人表达,他的投射,能看出他的挣扎,他如Tarkovsky般无可比拟的勇气,他的沉思。只是相比于他其他的影片,比较青涩罢了。
“他在做什么?”“看着大海。”“现在呢?”“还在看。”
#SIFF# 3. 突然觉得安哲的厉害在于:有本事让一个原本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场景突然灵魂出窍一般遁入某种间离的节奏,日常瞬间就变成了寓言。还有那些超现实的段落,却反过来补辍现实。
少小离家老大回,独在故乡为异客;意淫塔二玩牺牲,旧爱变成老太婆
安哲[沉默三部曲]之首,由政治与革命叙述转向个体情感描摹。1.技法古典化:1.33画幅,标头代广角,缩短长镜头,多用移焦与分切。2.原型为[奥德赛归来],与[雾中风景]寻父之旅构成对位。3.无尽雨雾,湿漉漉的街道,乘桴浮于海的老者,放逐于历史与现实的裂隙。4.试镜:这是我!5.黄衣单车手5次入镜。(8.8/10)
群山旷野间,白雪皑皑的山坡,望不到疆界的海面上方方的浮板,岿然不倒的老头,蹒跚急切的老太太,拿大自然的壮阔与两个老人比较,就像个人在命运和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安公的360°长镜头,黄雨衣,似乎安哲总是在冬天拍戏,雨,雪。城市里夜晚湿淋淋的地面布满灯火的倒影。内景之中的人们都被窗棂和镜框所束缚。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一整部影片都是为了最后那个镜头。父亲斯派洛所象征的历史伤痛即使归来也要再次被放逐。
父亲归来。安哲希腊冬日的雨,让人想起锡兰电影中港口的风一样凛冽。“令我感到恐惧的是我时常发现我不再相信任何事物,然后我看着自己,它是唯一提醒我我还存在的东西。”与祖国最远的距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搬完家太累,资料馆太热,故事、镜头太冗长,睡过去几次,每次睁眼看到那个一脸憋尿相的渣男老头,就很烦躁。为什么要用失去衡量爱?现在已经接受不了如最后一个镜头般,为了爱愿意陪你流亡的叙事。
安哲让我相信电影可以凌驾于剧本之上,真正地成为独立的艺术。不露痕迹的时空切换,浑然天成的剧情设计,美丽而忧伤的画面。放逐,流浪,漂泊,回归,寻根…越来越能懂安哲了
不肯轻易切换镜头,非要等每个画面都被情绪浸透了
流亡者回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不受欢迎的流浪者——重新踏上祖国土地时以水中倒影的形象出现,已经暗示了现实中无处容身只能浮于水中的结局。相比海报上只能与树同立的孤独一幕,结尾相拥而去还是留了一丝安慰。在标志性的黄衣人出现之前,黄色已经不断在城市各个场景集中出现——出租车、地铁、墙砖、墙皮、灯光——以前不懂倏忽而来转瞬即去无言无声没有表情的小黄人到底是什么,现在觉得或许就是在历史伤痛中不知何去何从漂泊到哪便是哪的希腊和希腊人。卖薰衣草的流浪老人,和重逢时父亲那句“是我”,到底哪个才是幻象?不管是哪个,我最爱的果然还是尽显安哲魔力的那个跟着老人到码头时完成时空变换的镜内蒙太奇。
@小西天。1.斯皮罗不是归乡的奥德修斯,他的历史身份让他成为《猎人》中那具被掘出的不受现代希腊欢迎的游击队员遗体。安哲更多将他视为一个政治隐喻,而非落叶归根的真实老者,我们几乎看不到他身上亲情羁绊的牵扯,也因此观众很难共情他一意孤行的选择。2.做导演的儿子亚历山德斯,或许是安哲悲观疲惫心境的自我投射。面对归来的父亲和他所携带的历史包袱,他无法成为传说中的忒勒马科斯,只一支支吸烟,沉默、犹疑。那朝向塞瑟岛的拍摄之旅,他根本无力踏出一步。3.不接受以反复絮絮的言语交付的烂苹果意象,但还是有点喜欢老夫妇一起被流放,乘桴浮于海漂泊向死亡、虚无或不存在的塞瑟岛的结尾象征。4.饰演斯皮罗的马诺斯·卡特拉基斯明知不断淋雨的艰苦,仍坚持抱病拍摄,并在电影完成之际去世。如电影中斯皮罗的互文,主动选择从容赴死。
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重看@siff影城;最爱最后一幕远离尘嚣,想起马尔克斯《没有给他写信的上校》;重温观影启蒙之一,既美好又感伤;他是有多爱聚会镜头啊,连构图都如此相似,村口分岔路口的大树像极了《亚历山大大帝》。
关于乡愁 关于困境 剧情很棒了 而且也很有意境
这算是安哲片子的分水岭。从这部起他的风格大变:长镜头短了,少了,故事性强了,历史背景淡了,人物形象丰满了,音乐起作用了。关于此片我喜欢这样的解读:剧作家的主角偶然看到和父亲相似的老人,便开始假想父亲的回归。也许这是安哲拍给自己的。“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吃饭了吗?”
很多场景和《雾中风景》与《永恒与一日》重叠,条纹夹克长靴少年,一盏油灯,大远景颤颤巍巍的老人、竹编筐 浓稠的大雾、掉落地上的橘子、潮湿泥泞的路面、孤零零的枯树、黄色出租车、爬满墙壁的藤蔓、布满石块的坟茔、报纸糊满窗棂的老屋、装满40颗红苹果的丝巾…… 每次看安哲的电影,都会被一种巨大的愁绪所笼罩,挥散不去,仿佛流淌在血液里的毒素,无法清除也无法代谢。那张苍老的面孔里透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一种不被故乡和亲人接纳的痛楚,一种放逐半生的漂泊无依,一种心灵的磨难,小提琴是唯一的陪伴。家乡的土地即将售卖,山顶的木屋被烧毁,锄头无法挖开脚下的泥土,被这里的记忆也将随风而逝,在白发苍苍的年纪回到故土,一切都如此陌生,一切都面目全非,亲近而又遥远。【HDS压制组-12.2GB高清】
好感人看的很想哭,很有意义的片子
他们没有拥抱,没有眼泪,甚至没有过多的语言,就像面对镜中自己的影子,遥远的问一句,就像他不曾离开。思念颠沛流离在分别的32年中,刚开始是心痛,后来成为了心中的疾病。哪怕回来了,依旧会有乡愁。他们被历史隔离成一座孤岛,他们还有彼此。ps:史上最催泪的开篇啊……
相信每一个带着地球流浪的现代人都能在遥远而壮阔的《塞瑟岛之旅》里找到共鸣。我们对于那些《雾中风景》以及《时间的灰烬》不会感到丝毫的距离和陌生,这便是安哲这部讲述乡愁作品的伟大之处。然而可惜这部虚实交织如梦如幻旅程的终点却是一座永恒漂浮在雨雾中的孤岛,尽管那是(每一个带根的流浪人)无家可归命运最为准确而又诗意的写照,但大气磅礴长镜里的人却永远处于失魂落魄的凝滞状。因此于整个抽掉了情感的真空当中,人与人则永远无法在结尾的小团圆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难怪自诩 “狄俄尼索斯其父亲之子” 的库斯图里卡打心眼儿里瞧不上这个 “自恋、虚伪而又媚俗的”希腊同行/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