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新版看得我很难受,故找了被网友强烈推荐的74版,讲真,新的真的改编得太多了,也许是导演加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吧,总之我还是喜欢老的。//
2017版,男主从一开始是个信奉“非黑即白”的完美主义,到经历案件成长为接受这个世界的灰暗面:“there is black,there is white,there are you”
我和朋友说我不能接受男主的转变,或者说导演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是那种相信“人不会轻易改变”的人,作为一个连鸡蛋大小都吹毛求疵的2017Poriot,导演将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那位可怜又坚强、策划了一切的母亲,也许是为了维持男主“完美”的人设,也许是想借母亲选择牺牲自己来传达人性的坚强或是其他美德。观影前,我抱着熊熊的找剧透的心情翻豆瓣,有豆友评价这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有点不理解....
但总之,2107版的男主给我一种很鸡贼的感觉,基于不能理解导演预设的完美人设及其成长,我个人认为其实他和那些乘客一样,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救赎自己(2017,提到daisy案子时,男主说d的父亲曾给他写过求助信,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前往,那位上校就因为失去爱妻和未出世的孩子而自缢了)。调查过程中,两次猜错凶手的表现,也和影片一开始展现的神乎其神的断案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1974版,Poriot是个funny little man,鸡蛋似的脑袋以及有趣的、一丝不苟的胡子,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古怪,但真的开始调查时,就能发现他的魅力。一是专业的问询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物,挖掘话语中的漏洞,更厉害的是根据每个人用语方式发现他们假造身份的事实(这得多渊博啊);二是敏锐的感觉,捕捉到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并且继续第一步的问询(这点真的要表白演员们,微表情太厉害了);三,和2017不一样,男主调查过程中从没有轻易的给出结论(锅都是布克先生背),而是在最后,给出了两个选择,并且主动选择了第一种方式,说明他一直以来都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侦探,而不是苛求完美的断案机器。
最后,1974结尾真的看哭了。
老Poriot宣布了东方列车杀人案件结案,“凶手”杀了人之后跑路,所有人发出如释重负的欢呼。在P推开门回首时,车上的乘客们为曾经因为恶徒而家庭破裂的受害者们(或者说他们自己),敬以庆祝的香槟。
是的,在正义没有办法审判那个有罪的人的时候,所有因为饱受折磨的人该是多么痛苦
这些日子助眠的睡前片子是74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本以为30来年前的电影了,应该有些陈旧了,没想到超乎意料的好看,是我看过的几版中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它最突出的优点是拍出了原作的“英国味道”。即幽默与自嘲。总觉得阿婆借着书中人逗弄着我们极端自负的名侦探大名鼎鼎的来自于比利时的波罗先生。而我们的侦探也时不时地戏谑一下我们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而苏切特版太沉重严肃得都不像波洛了,新版呢,闪转腾挪的波洛是靠身手而不是他最自豪的灰色脑细胞在破案。
看影评,此版本的编导十分用心,从片头背景的丝绸面,开头交待当年绑架案的案情的利落方式,到波洛喜欢美食的小趣味,火车站熙熙攘攘的送别人流,像苍蝇一样黏着乘客不放兜售特产的当地小摊贩,穿着和服的东瀛妇人,豪华包厢的装置等都是处处用心。登场的众人都不吝笔墨,英格丽褒曼不怪得了奥斯卡,几个镜头就表现出她是个被心事所压的虔诚信徒,日版中变成以松岛菜菜子出演的家庭女教师为核心,整场案件全是她精心谋划,最近的版本重头戏是在米雪儿费佛演的风流夫人,此版本没个嫌疑人都有自己的发挥。
波洛的演员本人年岁不大,每次出镜都要花费几小时化妆,据说他因此推了之后此角色的邀约,他演的不错,比较贴合原著形象。
中文版的配音很出色,勾起我重看配音版的《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了。
我只是想给个人物关系表,居然要140字才行。。。只能把文字复制下来了,虽然一点都不好看:
--------------------家人-----------------
搞事太太 -Mrs. Hubbard -Daisy的祖母 -Lauren Bacall
公爵夫人 -Princess Dragomiroff -Daisy的教母 -Wendy Hiller
伯爵 -Count Andrenyi -Daisy妈妈的妹夫 -Michael York
伯爵夫人 -Countess Andrenyi -Daisy妈妈的妹妹 -Jacqueline Bisset
--------------------朋友-----------------
上校 -Col. Arbuthnot -军官战友 -Sean Connery
雷切特秘书 -McQueen -仰慕夫人 -Anthony Perkins
--------------------家庭仆人-----------------
雷切特男仆 -Beddoes -男仆 -John Gielgud
家庭教师 -Mary Debenham -夫人秘书 -Vanessa Redgrave
公爵夫人女仆 -Hildegarde -厨子 -Rachel Roberts
汽车销售 -Foscarelli -司机 -Dennis Quilley
传教士 -Greta Ohlsson -保姆 -Ingrid Bergman
--------------------自杀女仆相关-----------------
美国侦探 -Hardman -女仆的恋人 -Colin Blakely
乘务员 -Pierre -女仆的父亲 -Jean-Pierre Cassel
影片一开始,迅速出现的报纸、切换的场景画面,都让我有些疑惑——我对这些看似和片名毫无联系的事件并不怎么在意,当然了,即使在意了也猜不透它的真正含义,我只能顺着影片的展开继续看下去。
著名的大侦探波罗要搭上东方快车去往伦敦,可惜注定要在快车上好一顿忙活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就真应了那句“有侦探在的地方,就一定有杀人案”:快车上的一位旅客,雷切特先生死在了快车上。而此时,由于暴风雪的缘故,列车早已停止前进。
可这个雷切特先生,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旅客而已,他又为何被残忍的杀死?他的身上被人捅了十二刀,这个凶手看样子对他恨之入骨。
随着电影之后的进展,侦探波罗渐渐为观众查清了许多疑惑,原来雷切特早在五年前,绑架了美国阿姆斯壮上校的三岁的女儿黛茜,尽管上校交付了大量的赎金,可恶贯满盈的雷切特竟将这个三岁的小女孩杀死了。上校的妻子当时怀孕了,而她得知黛西的死亡之后,悲痛欲绝,意外早产,导致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当场死亡,而他的丈夫,上校也因此开枪自杀。之后,被警方认为是雷切特共犯的保姆也选择自杀来洗清自己的清白。而背负着这五条性命的罪犯雷切特呢,却隐姓埋名、远走高飞,靠着手头的巨额财产重新过日子。
直到他也乘上了这列东方快车,等候在列车上的十二名复仇者们,趁着这个大恶人熟睡的时候,每人一刀,将他送往了地狱。
这便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罪有应得的人们,都终将会受到你们的报应。
影片里出现了好几处涉及英国陆军的地方。开头那位感谢波罗的驻约旦英军军官,阿姆斯特朗上校和他的勤务兵贝多斯先生,在英印军服役的阿布斯诺特上校。那个驻约旦英军的军官似乎是皇家炮兵团Royal Artillry,影片中交代阿姆斯特朗上校是曾经在印度驻扎过的英国陆军苏格兰禁卫团Scots Guards的军官,因此他只会有一个英国勤务兵,而不可能有印度勤务兵,那个年代印度人不可能加入英国陆军。而阿布斯诺特上校从条纹领带上判断,是British Indian Army里的某个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廓尔喀来福枪团Gurkhas Rifles的军官,从法律上讲,1947年印度独立以前,所有的廓尔喀团队都隶属印度陆军。因此,印度陆军里的英国军官,和驻扎在印度的英国陆军里的军官,法律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片 名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译 名 东方快车谋杀案
◎国 家 英国
◎出品公司 英国EMI影片公司
◎出品年份 1974年
◎类 别 犯罪/神秘/剧情/惊竦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877/◎IMDB评分 7.3/10 from 28,217 users
◎影片长度 02:08:00
◎导 演 西德尼·卢曼特 Sidney Lumet
◎编 剧 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
保罗·德恩 Paul Dehn
◎主要演员 阿尔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埃屈尔·波洛 Poirot
马丁·鲍尔萨姆 Martin Balsam---比安基 Bianchi
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葛蕾塔·奥尔松 Greta
劳伦·巴考尔 Lauren Bacall---卡洛琳·玛莎·哈巴德太太 Mrs.Hubbard
杰奎琳·比塞特 Jacqueline Bisset---埃琳娜·玛丽亚·安德烈尼伯爵夫人 Countess Andrenyi
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阿巴思诺特上校 Colonel Arbuthnot
让-皮埃尔·卡塞尔 Jean-Pierre Cassel---皮埃尔·米歇尔 Pierre
约翰·吉尔古德 John Gielgud---爱德华·亨利·马斯特曼,影片中改名贝多斯Beddoes
温迪·希勒 Wendy Hiller---娜塔丽亚·德拉戈米罗夫公爵夫人 Princess Dragomiroff
安东尼·珀金斯 Anthony Perkins---赫克特·维勒德·麦奎恩 McQueen
凡妮莎·雷德格雷夫Vanessa Redgrave---玛丽·赫迈奥妮·德本厄姆小姐 Mary Debenham
蕾切尔·罗伯茨 Rachel Roberts---希尔德加德·许米特 Hildegarde
理查德·威德马克 Richard Widmark---塞缪尔·爱德华·雷切特 Ratchett
迈克尔·约克 Michael York---鲁道夫·安德烈尼伯爵 Count Andrenyi
柯林·布莱克利 Colin Blakely---赛勒斯·贝思曼·哈德曼 Hardman
乔治·库鲁里斯 George Coulouris---康士坦丁医生 Doctor
丹尼斯·奎勒 Dennis Quilley---安东尼奥·福斯卡雷利 Foscarelli
◎译制信息
中央台引进后委托上海青年话剧团配音合成的,整个配音班底全部是上海青年话剧团的,为波洛配音的是张名煜,他现在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他为上海电视台译制部很多电视剧配过音,还在上译译制的大片(恐怖地带)为摩根弗里曼配音。青话译制的版本台词的翻译不够精确,配音也就一般吧,反正声音不是很好听。译制导演是张先衡。后来央6引进又重配了一版,效果还不错。
上译只配过波洛系列其中的二部《尼罗河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
《东方快车谋杀案》如果是在央6台看到,就是央视配音。如果是DVD,就是上海青年话剧艺术中心配音,有的版本也合成有央视配音。
【原上海青年话剧团】配音演员详表
译制导演 张先衡
配音演员 波 洛.........张名煜
比安奇.........张鸿鑫
哈伯德夫人.....郑毓芝
康斯坦丁医生...刘明根
其 他 徐幸 张先衡
【中央电视台】配音演员详表
翻 译 方 薇
译制导演 沈贵才
配音演员 波 洛.........陆建艺
比安奇.........党同义
哈伯德夫人.....张 欣
格丽塔.........赵丽云
拉切特.........高增志
麦奎因.........叶保华
玛 丽.........伍凤春
公爵夫人.......冯 华
皮埃尔.........尚小龙
◎影片简介
影片讲述大侦探在东方快车上巧破一桩谋杀奇案的故事。波洛乘上东方快车,夜间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发现同车的美国富商雷切尔被人谋杀,死者被戳了12刀。波洛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可疑迹象以及同车人士的讯问,并结合美国实行的12人陪审团制度等情况进行逻辑推理,成功地揭开了一起“集体复仇”奇案。
◎幕 后
《东方快车谋杀案》可以说是第一部以巨星云集的方式拍摄的克里斯蒂作品,它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因此为后来的侦探片所模仿。
与克里斯蒂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建立在一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那就是三十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著名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是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人。1932年3月1日晚,绑匪从他位于新泽西的豪宅中绑走了他20个月大的儿子,并索赎金五万美元。尽管付出了赎金,11天后小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尸体还是在离家不远的灌木丛中被发现。保姆贝蒂·格罗与其男友受到调查,但后来被证明是清白的。女佣薇奥莱特·夏普因证词含糊也被怀疑,她选择了自杀而不是说出实情,实情是:她与几个男人有染而且案发当晚在一家底下酒吧鬼混。两年后,警方终于发现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纽约木匠豪普曼。豪普曼是一名非法移民,犯有前科,并且还有若干不利证据指向他,尤其是在他家车库发现了部分被记下号码的赎金。在法庭上,证据被一一出示,七个笔迹专家认为豪普曼的笔迹与勒索赎金纸条上的笔迹相符;绑匪用来爬上婴儿室窗口的梯子上的木料有的来自豪普曼家附近一棵松树,有的来自他家的地板;另外还有人看到他在绑架案发生的当天出现在林德伯格家附近;据交付赎金的中间人指认,豪普曼就是收赎金的那个有德国口音的人;当然,最有力的证据是那些赎金本身,事实上,豪普曼就是因为使用这些钱才被发现的,而且尽管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在大萧条时期却过着与其收入不符的优越生活。豪普曼否认对他的指控,辩称这些钱是一个皮货商留在他家的,那人已经死在德国;他的妻子证明案发当晚他在家里没有外出;他的辩护律师则指责警方伪造证据。有些人认为孩子是在从窗口掉下来意外身亡的,但法官告诉陪审团,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恶性谋杀的性质。经过11小时的讨论,陪审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罪名成立。豪普曼始终拒绝认罪,上诉被驳回后,1936年4月他被送上了电椅。豪普曼被处死后,有关此事的议论依然未平息。有些人认为他是无辜的,因为他拒绝了坦白以换取终身监禁的提议;有些人认为那个皮货商才是真凶;还有人甚至认为是林德伯格自己或者他妻子的姐姐杀死了孩子;而豪普曼的妻子安娜则至死都在呼吁还她丈夫清白。
显然,这件轰动一时的绑架案给了克里斯蒂创作的灵感,《东方快车谋杀案》与其相似之处一目了然:小说开始就是美国著名飞行员阿姆斯特朗的小女儿戴西被绑架并撕票,几个月后,绑匪被抓获,但其中的头目凯赛梯却凭借着金钱的力量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戴西怀孕的母亲悲伤过度而死,父亲因而自杀,家里的一个女佣也因无辜受到怀疑而自杀。几年后,在伊斯坦布尔开往加莱的东方快车上,一个叫雷切特的人被刺了十二刀身亡,作为旅客一员的波洛开始了调查,他首先查明的就是这个雷切特原来正是当年逃脱法网的凯赛梯,后来他又查明同车的旅客几乎个个与阿姆斯特朗一家有瓜葛,那么凶手到底是他们中的哪一个呢?或者另有其人?……
这部拍摄于1974年的电影集中了大量老牌明星或当时正走红的新人,其中至少有六位是奥斯卡得主。
饰演波洛的阿尔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是活跃在英美两国的资深演员。1961年他因《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中的出色表演获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新人奖,1963年他在奥斯卡获奖大片《汤姆·琼斯》中扮演汤姆·琼斯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后来又以《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影片三获提名。他最近的重要作品是《华盛顿广场》。
波洛的老朋友、客车公司董事比安奇(Bianchi)由美国演员马丁·巴尔萨姆(Martin Balsam)饰演。他曾在《码头风云》、《十二个愤怒的人》、《精神病患者》、《在蒂芬尼公司的早餐》、《虎、虎、虎》、《总统班底》、《圣艾尔默之火》等名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65年他以《一千个小丑》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验尸的希腊医生康斯坦丁(Dr. Constantine)由乔治·库鲁里斯扮演。他从影也相当早,曾在《公民凯恩》、《战地钟声》、《圣那贞德》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作恶多端的绑匪雷切特(Ratchett)的扮演者是理查德·威德马克(Richard Widmark)也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主演过著名影片《纽伦堡审判》。
雷切特的秘书麦奎因(McQueen)由安东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饰演。他主演过的最著名的电影恐怕就是阿尔佛雷德·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病患者》了,他将一个双重人格的变态者刻画得丝丝入扣,令人毛骨悚然。1992年9月,安东尼·柏金斯死于艾滋病。
雷切特的英国男仆贝多斯(Beddoes)的扮演者是英国著名性格演员约翰·吉尔古德(John Gielgud)爵士。他早年即以演出莎剧而出名,他在百老汇舞台上塑造的哈姆雷特被认为足以使其成为传奇人物。和劳伦斯·奥利弗一样,他也因在舞台和银幕上的杰出表现获英女王册封。1981年他以《阿瑟》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他所出演的影片不乏我国观众熟悉的,比如在《王子复仇记》中他扮演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在《裘力斯·恺撒》中扮演凯歇斯;在《理查三世》中扮演克拉伦斯公爵;在《火的战车》中扮演教师三位一体;在《甘地传》中扮演欧文勋爵;在《第一骑士》中扮演奥斯瓦尔德;在《贵妇肖像》中扮演图切特先生;在《闪亮》中扮演帕克斯教授;在《伊丽莎白》中扮演教皇。尽管他今年已经95岁高龄,仍然活跃在银幕上。曾在我国放映的电视剧《战争与回忆》中也有吉尔古德的角色,他扮演的犹太学者贾斯特罗文雅、睿智而又带点天真,谁能认得出这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那个不苟言笑的男仆呢?吉尔古德作为性格演员高超的演技由此可见一斑。
扮演大惊小怪的哈巴德太太(Mrs. Hubbard)的是好莱坞大明星劳伦·白考尔(Lauren Bacall)。她主演过的著名影片有:《如何嫁给百万富翁》、《爱的礼物》、《弥赛丽》、《成衣》、《镜子的两面》(获第69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是著名硬派影星亨佛莱·鲍嘉的妻子。
阿巴思诺特上校(Col. Arbuthnot)由第一代007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饰演。他演过大量的惊险片、动作片,包括:《No博士》(007)、《来自俄国的爱情》(007)、《金手指》(007)、《雷霆万钧》(007)、《你只能活两次》(007)、《钻石恒久远》(007)、《玫瑰之名》、《铁面无私》(获1987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俄罗斯之家》、《追踪红十月》、《罗宾汉》、《第一骑士》等。他参演的其他影片还有《最长的一天》、《罗宾汉与玛丽安》等。
上校的女友玛丽·德贝汉(Mary Debenham)由英国女演员凡妮莎·雷德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扮演。出身于演员世家的凡妮莎不但被认为是英国最优秀的戏剧演员之一,也是积极的左翼社会活动家。她与简·方达合演的《朱莉娅》为她赢得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并因《霍华兹庄园》再次获提名,此外她还多次获得过嘎那电影节与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德拉戈米罗夫公爵夫人(Princess Dragomiroff)的扮演者温迪·希勒(Wendy Hiller)是英国资深老演员,三十年代就已登上银幕。
1958年,她以《分开的桌子》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还在我国观众熟悉的影片《苦海余生》中扮演过一个角色。
公爵夫人的女仆希尔德加德(Hildegarde)的扮演者雷切尔·罗伯茨(Rachel Roberts)也是一位著名的英国演员,多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她还主演过澳大利亚影片《悬崖上的野餐》。1980年她在洛杉矶自杀。
安德烈伯爵(Count Andrenyi)由迈克尔·约克扮演。我国观众对他也不会陌生,他曾应该影片《孤星血泪》中饰演皮普,在电视剧《无畏的人》和《待到重逢时》中他都是男主角。他主演的其他著名影片还有:《罗密欧于朱丽叶》(饰演提伯尔特)、英国版《三个火枪手》(饰演达达尼昂)等。
安德烈伯爵夫人(Countess Andrenyi)的扮演者杰奎琳·比塞特一度是个模特,从影后以美貌著名,1977年被《新闻周刊》评为“最美丽的女演员”。她主演的影视剧有:《飞机场》、《拿破仑与约瑟芬》、《野兰花》等。
美国侦探哈特曼(Hardman)由柯林·布莱克利饰演。
意大利司机福斯卡雷里(Foscarelli)由丹尼斯·奎勒饰演。
乘务员皮埃尔(Pierre)由著名法国演员让-皮埃尔·卡塞尔扮演。在影片《飞行器中好小伙》、《资产阶级的隐秘魅力》、《三个火枪手》、《成衣》等影片中都有他的角色。
影片中最负盛名的演员当属扮演瑞典女教师格丽塔(Greta)的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相信中国观众对她一定不会陌生。1939年褒曼以在《插曲》中清新自然的表演在好莱坞崭露头角。在《化身博士》中她饰演淫荡的女招待,在《卡萨布兰卡》中饰演伊尔莎,在《战地钟声》中饰演玛丽亚,1944年她因《煤气灯下》一片第一次获奥司卡最佳女主角奖。后来她在两部著名的希区柯克悬念片《爱德华大夫》和《美人计》中担任主角,并主演了《圣玛丽的钟声》、《圣女贞德》、《凯旋门》等影片。由于被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打动,1950年后褒曼赴意大利与导演罗伯特·罗塞里尼合作,并结为伴侣。但无论是她的婚姻还是她在意大利的事业都不成功,六年后,重返好莱坞的褒曼受到热烈欢迎,她在《安娜斯塔西娅》中的表演为她赢得第二尊奥斯卡。《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使她再次获奖,不过是最佳女配角奖,那以后她又主演了《秋天奏鸣曲》等影片。1982年8月29日她67岁生日那天,英格丽·褒曼因乳腺癌去世。
《东方快车谋杀案》以人物形象鲜明、时代感强、气氛营造成功而受到好评。其导演西德尼·卢梅(Sidney Lumet)执导的《十二个愤怒的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东方快车谋杀案》再次获最佳影片提名。
◎花 絮
·电影拍摄期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东方快车。电影中使用到的那辆东方快车并不能运行太远的路程。现在只有部分火车的车架还保存在博物馆里,而且多数是在比利时。
·84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出席了电影的首映礼。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部完全满意的电影改编作品。此外,她还认为艾尔伯特·芬尼与她心目中的波洛的形象最接近。电影放映大约一年之后,她就去世了。
·艾尔伯特·芬尼当时是38岁,比角色波洛要小很多岁。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 我想 人生在世 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 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 问心无愧。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