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在90分钟内彻底崩塌,从修道院出来后维莉蒂安娜所经历的一切让她从圣洁的信徒逐步成为跌入凡尘的俗人。叔叔对她的禁忌之情和占有欲,随后因羞耻之心自杀。这让她无所适从,她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人的无助,就像从象牙塔里刚走出来的大学生,满心期待却四处碰壁。她如同惊弓之鸟般对世界对人性有了新的认知,而此时,上帝没有出现,她的信仰受到动摇,因此她拒绝回到修道院,她无法全心全意的回到信仰之中。影片后半段她在叔叔家收容社会底层流浪汉的举动可以看作是她对自己的救赎,她渴望回到修道院,因此,她必须让自己在世俗间看见信仰的力量,看见上帝的存在。
显然,她在加快信仰崩塌的速度。
叔叔的儿子和女友的到来是一滴加速器。同时也在加速观众的崩塌。作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儿子因为看到一条跟着车跑的可怜的狗而毫不犹豫的买下狗,可他却对维莉蒂安娜收容流浪汉的行为感到不解。狗主人对他说:不要让狗吃太饱,这样才能跑得快。这是对资产阶级剥削制度赤裸裸的揭示。随后,其他跟着车跑的狗从镜头前掠过,却并没有解脱。儿子对女友的背叛,对维莉蒂安娜情欲的暗示,与女管家的交欢,一系列叔叔死后的事情发展都在体现着人性的复杂。
当然,维莉蒂安娜与流浪汉们的关系与互动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维莉蒂安娜带领流浪汉们在花园里作祷告的画面与工人们工作的画面蒙太奇颇具意味。最后,主人们的外出,流浪汉们在别墅里反客为主,他们彻底释放了自我本能,在豪华精致的饭做上进行肮脏的狂欢。唱片机里放着圣歌。(不知道寄生虫从此片中吸取了多少灵感)最后两个流浪汉在酒精的作用下甚至企图强奸维莉蒂安娜。而在男主金钱的交易下,其中一个流浪汉杀死了强奸维莉蒂安娜的流浪汉。至此,人的劣根性展露无遗,如同农夫与蛇的寓言。结尾处,维莉蒂安娜与男主和女管家共处一室,看她的表情似乎想要接受男主的爱意,可看到女管家也在房间时,失望之情挂在脸上。显然,她接受了凡尘,接受了情欲,信仰坍塌,房间里放着的现代流行音乐与之前的圣歌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布鲁埃尔对宗教最毫不留情的质疑。
从本质上来说,这部电影是在讽刺一种表面上的“高尚品德”:这种“高尚品德”往往对境遇没他们好的生物持一种「草率而自我以为正义(self-righteous)」的「同情心」、「拯救心」,而这种同情心/拯救心就是布努埃尔想要批判的。因为,大部分时候怎么真正地去帮助这些人,是一个非常大非常复杂的话题,而如果凭心情贸然插进去自以为是地帮他们,很有可能会帮倒忙。到头来,这种做法甚至可能不如就简简单单的「平视」他们。
影片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想法来构建的故事。很多片段其实都是在体现这个意思,而这些片段(尤其是买狗片段和《最后的晚餐》的片段)视听设计和调度上水平都非常高:
——维莉蒂安娜(Viridiana)想安慰海麦于是打扮成了亡妻的样子,结果勾起了海麦的渴望,他亲了她,他想和她上床,他要娶她,Viridiana吓得赶紧拒绝,结果海麦上吊了。如果维莉蒂安娜一开始就拒绝打扮成亡妻,海麦也许就不会上吊。
——还有买狗的那个片段。何塞看到农夫的马车拴着狗,觉得狗很可怜,于是买下来。这时另一辆农夫的马车从另一边走过,也是拴着狗,但是何塞已经带着那条买来的狗走开了。何塞的同情心,反而造成了一种「不公平」。
——还有Viridiana带着劳动着的众乞丐休息祷告接其他正式工人继续工作的对比蒙太奇。在这里,维莉蒂安娜的善心,也造成了一种「不公平」。
——戏仿《最后的晚餐》的那整个片段。这13个流浪汉被Viridiana接到大房子里接济,结果当她和房子主人的其他亲戚都不在时,这13个流浪汉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晚餐(举行的过程中导演还在中间调皮的弄了个《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把房子搞得天翻地覆(感叹一下,这么多角色调度起来居然一点都不乱,真牛逼)。后来被发现后,这13个流浪汉怕担事悄悄溜走了。有趣的是,他们这相当于是逃离了Viridiana眼中的「庇护所」。很有意思的主题性呼应。
*本文基于中大滑动门协会放映讨论得出的一系列角度与观点,但主要还是我的主观体现
关于符号的讨论,一开由主持人先提到了:藏刀十字架、荆棘王冠、最后的晚餐等表征意义相当强烈的符号。后面大家开始补充其他的符号:例如出现在不同人(女主,叔叔及某乞丐,恰好两人都意图强奸修女)身上的修女睡衣;绳子(吊颈、玩耍、腰带);狗等。在符号化层面上面,大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部片子包括中间的快速蒙太奇镜头都透漏出强烈的“情绪”或者“价值观”输出。基本上,大家一看到物件就会立刻明白当下或者接下来发生什么。
符号的炉火纯青应用多得导演当年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热爱,包括与达利与曼雷的合作加深了他对于物件的意象化诠释。
但随即争议的点开始了。滑动门的一位前辈提出不同见解:尽管这部电影很导演个人风格化地使用了现代主义,但对于人物的处理实在不敢苟同,甚至比不上《寄生虫》。
在公众号“枪稿”中,最近就有文章提到了《寄生虫》模仿了本片著名的晚餐场景。而最近滑动门的放映一直围绕着《寄生虫》所模仿的影片进行主题放映。
至于我而言,《寄生虫》在展示晚餐的场景与本片是无法匹配的,硬要说的,就只是借用了“晚宴”这个桥段,尽管《寄生虫》和本片皆有一前一后的晚餐情景,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不过在追问前辈的简介后,前辈提出了一个观点:符号也需要具有丰满度和立体度。本片一个巨大的问题是人物是不具备“生活质感”,尽管该片本身就架空设定了一个不存在的人物再去“去神圣化”。然而对于其他人而言,作为符号及格,但作为“人”并不及格。作为一种“价值观”或者是“固有阶级”的体现,可以是死板、固化、非黑即白的,但不能是单薄的、平面的。
前辈讲的观点其实与当时该片获得金棕榈后给出的反馈相似:直接的、很文章式的。电影和文章,动与静、眼耳和眼。假如批评其文章式,也就是说给人的感官体验过于单调了。
之于我而言,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大的问题,尽管这样的处理肯定称不上高明。但是将人物进行符号化(甚至超越了脸谱化),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片中受施者一味地展现“恶”,并且将阶级界线划得特别清晰,甚至你不会承认这竟然是一位共产主义者(达利认为,而布努埃尔自认自己是信奉社会主义)拍出来的电影。基于这个前提,导演为了尽力去“反宗教”,于是采用了这种具有强烈争议的处理手法,将非架空的人物进行“符号化”,“穷人”=“恶”加上“穷”=“万恶之源”。
对于宗教的争论在一个宗教感并不强烈的氛围下讨论有点云里雾里。不过值得提到的是,“去宗教化”的进程是原始的,暴力的,但是充满仪式感。然而,神圣也分表-里,修女尝试用乌托邦式的实践去救赎自己,此时身体已经不再洁净但灵魂还是愿意受到上帝指引。但最终的反乌托邦式结局,给修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此时心也不再洁净,上帝fuck off。
片中表哥为代表的社会实践家最终胜利了,社会实践家的身份其实很尴尬,作为机械降神般地出现在后半部分。对于底层阶级没有怜悯之心,但对于“动物”,或者说是“生产资料”有着极大的同情心。这似乎也暗示着西班牙当时的走向,社会主义实践家最终将带领国家走向繁荣。
修女梦游那个镜头,现在回想起来,是确切的,有用的,并不是为了剧情转折而特意设计的。
最终,该片是否值得金棕榈,起码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我觉得可以。但正如很多人所说,布努埃尔还是布努埃尔,没有超越自己以往的局限。当然,还是需要做更多的验证。
总有这样的电影,让你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维莉蒂安娜,不论她是否是立誓归宗的修女。
我既抗拒又兴奋,伤心又惋惜。
我不会认为自己是那些乞丐们中的一员,但我是一个乞丐。
躲在墙角,见证了一个人生命的转折。
观众的心被血淋淋地刨开扔在火中,又被棍子挑起放在尘埃上。
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涂炭,你会为自己而羞耻,为倔强付出代价。
还挺有意思 看老片 黑白片有不一样的感觉 收音不好的嘈杂声 稍显刻意的后期配音 和明暗对比较强的黑白 一下有回到那个时期欧洲的感觉 剧情缓慢进展 Viridiana跟叔叔首次出场是 通过拍脚 从小女孩跳绳儿的脚到 Viridiana跟她叔叔并行的脚 我的感觉是 脚有性暗示 一般如果正常见面会先拍脸部 这里脚部先出来 让人感觉有些暧昧 性意味在里面 收留流浪人 Viridiana处于没有涉世幼稚状态不现实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救赎的 不是所有人对你的善意都会诚心收下并心存感激的 豆友-舞池里的塔西佗:“严格来说,Viridiana和Jose的同情心是一回事,是他们所属于的道德系统对他们的要求的下意识反应。他们满足于眼前拯救被困者的现象,却没考虑过导致现象的本质。” 主人出去,底层人民在不属于他们的房子里狂欢,倒有点《寄生虫》的感觉 最后,虽然有点不懂为什么三个人在桌上打牌。但感觉出来,可能就是Jose对Viridiana和女仆都想要的意思,一妻一情人?3p?可能吧。 讽刺意味明显
习惯了在电影中找到非黑即白人物形象的观众,在这部电影中随时有着眩晕的感觉,分不出自己对某个角色应该是爱是恨。
在女主角Viridiana住进叔叔Don Jaime的大宅后,屏幕中就透露着中年男子对少女的蠢蠢欲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只对着两人脚部的特写,大叔不安地踢了踢沙子。女主回到房间后脱下丝袜露出的大腿,都充满了性暗示。
大叔请求女仆帮他挽留Viridiana,并提到事成后女仆和她的女儿都会被照顾的很好。此时联想到Viridiana正是大叔以前情人的女儿,他的这番话不禁让人担心女仆是否也早已惨遭大叔的毒手,大叔是否对女仆的女儿也图谋不轨。毕竟,一个独居大宅的男人旁边有着一个年龄相近的女仆,无法不让人想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当大叔在Viridiana离开的前一晚请求她穿上婚纱的时候,他扭曲的性癖更是显露无疑。当Viridiana被下了药昏睡过去之后,大叔的淫欲终于展露无遗。观众可以放心地去憎恨这个角色了。第二天大叔拿出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说辞想逼迫Viridiana留下。这让观众对他又有了一些恻隐之心。他的行为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想做却没有做,而为了挽留少女,又欺骗说自己夺取了她的贞洁。
在Viridiana走后,大叔拿出了纸笔。他是要写信给Viridiana吗?Viridiana在上车前似乎有些犹豫,她想要留下来吗?而警察突然地出现又增加了一些悬疑,难道大叔拿出纸笔是为了留下Viridiana而写了诬告信吗?在模糊的道德设定下,这些小线索都让观众无法直接得出结论而对角色进行批判或赞扬。
回到村庄后,Viridiana才知道大叔上吊自杀了。原来他不是一个淫棍,而是一个有灵魂的人,他存留的道德让他以死谢罪。这时观众似乎可以原谅这个有怪易性癖的大叔了,但是Viridiana并没有原谅他。Viridiana的恨可以理解,但是又让观众又有些不安,这似乎并不符合修女怜悯济世的角色设定。在后来的情节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这个修女并不是仙女,她的心中有和常人一样的恨和愤怒。当流浪汉们吵起来的时候,一个人说了脏话,修女并没有安慰他开导他,而是直接让他走人。
本片一直重复着人性无法救赎的主题。大叔的儿子Jorge买了一只狗,以为救了它。但是立刻就有别的马车依然在拉着狗奔跑。Viridiana带着流浪汉跪下祈祷时,画面穿插着Jorge带着工人干活的场景。导演的意图不言而喻,只是祈祷和干活两个场景的对比,就能让观众自己判断哪个才能通向真正的幸福。
当主人走后,流浪汉占领了大宅的餐桌,把房间弄得一团糟。观众此时若对可怜人还有一点怜悯之心,也立刻被导演砸到稀碎。为自己的崇高道德而感到骄傲的观众,此时不仅是憎恶这些烂泥扶不上墙的穷人,更是对自己的道德和拯救世界的伟大理想产生了怀疑。
Jorge对流浪汉的敌意以及他花花公子的作风让他一出场就有了一个反面角色的人设。但是他和女仆之间的奸情却又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充满人性。最后,Viridiana被Jorge救了之后,主动走进了Jorge的房间。她一直对Jorge排斥,而此时又对他感到亲近,都是充满充满人性自然流露的感情。但是当她看到女仆也在房间内,社会的规则又让她们对一男两女的处境感到无比尴尬。观众到此在也不知道应该要赞美,还是要唾弃。
人穷志短,贫穷乃是万恶的本源~
8.6 最后一场戏黑色幽默荒谬感十足,信仰崩坏的天主教修女跟资产阶级风流公子以及他的农工阶级情妇伴随着流行音乐一起打牌。在意识形态上借无产阶级流氓嘴脸撕破了天主教的伪善外衣,最后一场戏则暗示出了资产阶级与天主教的媾和。
布努埃尔并没有把枪口对准资产阶级,他持着怀疑的态度让特莉蒂安娜摸索圣像。可那些被帮助的无产阶级更加卑劣,他们说谎、贪婪、堕落,甚至用《最后的晚餐》来戏谑上帝。当那些丑陋的人试图强奸她时,那座摇摇晃晃的圣像在刹那间崩塌。最后三人打着充满性暗示(3P)的扑克牌,荆棘冠已被烧成灰烬。
第一,剧本很好,但在开头的大部分感到导演的白键太多,使得镜语过于死板,不流畅。第二,弱者并不是没有欲望与仇恨,只是他们没能力实现。所以卡夫卡说 :“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善是一种罪恶”而这部片无疑是个完美的注释。第三,看到后半部突然明白为什么导演这样控制节奏了,因为他是布努艾尔,不是伯格曼。第四 “所有的猫在夜里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罪在白天都是光明的。”第五 我太受刺激了!!!!!
布努埃尔代表作,1961戛纳金棕榈。①布努埃尔的幽默讽喻与现实鞭挞,宗教幻灭与世俗丑恶;②"最后的晚餐"颠覆戏仿配上圣乐,绝赞;③祈祷与劳务的交叉剪辑及多处隐喻蒙太奇;④跳绳-上吊-裤带-强奸,贯穿始终的轮回;⑤所有的猫在夜里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罪在白天都是光明的;⑥导演是恋足癖。(8.8/10)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女主最终放弃了,加入了斗地主牌局=_=. 最后的晚餐是绝对亮点没错(竟然flash这种梗都有。。。)。布努埃尔太厉害啦,他的每部电影感觉都非常聪明,讽刺又不过分,幽默,还伴随略微的变态?😳
哈雷路亚中狂欢起舞,乞丐浪人的最后晚餐,镜中自窥信仰崩颓。在自欺伪善与神圣表象下,定格三阶级围坐打牌之媾和。马车底下栓着小狗,十字架打开是一把刀。“所有的猫在夜里都是黑色的,所有的罪在白天都是光明的。”并未超现实,却有同样的讽刺力度,运镜走位精准无痕。宗教三部曲,61金棕榈
9/9/2007 4:30pm HKFA
1.乞丐最后的晚餐—疯狂盛宴,乌托邦的幻灭,信仰的倒塌,维莉迪安娜也只能屈服于现实;2.生活与信仰,工作与祷告的平行剪辑让人印象深刻;3.物质的贫带来更可怕的思想行为品质上的贫,无可救药,自甘堕落,但这才是最佳现实,你不能奢求一时改变长长一生所持有的惯性;4.叔叔的死和小女孩的跳绳很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班牙影史十五佳NO.08
标准三幕剧作,布老师用镜很典雅(走位精细,推轨镜头简直典范),比墨西哥时期讲究许多。虽然没有超现实但是狠狠地讽刺了“空想社会主义”。第三幕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韩三篇什么的。亮点是对最后的晚餐的cos。
黑白的布努埃尔,充满象征和隐喻地探讨天主教。流氓无产者的人性之恶使资产阶级“救世主”般的宗教美梦破灭。布努埃尔触及了重要的宗教问题,诘问了它的组织、制度,和形式。
修女被阴险的富豪、肮脏的乞丐侮辱,象征着圣母被玷污。宗教的仁慈被肆无忌惮的愚昧和私欲一层层扒干净。屋主的自杀若是一种及时的自我救赎的话,那对比之下,这群乞丐的忘恩负义会显得更加凶恶。维莉蒂安娜展示的仁慈实际上是一种普世的爱,救济穷人,却没有教会他们劳作和感恩的意识,最终只是埋下悲惨结局的种子。豪宅内的女仆也是一种劳作和牺牲的侧写,完全失去自我,把精神依靠投射到男人身上,本质上也是悲剧。
文明思想原为人生苦旅的自救鸦片,上升至伦理禁忌则为欲望释放的束缚,愚化至宗教教条即是蒙蔽真相的红布。人之原欲乃生命狂欢的汁液,只要不去逾越毁灭的红线,就能拥有片尾那舒弛欢乐的远景,这种状态我称之为和谐。【10】
布努埃尔总像是在肆意毁坏他自己也心痛、心爱的东西,最后留下一个冷冷的、极其物质主义的残骸,那不像是嘲讽,而是精疲力尽后堕入平庸。
好像没有多么超现实?从天主教徒到无神论者的击碎重建,信仰一次次崩塌,被宗教视为“亵渎”的,都是相当幽默的讽刺(最后的晚餐最高(瞎眼的耶稣))。那一场餐桌恣意的狂欢看到咋舌,没有十全的好人也没有十恶坏人,不过是不再压抑欲望的世界和人性的真实样貌,而宗教直面真实后不攻自破,有多虚假旁观者清。田间祈祷与劳作的蒙太奇戳破所有的泡泡。结尾因审查而作的改动反而比原版本更有味道和空间了。//第一部布努埃尔 https://cinephilia.net/47104/
我不赞成主流认为这是布努艾尔最好的作品,导演放弃了惯用的超现实主义,用一个并不丰富的故事讽刺了宗教与现实的冲突。"所有的猫在晚上都是灰色的"分明在暗示宗教的虚伪外表,模仿《最后的晚餐》确乎增加了讽刺力度,或许在没有找到专业的影评之前,更多的暗喻仍有待发觉,但总觉得故事本身是弱点。
类似于伯格曼的古典主义宗教情节剧,但是从镜头运动、剪辑上还有玩世不恭色彩的结局却显露出了布努艾尔式嘲讽,神圣文明的不道德本质的显现与解构。十字架形状的刀,乞丐的“最后晚餐”都具有嘲讽意味。穷和富都不是罪恶的原因,只是布努艾尔认为世人都有罪。同质布莱希特《四川好人》
“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将朴素直率与强烈的道德模糊融为一体,片中角色从未被单一设定为值得轻蔑或者崇敬。无论是女主,男主,女仆,甚至是那些乞丐。”
Buñuel最顯著的風範,看來在於一貫形式上的簡潔凝練(或許有時精致過頭),包括所有不着痕跡的腳部特寫,對任一檔曖昧關係的淺嘗輒止,甚至Viridiana削蘋果的小場面也決不肯浪費筆墨...看Buñuel的電影總能夠感覺到受尊重,因爲他從不把觀衆當成傻瓜..
最虔诚的教徒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宗教的虚伪与世俗的鄙陋,大量肢部特写及其后续的过渡、所有出现的细节和事物都在最后成为了巨大爆发的一份助力,不做无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