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Jules Dassin是美国人,但由于他在“麦卡锡年代”被扣上"共产党员"(或相关罪名)的帽子,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本土,跑到老远的法国继续其导演生涯。可算是Jules的代表作,因为他凭本片而获得同年康城影展的“最佳导演”荣誉。 导演Jules的情况遭政府迫害,被迫流放异地,命运就如的主角般,也是一个被遗弃的边缘人。这一类型的电影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无错!就是你亦非常熟悉的“film noir”,即是“黑色电影”。film noir有其原素:主角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硬汉子;他受黑白两道的重重压迫,要作出反抗;他的下场亦必然是悲剧性的,更大多数是暴力地死亡;女人都是蛇蝎心肠的红颜祸水(即是所谓的femme fatale,夺命佳人。歌仔都有得唱啦!)。,作为一套经典的film noir,以上的要求都整全,一个不漏。 主角Tony被"报串"而身陷囹圄,如今虽然是"光荣出册",但已洗尽铅华,昔日的女人亦作他人的"女人"了。宁为玉碎,不作瓦全,与其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不如另起炉灶,东山再起。一无所有的Tony与一班旧伙伴计画打劫珠宝金行。经过严谨而周密的部署,计划成功,珠宝顺利得手。可惜好景不常,昔日的死对头得知Tony一伙成功劫宝,便乘机敲诈他们一笔,更捉了他们其中一员的爱儿作胁。最后,Tony成功地救回了小孩,鎗杀了死对头,却不幸地自己也吃了子弹,成了鎗下的亡魂。Tony始终逃不了film noir主角暴力死亡的宿命(公式)。 很久没看过这般有型有格的片子了。主角Jean Servais实在是酷得杀人,比保嘉哥的冷硬更硬。其他的贼匪也是传统的黑道tough guy,义无反顾,绝对光明磊落。这四条tough guys进行了一幕电影史上最"型"的劫宝,其"型"在于行劫过程的二十分钟中,全无一句对白、一首配乐。二十分钟无声无息的,干净利落,天衣无缝。梅维尔的<劫宝群英>的"无声"劫珠宝行,原来是模仿自本片的(其实可以说是"抄")。而本片与梅氏的一套同年作品<赌徒波比>,无论在角色与故事方面,也很相近(又不知是谁模仿谁了?)。而本片的"型",除了那场"无声"劫宝外,还有其结局。Tony与死对头生死决斗后,成功救回了小孩,自己亦身中多枪。情与义值千金,死又何撼?纵然此间伤口血流如注,生命危于一线,他也要把小孩送回家中。车辆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飞驰,Tony的血流不止,奄奄一息。最后,小孩回到家人的身边,Tony却倒在血泊中,返魂乏术了。
从41分钟到72分钟,整整半小时的入室盗窃戏没有一句对白,可依然让人紧张的喘不过气,太精彩了。
50年代黑色犯罪电影,全程无声盗窃戏。杜琪峰绝对深受达辛影响,前者作品中的黑吃黑和宿命元素,都和这部电影一模一样。
精心设计的非法所得终究失去;以后跟好色的男人和对女人太大方的男人合作一定要十分慎重。
在他被好莱坞列入黑名单后,达辛在法国找到了工作,他被要求指导本片。尽管他不喜欢原著小说的部分内容,达辛还是同意执导这部电影。拿着最低工资,他在低预算、没有明星演员的情况下完成了本片。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法国、美国和英国观众以及影评人的积极响应。这部电影为达辛赢得了1955 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男人的争斗》获得戛纳金棕榈提名,并夺得最佳导演奖。影片于2000 年和 2015 年在影院重新上映,并且仍然被现代电影评论家高度评价为法国黑色电影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WIKI)
太好看了!中间的一段,几个珠宝大盗潜入,分工明确地成功拿到钻石,大约有半小时,全片完全安静下来,没有任何人说一个字(连镜头切到屋外的路人、警察时,他们也这样…),只有流畅到瞠目的动作。见邻座大叔吃爆米花,为了不破坏氛围,竟含着慢慢吞掉😂(原来红圈是这儿来的)
四个男人盗珠宝,心思细腻方法到。奈何一人错走步,得意忘形招耳目。惹来麻烦难脱逃,背信弃义叛同道。一男一女身先死,闭口不言珠宝事。孤胆冷静寻叛徒,一声枪响清门户。狗急跳墙绑一子,救人不成父栽此。最终对决险胜出,身负重伤驱车逐。亿万现金落废屋,男人争斗全是输。
很似曾相识哦~~~难道JD是老梅师爷??盗窃和结尾托尼开车2段那真是相~~~~~~~~~~~~当滴精彩!
3.5 跟紅圈的結構挺像的,但實際紅圈要精細的多。中間那女的唱歌那一段好雷。
朱尔斯·达辛最经典的黑色作品。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法国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特别奖。特别喜欢中间那段盗窃戏,将近半个小时,完全没有对白,却令人喘不过气。九年后的《士京盗宝记》达辛应该是向自己做了致敬,可惜我目前还没有机会看到。另外结尾的开车戏也很精彩
四星半,半个小时偷盗戏的精彩在于,使法国电影写实性风格(景深、长镜头调度,推拉达到单镜头内蒙太奇叙述效果,画面内外动作的匹配和联动)和好莱坞叙事技巧(叠化表现时间性,交叉剪辑增强紧张感,景别的收缩与释放)充分化合,既不过分依赖叙事符码,又体现出电影的语言特性,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把握到一种更切近观众心理的运动节奏。
无对白室内团体盗宝和片末飞车送子两幕,超然拉风于整个黑片史之上。PS:随着黑片观量的增加,梅尔维尔在心中的地位不免逐渐缩水,但是像这样被致命打击却是第一遭。【9】
【B+】亮点太多了:酒吧表演,近二十分钟的无对白叙事,还有结尾那五分钟…………绝逼是被忽视了的好片子啊!
8。法国的犯罪片是真正的冠绝世界,无论是越狱、抢劫还是谋杀都可以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相比较下美国那种冲进银行大喊抢劫然后演一演飙车的“犯罪片”更像是哄小孩的玩意
当然影响了梅尔维尔的《红圈》,但不用到70年,56年,他就拍了一部类似的《赌徒鲍伯》。本片的来源之一是休斯顿50年的《夜阑人未静》,群盗宿命式结局都被采用,而具体犯罪过程也被精彩的移植过来,在极其细致与严肃紧张的呈现下,成为影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为关键的不仅在于长时间的细节展现,还有着配乐的全部消失,在环境音每次响起时是惊险与揪心的观者共情,这是移植自越狱片的技法,共同都在于对声音的消减与对人躲藏。3年之后,意大利拍出了《圣母街上的大人物》,在喜剧类型化的同时,令犯罪元素有了另外的形态塑造,失误成为集喜剧与悬疑同在的情节,众多盗匪与向笨贼转变,成为“笨贼一箩筐”的喜剧犯罪亚类型。但在团队召集、群体合作层面还可以上溯51年《拉凡德山的暴徒》,这一形式在新千年后的好莱坞再次焕发光彩,成为经典群像设置。
看的第二部达辛,上一部是《血溅虎头门》,同样都是被后来导演仿照翻拍了许多遍的题材和情节,甚至是镜头和气氛。但为什么达辛总能做到更有力度,更粗砺,而不会流于圆熟滥调?
一个美国人拍摄的欧洲电影。偷盗的情节拍得让观众也跟着角色一起安静下来,摒住呼吸,仿佛有一同参与盗窃一样。最后中枪垂死驾车逃离的情形也很入神,帮派争斗后尽是唏嘘,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
8.4 一场男人的争斗,皆因女人而起。有两段戏没有对白,却是相当精彩,一场是长达27分钟的盗窃戏,冷静周密,巧夺天工;一段是结尾3分钟的开车段落,73个分镜头让人屏住呼吸,最后一幕更是神来之笔,黑得彻底。
不得不感叹,朱尔斯·达辛50年代就已经能拍出这样完整和精彩的警匪片了。香港80、90年代盛行的警匪片绝大多数不过是对本片的本土化改造:黑帮古惑仔,歌厅舞女,打劫珠宝店,这些熟悉的元素在香港警匪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除了动作场面的设计更加注重了观赏性以外,其它完全就是达辛玩剩下的。
比库老的《杀手》和梅尔维尔的《发热》还要早一年,达辛真是牛坏了!剧情节奏和人物节奏都很漂亮,前后两部分的犀利转换,最后的剪辑和收尾。以及女人,老调黑帮片里的女人永远拖后腿,在这点上达辛力度稍弱。不过总得仍然精彩,前半段偷窃过程尤甚。
2016.07.09.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6258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